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節(jié)的內容簡單。寥寥數語加幾頁樂譜就能說明白。而且相關內容在第一個帖子里已經交流過了,但那時是針對歌詞,現(xiàn)在是針對旋律。
過幾天準備去上海呆一個月左右,不知道走之前還能完成幾個帖子,抓緊,抓緊。。。。。。。。。
**************************************************************************'
曲式就是音樂作品的結構形式。器樂作品的曲式很復雜,在專業(yè)院校里,曲式是一門獨立的課程。歌曲的曲式結構相對簡單,但也有不少類型。這里不全面細說,只跟大家交流最簡單、最常用的幾種類型。
一、一段體
一段體也叫一部曲式,就是歌曲只有一個樂段。在傳統(tǒng)民歌、幼兒歌曲中常見?,F(xiàn)代歌曲中也不是沒有這樣的結構,比如上個帖子中的《九九艷陽天》就是個一段體的歌曲。曲網中南梆子老師的《全民健身幸福多》也是一段體的歌曲。因為一段體歌曲容量相對小,表達主題單一,情緒展開受限制,所以運用相對很少。而且上個帖子是專門說樂段的,那么這里就不再啰嗦了。
二、兩段體
學院派的叫法是單二部曲式,就是簡單的由兩個樂段連接起來的結構。既然有簡單,那就有復雜的唄?對,叫復二部曲式,當然,接下來還有復三部曲式。今天我們只涉及簡單的,而且我和大家都是業(yè)余選手,別叫得那么正式,就說是兩段體、三段體好了。
兩段體結構是歌曲中運用最廣泛、最廣泛、最廣泛(不是回聲,重要的問題說三遍嘛)的曲式結構。常見的有以下三種形式:
1、再現(xiàn)性兩段體:歌曲由A、B兩個樂段構成,B段的前半部分旋律與A段對比性較大,B段后半部分再現(xiàn)了A段的部分旋律,使整首歌曲的旋律產生了對比中有統(tǒng)一的特點。
例1《共和國之戀》(劉毅然詞 劉為光曲)。B段前兩句都是不方整的3小節(jié),通過音區(qū)提高,八度和六度大跳表現(xiàn)出來的情緒與A段形成了較大的對比,后兩句的旋律重復了A段的三、四句旋律。
(旋律試聽)
2、對比性兩段體:A、B兩個樂段在旋律、節(jié)奏、結構等方面對比較大。一般說,B段的音區(qū)會提高,情緒上揚,旋律、節(jié)奏、結構等會有不同。但旋法還是具有某一方面的統(tǒng)一性。
例2《吉祥如意年》(張結林詞 柴欣曲)。A、B段都是單句連接,但樂句結束音的位置不一樣,A段節(jié)奏較緊湊,體現(xiàn)歡快、跳躍的情緒,B段節(jié)奏拉開,抒情多了一些,B段音區(qū)提高了一些,這都與A段形成了一定的對比。B段的旋律來源于A段的旋律,這也使兩個樂段有了一定的統(tǒng)一性。因為這首歌曲比較簡單而典型,在本帖最后會詳細講解創(chuàng)作過程。
(旋律試聽)
3、主副性兩段體:主歌采用分節(jié)歌的形式,每遍演唱不同的詞,副歌只有一段詞,每遍都得唱。這種形式在進行曲中多見,而且主歌可在A段也可在B段,副歌也一樣,如《歌唱祖國》(王莘詞曲)A段是副歌,B段是主歌?!段覀冏咴诖舐飞稀罚ń俜蛟~曲)A段是主歌,B段是副歌。
主副性兩段體在當代歌曲創(chuàng)作中也有運用,比如《走進新時代》(蔣開儒詞 印青曲)A段是主歌,B段是副歌。其實,主副性兩段體從旋律角度說也屬于對比性兩段體,之所以單列一種類型是從歌詞角度說的,在進行曲歌曲中的主副性兩段體,由于副歌只有一段詞,每遍都得演唱,顯得A、B段對比更強烈。
例3《家鄉(xiāng)的月亮》(倪闊 柴欣曲),A段是主歌,兩段詞。B段只有一段詞。
(旋律試聽)
三、三段體
在歌曲中運用較多,僅次于兩段體。個人認為主要原因在于詞作者寫兩段體的歌詞比較多,所以怪不上曲作者。。。。常用的有兩種形式:
1、帶再現(xiàn)的三段體。A、B兩段依然形成各方面的對比,第三段再現(xiàn)或變化再現(xiàn)A段旋律。注意和再現(xiàn)性兩段體的區(qū)別,一是程度上,是部分再現(xiàn)和段落再現(xiàn);二是位置上,三段體的再現(xiàn)是B段結束(有收攏性終止或開放性終止)后再現(xiàn),兩段體的再現(xiàn)是在B段內部。情緒走向是平靜—高潮—平靜。
例4《女人花》(李安修詞 陳耀川曲)。
(旋律試聽)
2、不帶再現(xiàn)的三段體。三段旋律各不相同,互有對比。情緒是依次遞增的,通常在第三段達到全曲最高潮。這樣的歌曲中,注意A、B兩段可以是收攏性終止,也可以是開放性終止,通常情況下,由于B段更多的是起連接作用,所以常常是開放性終止,以便于自然進入C段旋律。
例5《別了青春校園》(漂流的魚兒詞 柴欣曲)。
(旋律試聽)
(
四、多段體
四個樂段以上的結構為多段體。除了四個樂段互有對比之外,還有常常表現(xiàn)為變奏式:A1、A2、A3、A4... ...和回旋式:A、B、A、C、A、D... ...
這種曲式平時不常見也不常用,所以今天只舉個各個樂段均不相同的多段體例子:
例6《愛心永恒》(陳靜波詞 柴欣曲)
**********************
剩下的時間和朋友們交流一下歌曲《吉祥如意年》的創(chuàng)作過程:
1、先分析歌詞的結構:
(1)
掛起那個歡笑的紅燈籠,
貼上那個祝愿的紅春聯(lián),
我們來賀歲,我們來過年,
和煦春風帶來好運滿人間。
(2)
斟滿那個濃濃的團圓酒,
發(fā)個那個厚厚的壓歲錢,
我們來賀歲,我們來拜年,
神州大地迎來盛世好家園。
(3)
我們來賀歲,我們來拜年,
歲是那個豐收歲呀
年是那個如意年。
(4)
我們來賀歲,我們來拜年,
歡樂吉祥如意年年。"
這首歌詞有四個段落,我們發(fā)現(xiàn)前兩段和后兩段在句式結構和情緒上是有區(qū)別的,前兩段是通過具體場景和動作的描寫如掛燈籠、貼對聯(lián)等來烘托過年的氣氛,后兩段集中描寫了過年那種歡樂、祝愿的心情。兩種情緒肯定要用兩個樂段來表現(xiàn)的。
再看前兩段詞,每段是方整的四句結構,每句長度大致相等,第一感覺就是寫四個詞曲同步的樂句,那么第二段詞怎么辦呢?兩種辦法:因為前兩段歌詞對應的各句結構都一樣,可以讓兩段詞共用一段旋律。二是采用并句的形式,每兩句歌詞安排在一個樂句里,這樣的話,兩段八句詞,四個樂句,仍然是方整性結構,又都在一個樂段內。但由于兩句歌詞安排在一個樂句內,樂句長度必然增加,設計起來相對費腦筋。所以我采用第一種方法。
2、歌詞主題是描寫過年的歡樂氣氛,所以速度應該是快的,節(jié)奏感應該是強的,我個人覺得用強拍起好一些,并且采用大調式,因為大調式相對明亮些。于是先憑感性寫出了下面這樣的第一句:
例7/
要穩(wěn)定調式,第一句結束音應該結束在主和弦的某個音上,我選擇的是低音5,就對應的字“籠”來說,中音的135都唱不正這個字音,第二段第一句最后的“酒”也要擺在這里,用中音的135也唱不準,而“酒”字對應低音5就能唱準。所以權衡后就這個樣子了。
2、第二句要鞏固第一句的特點和情緒,因為前兩句的詞格是一樣的,一般在寫法上可以考慮用重復法或對應法,我用的是引申法,將第一句第一小節(jié)前兩拍旋律作為素材,然后讓旋律發(fā)展進行到中音5上,這樣前后兩句的結束音一低一高,好像一抑一揚,產生了對比。至于第二小節(jié)那三個頓音的感覺,我只是想通過這種跳躍性的加強,來表現(xiàn)過年的歡樂氣氛。
例8
3、第三句歌詞是個分裂結構,讀起來就有句讀感,因此在旋律上也進行了分裂結構的設計。第三句通常有轉的成分,所以分裂結構也與前兩句的連貫結構相比,有了新鮮感。但旋律仍然和前兩句有聯(lián)系,比如前半句的旋律是來源于前兩句中的素材,后半句也是這樣。前半句落音為6,就是要一種不穩(wěn)定感,然后讓6傾向于下半句相對穩(wěn)定的5,為什么要選擇5?因為第四句是樂段的結束了,前面用屬音5會產生結束的傾向。
例9
4、第四句應該是樂段的結束了。通過前三句的旋律,第四句的結束音會自然的落在主音上。但是,因為接下來需要反復旋律唱一下第二段的詞,然后會再一次結束在主音上,這稍顯單調了些,于是把這句改為半終止,接下來反復這段旋律唱第二段歌詞,最后結束在主音上。這樣一來,這個樂段就由分節(jié)歌式的四句型樂段變成了復樂段結構了。
例10,
5、寫完第一樂段,該寫第二個樂段了。第三段詞第一句是分裂結構,在前兩段詞中已經出現(xiàn)過了,根據第一句的結構特點和語意,去掉襯詞后,“歲是那個豐收歲呀年是那個如意年”應該是一句。但如果加了襯詞后,句數是方整的兩句,但兩句長度相差較大。第四段中三句詞長度相對差別較小,但句數是不方整的。動感的歌曲有在各方面都方整的需求,因為這樣會在整體節(jié)奏上形成平衡、對稱。
所以,把第三詞段第一句做拆句處理,就是把一句歌詞放在兩個樂句中,反正它是個分裂結構,寫成兩個樂句也迎合了它的句讀感。第二句也這樣處理。這就形成了四個樂句的方整結構。第四段歌詞第一句如上,接下來兩句歌詞做詞曲同步處理,也是四個樂句的結構了。
OK,參照A段的結構形式,偷個懶,把B段也弄成復樂段的形式,這樣就只需寫出四個樂句,還能把兩段歌詞都能容納進去。
B段要求與第一樂段形成對比,常見的手法無非就是音區(qū)和節(jié)奏的對比。兩段體歌曲的B段通常是情緒最高漲的段落,高潮必然會帶來高音或高音區(qū)。所以B段第一樂句就形成了這個樣子:
例11
因為歌詞字數少,節(jié)奏必然會拉開,這反而使這句和A段在節(jié)奏形成了對比。而高音1的出現(xiàn)又使情緒也和A段形成了對比。從主要音的使用上,其實也來自于A段,所以在對比中又有了統(tǒng)一的成分:
例12
6、第二句歌詞與前一句詞格一樣,所以第二樂句在節(jié)奏上是相同的,但旋律不同,這就是以前所說的對應法。前句結束音是高音1,這句結束音拉下來落在中音5上,這種一揚一抑的效果和A段前兩句的結束音有著異曲同工的特點。
例13) n5 P+ ^& O( x0 N( q
7、B段前兩個樂句的結束音都是四拍,是歌詞的字數使節(jié)奏拉開和要與A段形成對比的原因,因為四拍較長,如果第三句結束音也是四拍,未免太單調了。正因為是第三句,可以考慮用“轉”的方法來消除這種單調感,于是在旋律上圍繞不穩(wěn)定的6來進行,節(jié)奏上讓結束音延后出現(xiàn)在第三拍上形成兩拍的時長,這樣就使B段結構具有了起承轉合的性質:#
例14/
8、第四樂句習慣上就是結束了。但剛才說了,要像A段那樣采用復樂段的結構形式,所以這里做個半終止,反復回來后再做完全終止。半終止的音沒有像A段半終止那樣用5音,而是2,因為旋律下行利于抒情。如此這般,B段也完成了:
例15
寫作過程說完了。完整地聽一遍吧:
小樣試聽:
(柴欣)
http://www.zuoqu.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35177&extra=page%3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