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黑的美——香格里拉尼西土陶
文 瓊卡爾·扎西鄧珠
地處滇西北高原的迪慶藏族自治州是全國十大藏族自治州之一,同時也是云南省唯一的藏族自治州。這里生活著以藏族為主的傈僳、漢、納西、彝、白、回等13種世居民族,他們在生活方式、服飾、民居建筑、傳統(tǒng)手工藝以及婚俗禮儀等習俗中都保持了本民族的特色,形成了各民族獨特的風情。
當?shù)夭刈迕窀枥锍健疤栕钤缯找牡胤?,是東方的建塘,人間最殊勝的地方,是奶子河畔的香格里拉?!钡蠎c藏族自治州的州府就位于這個被世人唱頌、向往的人間凈土香格里拉。
香格里拉在世人的心目中是美麗的、多彩的。這里不僅有著雄偉的雪山、壯麗的山川河谷、美麗寬廣的高山草甸、淳樸的民風民俗,世代相傳的民族民間手工藝更為香格里拉增添了無窮的魅力。
尼西是香格里拉縣的一個藏族鄉(xiāng)村,在這里制陶工藝技術(shù)代代相傳,已有近千年歷史。這里是舊時茶馬古道的必經(jīng)之路,南來北往的馬幫在運送茶葉的同時,也把這里的土陶帶向四面八方。隨著時間的推移、時代的發(fā)展,尼西的土陶開始慢慢從興旺走向衰敗,這些祖輩沿用的黑陶生活用品逐漸被外來的、漂亮的“現(xiàn)代貨”替代。近年來,人們開始在各方面慢慢時興起“返璞歸真”,特別是在以旅游業(yè)為主的迪慶香格里拉,遠道而來的國內(nèi)外游客一個個像考古家一樣,在這塊春節(jié)的土地上搜尋一切與古樸相關的痕跡。正是順應這個潮流,尼西土陶也得以重新釋放它淳樸的光芒,再次輝煌。
如今,尼西土陶的制作在湯堆村傳承得最好,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尼西土陶其實都是湯堆村的民間手工藝者制作的,只是大家演戲舊日的稱呼還是把它叫做尼西土陶罷了。
沿著國道214線從香格里拉縣城前行30公里左右,我們便來到了以制作黑土陶聞名的尼西湯堆村。在路邊略顯簡陋的土陶制作室門前,民間手工藝傳承人當珍批初等著我們。
黑土陶對于我并不陌生,老家有個坐落在半山腰的村子叫“勒碧貢”,村民也是以制作各式黑土陶為生的。從小家里的火盆、茶壺都是那黑黑的但卻很實用的土陶。這些年,經(jīng)常奔波于香格里拉——巴塘、香格里拉——德欽時每每路經(jīng)尼西、路經(jīng)湯堆,擺放在路邊的各式黑土陶不失為一道獨特的風景線而在腦海里久久不能拭去。雖說不陌生,但對于這些黑家伙也說不上熟悉,特別是具體的制作方法及流程,我只能說是一個地地道道的門外漢。今天有機會走進黑土陶制作之鄉(xiāng),有緣親密接觸那些民間制陶高手,內(nèi)心著實有些激動。
熱情的當珍批初把我們帶到享有“民間工藝大師”美譽的制陶高手孫諾七林老人家。家里擺設很簡單,顯得很寬敞。走進里屋看見孫諾七林老人盤腿坐在那里,正仔細地做一個火鍋??匆娢覀冏哌M來,他打手勢示意我們坐在旁邊,也沒有說什么話。老人手中的火鍋陶胚已經(jīng)大致成型,他拿著塊小木板一邊轉(zhuǎn)動木轉(zhuǎn)盤一邊輕輕拍打放在木轉(zhuǎn)盤上的火鍋陶胚的邊緣。這種木轉(zhuǎn)盤其實就是一種原始的拉胚機,是用來制作陶器最主要的工具,除了可以握在手中捏制的小件陶器外,其余的陶器土胚都要放在這種木轉(zhuǎn)盤上制作完成。操作轉(zhuǎn)盤不是一件容易的簡單活兒,這可是一件技術(shù)性的工作,轉(zhuǎn)動的力度、方向、角度都需要心中有數(shù),往往坐在轉(zhuǎn)盤前的人都是制陶的能家好手。孫諾七林老人邊忙乎著手里的活路,邊給我們講一些尼西土陶制作的簡單歷史和一般工藝。老人介紹說:“我們尼西制作土陶已經(jīng)有接近一千年的歷史了,以前受傳統(tǒng)觀念和市場的影響,尼西人只生產(chǎn)一些茶罐、茶壺、火鍋、火盆之類簡單的生活用品。我們尼西的黑土陶不拋光,燒制的時候也不需要窯燒,雖然制作不是太復雜,但每一件土陶上都有我們制陶人的心。自古以來,不管是普通老百姓還是土司貴族,都喜歡它,喜歡它一成不變的黑色!”
看著孫諾七林老人一直沒停下手中的活路,我們也不便長時間耽誤,于是辭別老人,跟隨當珍批初在村子里四處轉(zhuǎn)轉(zhuǎn)。當珍批初出生在一個制陶世家,從小他就在父親手里學習家傳的制陶技藝,十幾歲就稱為當?shù)仡H有名氣的制陶小師傅。當珍批初介紹說,到目前為止,尼西土陶制品已經(jīng)含蓋了生活用品、民族工藝品、旅游紀念品和宗教用品四大類。品種從以前的土火鍋、土火盆等部多的幾十個品種增加到了現(xiàn)在的120多種。
據(jù)史料記載,早在一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人們就發(fā)明了制陶術(shù),因生活需要已能燒制簡單的缽、罐、盆、缸等日用陶器。六七千年來,家庭的制陶作坊大量燒制頗受人們親睞的泥壺、藥罐、鍋蓋、筷籠、大龍缽等日用陶器。漫漫歲月中,古老的制陶作坊曾生產(chǎn)大量的陶器,為中華民族的繁榮與進步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它是人類跨越時間最長的一部可歌可泣的活化石史料,其文化內(nèi)涵是不可言喻的。
制陶在迪慶歷史悠久,在尼西及周邊地區(qū)考古挖掘的石棺墓葬品和出土文物中發(fā)現(xiàn),尼西一帶的制陶傳統(tǒng)可以上溯至公元前850年左右。在歷史發(fā)展的長河中,尼西的制陶工藝日趨成熟、完善,品種也不斷增多,并形成相對穩(wěn)定的制作流程。尼西土陶選料精、做工細、品種多,它是一種低溫陶,主要用途在生活器皿上,尤其以藏族群眾日常生活所必須的熬茶罐、茶壺、火盆、火鍋居多。這些黑土陶制品家家戶戶必備,全是黑色,質(zhì)樸有特色,用這種陶器煮燉出來的食物能保持原汁原味,又因為是天然陶土制作,對人體無害,倍受當?shù)丶爸苓吚习傩障矏邸?/span>
2005年,為弘揚發(fā)展和更好地傳承流傳千年的制陶工藝,使村民依靠祖輩傳下來的收益走上致富路,來自黑陶制作世家的當珍批初聯(lián)合本村12個技術(shù)嫻熟的陶藝師共同合資創(chuàng)建了香格里拉縣龍巴湯堆土陶有限責任公司,改變祖輩沿襲的家庭作坊式生產(chǎn)、整合資源,在一定程度上獲得較好的經(jīng)濟效益。現(xiàn)在,全村人都在這個公司里入了股,從事土陶工藝品的制作與銷售,香格里拉縣龍巴湯堆土陶有限責任公司成為全村人獲利的公司。
如今,尼西的民間陶藝師們在保持制作傳統(tǒng)生活用品和宗教用品的基礎上,廣開思路、迎合市場,新開發(fā)制作了具有濃郁藏族特色的裝飾品,豐富了黑土陶的種類。當珍批初介紹說,湯堆村現(xiàn)在制作的黑土陶成品主要包括藏族傳統(tǒng)日用器皿、傳統(tǒng)佛事宗教用品、旅游紀念品和民族工藝品四大類共120多個品種。村里的陶藝師們還可以根據(jù)顧客的要求量身定制獨具匠心的黑土陶制品,甚受大家贊許。
從當珍批初的介紹中我了解到尼西黑土陶的一般制作流程。制作黑土陶首先要采集陶土,離湯堆村幾公里的山上就有這種可以制作陶器的陶土,把陶土采集回來時是大塊大塊的,還摻雜著一些碎石,所以要先經(jīng)過敲碎處理,然后再用篩子篩,把碎石等雜物去掉。接下來就是和泥,和泥在整個制陶過程中屬于技術(shù)含量最低的一道工序,只要像揉面那樣在先前敲碎篩好的陶土中加入適量的水揉勻后,把干濕適宜、揉勻的陶土整坨裝進塑料袋里放在陽光下醒著即可,一般和泥的活路都讓家中沒有技術(shù)或技術(shù)較差但又力氣的人來干。當陶土醒好后就可以拿來做陶胚了,在制陶的所有程序中制胚和燒制可是最關鍵和最精細的技術(shù)活,同時也是民間陶藝師們最不愿意外傳的絕技所在之處。陶胚的制作工序主要有拍制器底、拉摩器壁、安口沿、安器嘴、安器柄,還要對陶胚進行打磨拋光,最后在不同部位雕畫花紋圖案。這個過程需要左右手腳相互配合、各種工具交互運用、多樣手法交替進行。而整個制作工序都是在看似簡陋原始的一塊木轉(zhuǎn)盤上完成,所使用的工具也極其簡單,甚至只適合用原始、落后來形容。這些工具都是民間制陶者們就地取材、因陋就簡、信手拈來的。幾塊形狀大小不一的小木片、一個制作簡陋的小木槌、一小塊不知從哪里剪下來的牛犢皮、一小張布片……貌不驚人的工具在同樣貌不驚人的民間手工藝者們的手中交替地拿起放下,在這平凡的一拿一放間一件件可愛的陶胚便制作而成。接下來就要將這些已經(jīng)成型的陶胚風干,現(xiàn)在一般不再像以往那樣將陶胚擺放在陰涼通風處慢慢風干,而是采用耗時較短的烘干方式來替代,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把制作好的陶胚擺放在火爐和灶沿快速烘干,待陶胚風干后就可以燒制了。尼西土陶的一大特點就是不需要再專門的陶窯里燒制,需要燒制時就把陶胚和木柴有規(guī)律地堆放在一起,這堆放可就是他們的絕技了,陶胚是否能燒熟、成品的色澤如何都取決于堆放的技巧以及火候和時間的掌握。經(jīng)過兩個小時左右的燒制,陶胚已經(jīng)燒制完成,這時的陶器雖已完全燒熟但顏色還是燒制前的土黃色,要將它們轉(zhuǎn)換成人見人愛的、質(zhì)樸的黑色,還要將陶器連燒剩的火炭一起嚴實地掩蓋上半個小時左右。最后將變黑的陶器掏出來進行清潔打磨,一件黑土陶才大功告成。嚴格地講,制陶工藝的每一個過程都是技術(shù)活,特別是制胚和燒制過程更有獨特的技巧在里面。從這方面來講,每一個制陶人都是名副其實的工藝大師,每一件黑土陶都是當之無愧的藝術(shù)品。
離開湯堆村,離開孫諾七林,離開當珍批初,離開淳樸的村民,離開質(zhì)樸的黑土陶,我在心里默默祈愿古老的黑土陶在當今五光十色的社會中發(fā)射自己獨特的美——那種源自黑的美,從容地走向更多地方,走進更多家庭。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