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江南秋八月,雞頭米賽蚌珠圓”, 這是每年初秋蘇州人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剛到立秋,“水中人參”雞頭米便隆重登場。蘇州的各個街頭都有阿姨戴上鐵指套,展現(xiàn)精準的雞頭米剝皮絕學。
雞頭米那雖不鮮明但彈糯的口感,是蘇州人從記憶里無法忘記的味道,也牽引著蘇州人整整一年的等待。
仿佛只有吃了這碗雞頭米,才算是蘇州八月真正的開始。
中國人講究順時而食,但季節(jié)流轉(zhuǎn)總在不經(jīng)意間發(fā)生,時節(jié)風物的鮮也向來不等人。貪“鮮”的江南人,向來追逐自然天成的時令美食,而一碗水潤彈牙的雞頭米,就是從夏到秋,餐桌上的頂流。
汪曾祺寫道:“雞頭米老了,新核桃下來了,夏天就快過去了?!彪u頭米是獨屬于八月江南的饋贈!
《食療本草》中記載:“主溫,治風痹,腰脊強直,膝痛。補中焦,益精,強志意,耳目聰明。作粉食之,甚好。此是長生之藥。與蓮實同食,令小兒不能長大,故知長服當亦駐年?!?/span>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中就將芡實列為入藥上品。芡實性平,味甘、澀,具有固腎澀精、補脾止瀉、補中益氣、滋補強壯之作用。
1.益腎固精
腎為先天之本,腎藏精,為全身陰陽之根本。中醫(yī)講人的狀態(tài)是年輕還是衰老,其實跟一個臟腑關(guān)系最密切,這個臟腑就是腎。
芡實也是個補腎高手,能夠收攝腎精,調(diào)理腎虛遺精,與蓮子的功能類似,但收斂固精的作用更強。
2.健脾祛濕
芡實,扎根在河底的淤泥之中,所以得坤土之氣。另外,芡實的花朵是紫色的,這意味著芡實得天地間的離火之氣多,性為暖。
芡實的這種生長特性決定了:芡實入脾土,可以補脾。一個是加強脾胃的消化能力,一個是調(diào)理脾虛造成的大便溏瀉。
書中說的“腰脊膝痛”,意指因體內(nèi)的水濕不化,沉積在下半身的腰部及膝蓋,導致長年隱隱作痛。而“濕氣”并非來源于體外,往往是因為脾腎不足,不能很好地運化水液,導致“濕由內(nèi)生”。這種情況,尤常見于上了年紀的人,或是素體虛弱者,還常伴有易腹瀉等脾虛癥狀。
《本草從新》記載:芡實補中去濕,性又不燥,故能去邪水而補真水。對于適合尿多、脾陽虛濕重的人來說,要比薏米、赤小豆合適得多。
3.抗衰延年
中醫(yī)養(yǎng)生學認為,芡實可抗衰延年,不僅是女人的“不老米”,也是男人的“長壽米”,古書曾經(jīng)說過:“嬰兒食之不老,老人食之延年”,這說的就是雞頭米。芡實是脾腎同調(diào)的,益腎且能排濕,同時做到這幾點可是很難的。
芡實作為藥食兩用的中藥,被人們視為盤中珍饈,堪比仙果,不僅是味道鮮美,其補養(yǎng)功效也是上乘。
宋代的大文豪蘇東坡到老年仍身健體壯、面色紅潤、才思敏捷,就是因為他對養(yǎng)生很有研究。芡實就是他曾經(jīng)食用過的養(yǎng)生美食之一。
就是說將芡實煮熟后,一枚一枚地細細嚼咽,每日十余粒,持之以恒,長年不輟,便能夠使全身各處的津液流通交互,得以充盈。
到了現(xiàn)在,蘇州人對雞頭米這樣傳統(tǒng)的食物,喜愛程度也只增不減,在日常生活中,研究出了各式各樣的做法,每種都很美味,也很有養(yǎng)生價值。
1.芡實粥
材料:雞頭米150克、糯米150克,白砂糖10克。
方法:芡實用新鮮的,細細地將其研爛,最好像膏一樣。然后糯米淘洗干凈,兩者同煮成粥,食時加少量白糖即可,根據(jù)自身情況,也可用紅糖代替白糖。
功效:這是蘇東坡非常喜愛的芡實粥,食之可補中益氣,提神強志,使人耳目聰明,久服使人輕身不饑。
2.芡實糕
原料:鮮芡實1000克、糯米粉250克、白糖適量。
做法:選用新鮮芡實,放入鍋內(nèi)加水煮熟后,去殼(買干芡實也可以);晾干,研粉,同糯米粉、白糖一起加水拌和均勻,揉成面團,蒸熟即可。
功效:芡實糕是一種松軟的傳統(tǒng)特色糕點,具有調(diào)理脾胃的作用,還可以調(diào)理消化不良、腹瀉等情況。
3.四神湯
材料:茯苓 ,山藥,蓮子,芡實各20克,生姜2片(2-3人量)、排骨一根
做法:提前將茯苓、山藥、蓮子、芡實洗凈浸泡1~2小時;把排骨焯水后,一起放入砂鍋(高壓鍋也行)大火煮開后,轉(zhuǎn)小火煮1.5小時;加適當調(diào)味料。
功效:四神湯是中醫(yī)著名的健脾祛濕食方,茯苓化濕、山藥蓮子補虛,這四位“神仙”匯集在一起,互相補遺,制成的湯水對人體具有健脾、養(yǎng)顏、降燥等諸多益處。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