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彬,字王云舒, 號虛谷子,竹溪山房主人,江蘇沛縣人, 臺北文化大學訪問學者, 中國畫創(chuàng)作研究院青年畫院副院長,天津詩詞學會副會長,天津畫院特聘畫家,榮寶齋畫院特聘畫家,江蘇省青年美術家協(xié)會理事,江蘇書畫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江蘇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 榮寶齋(天津)書畫院院長。
《千里江山》 王云舒
古意新韻 古法新知——讀王云舒山水畫近作
畫家王云舒先生是我的同鄉(xiāng),又是好友,因而經(jīng)常有機會拜讀他的一些大作。他囑咐讓我寫篇短文,談談對他繪畫作品的看法,在其畫集即將付梓之際,為讀者做一些導讀。我本人雖閑來畫些大寫意花鳥,山水也偏好野逸豪放一路,實際上在云舒兄所擅長的工細一路山水方面了解得并不多。但藝術都是相通的,我愿意結合自己對中國畫的理解和對云舒兄創(chuàng)作狀態(tài)的了解,談談對他近期作品的一些感受和認知,也許能為讀者們解讀他的作品提供別樣的視角,算是拋磚引玉吧。
中國山水畫肇于魏晉,發(fā)展于隋唐,盛于宋元。明清以降,山水畫總體上已開始走下坡路,尤其是清代四王及其追捧者陳陳相因,完全在古人范本里討生活,山水畫所應該具有的生氣、生機幾乎被掩埋了。四僧的崛起,似乎讓人們看到了山水畫的希望,尤其是石濤提出“搜盡奇峰打草稿”,山水畫似乎又逐漸恢復生機。近現(xiàn)代以來,又產生了黃賓虹、李可染、陸儼少、黃秋園、陳子莊等一批有影響力的山水畫大家,尤其是黃賓虹,既集古人之大成,又把自然山河儲于胸中、現(xiàn)于筆下,將山水畫的用筆、用墨技術及內涵圖式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對后世影響深遠。今天的山水畫家有壓力,也有機遇。壓力在于,前人已經(jīng)把創(chuàng)新之路幾乎都走盡了,如何再出新,如何有效地處理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的關系,是一個艱巨的課題,需要畫家窮其一生精力艱苦磨練甚至慘淡經(jīng)營;機遇在于,新時代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步伐加快,城鄉(xiāng)面貌日新月異,時代賦予畫家謳歌大自然、反映社會進步的激情,這些激情轉化為繪畫創(chuàng)作的動力,使得創(chuàng)新仍然存在機遇。
《秋山問道》 王云舒
和眾多畫家一樣,在新時代的快速發(fā)展節(jié)拍下,王云舒也要面臨繼承傳統(tǒng)和有效創(chuàng)新這一畫家們都需要面對、無法回避和竭力尋求突破的永恒主題。王云舒在擔任榮寶齋天津分店總經(jīng)理之前,曾經(jīng)數(shù)度北上,通過集中式學習以提高繪畫水平。他先在榮寶齋畫院郭石夫先生的高研班上學習寫意花鳥,后來又在國家畫院程大利先生的高研班上學習寫意山水。程大利先生的教學思想非常明確,先要深入傳統(tǒng),系統(tǒng)鉆研和掌握古法,與此同時,注重寫生和“行萬里路”,也就是說“一手伸向傳統(tǒng),一手伸向生活”。王云舒受到程大利先生治學及教學思想的影響,在學習傳統(tǒng)尤其是宋元山水畫傳統(tǒng)方面投入了極大的精力。他經(jīng)常通宵達旦地臨摹古畫,有時一幅畫能臨上兩三個月。僅是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他就臨摹過多遍,不僅按原大來臨,還放大了來臨,通過這種方式,對古人的用筆、用墨方法有更深刻的認識和體會。他學習宋人的山水畫,一度達到癡迷狀態(tài),他說越臨摹越感覺到宋畫的精妙,宋畫里有很多微妙的內容,只有深入進去,才有切身體會。他及時地把對宋元繪畫學習的心得用于自己的創(chuàng)作實踐中,取得顯著效果。
在宋元山水畫這一系統(tǒng)里,他學習較多的是董源、巨然、李成、范寬、黃公望、吳鎮(zhèn)和倪云林等。明清以后的山水畫家中,他吸收過文征明、龔賢、弘仁、查士標等畫家的一些畫法。按照董其昌繪畫南北宗的劃分,他取法的對象都是南宗畫家,也就是文人畫家。值得一提的是,他對清代的龔賢尤其偏愛。我曾欣賞過他收藏的龔賢八尺條幅真跡,其作品中的靜穆之氣和渾然天成的氣息讓人感受到震憾。真跡在側,他常常焚香靜品,細細研讀,前輩大師的用筆、用墨之法得以清晰再現(xiàn),無疑是他學習龔賢的得力之處,也就解釋了為什么他的很多山水畫作里有意無意地都用了龔賢的筆法。我個人也非常欣賞他借鑒龔賢筆法的一系列山水作品,這些作品有筆有墨,以墨本為主,縱然用色也設色淡雅,古意盎然,頗有韻味,令人生出撫今追昔的情懷。
《山水》 王云舒
《莊子·知北游》中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蔽宕G浩《筆法記》中說,“畫者,畫也。度物象而取其真……真者,氣質俱盛……”天地不會說話,更不會畫畫,故天地不能自言其美,必欲人為之代言其美、為之代畫其美。那么人又如何代言天地之美呢?既要“取其真”,還要“知其術”。荊浩告訴我們,“物之華,取其華;物之實,取其實。不可執(zhí)華為實。若不知術,茍似,可也;圖真,不可及也。”也就是說,“取其真”是古人山水畫的目標,那就是要真實地再現(xiàn)自然之美;“知其術”則是實現(xiàn)這一目標的手段。不學習古人,不對古代名家畫法做深入鉆研,如何“知其術”?道理不言自明。云舒兄曾經(jīng)感嘆,北宋人以描摹自然物象為第一目標,對繪畫風格的追求倒在其次,而且風格自然形成;南宋人則過于突出個人繪畫風格,這是北宋和南宋山水畫最顯著的一項區(qū)別。這說明他已經(jīng)深諳古人“取其真”的道理。只要做到了“真”,便可“氣質俱盛”,古人早已講得明白透徹。云舒兄在學習古人方面下了如此大的功夫,我猜想是為了“知其術”,這些功夫都不會浪費,最終將有助于實現(xiàn)其在繪畫上的抱負。
《松竹長青》 王云舒
宋代郭熙畫論《林泉高致》中提出,“世之篤論,謂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為得……君子之所以渴慕林泉者,正謂此佳處故也。故畫者當以此意造,而鑒者又當以此意窮之,此之謂不失其本意?!笨尚锌赏捎慰删?,一直是古人衡量評價甚至臥游一幅山水畫的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但是,僅“可行可望”還不行,還得“可游可居”,后者才是山水畫的更高境界,是畫者、鑒者不失其本意的“意造”。觀王云舒的山水畫,可謂四個要素皆備。在他的畫中,可行、可望是必備功能,而可游、可居似乎也早已不是難事。我曾見他為萬柳書院繪制一幅佳作,畫中寒林蕭瑟,遠山隱約,一老者攜童負琴臨水遠眺,一條小徑蜿蜒至山后,意境頗為幽遠。畫面雖著墨不多,但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四者兼?zhèn)?,畫面的大面積空白令觀者生出無限遐想,此時無墨勝有墨,畫家的手段令人拍案叫絕!
《黃山清曉》 王云舒
郭熙的畫論中有一段論述四季山水評價標準的文字,即“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凈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庇腥さ氖?,我在云舒兄的淡墨山水中,似乎找到了郭熙所描繪的四季山水的感覺。不難看出,郭熙理論中的四季山水都有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淡、凈、雅。云舒兄擅長淡墨寫實,除了偶爾用濃墨點苔提神以外,濃墨很少在他的筆下出現(xiàn),“清淡”和“雅凈”成了他山水畫作品的主旋律,恰恰符合郭熙描繪四季山水的淡、凈、雅的標準。尤其是在近兩年他所創(chuàng)作的山水畫作品中,他更加強調了“淡”的特征,畫面處理得干凈整潔,似乎一塵不染。在古詩文中,“淡”是一個不易得的境界,古人對此多有論述。在王云舒的筆下,近山遠岫,溪水寒林,蒼松翠柏,古廟野徑,山居煙霞,無不符合“淡墨云山”的標準,無不聯(lián)系著一個“淡”字。正所謂“素處以默,妙機其微。飲之太和,獨鶴與飛。猶之惠風,荏苒在衣”,云舒兄的淡墨云山可以作為在繪畫中追求司空圖“沖淡”詩品的典型案例啊!古人說“墨非蒙養(yǎng)不靈,筆非生活不神”,可以肯定的是,云舒兄的淡雅筆墨也是經(jīng)過多年的苦修蒙養(yǎng)而得,這既需要畫家的天性和天分基礎,又需要多方面的后天修養(yǎng)保證。這真是,怎一個“淡”字了得!怎一個“難”字了得!
石濤在《一畫論》中專設“了法章”,既強調“規(guī)矩者方圓之極則也……”,又強調“人之役法于蒙,雖攘先天后天之法,終不得其理之所存,所以有是法不能了者,反為法障之也。”大意是說,法雖重要,理也重要?,F(xiàn)代畫家張大千主張,畫家要了解物理、物情、物態(tài)。陳子莊論畫則強調“機趣”,他說,“繪畫須通'心靈’,須得'機趣’,此四字,論及者寡,能做到者更少?!笨偠灾?,古今畫家對中國畫旨要的概括大致要包括“法”、“理”、“意”、“趣”四字,得此四字,畫事備矣。
《綠水青山最可人》 王云舒
云舒兄近年鉆研傳統(tǒng)山水古法,尤其是對于宋元傳統(tǒng)頗有心得,明清流派了如指掌,可謂得一“法”字。他用研習古畫所得的傳統(tǒng)用筆方法描繪和表現(xiàn)現(xiàn)實中的山水,并賦予其時代特征和新的認知,已能做到“古法新知”。近年,他組織和帶領榮寶齋(天津)新銳藝術家團隊外出寫生,走遍祖國大江南北、三山五岳,實踐“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治學精神,體察物理、了解物情、把握物態(tài),積累了大量的寫生素材并積極促使寫生向創(chuàng)作的及時、有效轉化,取得不俗的成績,可謂得一“理”字。
“意”可以通“心”,所以古人講“寫意”即“寫心”;“趣”有不同的類型,陳子莊、齊白石、崔子范有“童趣”,天真爛漫化為生機而生機無限;黃賓虹、潘天壽也有趣,但更多的是理性之趣、成人之趣,此“趣”亦可為嚴肅的法度增添輕松氛圍,“一張一弛”成就文武之道。然而,“趣”可遇而不可求,故石濤說“神遇而跡化”。近年云舒兄畫淡墨云山,強調筆筆寫出,甚有古意新韻,其“意”了然于胸中矣;近年云舒兄著意探討新的構圖方式,以與前人拉開距離,其“趣”不求而自有趣在。總體上,“法”、“理”二字,已臻高度;“意”、“趣”二字,慘淡經(jīng)營,料不日可期大成!
(作者為北京大學副教授、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馮健老師)
《碧山清曉》 王云舒
《松山翠色》 王云舒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