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云南香格里拉30公里處,
有一個不起眼的小村落——湯堆村,
隸屬于云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尼西鄉(xiāng),
曾是茶馬古道的必經(jīng)之地。
這里不僅保留有古樸的藏族民風,
還傳承著有2000多年歷史的黑陶制作工藝。
尼西湯堆村
黑陶興起于公元前2500年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龍山文化,
是一種純手工制作的陶瓷工藝品,
也是中國古老的文化藝術結(jié)晶。
黑陶最大的特點是黑、薄、光,
在不同光線下能呈現(xiàn)出紫、靛、銀等色澤,
故有“黑如漆、光如玉”的美譽。
作為藏族文化的象征,
黑陶制品在藏族聚居區(qū)被廣泛地使用。
在金沙江、瀾滄江流域,
考古學家曾發(fā)現(xiàn)了兩千多年前的黑陶器皿。
藏族黑陶制品使用黏性大、可塑性強的陶土,
用三種原料混合而成:
風化沙石研磨而成的石粉、白色黏土和紅色黏土。
調(diào)合好的陶土需要不斷地捏、錘、敲、打使之成型,
最后架起松柴點火燒30分鐘左右,
再于木渣堆里悶上30分鐘,
黃褐色的泥土就會魔術般地變成黑色。
幾千年來,
藏族人民始終秉承著最傳統(tǒng)的制作工藝,
一把自制的木頭工具、一方木案、雕筆、木刮刀和幾片圓中帶方的木板,
便是制作黑陶器皿的全部工具。
藏族黑陶做工精細,造型別致,
散發(fā)著古樸神秘的藝術美。
一件黑陶作品的制作完成,
需經(jīng)過選土、練土、制坯、鑲瓷、磨光、裝飾、陰干、燒陶、滲炭、防裂等12道工藝流程。
制陶一般在藏民自己家中進行,
制作時多席地盤腿而坐,
制陶的案子是一塊條形木板,鋪在地板上。
因地處高原,室內(nèi)陰冷,
即使是夏天,也需穿著毛衣,腿上蓋著棉毯。
制作陶坯均采用泥條盤筑的方法。
首先取來揉拌均勻的陶土,
用木拍拍打成條狀后置于基座上,
再根據(jù)需要用手捏制成大致輪廓,
緊接著磨光內(nèi)外器壁和沿口,
鑲嵌白瓷片,雕刻圖案,
然后進行高溫燒制處理。
黑陶燒制方式也較為傳統(tǒng),
不需要在窯爐里燒制,
而是在天晴無雨的時候,
于露天空地上升起一堆篝火,
把曬干的泥胚放進火里,
直到器皿燒制到通紅。
從火中取出后,
用鋸末和炭灰覆蓋,
就變?yōu)橘|(zhì)樸的黑色。
成品色澤的好壞取決于陶胚堆放的技巧以及時間和火候的掌握。
每一件黑陶經(jīng)匠人的手工打造后,
都擁有了獨一無二的靈魂。
一件黑陶器皿雖然造型相似,
但經(jīng)手工成型后的器皿,
其紋樣、線條、比例、尺度卻是不盡相同的。
在最后堆燒的工藝過程中,
也必然導致黑陶色彩不均,光澤不一的結(jié)果。
《舌尖上的中國》中“廚房的秘密”一集中,
介紹到尼西美食的烹飪工具,
正是來自尼西藏族黑陶,
它與新鮮的食材相輔相成,
將土雞原始的鮮味詮釋到了極致。
兩千多年來,
藏族民間藝人孜孜不倦地用雙手傳承黑陶文化,
傾注畢生的心血與熱情。
所謂匠心,就是不懼枯燥和漫長。
盡全身之力,守千年手藝。
無論你是喜歡收藏的還是喜歡工匠作品的,都推薦你添加:非遺世家,我們每天都會不停的輸出對匠粉們的精神食糧,如果文章有什么不好的地方,希望你給我們評論提出,匠粉期待你寶貴的意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