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勒是畫山石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這一步的關注點主要在“開合關系”:一勾一勒,就是山、石體的一開一合。勾皴山體一定要有開有合,切不能零亂勾皴。用筆時一出手就既要注意山體、石體形態(tài)的完整,也要給之后的用筆用墨留有添加的余地,這個習慣從初學時就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
張偉平課徒稿
山石勾勒,大要注意其脈絡走勢,小要注意其開合關系。先勾勒,再用枯筆皴,山體初顯凹凸關系。山石關系要虛松有序,這樣可以給后面不同濃淡枯濕的皴擦用筆留下很大的空間。勾勒不可將形體框死,要給皴、擦留余地。
張偉平課徒稿
中國畫中表現(xiàn)山石的皴法很多,總的來說可分為土山類(長、短披麻皴為例)、石山類(斧劈皴為例)以及土石山結(jié)合類(豆瓣皴為例)。以下一一詳解之。
要求中鋒落筆。畫大披麻皴時,連勾(輪廓)帶皴,要一氣落成。畫小披麻皴則一般先勾輪廓,再由淡到濃,層層加皴,顯現(xiàn)出山石體的陰陽向背的關系。畫披麻皴時盡量少交叉(筆),忌平行。
大披麻皴適合表現(xiàn)土山多林的地帶,筆性活潑,易舒展。著名的《富春山居圖》就是長披麻皴的典型代表作:“其(黃公望)皴擦之長披大抹,似疏而實,似漫而緊”。(清·胡敬語)以下(張偉平)示范圖清晰地分解和標明了披麻皴的畫法步驟,請同學們對照側(cè)邊的要點提示進行學習:
以上書頁節(jié)選自 張偉平《名畫臨摹技法.富春山居圖》,廣西美術出版社,2000年。
特點為側(cè)鋒落筆,墨跡頭重尾輕。畫大斧劈皴也要連勾帶皴,一氣落成。因其多表現(xiàn)石質(zhì)堅硬、山勢堅挺的雄渾一類的山石,所以勾皴下筆時要果斷有力。山石形狀一般從中心向四周擴散開來,可用先勾后皴、連皴帶勾、皴后再勾等不同手法靈活表現(xiàn)。畫小斧劈皴一般先勾外輪廓,再層層皴擦暗部。畫大斧劈用筆大按至筆腹;小斧劈小按用筆鋒?!度f壑松風圖》即為該類皴法的經(jīng)典代表。
李唐《萬壑松風圖》(局部)
張偉平課徒稿
豆瓣皴使用中鋒落筆,聚點成皴。畫時先勾輪廓,再從輪廓凹處著筆點出,點筆要相互參差變動。豆瓣皴屬”點子皴“的一種,(其它用得較多的還有芝麻皴、釘頭鼠尾皴)用筆要點在于能提能按,筆尖著紙后可隨機用筆肚,最忌呆點排列。
先用(松散之筆)皴擦,大致分出山巒層次。待干后用濃淡適宜的”米點“,層層罩點顯出山勢,并最好在點與點之間讓出少許皴擦筆的位置。畫米點山水可用積墨法,也可配用少許破墨法,可以更增墨色變化。注意用點時應順“理”而成,不可橫直亂點,模糊一片。難點在于既要見點,又要使點連成片。其代表作為宋代的米芾父子的云山圖。
結(jié)形要方,層層連疊,用筆如腰帶轉(zhuǎn)折。雖用側(cè)鋒皴擦,但力仍要運在筆尖上。橫向用筆時一般筆鋒在上,直筆時鋒在左端。
由披麻皴變化而來。用筆中鋒為主,可配用拖筆中鋒輔助。皴筆彎曲形態(tài)像解開的繩索,故得名。該皴法先淡筆勾輪廓,并依此用皴,待干后再濃筆勾勒,提醒輪廓及石紋,再接著用皴(墨色加重)。此程序可反復多次運行,直到畫面效果滿意為止。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