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維君
“塑”面人的初心
蔣德均 董圓圓
逢年過節(jié)、婚喪嫁娶以及其他喜慶時日,在我國北方很多地方都會捏制面塑以示慶祝。
面塑,俗稱面花、面羊、禮饃、羊羔饃、花饃、捏面人等,它是源于山東、山西、北京的中國民間傳統(tǒng)藝術(shù)之一,即以面粉為主料,調(diào)成不同色彩,捏面藝人用手加上簡單工具,根據(jù)所需隨手取材,在手中幾經(jīng)捏、搓、壓、揉、掀,用小竹刀靈巧地點、切、刻、劃、塑成身手頭面,披上發(fā)飾和衣裳,頃刻之間,栩栩如生的藝術(shù)形象便脫手而成。中國的面塑藝術(shù)最早在漢代就有文字記載,宜賓面塑則起于清末民初,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
“只為謀生故,含淚走四方”。說的正是舊社會的面塑藝人挑擔提盒、走鄉(xiāng)串鎮(zhèn),獻藝于街頭的現(xiàn)實狀況。多年前,散落宜賓街頭的中國民間傳統(tǒng)藝術(shù)大多因此受限,陷入瀕臨失傳境地,被列入第一批四川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的宜賓面塑也不例外。那一年,宜賓面塑藝人李烈光已76歲了,老一輩非遺人還有多少時間?年輕的傳承者何時能出現(xiàn)?這些都是當時宜賓面塑技藝面臨的嚴峻問題??嗫鄬ひ捴?,一位從大學美術(shù)系畢業(yè)后考入宜賓市翠屏區(qū)文化館的毛頭小子,就這樣猝不及防地闖入這片天地。
“李老師收徒弟甚是嚴格,對徒弟的要求也很高,特別看重人品?!辟嚲S君回想起拜李烈光為師的時候不禁感嘆,“那時在翠屏山莊參加會議,遇到了李老師,和他攀談了兩個多小時。無論工作業(yè)績,還是談吐修養(yǎng),我都對李老師十分欽佩?!薄皠偤梦幕^也想派我去跟著李老師學面塑,這是翠屏區(qū)很好的一個非遺項目。況且這樣一個有百年歷史的非遺技藝,絕不能看著它白白失傳。”機緣巧合之下,一腔熱血的有志青年賴維君便成了李烈光的一名學生。
然而,學習面塑的過程遠遠沒有最后精妙的成品那樣有趣,只是想稍微做出一點像樣的東西至少也得三五年。從拜師那時起,賴維君便開始了日復一日中單調(diào)重復的練習生活。最初,他每天上午在單位上班,下午去老師家中習藝,這樣的狀態(tài)持續(xù)了近三年;后來,單位的事務(wù)繁忙,他就下班后晚上再到老師家里學習。
凌晨的鐘聲,是歸家的節(jié)奏。
幾年來,所有人,包括他的朋友、同事,甚至他的師傅李光烈老先生幾乎都在觀望。有人在等他放棄,有人在考驗猶疑,也有人在他身后默默鼓勵與期待的小欣喜……賴維君自己全然不顧這些,他只是一天又一天地重復著。晚上,一個人在家中房間里關(guān)閉手機捏面塑,是他一天中最自在也最慎重的時刻,常常一不小心就到了凌晨兩三點。一起工作的同事每次看到他濃重的黑眼圈,都忍不住發(fā)問:“每天捏搓揉刻那些玩意兒,不煩嗎?”而每到這種時候,賴維君總會露出許多年前第一次看到面塑時的那種微笑,“不會啊,大概因為是自己喜歡的事情,所以無論多久,都還有最初的那份激情和欣喜?!?/span>
如今,經(jīng)賴維君雙手捏、撥、剪等各式手法,僅需短短幾分鐘一個憨態(tài)可掬的熊貓就出現(xiàn)在人們眼前,而在賴維君的工作室里,動物、人物、植物面塑,種類繁多,個個活靈活現(xiàn),栩栩如生。當年的毛頭小子已成長為可以獨當一面的四川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項目“宜賓面塑”藝術(shù)第四代傳承人,但“省級非遺傳承人”的頭銜并沒有讓賴維君覺得滿足亦或輕松,相反,他覺得自己身上多了一副“重擔”——作為非遺傳承人沉甸甸的責任和使命。
前路漫漫,道阻且長。
過去十八年的人生里,“非遺”這兩個字對于我來說,其實遙遠而又縹緲,“非遺傳承”的意義更是未曾真切體會過。但在大一下期“非遺傳承人進課堂”的活動后,好像蒙在眼前的面紗被風吹開,某些東西在腦海里倏而變得生動、清晰起來。碰巧的是,那次請到學院的非遺傳承人中恰好有賴維君老師,親眼見到傳說中的宜賓面塑傳承人,這種感覺非常奇妙,有隱隱的新奇與訝異。看起來,是和普通人差不多的樣子和笑臉,還有那一口親切的宜賓普通話。似乎什么都一樣,但某些東西又好像從未見過。
短短兩節(jié)課,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其間賴維君老師所展示的各式各樣的創(chuàng)作作品:衣袂蹁躚的仕女、青綠色的蚱蜢和青瓜、紅艷艷的西紅柿、威風凜凜的三國人物……還有《茶館》里的眾生百態(tài)。談及作品《茶館》的創(chuàng)作過程,賴維君老師頗為感慨。他說:“制作一個面塑的時間并不是最久的,反而是觀察思考要花費數(shù)倍于制作的時間。比如當初要做一套茶館的人物,我就在茶館里面待了一個星期,每天早上往茶館一座就是大半天,觀察茶館里形形色色來往的人物特點:長滿絡(luò)腮胡聲音粗獷的漢子;須發(fā)花白戴著老花眼鏡的爺爺;翹著二郎腿拿著煙斗坐在椅子上吞云吐霧的;滔滔不絕講著鄰里鄰外瑣碎八卦的;還有拿著水壺和茶葉應著吆喝聲四處奔走的茶館老板,甚至包括茶館里的桌子椅子,茶杯水壺的樣子等等。每一個人物的細節(jié)特點都是構(gòu)成整個作品的成分,有時來不及觀察,我就偷偷的拍照記錄下來,回家細細揣摩……”
“做一個作品的那段時間,我可以連著一個月不出門,除了吃飯、睡覺就是做面塑。而作品制作好后放在通風的地方自然陰干,又需要一兩個星期,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不能馬虎,整個過程下來,最后才能有形神兼?zhèn)涞某善贰?傊雒嫠?,最要不得急。心浮氣躁,求名求利,最后只能得到?jīng)]有靈魂的偽劣品?!彼v起面塑的時候,眼底眉梢都有點兒奇異的光彩,似乎是很多年前的少年意氣經(jīng)過歲月的沉淀,融入身心,眸子里保有一種奇妙的期待:是一種半清醒半瘋狂的燃燒。透過他瞳孔里那片灼熱,仕女的輕紗、蝴蝶的翅膀、青瓜藤上的蜢蚱……似乎都在我眼前,一一鮮活起來。
我想,這份灼熱與燃燒的光,就是初心和熱愛吧。
為了更好地傳承面塑這項瀕臨消失的民間技藝,賴維君在中小學校開設(shè)了面塑課、公益講座等。每個月第四周的星期天下午,他都會到公益課堂教授面塑技藝,還在宜賓文化宮設(shè)了工作室。而宜賓面塑的影響,不僅僅只局限于國內(nèi);2017年,賴維君曾帶著作品去澳大利亞悉尼,向世界展示宜賓面塑技藝,迎來的是到訪地居民的一片驚嘆與好奇。能把宜賓地方文化傳播到大洋彼岸,讓更多人了解并愛上面塑這種民間技藝,是他一直以來的心愿。
這個快節(jié)奏的當下,在浮躁與堅守的抗衡中,那些慢下來被精雕細琢的東西便愈發(fā)顯得珍貴。時代呼喚和需要更多的“賴維君式”的非遺傳承者,因為他們不僅僅在“塑”面,更是在“塑”造非遺技藝傳承的脊梁。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蔣德均(宜賓學院文學與藝術(shù)學部教授)
董圓圓(宜賓學院文學與藝術(shù)學部學生)
配圖:方志四川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