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治朝瓷器概況:
順治帝所在歷史時期,清政權(quán)初立,政局尚不穩(wěn)定。晚明是就已經(jīng)衰落的瓷業(yè)中心景德鎮(zhèn),在清初更顯頹敗,處于停滯狀態(tài)。清政府忙于穩(wěn)定政局,無暇顧及官窯生產(chǎn)。在這種情況下,順治時期遺存的傳世品中,罕見官窯款器物,且品種僅見青花、五彩、黃釉、茄皮紫釉等幾種,常見器物多為民窯日常用具及供器。
南京市博物院 清順治 青花花卉紋蓋罐
順治朝瓷器造型特征:
順治瓷器,造型古樸,胎體厚重,造型不僅承襲明代遺風(fēng),也出現(xiàn)了新穎品種,如繪怪石花卉紋飾盤碗、龍紋筒花觚等。順治款官窯器型上多圓器;民窯以佛前供具居多,器型稚拙,器足寬厚,露胎砂底光潤,釉質(zhì)清白。順治民窯器多不署年款,但有的署干支紀年款,故對順治瓷器的鑒別起到了標準器的作用。
順治時期民窯瓷器器形有筒瓶、橄欖瓶、蒜頭瓶、洗口獸耳瓶、筒花觚、花觚、觀音尊、將軍罐,蓮子罐、香爐、筒式香爐、筆筒、凈水碗、碗、盤、碟、杯等。
五彩朵蘭怪石紋筒式瓶,清順治,高20.7cm,口徑5.1cm,底徑5.9cm。
瓶撇口,束徑,筒形腹,平底略內(nèi)凹。口沿涂醬色釉。內(nèi)外施白釉,外底澀胎無釉。外壁五彩裝飾,以純釉上五彩描繪洞石和折枝花卉,圖案呈散點式布局,均以褐彩勾線,折枝花卉均以紅彩描繪花心和花莖,以綠彩描繪花瓣,洞石則施以蛋黃、草綠、淡紫等彩。肩部空白處題紅彩篆體“百花齋”豎行款?!鞍倩S”是清代順治瓷器上特有的堂名款。
筒瓶,也稱為“象腿瓶”,是明末清初的典型器。口微撇,短頸,溜肩,腹為長筒形。此器型萬歷時期出現(xiàn),天啟、崇禎時期也有燒制,順治時期,將筒瓶寓意為“大清天下一統(tǒng)”,一直沿續(xù)到康熙時期,成為當(dāng)時最為流行的器物之一。順治時期的筒瓶,較明末和康熙時期腹部更為細高。品種有青花、五彩器等。青花多繪花鳥、山石芭蕉和博古圖,人物故事圖案。五彩器則多繪人物紋及花卉紋。
橄欖瓶:細口,細長頸,鼓腹,擻足。胎體厚重。上海博物館藏有一對順治青花云龍紋橄欖瓶,高54厘米,醬釉口,腹部繪火珠云龍紋,有“大清順治庚子年”干支紀年款。
蒜頭瓶:口為蒜頭形,長頸,扁圓腹,圈足。多為青花器,繪麒麟,芭蕉、人物紋等。
洗口獸耳瓶:為佛前供器,造型別致新穎,為順治時期所特有的器形??诓砍氏礌睢㈤L頸,頸上部有對稱雙獸耳,頸下部漸寬,長腹,下腹至足部外撇,沙底。品種有青花和五彩,青花多繪云龍紋、山水紋等。
筒花觚:撇口,器身修長,腰部漸收,平底無釉。口部多施醬釉,多見青花品種,繪麒麟紋、枯樹花鳥紋、山石芭蕉紋及龍紋等,無款器較多,少數(shù)署干支款。較大的筒花觚,高大約在50厘米左右。
花觚:多為直筒狀,口與足稍向外撇,腹部稍有外凸,砂底。此器型明崇禎時期出現(xiàn),是由筒花觚演變而來,到康熙時期,腹部逐漸突起,有的成為鼓腹?fàn)?。青花品種較多,也有少量五彩器。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順治青花花鳥紋觚,高20厘米,口施醬釉,腹部繪青花枯樹花鳥紋和蓮荷花草及芭蕉太陽紋。青花花觚多繪火珠云龍紋、麒麟,芭蕉、博古圖、雉雞牡丹、人物故事紋等。
將軍罐:多帶寶珠紐蓋,器形高大,高為40—2500px左右、直口、短頸、鼓腹、腹下漸斂、平沙底。此器形始于明嘉靖時期,到清康熙時期,十分興盛,品種有青花和五彩,多胎體厚重,器形飽滿。
蓮子罐:收口,豐肩,鼓腹,平底無釉。傳世品中,多數(shù)無蓋,多見青花紋飾,常繪花鳥紋、竹石芭蕉紋和人物故事紋等。
香爐:侈口,短頸,鼓腹,高圈足,無釉砂底??谕酷u黃釉。胎體厚重,多見青花器。繪云龍紋。麒麟紋、人物紋等,用筆粗獷、豪放。
南京市博物院 清順治 青花四妃十六子紋盤
盤:口沿微外折、弧壁、平底、圈足。官窯器多為單色釉瓷,見有黃釉、茄皮紫釉、白釉等品種,有光素器,也有暗刻龍紋為飾。
碗:多為收口式,也有直口、撇口碗,與盤類紋飾相近。民窯器青花多繪洞石、花卉、秋葉。有署干支紀年款和“百花齋”“梓桑軒”等款識的。順治青花紋碗中有一類青花色澤鮮亮的,署“大清順治年制”的官窯款碗,極為少見。
順治朝瓷器紋飾:
用筆粗獷豪放,灑脫自然,秀美工麗。繪畫中多用勾廓露白、疏簡相宜等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使人有清新之感。
順治時期瓷器裝飾圖案可分為三類:
動植物紋飾:順治時期常見動物紋飾有云龍、麒麟、云鶴、海獸、天馬、獅、虎、豹、麒麟芭蕉、雉雞牡丹、山石竹鵲、山石牡丹、松竹梅、蘭石圖、蕉葉、荷蓮紋等。
人物故事紋飾:順治瓷器所繪人物紋十分豐富,常見有八仙祝壽、仙人圖、羅漢、竹林僧人、仕女、嬰戲、太 白醉酒、五老觀畫、天女散花、指日高升、科舉及第、歷史故事、進爵圖、列國人物故事、西廂記故事等。所繪人物神態(tài)各異、生動傳神,仙人飄逸灑脫,用筆工麗。將人物置身于與其相配的場景中,情景交融、布局疏密得當(dāng),十分協(xié)調(diào)。所繪山水人物圖,多選自明代晚期和清前期民間木刻插圖,遠山近水、亭臺樓閣,以景烘托人物,畫風(fēng)細膩,婉轉(zhuǎn)流暢,流光溢彩。
樹葉山石詩文:順治民窯青花盤、碗中裝飾多見左側(cè)繪一多孔洞石,右側(cè)繪一片樹葉,樹葉里或樹葉旁題寫詩句,有“惜花春起早,愛月夜眠遲”“春游芳草地,夏賞綠荷池”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不作風(fēng)波于世上,自無冰炭到胸中” “春日鶯啼修竹里,仙家犬吠白云間” “筆掃九龍云霧,斗量萬斛珠璣”“梧桐一葉生,天下新春再” “梧桐一葉生,天下盡芳菲” “梧桐一葉落、天下盡皆秋” “出門不見山,秋色何處好” “紅葉傳書信,寄與薄情郎”“一葉從新生,天下盡皆春”“一葉得秋意” “滿街梧葉,月在其中”等詩詞佳句,是清順治時期獨有的裝飾紋飾,也是鑒別順治瓷器的一個主要特征。
順治朝瓷器胎釉特征:
胎體特征:胎體厚重,胎質(zhì)較之崇禎堅硬細潤。器足規(guī)整,盤類器底極少出現(xiàn)下凹現(xiàn)象,個別有淺顯的跳刀、刮削和旋痕。粗制器物底足斜削草率,大多粘有沙粒。精細足尖呈現(xiàn)滾圓的泥鰍背狀,較圓潤。
圈足較之明代有明顯的變化,由淺矮漸趨高深。
釉面特征:瓷器釉面多為青白色,呈鴨蛋殼青色,釉層較薄,光澤度較差,大部分器物口沿施醬黃釉,是順治瓷器一個顯著特點。另外,許多琢器的底部多露胎,不施釉。
順治朝瓷器款識:
順治時期,瓷器款識有官窯款和干支紀年款,官窯款很少,主要見于色釉盤和青花碗上,青花雙圈四字和六字青花楷書款,為“大清順治年制”“順治年制”,款識書寫不很規(guī)整。
干支紀年款主要見于青花器,有“戊子春月百花齋制” “乙未年制” “順治丁酉年”等(圖3),署干支紀年款青花器有順治三年、五年、八年、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十四年、十五年、十六年、十七年、十八年等。
順治瓷器還有署堂名款的,有“百花齋”“德馨棠” “集雅齋” “筆花齋” “王堂佳器” “玉堂珍器”等,其中以“玉堂佳器”最為多見。此款據(jù)傳為明末嚴蒿所制,順治一朝多沿用此款,一直延續(xù)到康熙初期。還有署定燒人物名款,有“信士程嘉志喜助” “魯溪王瑛制”等。
順治時期,瓷器有仿明朝款識,有“大明宣德年制” “大明成化年制” “大明嘉靖年制” “大明萬歷年制”等,為六字楷書款。
順治標準器——順治青花云龍紋香爐斷代
從明末天啟、崇禎、直至順治、康熙早期的這段時間,由于朝代更替,景德鎮(zhèn)窯業(yè)受到較大影響,瓷器生產(chǎn)較不穩(wěn)定,故一般將這一時期稱為過渡期。
過去由于資料的限制,對這一時期的瓷器產(chǎn)品認識不夠充分,主觀地認為這一階段的瓷器都是粗制濫造的。近幾十年,隨著研究的深入和一批準確紀年器物被識別,人們逐漸認識到,雖然社會動蕩,但隨著明末清初窯業(yè)的自由化,也出現(xiàn)了很多精品瓷器。且過渡期由于較少受到官方的制約,在瓷器器型和紋飾的發(fā)展上都有較大進步,甚至出現(xiàn)了一個生機勃勃的小高潮。目前,過渡期瓷器的價值已經(jīng)被普遍認識,尤其是一些崇禎經(jīng)典器型,早已拍出不菲的價格,在歷史的傳承中,終于得到了公正的定位。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件比較典型的順治時期的青花瓷器:順治青花云龍紋香爐。
香爐是古人宗教、祭祀活動中必不可少的供具,明清時期,香爐器型品種細分有二三十種之多,而這件香爐是明末清初較常見的淺缽式爐,唇口、束頸、淺腹。圈足,澀底。口徑550px,口高比大約在2:1。
這種青花云龍三現(xiàn)紋飾也是明末清初常見的,多用于香爐、圓罐、花觚等器物的裝飾,崇禎以前基本未見,康熙以后也不再使用,直到清晚期才又有吹藍工藝的類似紋飾。
通過對青花色料的精確控制,用不同濃度的青料描繪出穿梭在云層中的龍紋。這種如今看起來比較簡單的青料裝飾方法,實際是直到明末掌握了青花多種色階的分水繪制方法后,才能實現(xiàn)的。即使在仿制技術(shù)十分高明的今天,要繪制出如此生動、而又質(zhì)感鮮明的紋飾,也極為不易。
下面再結(jié)合圖片,從多個細節(jié)對這件器物的其他特點做一簡單介紹。
這件器物的主體紋飾龍紋繪制及其生動傳神,點睛之筆甚至描繪出了這條龍活潑而又調(diào)皮的個性。青料為浙料,質(zhì)地上乘,青花發(fā)色翠藍,濃重甚至有溢出之感。
口沿的這種類似海浪的邊飾,從前后朝紋飾排序關(guān)系來看,實際上是一種簡化了的大小相間的蕉葉紋。這種畫法基本是順治的特色了,典型的康熙器物上都很少應(yīng)用。《明清民窯瓷器鑒定·順治康熙卷》65頁有一件明確紀年的康熙元年的三足鼎式爐,不但邊飾畫法與此相同,龍紋、青料乃至器物的質(zhì)地,均與本器相類,也可以佐證這件器物的年代??谘氐尼u釉淡雅而自然,也值得關(guān)注。
器物內(nèi)部可見比較明顯的旋紋和燒窯時遺落的窯渣和窯灰。這一時期的器物,仍然保留著明代瓷器的工藝特點,工藝細節(jié)往往不是很講究,但整個器物的神韻卻非清晚期精細官窯器物可以比擬的。
明末清初的許多瓷器,雖然做工不一定精細,但胎質(zhì)與青料的質(zhì)地卻很好,這是當(dāng)時的客觀條件決定的,質(zhì)量上乘的高嶺土和浙料剛好在那一時期出現(xiàn),即使原料選練不是很精細,但胎質(zhì)的優(yōu)良仍然可以從圖中看到。這種白而膩的瓷質(zhì),也是明末清初瓷器的一個特點,雍正以后的瓷胎就不再有這個現(xiàn)象了。從圖中還可以看到修底時的刮胎痕和胎釉結(jié)合處的火石紅,這些工藝痕跡,在鑒定中也有重要的意義。
總之,這是一件時代特征比較明顯的順治瓷器,胎質(zhì)、青料均很精良,做工稍粗率,但有神韻,有味道,是一件在鑒定中可資比較的標準器物。
器物來源:私人藏品。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