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發(fā)表于《咸陽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2016年7月
古琴的傳統(tǒng)髹漆技藝研究
顧永杰
(河南博物院,河南 鄭州 450002)
作者簡介:顧永杰(1974-),男,河南禹州人,河南博物院副研究館員,科技史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科技史。
摘 要:傳統(tǒng)的古琴髹漆技藝在唐宋時期已經(jīng)基本定型,后世大多沿用、較少創(chuàng)新或革新;髹漆工序一般為合琴、修整琴面、布漆、涂抹灰胎、髹涂糙漆、上光漆、退光出光等七個步驟;各步驟和所用材料都強調(diào)琴體的堅固性、耐磨性以及琴面平整無
病;漆色多素雅單一,以黑色為多,還有朱紅色、栗殼色以及三色的調(diào)配色。
關(guān)鍵詞:古琴;髹漆;傳統(tǒng)技藝
髹漆是展示古琴藝術(shù)性的一個重要方面,同時也是保護琴體、影響古琴聲音品質(zhì)的重要因素,因此髹漆技藝歷來都受到斫琴人的重視,成為斫琴技藝的重要組成部分。最早可至唐代的一定數(shù)量的歷代古琴實物和最早可至宋代一些古代斫琴文獻,為研究傳統(tǒng)的古琴髹漆技藝提供了資料。
一、實物、文獻資料簡述
實物?,F(xiàn)存古琴實物中確定年代最早的為唐代,自唐代以后各時代都有古琴實物存世。筆者通過查閱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會編《中國古琴珍萃》[1]和《中國音樂文物大系》總編輯部編《中國音樂文物大系》[2]等當前收集中國傳世古琴資料最豐富的文獻,以及鄭珉中主編《故宮古琴圖典》[3]、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編《古琴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文物選粹》[4]、石超著《浙江省博物館藏琴》[5]等介紹具體收藏單位傳世古琴資料的文獻,共整理出有確定年代的歷代古琴實物189張,其中唐代23張、宋代35張、元代11張、明代84張、清代36張,其髹漆資料的基本情況如下:
唐代古琴。漆色,有紫色漆、黑色漆、朱漆、栗殼色漆、紫栗殼色漆、赤黑相間色漆、栗殼色間黑色漆、紫褐色漆、黑漆朱漆底、黑漆紫漆底、黑漆綠漆底、栗殼色漆罩黑漆等,底漆和面漆顏色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其中漆色為黑色等較深顏色的有11張、5張有非黑色的底漆,漆色為紫色或栗殼色等較淺顏色的有12張、栗殼色原漆4張、多張有其它非黑色底漆或由其它非黑色漆修補;16張注明是鹿角灰胎,沒有瓦灰胎,少數(shù)鹿角灰胎中加有其它材料;3張注明有葛布,2張注明有麻布。
宋代古琴。漆色,有黑色漆、朱漆、栗殼色漆、棕紅色漆、深褐色漆、黑栗殼色漆、黑漆加朱砂點、朱漆間栗殼色漆、紅黑相間色漆、栗殼色漆罩黑漆、黑漆朱漆底等,其中漆色為黑色等較深顏色的有24張、少數(shù)有非黑色的底漆,漆色為紫色或栗殼色等較淺顏色的有11張、栗殼色原漆6張、多張有其它非黑色底漆或由其它非黑色漆修補;21張注明是鹿角灰胎,2張瓦灰胎,5張是八寶灰胎或鹿角灰胎加其它材料;3張注明有葛布底,2張注明有麻布底。
元代古琴。漆色,有黑色漆、朱漆、黑漆間栗殼色漆、黑栗殼色漆、朱漆黑漆底等,其中漆色為黑色等較深顏色的有9張,漆色為朱紅色的有2張;5張注明是鹿角灰胎,沒有瓦灰胎;沒有注明有裹布的。
明代古琴。漆色,有黑色漆、朱漆、栗殼色漆、赭紅色漆、褐紅色漆、紅栗殼色漆、棕紅色漆、棗紅色漆、黑漆朱漆底、黑漆罩綠色漆、黑漆上罩朱漆、朱漆間栗殼色漆、黑漆朱漆底、黑漆褐色底漆、黑色間褐黑色漆等,其中漆色為黑色等較深顏色的有62張、少數(shù)有非黑色的底漆,漆色為朱紅色或栗殼色等較淺顏色的有22張、栗殼色原漆5張、多張有其它非黑色底漆或由其它非黑色漆修補;25張注明是鹿角灰胎,8張瓦灰胎,6張是八寶灰胎; 2張注明是紙底。
清代古琴。漆色,有黑色漆、栗殼色漆、暗紅色漆、赭紅色漆、黑漆暗紅底漆、黑漆黃褐色底漆、棕黑漆紅棕色底漆、深栗殼色漆泛紅光底漆等,其中漆色為黑色等較深顏色的有30張,漆色為深栗殼色等較淺顏色的有6張、栗殼色原漆1張、多張有其它非黑色底漆或由其它非黑色漆修補;13張注明是鹿角灰胎,1張八寶灰胎,4瓦灰胎;3張注明有紙質(zhì)裹布。
文獻?,F(xiàn)存的較全面、較系統(tǒng)地介紹斫琴及髹漆技藝的文獻始自宋代,宋代以前有關(guān)古琴髹漆技藝的文獻很難見到,甚至專門介紹髹漆技藝的文獻也很少。宋代文獻中,以北宋的《琴苑要錄·琴書》[6]和南宋的《太古遺音》[7]、《楊祖云琴制》[8]等文獻,對古琴髹漆技藝的介紹最為詳細。宋代以后的相關(guān)文獻多轉(zhuǎn)載或引用宋代文獻,只有清代的《琴苑心傳全編》[9]和《與古齋琴譜》[10]等文獻中有一些新增加的內(nèi)容。
髹漆工序。結(jié)合文獻和實物,可以將傳統(tǒng)古琴髹漆技藝的工序總結(jié)為:合琴、修整琴面、布漆、涂抹灰胎、髹涂糙漆、上光漆、退光出光等七個步驟,只有《與古齋琴譜》稍有變化,將合琴步驟調(diào)整到了涂抹灰胎之后、髹涂糙漆之前。這一工序與傳統(tǒng)髹漆的工序基本相同:棬榡(制作胎骨)、合縫、捎當、布漆、垸漆、糙漆六步,多數(shù)漆器在糙漆后還要?漆、加紋飾[11]。
二、合琴
將制作好的琴體面板和底板粘合在一起,稱為合琴。合琴是髹漆的基礎(chǔ),合琴質(zhì)量的好壞會影響到髹漆的質(zhì)量,也會影響到琴體的堅固程度,還會對古琴的發(fā)聲有一定影響,明代《絲桐篇?內(nèi)篇》[12]就指出古琴的粘合縫粘合不緊會導(dǎo)致琴聲散:“琴有六?。骸宦暽?,謂縫脫落也”。合琴強調(diào)粘合縫要密實。
合琴的方法。合琴應(yīng)選擇氣溫高的季節(jié),合琴時將配置好的膠漆等粘合劑均勻涂抹在面板和底板的粘合縫上,兩板相合密實后,用竹釘和軟繩等在琴體的兩頭、焦尾、天地柱等適當部位固定,刮去多余的粘合劑,最后放入窨室干燥,干燥時間一般為七日以上,以便粘合劑完全干透?!肚僭芬洝で贂罚骸胺灿锨伲葥窳荚?,須于三伏內(nèi)”,將膠漆“勻勻涂于板縫上,先以竹釘子于兩頭邊及焦尾下面勘定,貴無長也。然后用索勻纏,仍于天地柱兩邊,以木楔楔之上。縫上漆出,便隨手凈刮去。如窨內(nèi)七日,侯干取出”,窨即地下蔭室;《太古遺音》的方法基本和《琴苑要錄·琴書》一致,強調(diào)干燥時間“以七日為度,日久愈佳”;《洞天清祿集》[13]:“合底面必用膠漆,如皮紙厚,合訖置琴于卓(桌)上,橫厚木于卓下,夾卓以篾絞縛之。依法匣訖,候一月方解”;《琴苑心傳全編》提到合琴時用火灸粘合縫、不如窨室干燥:“合時以火灸其縫,令各處化勻,即速合定,再從外灸之,其縛楔法如前。不入窨,侯干,以竹削細楔,自近岳肩至腰上下尾末兩邊五處,斜鑚眼,以竹楔加膠楔緊,待干削平”。
《與古齋琴譜》要求在面板和底板的灰胎都髹涂、磨好,并試音調(diào)整槽腹后才能合琴,并且沒有提到合琴時要用粘合劑,這種方法方便調(diào)整槽腹,但不利于琴體整體的堅固性:“琴之面底木兩片及腹內(nèi),既經(jīng)制妥善,緩相合一(面底兩片相合則成為一,未合乃分兩片,俟刳腹審音后再合可也)”,“面底磨好,然后相合為一,其左右前后邊縫,先用棉紙糊槳封好,使不泄氣,然后安弦彈按審音。如腹內(nèi)尚宜修整,以便拆開。如無庸整,則于相合縫處,棉紙擦去,用竹楔由底板外面邊沿釘之(用竹銷扁厚分許,闊三分,長七分,一頭尖,一頭平,先以二分余闊,一分厚扁鑿,輕鑿一孔,再以竹銷釘之,每離二寸余,周邊俱釘好,銷頭敲入漆灰下,再用漆灰補平,磨無痕跡為妙),令其密縫,又用細綢條涂漆灰周側(cè)邊封固,如恐離縫,以繩搭緊面底”。
粘合劑配制。一般都用生漆加膠水和牛脛骨灰配置的膠漆作為粘合劑,膠漆中加入牛脛骨灰可增加膠漆的粘性,配制方法有煎制和調(diào)合兩種。《琴苑要錄·琴書》介紹的為煎制法:“用上等細生漆,入清薄牛皮膠煎水,大忌肥膩,漸漸入,少調(diào)和,令均勻后,挑起如細絲不斷,方得下細絹羅。牛脛骨灰一兩,調(diào)末一兩,相伴攪稠粘如餳”,餳即糖稀;《太古遺音》介紹的為調(diào)合法:“凡合,用上等生漆入黃明膠水調(diào)和,挑起如線,細骨灰拌勻如餳”?!肚僭沸膫魅帯方榻B種魚漂膠的配制方法:“用魚鰾熬熟搗爛,加白芨剉末,再熬熟搗爛”。
關(guān)于合琴后的干燥,有些方法要求入窨室干燥,也有些方法不要求入窨室干燥的。一般來說熟漆需要入窨室干燥,生漆和其他膠漆則不需要,這是因為熟漆干燥最適合的溫度為25℃-30℃、相對濕度為80%-85% [14],所以用熟漆配置的粘合劑和糙漆、光漆等都需要入窨室干燥,由生漆配置的粘合劑和糙漆、光漆則不需要入窨室干燥。
三、修整琴面
整理琴面類似于髹漆技藝中的捎當,即將器物的接口、裂縫、節(jié)眼等處剔開,填以法漆或灰漆,然后通體刷生漆,以利于下一個工序的進行。文獻中雖然沒有專門介紹整理琴面這個步驟,但大多都提到了合琴后需要錯去棱角、用灰漆填補琴面和粘合縫不平的地方,使琴面平整、無癬病。修整琴面強調(diào)琴面平整無癬病。
《琴苑要錄·琴書》:合琴后,“掛弦試之,如無癬病,然后用錯打去棱角,別籍灰漆做出,即永(無)露木之病也”,癬病又稱筅病、
病,指因弦下琴面不平而導(dǎo)致的弦音不清;《太古遺音》:將合琴后的古琴從窨室中“取出修治,上弦試之,以無
病,然后錯打棱角,涂以生漆,無露脈之病”;《與古齋琴譜》:合琴后“用漆灰補平,磨無痕跡為妙”,“又用細綢條涂漆灰周側(cè)邊封固”,“待漆灰干透,再加刷漆灰,又侯干,則以短片石,于周邊及面底沿,推磨平整,令無痕跡,至是則推磨之功盡矣”。
四、布漆
布漆是指在已經(jīng)捎當之后的器物上,用法漆或漆灰將裹布糊貼到上面去。布漆可使胎骨更堅固、粘合縫不容易松裂脫開,也可防止在后面的工序中因用磨石搓磨漆面而使木胎透露出來。古琴裹布可以增加琴體的堅固性和耐磨性,但裹布經(jīng)漆液浸潤要較木材和灰漆更加密實并且增加了整個髹漆層的厚度,會對古琴的發(fā)聲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因此古琴是否裹布要根據(jù)需要確定。
文獻中除了《與古齋琴譜》提到合琴后“用細綢條涂漆灰周側(cè)邊封固”可視為裹布的一種方法之外,基本沒有提到布漆這個步驟,甚至在《洞天清祿集》中專門提到“他器用布漆,琴則不用”,但在歷代的古琴實物中基本都有有裹布的實例,說明傳統(tǒng)的古琴髹漆方法中有加裹布的也有不加裹布的。
關(guān)于古琴布漆的方法,由于資料不足還有待進一步考證,大概總結(jié)可能有三種:一是只在琴背和琴體兩邊的粘合縫處裹布,如鄭珉中先生所說“唐琴髹漆工藝上還有一個特點, 就是在琴背及兩邊側(cè)面的鹿角灰胎之下還有一層布地”[15];另一種是只在琴體兩側(cè)的粘合縫處裹布,如《與古齋琴譜》中所述;還有一種是面板和底板以及粘合縫都裹布,現(xiàn)在有不少的斫琴人采用這一方法。
裹布的材料,不同時期有一定差異,唐代多用葛布、也有用麻布的,盛唐時使用的葛布較密、中唐以后較為稀疏,唐代以后也有沿用葛布和麻布的;宋代開始出現(xiàn)以紙?zhí)娲鸩己吐椴?,宋代以后用紙作裹布的情況較為普遍,特別是明代制作的落霞式古琴多用紙做裹布 [16]。
五、涂抹灰胎
灰胎是古琴髹漆中最厚的部分,灰胎的平整程度直接關(guān)系到最終琴面是否平整、無
病,灰胎的厚薄和材料對琴聲和琴面的耐磨性、堅固性都有較大影響,《洞天清祿集》“木不成段,聲必不應(yīng)。又為漆所礙,其窒塞可知”;《與古齋琴譜》“須涂漆灰,庶勝指按(不用漆灰按久木損)”,“太厚音蔽不亮”。涂抹灰胎強調(diào)先粗后細、多遍涂抹,灰層要均勻平整,灰胎厚度要根據(jù)材料軟硬程度和對琴聲的要求確定。
涂抹方法。涂抹灰胎一般要五遍:第一遍用粗灰,灰料顆粒要粗、灰層盡量??;第二遍用中灰,灰層要厚且平,第一遍和第二遍灰構(gòu)成灰胎的主體;第三遍用中灰或細灰,以平整琴面,灰層涂抹要平且勻;第四遍用細灰,以修整棱角;第五遍用細灰,以補平琴面。每遍灰胎涂抹后都要使灰漆完全干燥(干燥一月甚至更長時間),干燥后都要用相應(yīng)的磨料加水或加油磨平,粗灰用粗石磨、細灰用磚瓦磨?!肚僭芬洝で贂罚骸拔鬻鄱易阋樱ㄎ鬻?,五度也,二麄而三細),細磨令斷其癬也”,“第一度灰,要麄而薄,侯干,畧用麄石磨去髙皺。第二度灰,宜均,侯干,輕磨過。第三度灰,用細灰,要平更勻。第四度謂之補平,更用水瓦無沙者,可及一尺以來如鏡用之,若磨未平,即更以灰補之。兩側(cè)邊即用小瓦臨時以水磨就”;《太古遺音》和《楊祖云琴制》的方法與《琴苑要錄·琴書》基本相同,只是要求第三遍灰后要加油磨;《僧居月琴制》[17]要求每遍灰后“可經(jīng)一兩月,惟日久益佳,貴其堅硬也”;《洞天清祿集》:底灰要“薄如連紙,候極干再上一次。面灰用極細骨灰如薄連紙,止一上并一月方干”;《琴苑心傳全編》的方法基本與《琴苑要錄·琴書》相同。
《與古齋琴譜》的方法與《琴苑要錄·琴書》基本相同,但更為詳細:“凡涂漆灰,皆用牛角篦,批抹致有厚薄之偏,難令一統(tǒng)平勻,予構(gòu)思用刷,則得平勻,洵為良法”,“用豬鬃扁刷,豪長四五分者,沾漆灰涂遍琴面底上,約厚一分半。又以從橫斜三法(或直刷,或橫刷,或斜刷),反復(fù)周遍刷勻,使無偏薄偏厚之病為善。漆灰刷好,待其干透(干后三五日),先以琴面朝天,置于長矮案上(案如琴之長闊各加三五寸,高則二尺為率,優(yōu)于順手推磨,易于用力,琴置案上,須平穩(wěn)不可動搖)。用長條平面石,以右手覆掌對石腰中執(zhí)之,隨手一直推去,順其自然,毋庸著力,磨須用水(無水干磨難平且澀,宜常用水),隨磨隨以布拭看,遍面要磨勻,但不可久磨一處(久磨一處,恐致低陷偏?。?,蓋由琴面之中磨及左右,乃自尾起一直推至一暉止,逐行(七陽韻)周復(fù)磨之,以無(先支)音,平直勻整為妙。一暉至岳內(nèi)際一節(jié),另起照法磨好。須隨時安弦,按彈試之,各弦上下之間,如猶有
音,再以長石,一直推磨,漸漸可令一路平直,
病自然盡除,切勿以短石專磨
處,則有顧此失彼之弊(此處磨好,彼處犯
),惟宜長石直推為善法也。琴面固以各弦上下間,俱無
病為妙。然而周面上下又須一統(tǒng)勻整(一統(tǒng)勻整者,退光后見之豪無陷光處),庶為功成盡善。琴底漆灰,推磨亦然,惟免較無
音,為易事耳”。
關(guān)于灰胎的厚度,文獻中記載較少,《洞天清祿集》提到底灰和面灰的厚度要薄如連紙,從實物來看厚的超過2毫米、薄的不足1毫米?;姨ヌ【筒粔驁怨?、不耐磨,則彈奏日久就會傷及琴面;灰胎太厚又會影響古琴的發(fā)聲,“漆灰太厚時,會影響振動,聲音多細緊” [18]。所以灰胎的厚度一般是根據(jù)材料和對古琴聲音的要求確定,“漆胎的厚薄及其所選用的原料, 關(guān)系著琴面承受壓力的程度和耐磨擦的問題, 對于琴音的清潤堅脆, 也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還關(guān)系著一張琴能否經(jīng)久不壞、流傳千載的問題”[19]。
漆灰制備。漆灰的材料,漆用生漆;灰以鹿角灰最好、用的最多,也有用瓦灰和八寶灰的,鹿角灰中有夾雜銅屑、綠松石等其它材料的。唐代都用鹿角灰胎,宋代以后才開始用瓦灰和八寶灰[20],明清時期瓦灰胎較多。《太古遺音》:“鹿角灰為上,牛骨灰次之,或雜以銅鍮等屑尤妙”;《洞天清祿集》:“底灰必雜以金銅細屑或磁器屑”;《琴苑心傳全編》:“漆灰用鹿角灰或牛骨灰,加豆粉、無名異末少許,雜以銅鍮等屑,或絕細磁末亦妙”;《與古齋琴譜》:“灰乃鹿角霜(鹿角已經(jīng)熬過膏者),研細飛澄如麥粉,調(diào)入濾凈真生漆,攪水拌勻如漿糊(調(diào)如漿糊方可用刷)”。
六、髹涂糙漆
髹涂糙漆,即在器物的灰胎上面再上灰漆或漆,使漆面平滑堅實,以便最后上色漆、加繪飾,糙漆也可著色作為面漆的底色,以襯托、補充面漆顏色。髹涂糙漆強調(diào)多遍、慢速涂刷,厚度要能遮住灰胎。
髹涂方法。髹涂糙漆要三到五遍,每遍糙漆涂刷的次數(shù)要多、速度要慢,以便使漆液能充分浸入灰胎,每遍糙漆髹涂后都要干燥至極干,再用適當粗細的磨石加水或加油研磨,使漆面平直;髹涂糙漆時要在向陽溫暖處,這樣漆液能更好地浸入漆灰?!肚僭芬洝で贂罚骸安谄崛宥?,皆用上等生漆,將琴向日氣暖處,令漆漫潤入灰,用漆櫰來去遍數(shù)益多為妙,逐度用龍水石澆水磨之,務(wù)要平直,然后安徽,更糙一二度,又以龍尾石磨平”;《太古遺音》的方法與《琴苑要錄·琴書》基本相同,不同之處是:“第三次用煎糙”,“侯日色晴明則糙,往來刷之,以多為佳,糙畢入窨”;《洞天清祿集》:“面上糙漆,僅取遮灰”,“光漆糙底,灰漆差厚無害”;《天聞閣琴譜》[21]:“第一次糙,用上等生漆于向日暖處,令漆浸潤入灰,往來刷之,以多為妙,候干以水磨洗。再上第二糙,亦用好生漆,加朱,候干磨洗過,安徽正岳刻。莫若上灰一次侯干磨過,即糙生漆一次更妙??傄曰移侥ス鉄o一點坑凹,再用煎糙”,朱即銀朱(銀珠)。
糙漆制備。糙漆的材料基本都用生漆,最后一層也可用煎糙。煎糙配制:《太古遺音》 “生漆半斤,先下火煎數(shù)沸,入焰硝一分,以文武火煎四五食時,用柳枝攪起視其色光焰為度,傾入甆器內(nèi),以紙覆之,入地窟三宿取出,以綿濾過三五次”,這種漆是由生漆加氧化劑煎制而成的無油透明漆;《琴苑心傳全編》“生漆一斤,曬去水氣半斤,加熱桐油四兩,桐油熬不用舟異,凈油熬粘為度。若作霞地,入銀珠極紅為則”,這是種生漆加油和著色劑曬制的朱紅色有油色漆?!短炻勯w琴譜》提到在生漆中加銀珠作為著色劑配制朱紅色糙漆。
七、上光漆
古琴髹涂糙漆之后才能上光漆,髹過光漆之后入窨室干燥,待光漆干燥到一定程度可以退光時退光。文獻中都沒有提到髹光漆的方法和遍數(shù),應(yīng)該和髹涂糙漆類似,需要多遍髹涂,以便使漆層有一定厚度?!短胚z音》:“合光須擇良時,宜于三伏內(nèi)”;《琴苑要錄·琴書》:糙漆之后,“方用光漆,漆后入窨,侯可退退之”。
光漆制備。光漆都用熟漆,制備的方法較多,多數(shù)為煎制、少數(shù)為曬制,有有油、無油和有色、無色等多種,多數(shù)光漆都添加有其它材料來提高漆液的某些性能,如粘稠度、干燥性、漆面的光亮度等。文獻中記載的光漆配置情況如表2,文獻中記載的光漆添加料及其作用如表3。
《琴苑要錄·琴書》:黳光漆制備,“好清生漆一斤,清麻油六兩,皂角二寸,油煙煤六錢,鉛粉一錢,訶子一個。右用炭火同熬煎,侯見鸜鵒眼,上用鐵刀上試,牽得成絲為度,綿濾過為黳光也”,這是種用生漆和麻油加著色劑、干燥劑、增亮劑等煎制而成得有油黑色熟光漆;光漆制備,“煎成黳光一斤,雞子清二個,鉛粉一錢,清生漆六兩。右用同調(diào)和合勻。亦須看天時氣,并漆緊縵,如冬天用加生漆八兩至十兩,如夏天用即減五兩,春秋二時增減隨時,并須臨時相度,上簡試之,如見干遲,即更入些生漆,如或干速即更入些黳光,少點些麻油,和好綿濾過,然后用之。凡欲光琴,須要再用綿旋旋緩濾,方可入窨窨之”,這是種用黳光漆加干燥劑、稀釋劑等調(diào)制而成的黑色熟光漆,含油量大的熟漆漆面較軟不適合退光,這種漆加入了適量的生漆,較有油的黳光漆更適合退光。
《太古遺音》,四種制法:第一種,“用生漆一斤,文武火煎至十兩,乘熱濾過,此為光漆”,用生漆煎制的無油透明漆;第二種,“用好生漆、白油各二兩,同調(diào)訶子肉、秦皮、黃丹、定粉各一錢入在內(nèi),文武火煎如稀餳,乘熱濾過,入于瓦器內(nèi)”,用生漆加白油和干燥劑煎制的有油光漆;第三種,“用好生漆四兩濾過,定粉一錢半、輕粉一錢,中指煞令極細。以烏雞子兩個,取清攪碎,調(diào)粉同入瓦器拌和,令勻,綿濾過”,用生漆加增明劑、干燥劑等煎制的無油熟光漆;第四種,“用上等生面漆入秦皮、鐵粉、油煙煤,同煎濾過,臨時入雞子清拌勻。大凡煎光,須留經(jīng)日久用之乃佳,貴其老也”,用生漆加著色劑等煎制的無油黑光漆,著色劑為鐵粉和油煙煤。
《楊祖云琴制》:“用真桐油半斤,煎令微黑,色將退,以好漆半斤,以綿濾去其渣,令凈,入灰坯半兩,干漆等分,光粉半兩,泥礬二錢,重和雜并煎,取其色光黑新鮮為度。后冷以藤紙遮蓋,侯天色晴明上光。再用綿濾過,用,誠可造妙矣”。這是一種用生漆加桐油和其它材料煎制而成的有油黑漆,這種漆用油漆各半,干燥結(jié)膜后其表面自然就有光澤,但漆膜較軟,不宜研磨退光。
《僧居月琴制》:“合光法甚多,大槩用秦皮、雞子清、油煙之類,發(fā)其光艷”。提到配置光漆時添加秦皮、雞子清、油煙等可使漆面光艷。
《琴苑心傳全編》:“用真正桐油半斤,煎令微黑色,將退,以好生漆半斤,用綿校濾去其滓,令凈,入灰杯(坯)半兩、干漆等分,光粉半兩,泥凡二(錢),重和雜并煎,取其光色瑩黑新鮮為度,侯冷,以藤紙遮蓋,侯天色晴明上光,再用綿濾過,誠有造妙矣”。這是一種用生漆加桐油和其他材料煎制的熟光漆。
《與古齋琴譜》,記述有曬制、煎制光漆以及配置有色光漆的方法。曬制光漆:“先濾凈好生漆,置盤中,日曬少頃,以竹片攪翻至盤底,色白有水氣,時時曬攪(曬令漆光,攪不干皮),至數(shù)日,則漆中水氣曬盡,其色如醬,而發(fā)光亮,入冰片或豬膽汁少許調(diào)勻,則漆化清利而不滯(冰片、膽汁性走利,化漆使清,以筆蘸之,可以寫字,如用墨然),其光如鑒”,“如不用冰片、膽汁和調(diào),其漆濃滯,而不化開,每有刷痕。調(diào)好光漆,再以夏布鋪棉,絞濾數(shù)次,則無蓓蕾,潔凈為佳”;煎制光漆:“光漆不置日曬,以火燉之,用磁盤盛生漆放文火上,時時攪之,一經(jīng)漆熱即離火,隨攪隨扇,風(fēng)冷,又覆燉熱攪扇,如是數(shù)次,則其漆色如金,其光亮尤勝于曬者。曬難而燉易成也,惟燉必時刻留意,攪不停手,以防底焦,一熱即須離火攪扇風(fēng)冷,過熱則其熟不干,至于無用矣”;黑色光漆:“欲其色黑,以鐵銹水酌調(diào)入漆中,色轉(zhuǎn)灰白(銹水調(diào)多則漆不干,須加光漆和之),拌勻刷器上,待干,其黑尤勝(生漆本黑,入銹水者尤黑)。有用墨煙入漆者,不若銹水之無渣滓也”;紫霞色光漆:“作紫霞色,用真銀朱(假者攙黃丹,入漆便黑),漸調(diào)入漆,試色如端石為佳,朱多則紅非紫矣(每張琴用退光漆三兩刷一道)”。
《天聞閣琴譜》:“面用退光,亦止煎成熟漆配合干凈生漆為妙。若加桐油,則不經(jīng)石磨,且斷紋不佳,亦易拔落”。退光漆要用熟悉摻和生漆,漆液如果加桐油則不易石磨、且容易脫落。
總起來說,歷代古琴的面漆都比較素雅,沒有繁華的文飾和復(fù)雜的修飾,漆色也多為單一顏色,多以朱色、栗殼色、黑色以及三種顏色的調(diào)配色為主,其中黑色等較深的顏色較多、朱紅色等較淺的顏色較少,栗殼色是天然漆不加著色劑的天然顏色,黑色的著色劑為油煙墨、鐵粉等,朱紅色的著色劑為銀朱;唐代古琴中漆色較淺的相對稍多,唐代以后古琴的漆色以黑色等較深顏色為主流;歷代古琴中都有底漆顏色和面漆顏色不同的情況,底漆顏色要較面漆更豐富、更淺一些,面漆和底漆不同色的髹飾方法可以增加漆色的深度和韻味;伏羲式、神農(nóng)式等形制較為圓潤的琴式,其漆色多為紫色、朱紅色等較淺的顏色,而仲尼式等形制較為方正的琴式,其漆色多為黑色、黑栗殼色等較深的顏色。
八、退光出光
古琴髹漆出光的方法,一般是先退光然后再出光,也有退光、出光一次完成的,退光、出光的操作方法有多種。
退光出光的方法。一般是退光前先用較粗的磨石加水輕輕磨去漆面上的小漆點(蓓蕾),然后用軟布、帛等柔軟材料或手掌,蘸木炭末等退光磨料在琴面上來回揩擦直至琴面光瑩,此為退光;退光后,用水洗拭漆面,再用手或軟布等少點些油繼續(xù)揩擦,直至擦出內(nèi)蘊之精光,此為出光。《琴苑要錄·琴書》:“用退光,先于窨中取琴出,看如見可退,即用黃膩石繞水,輕手磨去琴瑟(上)蓓蕾,然后用細熟布帛蘸藥末,以平(手)來去揩擦,侯見光瑩即住”,“后用凈水洗拭令干,以手少點些油,揩其光黑轉(zhuǎn)更瑩澈。此為出光法也”?!短胚z音》提到有三種方法:第一種方法和《琴苑要錄·琴書》類似;第二種,“以手點油,遍涂琴上,卻糝炭末以手掌或軟布揩擦,侯光彩即止,以皂角楺水洗拭,令干,再用手揩擦”;第三種,將磨料“以水調(diào),涂琴上,用手力磨,去其翳,自然光焰發(fā)也”?!渡釉虑僦啤罚骸坝霉夂?,以柳木或杉木炭退之,初退之殊未似,以手極力揩擦,光黑乃發(fā)”。
除了將退光和出光兩個步驟明顯分開進行之外,文獻中還記載有將退光和出光合在一起的方法:《太古遺音》的第三種退光出光法;《楊祖云琴制》:“先用牛骨燒灰,搗為細末,篩過。次用十分好生漆,使棉濾去其渣,交合骨灰,微微薄上琴身,候干。次日以細嫩石磨之,取其平博為度。再上生漆糙一次,候干,再用細嫩石磨平。再上光漆兩次,磨平,卻使光漆一次,候干,以舊絹揩拭,取其自然,光如鏡照人面矣”;《與古齋琴譜》:“琴于周體俱制盡善,工無復(fù)加,然后退光。所謂退光者,非徒以光漆刷上,侯干而有光亮已也。乃于干透后,用飛過磚灰或磁灰,以老羊皮蘸芝麻油沾灰,按光擦之。初令去其外面浮光,再則推出內(nèi)蘊之精光也,以愈推愈妙(推即擦也,用力遒勁停勻是也),致令須眉可鑒。惟磚磁灰中與所擦之羊皮二者不可稍沾微細砂粒,一有,擦成劃痕,切宜慎之。指甲劃著,亦致痕路,推擦?xí)r須去指甲為妙”。
另外,根據(jù)文獻記載的光漆制備方法中有不適合退光的含油光漆推斷,琴面除了退光出光方法之外應(yīng)該還有不用退光而直接出光的作法。在唐代以前漆面出光基本上是用揩光法,揩光法是用亮度較高的有油光漆等髹涂后不用揩擦直接出光,揩光的漆光發(fā)亮但較??;唐代出現(xiàn)了退光法,推掉漆面的浮光展現(xiàn)光漆的樸雅美,但較太暗;后來在退光的基礎(chǔ)上又創(chuàng)造出出光法,漆光古樸光亮;元明時期,在退光出光的基礎(chǔ)上創(chuàng)造了推光法,即在退光面上反復(fù)擦揩,擦揩后馬上薄揩一層好生漆,候干后再繼續(xù)揩擦,如此三次以上,最后推出內(nèi)蘊之精光,漆光深沉而光亮[23]。
磨料制備。退光磨料多用水楊木、柳木等罨煞后的炭末?!肚僭芬洝で贂罚骸耙运畻钅酒げ痪卸嗌?,燒為浮灰,入瓶器罨殺,勿令成灰,搗羅為末,細為妙。此為退光
”;《太古遺音》三種退光方法分別用了三種磨料:一“水楊木燒為桴炭,入瓶中罨煞搗為末,羅過”,二“垂柳木斷如雞子大,濕燒旋取桴炭罨煞,次用砂杉木準前燒桴炭,等分為末”,三“皂角刺炭、桑木炭、清石末各等分”;《與古齋琴譜》用極細的磚灰或瓷灰作為退光磨料。
九、結(jié)語
傳統(tǒng)的古琴髹漆技藝在唐宋時期已經(jīng)基本定型,后世大多沿用、較少創(chuàng)新或改變。髹漆工序一般為合琴、修整琴面、布漆、涂抹灰胎、髹涂糙漆、上光漆、退光出光等七個步驟,合琴強調(diào)粘合縫密實,修整琴面強調(diào)平整,是否裹布要視需要而定,灰胎涂抹要先粗后細、多遍涂抹、厚薄均勻,灰胎厚度要根據(jù)材料和需要確定,糙漆和光漆要多遍慢涂,退光出光要多遍推磨,各道工序都要確保琴面平直無
病。粘合劑多用生漆加膠水、牛脛骨灰配制,灰料以鹿角灰為最好,裹布多用葛布或麻布,糙漆多用生漆,光漆用煎制熟漆、并可根據(jù)需要添加相應(yīng)的輔助材料,磨料根據(jù)不同需要用磨石、磚瓦或木炭等;漆色以黑色為多,也可根據(jù)琴式以朱紅色、栗殼色和黑色三色調(diào)配,底漆可根據(jù)需要著色,黑色著色劑多用鐵銹水或墨煙等,朱紅色著色劑多用銀朱。
參考文獻
[1] 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會.中國古琴珍萃[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8.10.
[2] 《中國音樂文物大系》總編輯部等.中國音樂文物大系[M].
[3] 鄭珉中.故宮古琴圖典[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0.08.
[4]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古琴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文物選粹[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09.
[5] 石超.浙江省博物館藏琴[J].樂器.2011 (2)、(3)、(4).
[6] (北宋)琴苑要錄·琴書[M]//中國古代音樂文獻集成 第2集 第11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2.01:64-76.
[7] (南宋)田芝翁.太古遺音[M]//琴曲集成 第1冊.北京:中華書局,1981.12:35-94.
[8] (南宋)楊祖云.楊祖云琴制[M]//永樂琴書集成 第4卷 第17-20. 新文豐出版社,1983:329-349
[9] (清)孔興誘.琴苑心傳全編[M]//琴曲集成 第11冊.北京:中華書局,1992.6:247-253.
[10] (清)祝鳳喈.與古齋琴譜[M]//續(xù)修四庫全書 1095 子部·藝術(shù)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561-584.
[11] 王世襄著.髹飾錄解說[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3.7:132-142.
[12] (明)劉珠.絲桐篇·內(nèi)篇[M]//傳統(tǒng)的造琴法 第二冊.1957.
[13] (南宋)趙希鵠.洞天清祿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5.
[14] 王世襄.髹飾錄解說[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3:21.
[15] 鄭珉中.古琴辨?zhèn)维嵳刐J].故宮博物院院刊,1994(4).
[16] 鄭珉中.古琴辨?zhèn)维嵳刐J].故宮博物院院刊,1994(4).
[17] 居月.僧居月琴制[M]//永樂琴書集成 第4卷 第17-20.新文豐出版社,1983:349-364.
[18] 丁承運.中國造琴傳統(tǒng)抉微[J].樂器,1981(3).
[19] 鄭珉中.論唐琴的特點及其真?zhèn)螁栴}[J].故宮博物院院刊,1985(3).
[20] 鄭珉中.兩宋古琴淺析[J].故宮博物院院刊,1999(4).
[21] (清)唐銘彝.天聞閣琴譜[M]//琴曲集成 第25冊.北京:中華書局,1992.6:99-107.
[22] 何振紀.《髹飾錄》研究[D] .中國美術(shù)學(xué)院,2013.
[23] 何豪亮,陶世智.漆藝髹飾學(xué)[M].福州:福建美術(shù)出版社,1990:8.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