雙
拋
橋
如要此生兩茫茫,
不若連理橋下織。
走過鼓樓區(qū)三坊七巷林覺民故居,在楊橋東路衣錦華庭旁,有一座被三棵榕樹簇擁環(huán)抱的石橋,橋上有紅綠相間的遮雨亭,沒有流水人家,獨自安靜。看似不起眼,卻是福州一處著名的人文景觀,它就是大名鼎鼎的“雙拋橋”。
福州人對這座充滿歷史年代的石橋有著不一樣的感情,而對于它,人們也賦予了許多傳奇色彩。
歷史由來:三百萬“買”一座橋
雙拋橋原名合潮橋,又稱會潮橋,明《閩都記》稱:“二潮吞吐,繚繞若帶,會城一奇也”。
過去橋下的河水一頭通元帥廟河,一頭通白馬河,兩河的潮水在此匯合而得名。雙拋橋始建于唐天寶十二年(753年),橋上舊有石刻“合潮流水河步”六字,原橋已毀,歷經(jīng)幾度修建。
十幾年前,因城市發(fā)展,道路改造,市政府擴建楊橋路時本來要殃及雙拋橋,后為了保護這座古橋,把原擴路的規(guī)劃向北移了5米。這一移使擴路費用多花了三百萬元,這才有了現(xiàn)在看到的“雙拋橋”。如今的雙拋橋雖無往昔小橋流水的景觀,但橋面和雨亭等仍基本保持原貌。
雙拋橋:福州版“梁?!?/strong>
“雙拋”之名到底從何而來呢?清《閩雜記》中記述:“相傳昔有王氏子與陶氏女相好,父母奪其志,月夜同投此橋,故名?!?/strong>
關于這座橋的來歷,
在民間曾流傳著
這樣一段凄美的愛情故事。
傳說古時候在鼓樓區(qū)楊橋巷里分別住居著邱、何、胡三家。邱家有個兒子靠木工手藝為生,為人老實忠厚。何家有個女兒長得花容月貌,生性善良。邱、何兩家素有往來,一對兒女自小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兩家長輩視為合適,遂為他們定了親。
胡家有一位官宦富人家的紈绔子弟,對即將成親的美貌姑娘早就垂涎欲滴。他見兩家將要成親,便組織十余個如狼似虎的家丁打手攔路搶親,把姑娘搶到府里。
姑娘性格剛烈,寧死不屈。一對鐵心相愛的男女誓死反抗,惡少惱羞成怒,狠心將二人雙雙捆綁起來拋入合潮河中,把他們活活淹死,并將尸體分拋在河的兩岸。
后來河的南北兩岸各長出一棵榕樹,樹根在河底互相交錯,樹枝在空中攀連,成為榕城的一道奇觀,后人見了贊嘆不已,便將合潮橋改名為雙拋橋。
“此生兩茫茫,連理橋下織”
關于雙拋橋這動人的愛情故事雖是傳聞,讀來仍感慨不已。古榕樹樹蔭下的雙拋橋,在鬧市中安靜的與兩棵榕樹相依相偎,繼續(xù)向世人訴說著它的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
如今過路行人及附近的人們仍然絡繹不絕來此,坐在橋亭的美人靠上落腳乘涼、休息、聊天。橋下住著一對有心人,橋上人來人往來去匆匆,正所謂得成比目何辭死,愿作鴛鴦不羨仙。
知識窗
沈紹安:雙拋橋走出的福州脫胎漆器巨匠
位于福州鼓樓區(qū)楊橋路的中段,三坊七巷路口的雙拋橋是福州市著名的人文景觀。不過你知道嗎,雙拋橋除了有“雙拋連理枝”的愛情絕唱外,還有著福州傳統(tǒng)手工藝的技藝絕唱。在這里,曾走出了福州脫胎漆器巨匠沈紹安。
沈紹安像
《福建美術家傳略》中這樣曾記載:沈紹安,福州人,善漆工。漆器之有脫胎,系其始創(chuàng)。福州人文歷史文化學者和古建筑設計師王勇堅也曾說過,福州脫胎漆器首創(chuàng)者就是福州市郊區(qū)侯官的漆藝人沈紹安。
說到脫胎漆器在福州的發(fā)展歷史,人們總要把它同'沈紹安'的名字連在一起,至今福州工藝美術界都以'沈紹安'三字作為脫胎漆器的正宗代表。
01
關于脫胎漆器的產(chǎn)生
關于脫胎漆器的產(chǎn)生,這里還有一個小故事。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沈紹安出生在福州雙拋橋河墘小花巷一戶破落的官宦門第。他自幼聰明伶俐,喜歡研究油漆工藝。青年時在雙拋橋附近一條僻靜的小巷里開設了一家油漆店。
30多歲時,因機緣巧合的發(fā)現(xiàn)給了他靈感。一次,他應召到縣衙一座古寺修復匾額,發(fā)現(xiàn)寺廟大門的匾額木頭已經(jīng)朽爛,但里層用漆灰夏布裱褙的底坯卻堅固如新,這個發(fā)現(xiàn)引發(fā)了他復興傳統(tǒng)工藝的念頭。他通過請教行家,得知了這種貯加灰烷裱,又稱作“夾佇”技法,早在我國南北朝時已有生產(chǎn),后來長期失傳。
細心的沈紹安從中受到啟發(fā),回家后,沈紹安四處虛心走訪求教老油漆工,苦心鉆研,并多次試驗。他仿照舊匾,用泥土先塑出模型,然后在模型外面裱上夏布,涂上青漆,等漆干了之后脫去土模,再行髹漆加工上色,經(jīng)過反復試驗、改進,終于造出了最早的脫胎漆器。
02
福州傳統(tǒng)手工藝的技藝絕唱
脫胎漆器問世后,最初主要售出一些朱漆筷子、漆碗漆盤、茶箱、煙箱、首飾箱、觀音佛像等實用器物和佛教人物像。
隨著銷路看好,登門求購者日多,沈紹安又在漆器的使用上大膽創(chuàng)新,把產(chǎn)品分為實用和觀賞兩大類,屬實用的有:瓶、盆、盤、茶箱、煙箱、首飾箱等;屬藝術品的有:人物、掛盤、掛聯(lián)、插屏等,兩大類共有品種300多個,脫胎漆器除輕巧美觀外,還有耐熱、耐酸、耐堿、絕緣等優(yōu)點。
沈紹安熺記款漆瓶
在色澤上,沈紹安將傳統(tǒng)的只有紅與黑兩種顏色的漆料,再加以巧妙的調配,增加了黃、綠、藍、褐諸顏色,還使用貼金銀箔等技法,使漆器光彩奪目,鮮艷美觀,輕巧耐用,大受上流社會的歡迎。許多富裕人家,甚至遠道客商,不惜高價重金上門求貨。于是,“沈紹安脫胎漆器”便譽滿天下,在當時傳為手工藝絕唱。
當時民間有詩稱:“巧奪天工豈等閑,脫胎非易漆更難,閩中三寶名居首,馳譽環(huán)球沈紹安”,以此來贊揚沈紹安的脫胎漆器。
清菊瓣脫胎朱漆蓋碗
乾隆年間,沈紹安進貢朝廷的菊瓣脫胎朱漆蓋碗更是讓他名聲大振。菊瓣脫胎朱漆蓋碗通高10厘米,口徑0.8厘米,壁薄如紙,厚不及1毫米。乾隆皇帝見后龍顏大悅,親自在蓋內、碗心題刻隸書填金詩一首:“制是菊花式,把比菊花輕。啜茗合陶句,哀露掇其英。”
詩句生動地描述了沈紹安脫胎漆器的特點,足見當時沈紹安首創(chuàng)的脫胎漆器產(chǎn)生的巨大影響,如今這件漆器收藏于故宮博物院內。
03
立下家規(guī):四傳四不傳
沈紹安一舉成名后,為了獨端這個“金飯碗”,他為子孫后代立下了制作訣竅決不外傳的家規(guī),即:“傳內不傳外,傳長不傳次,傳男不傳女,傳嫡不傳庶”的“四傳四不傳”。后來,他經(jīng)常手執(zhí)釣竿、身穿棕衣,逍遙地去湖邊釣魚,以自娛安度晚年。道光十五年(1835年),這位福州脫胎漆器的鼻祖與世長辭,享年68歲。
04
清末沈家漆器步入黃金時代
沈家脫胎漆器世系表
清朝道光年間,福州被辟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福州脫胎漆器外銷量也日益增加。沈家第二代單傳沈初朱,除了改進產(chǎn)品,迎合歐美人士愛好外,沒有什么大變化。此時的福州脫胎漆器并沒有大的創(chuàng)新,沈家也始終恪守著傳“四傳四不傳”的家規(guī)。
到了沈家第五代家規(guī)被打破。兄弟們各立門戶,為競爭業(yè)務,各自羅置名工巧匠,分任泥塑、木坯、鋸花、雕刻、漆畫等專項工序。集眾人之長,使得沈紹安的漆器有了飛躍發(fā)展。
沈幼蘭、沈忠英與高秀泉
清光緒年間,閩浙總督許應骙用重金購買了一批由沈紹安第五代沈正鎬和沈正恂創(chuàng)作的精美漆器進貢朝廷。慈禧太后見了大悅,立即賜予他們兄弟倆四品商勛、五品頂戴。當時,沈家漆器開始步入了“黃金時代”。
沈正鎬制彩漆鰲魚桃盤
1898年,沈正鎬創(chuàng)作的《蓮花盒》、《茶葉箱》在法國巴黎博覽會上獲金牌獎;1911年沈正恂創(chuàng)作的《荷葉瓶》、《大梅瓶》等在美國、意大利獲得金牌最優(yōu)獎和一等獎。
此外,沈紹安漆器于1914年參加德國柏林衛(wèi)生展覽會,1924年參加英國倫敦博覽會,以后又多次參加各地舉辦的國際博覽會,頻頻獲獎,使福州的脫胎漆器成為國際市場上珍貴的商品,與北京的景泰藍,江西的景德鎮(zhèn)瓷器并列譽為中國傳統(tǒng)工藝的“三寶”。
沈紹安漆藝館
郭沫若生前也曾做詩稱贊福州脫胎漆器是'天下諒無雙,人間疑獨絕'。2006年5月20日,福州脫胎漆器髹飾技藝經(jīng)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 THE END ~
部分資料來源:福州地名、家在鼓樓、東南快報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