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是李商隱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言律詩,是一首托物詠懷之作。這首詩主要借助歌詠牡丹來抒發(fā)李商隱對意中人的愛慕與相思之情。雖然這首詩不似李商隱的其他名篇那么著名,但它卻構(gòu)思巧妙,通篇運用比喻,令人拍案叫絕。下面我們便來具體看看李商隱的這首詩《牡丹》:
首聯(lián)“錦幃初卷衛(wèi)夫人,繡被猶堆越鄂君”,李商隱先是用了《典略》典故,以錦帷初卷的衛(wèi)夫人來形容牡丹花初放時的嬌艷。“衛(wèi)夫人”,是春秋時衛(wèi)靈公的夫人,以美艷著稱。然后再用了《說苑》中鄂君舉繡被擁越人的典故。即將牡丹的綠葉比喻成是鄂君的繡被,將牡丹花比喻為被繡被覆蓋的越人。傳神地將牡丹初放時綠葉緊包的形狀描繪了出來。
頷聯(lián)“垂手亂翻雕玉佩,招腰爭舞郁金裙”,則是李商隱通過舞女的輕盈姿態(tài),來比喻牡丹盛開時隨風(fēng)搖曳的綽約豐姿?!按故帧?、“折腰”,是對舞女舞蹈的動作描寫。所以這兩句詩的意思便是,舞女翩翩起舞時的垂手折腰,使得佩飾翻動,長裙飄揚。而這和牡丹花葉迎風(fēng)起舞時的起伏翻卷,如出一轍。比喻的極其生動形象。
頸聯(lián)“石家蠟燭何曾剪,荀令香爐可待熏”,李商隱再次引用典故,先是《世說新語》中西晉富豪石崇豪奢至極,用蠟燭當(dāng)柴的典故。而蠟燭當(dāng)柴燒,自然無須剪芯,所以這里說“何曾剪”。然后李商隱再用了東漢荀彧自然身香的典故。據(jù)說荀彧到人家里,所坐之處三日香氣不斷。古代衣香主要是由香爐熏成,所以這里李商隱以此來襯托出牡丹花香的天然。
尾聯(lián)“我是夢中傳彩筆,欲書花葉寄朝云”,則是李商隱將自己比作是當(dāng)年那個傳彩筆的人,想要將自己的才情,以及思慕之情寫在牡丹的花葉上,寄給傳說中的巫山神女。據(jù)《南史·江淹傳》記載:“江淹嘗宿于冶亭,夢一丈夫自稱郭璞,謂淹曰:’吾有筆在卿處多年,可以見還?!湍颂綉阎械梦迳P一以授之,爾后為詩,絕無美句。時人謂之才盡?!?/p>
可見這里李商隱是反其意而為之,言下之意便是自詡有才。想要展示自己的才情,傳給那巫山神女。而巫山神女在這里實際上就是李商隱的意中人。所以這首詩從牡丹的花、葉寫起,到牡丹盛開的姿態(tài)、顏色、芳香。都是為了以花寫人,即明寫牡丹,暗頌佳人,令人回味無窮。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