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jié)
皴法是中國山水畫家在客觀實物基礎上創(chuàng)造出來的表現(xiàn)山石紋理痕跡的技法,是中國山水畫特有的藝術形式。皴法的面目代表了畫家的藝術風格,皴法不同,門戶不同,歷史上有眾多的流派、風格,皴法的變化是其重要因素。歷代名家的皴法概述有三十余種。
披麻(長披麻、短披麻)、斧劈(大斧劈、小斧劈)、豆瓣、雨點、卷云、亂麻、折帶、牛毛、亂柴、解索、荷葉、礬頭、鐵線、鬼面、骷髏、刺梨(豆瓣之變)、芝麻、馬牙、彈渦、落茄(米點)、疊糕、刮鐵(斧劈之變)、泥里拔釘、拖泥帶水、雨淋墻頭、玉屑、直擦、丁字、金碧、沒骨、點錯、破網(wǎng)。5這些皴法有的用得多,有的用得很少。從表現(xiàn)山水的形質(zhì)上有人將其分成披麻類與斧劈類兩大類,披麻類如長、短披麻、卷云、解索、荷葉、牛毛、亂麻等;斧劈類的如大、小斧劈、刮鐵、馬牙等等。披麻類皴法源于表現(xiàn)南方草山,經(jīng)過董源、巨然、米芾、趙孟頫、董其昌等大家的倡導,倍受文人畫家的青睞,在山水畫史上成為主流,它平淡天真、溫文爾雅、和諧柔美。而斧劈類的皴法多用于表現(xiàn)北方堅硬山石,它雄強、陽剛、大氣磅礴、堅不可摧,在其發(fā)展的過程中,未能得到文人社會的全面認可,感性的贊美有之,理性的倡導卻沒有多少,甚至受到排斥。以下介紹幾種常用的皴法。
披麻皴
清·鄭績《夢幻居畫學簡明》“披麻皴如麻披散也,有大披麻小披麻。大披麻筆大而長,寫法連廓兼皴,濃淡墨一氣渾成,淋漓活潑無一筆滯氣。此法始自董北苑,用筆稍縱,筆從左起,轉過右收,筆起重著,行筆稍輕。悠揚輾轉,收筆復重。筆之圓運,無扁無方。石形多如象鼻。后清湘,八大山人,徐文長喜為之。至巨然,米元章,吳仲圭、董玄宰、王石谷輩具是小披麻。小披麻筆小而短,寫法先起輪廓,然后加皴。由淡至濃,層層皴出,陰陽向背,或焦或濕,隨意加擦。較大披麻為稍易。北苑亦多作此,后輩皆宗之,近世更喜學之。”
米點皴
宋代米芾、米友仁父子的山水畫,深得江南云山真趣,世稱為“米氏云山”。其畫全用墨點點表現(xiàn)江南雨景,故稱其皴法為米點皴,深受后世文人畫家喜愛,尤以元代高克恭為甚。
米點山水取山水之神意,潑墨、破墨、積墨、焦墨并用,蒼茫淋漓,“以墨運點,積點成文,呼吸濃淡,進退厚薄,無一非法,無一執(zhí)法。”6學此法要懂得以筆運墨(筆之妙以墨暈助之),不可全賴墨韻來遮掩運筆的不足。再者,要注意不可太模糊或太明露?!督孀訄@畫傳》有云:“米明露處如微云河漢,明星璀然……米模糊處如神龍矯矯,隱見不測……然則何以學米?曰:用筆如錐,用墨如飛。又曰:惜墨如金,弄筆如丸,筆墨之跡交融,乃是真米?!?/p>
荷葉皴
清·鄭績《夢幻居畫學簡明》:“荷葉皴如摘荷覆葉,葉筋下垂也。用筆悠揚長秀筋韌。山頂尖處如荷莖蒂,筋由此起,自上而下,從重而輕,筆筆分歧,四面散放,至山腳開處,如葉邊唇,輕淡接氣,以取微茫,此荷葉之法盡矣?!壁w孟頫、藍瑛、石濤等,常用此皴。
解索皴
其狀如解散的繩索,與披麻皴同類,不過披麻皴悠揚流暢,解索皴曲曲攣攣,無一寸直,元代人的畫中常見此皴法,如王蒙的《青卞隱居圖》便是披麻兼解索,熟悉此皴可避免率直的毛病。
亂麻皴
顧名思義,亂麻皴就像抖亂的麻線團,它表現(xiàn)的是山石細小繁亂的裂紋,因此,畫時要心生石意,不拘成法,與碎亂中求出嚴整,方能飄灑而沉著,否則會感覺千頭萬緒無處下手。
豆瓣皴
豆瓣,或芝麻、雨點,是點子一類的皴法,用中鋒筆尖聚點成皴。畫時先起輪廓,從輪廓的陰面開始細細點出陰陽向背,再以淡墨或青綠渲染。畫豆瓣皴筆尖著紙后隨用筆肚,用筆要靈活,畫出參差變動之態(tài),最忌呆點排列。范寬畫山,喜用此皴法,以中鋒垂直的短線,點鑿而成,富有陽剛之美。
云頭皴
清·鄭績《夢幻居畫學簡明》有云:“云頭皴如云旋頭髻也。用筆宜干,運腕宜圓,力貫筆尖,松秀長韌,筆筆有筋,細而有力,如鶴嘴畫沙,團旋中又須背面分明。寫云頭皴每多開面而少轉背,若不轉背,則此石與香蠟餅無異矣。轉背之法如運線球,由后搭前,從左搭右,能會轉背之意,方是云頭正法。”此皴法畫出的山石如浮動的云頭,有夢幻之美。李成、郭熙多用此法。
斧劈皴
清·鄭績《夢幻居畫學簡明》有云:“斧劈皴如鐵斧劈木劈出斧痕也。斧劈亦是側筆,亦有大小之分。大斧劈類似馬牙。側按踢挑,頭重尾輕。輪廓隨皴搭,一氣呵成,此與馬牙同;惟馬牙筆短,以起即收,斧劈筆長,踢拖直消,此與馬牙異耳。山脊無皴,以光頂之字連接氣脈,俗人呼為爛山頭者,即所謂斧劈山矣。羅浮有之,澳門香港威海砂龍更多此體。小斧劈皴用筆勾跳,可以先起輪廓,而后加皴,與小披麻仿佛同意,大斧劈用筆身力,小斧劈用筆嘴力,當分別之?!蹦纤嗡拇蠹?,多用此皴法表現(xiàn)巨大山石的堅硬剛拔。明代周臣、唐寅、王履等人繼之。尤其是唐寅以細長、流利挺秀的筆線畫山石,將斧劈化為線條,秀潤精密而有韻度。
折帶皴
“折帶皴如腰帶折轉也,用筆要側,結形要方,層層連疊,左閃右按,用筆起伏,或重或輕,與大披麻同。但披麻石形尖聳,折帶石形方平。即寫崇山峻嶺,其結頂處亦方平轉折,直落山腳。故轉折處多起圭梭,乃合斯法。倪云林最愛畫之,此由北苑大披麻之變法也?!?sup>7
亂柴皴
“亂柴皴如柴枝亂疊也。亂柴法與亂麻荷葉同為一類,但亂麻筆幼而軟,有長絲團卷之意。亂柴筆壯而勁,有枯枝折斷之意。荷葉悠揚如荷翻夜雨,亂柴筆勢率直如柴經(jīng)秋霜。石之陰處皴密而粗,仿佛重堆柴頭。石之陽處皴疏而細,儼然斜插柴枝。直筆中參以折筆,筆筆用力,即筆筆是骨,此之謂也。亂柴石即今之壽山石,石多裂紋。有志學畫者當會此意,勿因名離實也?!?sup>8
彈渦皴
“彈渦皴如流渦滾也。長江水府巨石阻流,撞激水勢,從下滾上,水面回瀾旋轉中,如浪如泡,或高或低,其山石之形狀似之,故名彈渦石,即今之咸海之濱所結水泡石是也。用筆微側,旋轉運動,不泥皴廓,多作石眼,如水泡然。石眼之旁隨氣接襯幾筆,筆宜簡不宜繁,一氣寫成,然后用墨染出,背面兼襯貼余氣,斯為得法。”9
骷髏皴
“骷髏皴如頭顱尸骨也……李思訓每畫之,純用勾勒,精細謹嚴,絲毫不茍。細中有力,密處有疏……宜做小幅,常用白描,更須以細樹夾葉曲檻回廊襯之?!?sup>10
以上介紹的是常見的幾種皴法,一幅畫中可以只用一種皴法,也可二、三種皴法同用,以結合緊密自然為妙。
皴法既然來源于客觀現(xiàn)實之自然山水,那么各地山體不同,山貌有異,皴法就大不同。既使使用同一種皴法其面貌也有差別,如“董巨峰巒,多屬金陵一帶;倪黃樹石,得之吳越諸方。米家墨法,出潤州城南,郭式圖形,在太行山右。摩詰之輞川,關荊之桃源,華原冒雪,營丘寒林,江寺圖于晞古,鵲華貌于吳興。從來筆墨之探奇,必系山川之寫照”11因此學習山水皴法,要多游歷,得自然山川之神韻于心中,畫時才能不拘成法,妙合自然,如果僅為學習某種皴而死臨書本,不懂得變通以合于自然,這樣即使掌握了多種皴法,也不能很好表現(xiàn)山石的神韻,徒具形式而已。
皴法面貌各異,濃淡疏密干濕亦不同,但總不離“松活”二字,最忌“板、刻、結”。濃筆要分明,淡筆要有骨力,繁筆要檢靜,簡筆要沉著,濕筆要爽朗,干筆要潤澤。俗話說“點葉要攢三聚五,畫皴要隔三差五”也就是說用筆要懂得松活、疏密、不可太多重復用筆,形成死墨。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