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海云潛心制作兩年多,已完成1600多個人物和動物,預計年內(nèi)完工
付海云正在制作面人
制作好的面人有一元硬幣大小
《清明上河圖》是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曠世名作。為了讓這幅名畫立體地呈現(xiàn)在世人面前,陽泉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付海云潛心制作了兩年多,力求用面人的形式最大限度地還原這幅名畫,再現(xiàn)當時的市井繁華。8月31日,記者了解到,預計今年年底付海云可制作完畢,明年年初作品將與世人見面。
捏面人捏成大學客座教授
觀看付海云面塑創(chuàng)作,可謂是一種享受。她安靜地坐在工作臺邊,認真地將一個個彩色面團分類,再用十多件工具恰當捏取所需用量,或捏,或搓,或揉,大小不一、顏色各異的面團,仿佛有了屬于自己的生命。
其實付海云制作面塑的工具非常簡單,剪子、錐子、梳子、刷子、瓶蓋等生活中最常見的小物件都是付海云的工具。蘊含著美好寓意的民間傳統(tǒng)圖案,借助著雙手靈巧的揉、搓、擠、挑、按、撥、刮等手法,片刻間,栩栩如生的人物、動物形象就完成了。
面塑講究小巧玲瓏,細微處見功夫。為了把人物塑造得形神兼?zhèn)?,她翻閱了大量的畫冊,用心揣摩,一次次對照圖片練習,并把對人物的理解融入作品,大大提升了面塑作品的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在2011年第六屆中國北京國際文博會上,付海云的面塑作品一經(jīng)展出就被搶購一空。同年11月,付海云獲得“陽泉市工藝美術(shù)大師”稱號;2013年2月,付海云被評為陽泉市彩面塑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優(yōu)秀傳承人。2013年6月,在我省首屆文博會上,付海云的彩面塑作品《貴妃醉酒》獲得金獎,《千手觀音》獲得銅獎,同時,她還獲得組委會頒發(fā)的優(yōu)秀展示獎。去年,付海云被評為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付海云還被復旦大學視覺影視學院聘請為客座教授,每年講課交流面塑藝術(shù)。
潛心研究改良面塑技藝和原料
今年45歲的付海云,從小酷愛畫畫和手工。奶奶、媽媽在捏面花時,她常常在一旁認真觀看,動手跟著捏,也做得像模像樣。
婚后,付海云開始在家里捏面塑。久而久之,家里的窗臺上、桌子上都擺滿了她精心捏制的面塑。女兒出生后,付海云開始工作。有一天上班,付海云帶了兩個面塑擺在了工作的地方,一個是小女孩,另一個是神話人物。沒想到,竟然有顧客喜歡上了那個小女孩面塑,花十元錢買下了它。當時,付海云的月工資不過500元。很快,又有一個顧客想買神話人物面塑。付海云舍不得了,說什么也不愿意賣。
下班回家后,付海云把這件事情告訴了丈夫:“看來還是有人喜歡我的作品的,如果以后專心做面塑,不僅能從事自己喜歡的事情,而且還能掙錢,何樂而不為!”丈夫盧銀明很支持她的想法,鼓勵她大膽嘗試。于是,付海云到書店買了四大名著,回家潛心攻讀歷史,研究揣摩人物的神態(tài)動作。
從此,制作面塑成了付海云最大的樂趣。起初,她喜歡捏民間傳統(tǒng)圖案。隨著制作面塑的技藝不斷進步,傳統(tǒng)戲曲人物、民間神話傳說中的人物、十二生肖及各種動物,都成為她創(chuàng)作的題材。
在開始的幾年里,付海云的創(chuàng)作并不順暢。傳統(tǒng)面塑容易干裂、易碎的問題困擾著她。后來,她和丈夫經(jīng)過摸索,研制出了不干不裂不易碎、可塑性更強的面料,并且在制料時根據(jù)不同的需要,將顏色揉進面里。面料的革新,讓付海云的面塑不僅傳神而且易保存,甚至可以用毛刷和清水就能為之除塵保養(yǎng)。
面塑做好后,盧銀明帶著這些作品到北京王府井工藝品店找銷路。店主們被這些傳神的面塑所吸引。很快,付海云的面塑就供不應求。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付海云的作品在北京天橋只擺了半天就被搶購一空。隨著喜歡面塑的人越來越多,付海云做面塑的名氣也越來越大,慕名前來購買面塑的人越來越多。付海云原本打算做一套水滸人物,把108將全部做出來,不料剛做出一部分就被顧客買走。逢年過節(jié),還有許多顧客會直接到她家里,拿著照片要求定做面塑。
夜以繼日還原曠世名作
談及創(chuàng)作《清明上河圖》的初衷,付海云說,她在追求完美作品的同時,也在不斷挑戰(zhàn)自己,“面塑是一項傳統(tǒng)技藝,我想把它和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融合起來,于是就想到了《清明上河圖》。”有了這個想法,2014年春節(jié)過后,付海云開始全身心創(chuàng)作面塑版《清明上河圖》。
長528.7厘米、寬25.2厘米的《清明上河圖》,繪制了1600多個神態(tài)各異的人物,以及200多頭牲畜,生動記錄了北宋時期汴京的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
“我們看到的《清明上河圖》都是平面的,而面塑是立體的,參照平面作品創(chuàng)作就會有很大的視覺差別。”為了更好地將畫中的內(nèi)容立體呈現(xiàn)出來,付海云翻閱了大量的文獻。為了把握每個人物、動物的神態(tài)、表情,她一遍又一遍地推敲。
為確定人物大小的比例,付海云費了番周折:“因為原料有收縮性,就需要反復制作,以找到合適的比例。最終確定下來每個人物只能有2.5厘米左右高,約一元硬幣大小,因此制作難度大,有時候手抖一下,就得重捏。”塑造一個人物下來,通常需要兩到三個小時,她經(jīng)常一做就是一整天,最多的一天做了七八個小人,累得頭昏眼花,但付海云卻樂此不疲。
由于人物、動物繁多,付海云先將《清明上河圖》放大若干倍,然后裁剪成雜志大小的二十多頁,再在圖上分成若干區(qū)域標記編號,比如“71—4人+6馬”“13—14人+1馬”,之后按圖索驥,一一對應制作面人。由于畫中男女老幼、三教九流無所不有,且都表情豐富,因此她先將人物的面部做好,再逐一為它們做頭發(fā)、穿衣服。
付海云根據(jù)每個人物的特點,先制作纖毫畢現(xiàn)的頭部和五官,對人物臉部進行加工。尤其是五官,她根據(jù)每個人物的喜怒哀樂精雕細刻,隨后給面人挽上各種發(fā)髻,然后插入編好號碼的泡沫塑料盤上。做完一部分頭部后,她再制作面人的頭發(fā)、身子,然后給面人穿上各種衣服,之后根據(jù)每個人物的神態(tài)“量身定制”,或提籃,或挑擔,或肩扛重物。通常做好一個面人就需要一兩個小時以上。
經(jīng)過兩年半夜以繼日的努力,付海云的面塑版《清明上河圖》制作工作已近尾聲,人物和動物面塑做了1600多,大概在年內(nèi)可以完工。付海云介紹說,作品中的橋梁房屋船只等,將由相關(guān)專業(yè)人員制作木制品?!斑@圓了我的一個夢,我希望看到這個作品的人們能對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和技藝重視起來。我也會一直在這條路上走下去,為傳承面塑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shù)盡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备逗T普f。記者 霍雪飛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