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人的胃太熱,這個胃就會像一口不斷被添柴的鍋,需要消化的食物便會被高溫烹飪,煮得爛熟,一點兒不頂餓。熱盛火熾,還容易將這口鍋內(nèi)的水份蒸干,導(dǎo)致胃部向口部求援,希望它多喝水幫助自己。
口部也很煩惱啊,喝得慢一點兒,便趕不上胃這個鍋蒸發(fā)水的速度。真是有苦說不出,口苦!
肺明知口部有煩惱,不僅不知回避,還上趕著來求援。肺也很無奈?。?/p>
由于水液經(jīng)過脾胃的吸收運化,再由脾上輸于肺,以便讓肺以宣發(fā)及肅降之力將津液輸布于全身,讓身體得到滋養(yǎng)。多余的水液便向下,通過腎和膀胱排出體外。如今胃部燥熱干涸,自顧尚且不暇,哪還有多余的水份供肺來通調(diào)水道,于是肺和胃一樣,也希望人體這個主人快快多喝水,實在不行,多吃東西,也是可以提供點兒水源的。奈何這終究只能救得一時。
原因在于,食物不僅被胃這個熱鍋燒得爛熟,水分也很快就蒸發(fā)了。
于是,在肺胃與口部周而復(fù)始的忙碌中,大渴恣飲,一飲數(shù)十碗,才覺胃中稍稍舒服,否則胸中嘈雜,如蟲往上鉆,易于饑餓,得食渴減,不食口渴更嚴重的癥狀便形成了。
在中醫(yī)中,這正是胃部消渴的表現(xiàn)。
此種情況,倘使腎水未虧,尚可制火。畢竟中醫(yī)有腎為胃之關(guān)的說法。這個關(guān),直觀的理解,是相關(guān),往深層了聯(lián)想,腎有水,并將水關(guān)閉起來不讓它流失。由于水流失,火就燥,所以腎有水便不會生虛火,沒有腎火上灼胃部,胃火自然無處產(chǎn)生。如今既然胃火如此熾盛,這個腎水自然是虧虛的。故治宜少瀉胃中之火,而大補腎中之水,腎水生,胃火便也沒有了。
對此,《辨證錄》卷六有一方:閉關(guān)止渴湯,清胃火,填腎水,主胃消。
且看方子是如何將腎水關(guān)閉起來止渴的。
處方:石膏15克 玄參60克 麥冬60克 熟地60克 青蒿15克
服法:水煎服。
此方石膏和青蒿、麥冬,均為脾胃虛寒者忌服,故用于胃部熱盛適宜,可止胃火。
石膏味甘辛,氣大寒。氣味俱薄,重量能沉水,卻氣輕能升,是陰中有陽的藥物。能將養(yǎng)脾胃,使清氣得生,生津止渴,去除煩熱,尤其對于胃火重來說,當胃為燥土的時候,得涼則安。
青蒿性味苦寒,但不傷脾胃。其性辛香透散,為陰虛發(fā)熱要藥。具有退虛熱、宣化濕熱的功效。
麥冬不僅清胃火,更是養(yǎng)肺陰的要藥,其性味甘寒,清心潤肺,養(yǎng)胃生津,止渴除煩。玄參咸寒,滋陰降火,清熱解毒,更由于亥參入腎偏清熱,麥冬入肺偏滋陰液。兩藥相合,一清一滋,金水相生,在養(yǎng)陰潤肺,生津止渴方面表現(xiàn)良好。
玄參滋陰降火的功效還與地黃有得一比?!侗静菥V目》曰:“腎水受傷,真陰失守,孤陽無根,發(fā)為火病,法宜壯水以制火,故玄參與地黃同功。”
而熟地,是補腎的名人,味甘、性平而入血分,滋陰補血、補精益髓不在話下。可治陰虛血少,腦髓空虛所致多種病癥,消渴正是其主治一類。
綜觀全方,雖則止胃火的藥有三味,石膏、青蒿、麥冬,但其總量加起來依然比不過填腎水之玄參、熟地用量,而麥冬又被重用以益肺氣,利其肅降至腎。故此五味,補了腎水,水旺,腎火便無飛動的機會,火靜,腎水便無沸騰的禍患。腎水既然安于腎宅不惹事,胃火又怎么能蠢蠢欲動呢?
所以,以腎為胃之關(guān)的思路,擒賊先擒王,從補腎水著手,才是四兩拔千金的治胃消之法呢!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