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將胃部不適分為胃寒、胃熱,根據(jù)不同的癥狀有不同的對癥治法,以后胃不舒服的時候別再只知道喊痛,先自我判斷一下屬于哪種類型。
那么,胃寒和胃熱如何判斷?
胃寒
病因:胃寒的主要病因與飲食習慣有關,如飲食不節(jié),嗜食生冷等。經(jīng)常冷熱食物一起吃,吃飯不按時或者饑飽不均,久而久之就會造成胃寒。
中醫(yī)認為本證的形成原因主要有:脾胃陽氣虛衰;腹部受涼;過食生冷;勞倦傷中,復感寒邪,導致陰寒凝滯胃腑。
癥狀:常因天氣變冷、感寒食冷而引發(fā)疼痛,疼痛時伴有胃部寒涼感,得溫癥狀減輕。許多胃病病人不敢吃冷、涼的食物,或天氣一變冷,氣溫下降,胃就痛,腹瀉等。
方藥:厚樸溫中湯。此方為理氣劑,組成為厚樸(姜制)、陳皮(去白)各30g,甘草(炙)、茯苓(去皮)、草豆蔻仁、木香各15g,干姜2g,水煎服。(方劑出自《內(nèi)外傷辨惑論》,具體劑量因人而異,請在中醫(yī)師指導下用藥)
主治:脾胃寒濕氣滯證、脘腹脹滿或疼痛,不思飲食,四肢倦怠,舌苔白膩,脈沉弦。
方解:本方證因脾胃為寒濕所傷,氣機壅阻而致。
方中厚樸行氣消脹,燥濕除滿,為君藥。草豆蔻溫中散寒,燥濕除痰,為臣藥。
陳皮、木香行氣寬中;干姜、生姜溫脾暖胃以散寒;茯苓滲濕健脾以和中,共為佐藥。
甘草益氣健脾,調(diào)和諸藥,功兼佐使。諸藥合用,寒濕得除,氣機得暢,脾胃復健,則脹痛自解。
對于胃寒所致的胃痛、胃脹,可以自制“桂皮紅糖飲”:桂皮,水煎去渣取汁,加入紅糖,調(diào)勻熱飲,具有溫胃散寒的功效。
胃寒的人在平時要少吃生冷食物,多吃暖胃的食物,比如羊肉、牛肉、紅棗、紅茶等。
胃熱
病因:胃熱,即胃火,和胃寒正好是相反的兩種胃部不適的癥狀。中醫(yī)認為是胃受了邪熱,或氣郁化火所致,或因嗜酒、嗜食辛辣、過食膏粱厚味,助火生熱;氣滯、血淤、痰、濕、食積等也會郁結化熱、化火,導致胃熱。
胃熱癥狀:大多表現(xiàn)為胃部疼痛或有灼熱感,伴有口渴、口苦、口臭、口干、口腔糜爛、牙齦腫痛、咽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結等癥狀。胃熱病人平常不喜歡吃熱的食品,常常在大量飲食冰冷食物后有舒適感。
方藥:玉女煎。此方劑是治療胃熱陰虛證的代表方劑。其組成為石膏9-15g,熟地9-30g,麥冬6g,知母5g,牛膝5g,水煎服,具有清胃熱,滋腎陰之功效。(方劑出自《景岳全書》,具體劑量因人而異,請在中醫(yī)師指導下用藥)
主治:少陰不足,陽明有余,即所謂胃熱陰虛證,現(xiàn)代常用于治療急性口腔炎、牙齦炎、舌炎、三叉神經(jīng)痛、糖尿病等屬胃火盛而腎陰虧者。
方解:本證多由陽明氣火有余,胃熱耗傷陰精所致,治療以清胃熱,滋腎陰為主。
方中石膏辛甘大寒,清胃火,故為君藥。熟地黃甘而微溫,以滋腎水之不足,故為臣藥。君臣相伍,清火壯水,虛實兼顧。
佐以知母,助石膏以瀉火清胃,又助熟地滋腎陰瀉相火;;麥門冬微苦甘寒,助熟地滋腎,而潤胃燥,且可清心除煩,二者共為佐藥。
牛膝導熱引血下行,且補肝腎,為佐使藥,以降上炎之火,止上溢之血。
胃熱人群日常飲食應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清淡食物,胃火過旺者可常年吃小米綠豆粥,是清熱解毒、消暑止渴、清心胃之火的食療佳品。
做法:石膏粉30克,小米、綠豆各適量,先用水煎煮石膏,然后過濾去渣,取其清液,再加入粳米、綠豆煮粥食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