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三寶之一,已有二百多年歷史,其質(zhì)地堅固輕巧,造型典雅別致,色澤瑰麗鮮艷,裝飾精細,結實耐用,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和濃厚的地方特色,具有碰不壞,摔不破,不掉漆,不褪色等優(yōu)點,與北京景泰藍,江西景德鎮(zhèn)瓷器并稱為中國傳統(tǒng)工藝品的“三寶”。 福州漆器始于南宋。據(jù)傳清乾隆年間,漆匠沈紹安在一座寺廟里發(fā)現(xiàn)大門的匾額雖然木頭已經(jīng)朽爛,但是漆灰夏布裱褙的底胚卻完好無損。細心的沈紹安從中得到啟發(fā),回家后不斷琢磨試驗,繼承發(fā)揚了傳統(tǒng)漆藝,創(chuàng)造出了最早的脫胎漆器。沈紹安因此成為福州脫胎漆器的鼻祖。 脫胎漆器的制作方法分為脫胎和木胎兩種。脫胎是以泥土、石膏、木模等為產(chǎn)品的坯胎,然后用夏布(麻布)或綢布和生漆在坯胎上逐層裱褙上去,待陰干后,敲碎或脫下原胎后,留下漆布器形,再經(jīng)過上灰地、打磨、漆研磨,施以各種裝飾紋樣,便成了光亮絢麗的“脫胎漆器”工藝品了。木胎主要是用楠木、樟木、櫸木等堅硬木材為坯,不經(jīng)過脫胎,直接涂漆,工序與脫胎布坯相同。一件工藝品的工序多達四五十道,有的甚至達到一百多道。 脫胎漆器的制作過程十分繁復:先用泥土、石膏或木模等制成內(nèi)胎,以生漆作為粘劑,用夏布、綢布等逐層裱褙,連上兩道漆灰料,陰干后脫去內(nèi)胎,這就是脫胎漆器的雛型了;再經(jīng)過填灰、上漆、打磨和陰干處理等幾十道工序,這才做成半成品,漆器行話稱“地底”,最后再加工配上彩漆和各種裝飾,才制成脫胎漆器。 福州脫胎漆器產(chǎn)品大致可分為實用和藝術欣賞兩大類。脫胎漆器除輕巧美觀耐用外,還具有耐熱、耐酸、耐堿、絕緣等優(yōu)點,其運用范圍已擴大到工業(yè)品上。 脫胎漆器質(zhì)地堅固,而又十分輕巧,色澤鮮艷,裝飾性強,經(jīng)受從沸點到冰點的溫度,仍可保持不變形、不脫漆,因此廣受歡迎。傳說鴉片戰(zhàn)爭后,一個英國商人攜帶一只高一米的脫胎大花瓶乘船回國,不幸遇到大風浪,大船沉沒,人遇救,花瓶卻隨船沉入海底。三年后,此人不惜重金委托打撈公司從當年的沉船中尋回這只大花瓶,卻見她依然鮮艷奪目,光彩照人!于是福州脫胎漆器的美名傳遍英倫,譽滿全歐洲。另一個故事是抗戰(zhàn)前,在美國芝加哥曾舉辦過一次萬國博覽會,福州的脫胎漆器與日本的漆器同列一個展廳,中日兩國的漆器看上去都是質(zhì)量上乘,難分伯仲,評委無法評判。后來有人提議將兩國的漆器一同放入鍋中,蒸煮三小時,結果日本的漆器化為泥漿,而福州的脫胎漆器卻完好無損,理所當然地獲得金獎。 聞世留史的脫胎漆器作品有:荷葉瓶、竹根瓶、提籃仙女、松鶴瓶、赤寶砂大花瓶、仿制司母戊大方鼎、流花斑紋瓶、八角天藍雙夔瓶、六角綠金絡纓瓶、金錦大團結瓶、蟹青走獸瓶、天女散花、暗花纏枝牡丹大花瓶、仿銅山水、金座天藍瓶等等。 福州的脫胎漆器風行海外,外國友人贊之為“珍貴的黑寶石”、“東方珍品”、“迷人的中國少女眼睛”,成為近代我國重要的出口產(chǎn)品,并成為國際交流中的饋贈佳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