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孩子厭學這個問題,我相信每位家長都是不愿意發(fā)生自己身上的。
可是我們會發(fā)現往往幼小時期聽話的孩子,進入青春期后突然就開始叛逆了,叛逆期的孩子大多數都有厭學的情緒。
一個孩子有厭學情緒,不僅有他個人的原因,也有學校與家庭的原因。
如果父母沒有足夠的覺察與關注,有些孩子厭學情緒就慢慢演變成厭學在家的結果。
往往這個時候,父母都會很自責焦慮,總是不由自主地思考一個問題:我的孩子為什么會厭學?
網上有很多這方面的分析資料,大多數都是從行為層面去詮釋孩子厭學在家的根源。
我認為還是不夠直白深刻,無法震撼到這些厭學孩子的父母內心,今天我就從內心層面談談孩子為什么厭學。
我發(fā)現很多家長都是活在自己的念頭里,無法覺察到自己內心的情緒、標準、需求,經常與孩子溝通時,生命處于不知不覺地無明之中。
當孩子的言行不符合家長的標準時,很多父母往往內心中有生氣,但是父母又不知道如何正確應對與表達這個生氣,于是,我們就看到很多父母有以下如此言行:
面對孩子玩手機,大人不知道自己在生氣,很大聲地指責孩子:說好了只玩1個小時,你看看超時多久了,你有沒有點自覺性???
面對孩子不愿意起床,大人無法覺察自己的生氣,語氣急促地催促孩子:怎么還不起床?你又想遲到了嗎?快點快點,不要影響我上班!
面對孩子不愿溝通,反鎖在房間內,大人隱藏自己的生氣,小心翼翼地討好孩子:你有什么不開心,出來跟父母說一下啊,我們一起幫你解決。
面對孩子畏懼上學,總是以身體不適作為借口,大人壓抑自己的生氣,只想通過講道理說服孩子:不要害怕,要勇敢自信一點,我們相信你能行的!
面對孩子考試前后的抑郁焦慮,大人忽略自己的生氣,不敢真實地與孩子表達自己的關心,或者顧左右而言他:要不要陪媽媽出去走一走啊,一起去做運動啊?
面對孩子厭學后的失落孤單,大人隔絕自己的生氣,不斷地尋找各種解決方案,卻裝作語氣溫柔地安慰孩子:別氣餒,媽媽相信你能夠走出來的!
以上就是我常遇到很多父母日常溝通的情景,這些情景都是父母不把孩子當做人來看的表現。
你可能會否定我這樣的觀點,因為哪有父母不愛孩子,哪有父母不為孩子好的,怎么會不把他當人看呢?
我想應該是父母從來不去思考此生為人的含義,忘記了每個人都是獨立的生命體,它包含身體、觀點、情緒、期待、渴望、自我意義諸多方面。
你如果總盯著孩子厭學的表面行為,沒有看見他內在情緒、心理需求,那么請問你是把孩子當人來看,還是僅僅想解決問題???
我們都知道,當孩子厭學情緒積累到不愿意上學后,就不是什么學校的問題、老師的問題,更多的是大人的問題。
因為孩子生命底層已經沒有了力量,討厭學校、討厭老師,討厭父母、討厭自己。
這個時候,如果想真正幫到孩子,關懷孩子,我們能做的就是要把孩子真正當做人看待,當然要做到這點的前提是:你必須把自己當人看待。
如果大人能夠常常把自己當人看待,自然內在就會時常柔軟,表達出來的言語自然有溫度,當然,孩子就會愿意靠近,不排斥,不抗拒連接。
如果大人如果不把自己當人看,不了解自己,總是活在自己的標準里,活在自己的期待中,那么你就總是處在執(zhí)念中:我總是對的,自然你的期待一次次落空。
如果你固執(zhí)地堅持著自己的標準,不去好奇自己的標準怎么來的,那么你就會看到親子關系越來越糟糕,誰都幫不了你,因為孩子是你的,不是別人的。
你如果不去好奇自己的標準是怎么來的,又怎么會允許孩子自由表達他的看法,于是孩子只能聽到這樣的聲音:父母總是對的,父母都是為你好。
于是,孩子叛逆厭學后,我們看到的是,媽媽非常在乎與孩子的關系,所以她覺得孩子不讀書是個很大的問題,不解決這個問題孩子肯定完蛋了。
自然媽媽就不會放過任何能夠解決這個問題的機會,自然孩子也就在這個壓力中,無力地承受著壓力傳導過來的難受、孤單、煩躁,這樣的孩子自己有力量從情緒漩渦中走出來嗎?
所以,孩子為了適應這種情緒障礙,不愿溝通,玩手機,抑郁暴躁,都是孩子作為一個人的自救行為而已,這些言行不是孩子厭學的成因,反而是結果。
既然是孩子適應障礙的自救行為,那么我們就只要陪伴好孩子言行背后的情緒就好了。
我們更多地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應對孩子才會不抗拒?如何表達才能給孩子愛的力量?
我們在連接孩子的時候:我有沒有看到自己內心中的失落、難受、害怕?我該怎么處理自己的情緒?我怎么看待自己的?
如果沒有這些思考,就僅僅簡單地依照過往慣性去改變孩子的表面行為,哪能幫到孩子啊,只會讓孩子更加迷茫。。。
所以孩子為什么厭學,從內心層面來說,真實根源在父母自己而不在孩子身上,大人看不見自己的情緒,從來沒有把孩子當人看,活在我總是對的執(zhí)念中,用生氣、焦慮、擔憂的情緒去綁架、勒索孩子而已。
最后我想提醒各位父母的就是:你自己的情緒為什么自己不去面對呢?為什么指望孩子改變去為你的情緒負責任呢?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