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義,教授,研究生導師,天津中醫(yī)藥大學原中醫(yī)系主任?,F(xiàn)任中華全國中醫(yī)臨床診斷專業(yè)委員會主任委員。從事臨床、教學、科研工作50余年。在中醫(yī)藥治療消化系統(tǒng)疾病、泌尿系統(tǒng)疾病、各種老年病、糖尿病及其合并癥、頑固性失眠等方面有較深造詣。擅長應用整體調(diào)節(jié)之法。治療內(nèi)科多種疑難疾病。臨床療效卓著。
張洪義教授從醫(yī)近50余年,其醫(yī)術(shù)精湛,尤擅長于臨床疑難雜癥的診治,聲譽頗佳。筆者于本科就讀階段有幸跟隨恩師門診4年,現(xiàn)擇其疑難病案3則報道如下,以饗臨床同道。
重用白礬治療頑固性呃逆
呃逆,古稱噎,為臨床常見病,以喉間呃呃連聲,聲短而頻,不能自制為主要表現(xiàn)。常見于胃腸道疾患、神經(jīng)官能癥等病證,相當于西醫(yī)的膈肌痙攣、神經(jīng)性呃逆等。臨床上習慣在辨其寒熱虛實、審因論治的基礎上加上一些理氣降逆之品,如柿蒂、代赭石等予以治療,對于病程較長的頑固性呃逆常忽視化痰藥的運用,故療效不顯。張洪義教授重用燥濕化痰之品——白礬,治療病程較長的頑固性呃逆療效甚佳甚速。
姚某,男,70歲。退休工人。于2003年10月11日就診。訴素有呃逆史十五、六年,常呃逆頻繁不能自制,甚至整夜無法入睡。神情昏蒙,頭暈甚劇,口苦口干,舌淡、苔白膩,脈滑,常伴見惡心、嘔吐。血壓:160/90 mmHg,曾于西醫(yī)院就診,診斷其為慢性胃炎、高血壓病、膽囊炎、輕度腦萎縮等。曾多次服用中西藥及中藥治療呃逆,收效甚微。張教授診斷其為風痰所致的頑固性呃逆,其病機為肝陽上亢,風陽上擾,胃中痰濁因“風動而涌”,上逆而為呃逆。治療以熄風化痰、理氣降逆為主。方藥:白礬2 g,白芍12 g,清半夏12 g,僵蠶12 g,代赭石30 g(先煎),蔓荊子12 g,夏枯草12 g,茯神20 g,砂仁10 g,羚羊粉1.5 g(分沖),青龍齒30 g(先煎),天麻12 g。
復診(10月15日):諸癥改善,呃逆次數(shù)明顯減少,為防止白礬燥烈傷胃,又入炮姜12 g、龜上殼30 g以顧護胃氣,再進4劑。
3診(10月19日):呃逆已止,偶有噯氣。繼用前方,再進3劑以鞏固療效。
藥后見其精神煥發(fā),隨診至今,無復發(fā)之征。
按:本方熄風與化痰并用。《醫(yī)述》中對痰的記載:“火動則生,氣滯則甚,風動則涌,變化百端?!贝死B固性呃逆不可忽視治風、化痰,同時應兼顧順氣,故本方以鎮(zhèn)肝熄風湯加減以平肝熄風;又以化痰峻藥白礬以“燥濕逐涎,化痰降濁”,以其酸澀之性能斂肝氣,其沉降之性能降逆止呃;并用代赭石、清半夏等降氣之品以平上逆之胃氣、痰濁。龐安常曰:“人身無倒上之痰,天下無逆流之水,故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氣,氣順,則身之津液亦隨氣順矣?!惫时痉接秩肷叭室岳須庑袣?。
張某,女,60歲。于2004年2月28日就診。有頑固性呃逆病史10年,呃逆頻繁,嚴重影響其生活工作。常伴胃痛,其痛如針刺,固定不移,夜間尤甚,大便秘結(jié),四肢沉重乏力,常因頻繁呃逆而影響入食,舌邊有瘀斑、苔略黃膩,脈沉弦。經(jīng)西醫(yī)、中醫(yī)治療無效。張教授診斷其為痰瘀互結(jié)所至之頑固性呃逆,其病機為痰瘀互結(jié),內(nèi)阻于胃,胃氣上逆而挾痰濁上泛,發(fā)為呃逆。治療以行氣活血,化痰、降逆止嘔為主。方藥:紫丹參30 g,檀香12 g,砂仁12 g,靈脂10 g,生蒲黃(布包)10 g,延胡索10 g,枳殼12 g,大黃10 g,代赭石30 g(先煎),白礬2 g,清半夏12 g,木香12 g。服藥7劑。
復診(3月7日):胃痛癥狀明顯減輕,呃逆次數(shù)明顯減少,1日僅發(fā)2-3次。效不更方,又進7劑。
藥后諸癥消失如常人。隨訪至今,病無復發(fā)之征。
按:本方重在祛除痰、瘀,故以丹參飲,靈脂、蒲黃、延胡索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以白礬峻化痰濁。丹溪曰:“祛痰當先順氣。”故本方以郁金、枳殼、木香行氣理氣。六腑以通為用,腸中糟粕滯留,胃中食物難以下行,則上逆之氣難平,故用大黃瀉下通便以蕩滌腸胃;代赭石、清半夏以平降胃氣。
以上兩則病案,取效甚速,其功歸于白礬的妙用?!鞍俨《嘤商底魉睢保〕梯^長的病證尤易兼挾痰濁,由于病程較長,病情纏綿難愈,病人?!耙虿≈掠簟薄M蹩咸迷唬骸皻庋?,津液流通,何痰之有?”今因病致郁,氣血津液不暢,痰自內(nèi)生也。綜觀臨床病例,頑固性呃逆十有八九乃痰濁中阻,胃中不和,胃氣上逆而發(fā)為呃逆,亦可挾風、挾瘀。挾風者,痰常因“風鼓內(nèi)涌”,引動胃氣挾痰濁上逆而發(fā)呃逆。白礬燥痰力峻,且其酸澀之性能斂內(nèi)動之肝風,沉降之性能降上逆之胃氣。故治療頑固性呃逆每獲奇效。白礬性較燥烈,臨床上氣陰兩虛者應慎用。
重用白芍治療頑固性嘔吐
嘔吐是一種由于胃失和降,胃氣上逆而導致的疾患,以嘔吐食物、痰涎、水液諸物,或干嘔無物為主癥的胃系疾病,可持續(xù)或反復發(fā)作,多由被飲食、情志、冷熱等因素所誘發(fā)。其中性質(zhì)較頑固,反復持續(xù)發(fā)作,往往常規(guī)治療無效。西醫(yī)將其歸為胃神經(jīng)官能癥,為難治病之一。
梁某,男,40歲。下崗工人。嘔吐頻繁發(fā)作半年余。常因進食而誘發(fā),故常無法進食,其身心備受折磨,曾遍訪名醫(yī),中藥西藥針灸治療罔效,經(jīng)多種檢查,并無器質(zhì)性病變。西醫(yī)診為胃神經(jīng)官能癥。于2004年9月15日經(jīng)人介紹前來門診。首診見其形體消瘦,面色萎黃晦暗,心情煩躁。自訴半年不能進食,食物一入,便立即嘔吐。惟有啤酒能飲入少量,故半年來靠啤酒生存。體重由原來80多千克降至現(xiàn)在不足50千克。且平素常覺胃脘痞塞嘈雜,酸痛脹滿。情緒不穩(wěn)定,易怒,易于與他人爭執(zhí),睡眠不足,雙下肢浮腫,小便色黃。望其舌色晦暗無華有苔垢,脈象浮大無根。本病系痰濕之邪作祟。治以柔肝和胃、化濕降濁為大法,以芍藥甘草湯加味。方藥:芍藥30 g,炙甘草15 g,郁金12 g,枳殼12 g,木香12 g,黃連12 g,吳茱萸3 g,瓜蔞12 g,白礬1.5 g,生姜5片,大棗5枚。4劑。
復診(2004年9月18日):嘔吐次數(shù)明顯減少,脈由原來的浮大無根變?yōu)橄叶懈敢不ゴ蟀?,已能進食流質(zhì)食物;宗原方續(xù)進7劑。
3診:藥后嘔吐全無。飲食已近于正常。舌苔由原來的腐垢變?yōu)楸“?,脈已漸柔和但較細無力,考慮其嘔吐時間較長,必傷于脾胃之氣陰,故更進健脾和胃、益氣養(yǎng)陰之劑。隨訪至今,無復發(fā)之征。
按:張師認為其為肝木克犯脾土且胃中濕濁壅盛之頑固性嘔吐。該患者正值壯年而失業(yè),情志抑郁,影響肝的疏泄?!端貑枴毭姓摗罚骸巴恋媚緞t達?!备沃魇栊?,胃主受納,以和降為順,胃之和降賴肝之疏泄。今肝氣郁結(jié),令疏泄功能失常,一則橫逆犯胃,使胃失和降,胃氣上逆而發(fā)為嘔吐;一則影響脾氣運化而聚濕生痰。且長期飲啤酒充饑,助濕生熱。張師根據(jù)“謹守病機,各司其屬”這個處方用藥之總則。肝為剛臟,體陰而用陽,賴陰液之滋養(yǎng)。今長期郁怒太過,暗耗肝陰而致肝陰不足,故擬滋養(yǎng)肝陰、柔肝緩急為大法,以柔肝之代表方劑——芍藥甘草湯為主方,使肝陰得養(yǎng),肝之疏泄功能從而恢復正常。又以左金丸以溫胃止嘔;清半夏、瓜蔞、代赭石等以降上逆之胃氣,并化胃中之濕濁。然胃中濕濁之盛,非一般燥濕化痰之品能除,須用燥濕化痰之峻藥——白礬,以峻化胃中壅盛之濕濁,并取其沉降之性以降上逆之胃氣;又以郁金、枳殼、木香調(diào)暢氣機,使氣順痰自祛;茯苓健脾化痰,并利小便使邪有出路;大棗生姜調(diào)和諸藥并顧護胃氣。諸藥合用共奏滋肝陰、柔肝體、緩肝急之功,使肝之疏泄功能恢復正常,則“氣血沖和,百病不生”,嘔吐自除。
(編輯:湘泉)
作者:林旋齡,張洪義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