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載:《周易研究》2018年第六期
摘要:卦變在易學史上爭議很大,有人認為卦變存在,有人否定卦變存在。承認和否定卦變最大的區(qū)別在于對待《彖傳》的態(tài)度,即《彖傳》是否具有解釋卦爻辭的權(quán)威性。如果認為解釋卦爻辭不能離開《彖傳》的提示,那么,不承認卦變就站不住腳?!跺鑲鳌酚泻芏嘭匙兊奶崾?,縱觀歷代《易》注,不承認卦變者幾乎都注得模棱兩可,甚至作者自己都不知所云。不承認卦變的存在,就不符合《周易》卦爻辭成書的實際過程,因為只有通過卦變引發(fā)的象的變化,才能把卦爻辭每個字的來源講明確。
關(guān)鍵詞:卦變;卦辭;彖傳;爻辭;象
在易學史上,關(guān)于卦變的爭議很大,總的來說可以分成兩派,一派認為卦變存在,一派否定卦變存在。承認和否定卦變最大的區(qū)別在于對待《彖傳》的態(tài)度,即《彖傳》是否具有解釋卦爻辭的權(quán)威性。如果認為解釋卦爻辭不能離開《彖傳》的提示,那么,不承認卦變就完全站不住腳。因為《彖傳》里面有很多關(guān)于卦變的提示,除了用爻的上下推移來解釋,很難做其他更好的理解。幾乎每一卦的《彖傳》都交待剛?cè)嶝澄恢玫耐埔疲@就是卦變的方式。如果不承認卦變,就無法把《彖傳》中與爻變有關(guān)的內(nèi)容解釋清楚。縱觀歷代《易》注,不承認卦變者對這些文字幾乎都注得模棱兩可,甚至作者自己都不知所云。并且,不承認卦變的存在,就不符合《周易》卦爻辭成書的實際過程,因為只有通過卦變引發(fā)的象的變化,才能把卦爻辭每個字的來源講明確。
《說卦》《系辭》《彖傳》多處講到卦的變化,所以卦變當為客觀存在,也是解《易》的必經(jīng)之路。至于《周易》古經(jīng)原來的情況,可能跟《彖傳》《說卦》《系辭》的解說有所不同,但并非全無聯(lián)系?!兑讉鳌酚嘘P(guān)卦變的說法必有所本,但不確定春秋戰(zhàn)國時的卦變有沒有像后來卦變圖那種比較嚴密的圖式。
一、《彖傳》是卦變存在的根據(jù)
卦變最重要的根據(jù)是《彖傳》,比如“剛?cè)崾冀欢y生”(《屯·彖》);“剛來而得中”(《訟·彖》);“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謙·彖》);“剛來而下柔” (《隨·彖》);“剛上而柔下” (《蠱·彖》);“柔來而文剛”“分剛上而文柔”(《賁·彖》);“剛自外來而為主于內(nèi)”(《無妄·彖》);“柔上而剛下”(《咸·彖》);“剛上而柔下”(《恒·彖》);“損下益上,其道上行”(《損·彖》);“損上益下,民說無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益·彖》);“柔以時升”(《升·彖》);“剛來而不窮,柔得位乎外而上同”(《渙·彖》)。這些《彖》辭明顯提到陰陽爻的推移和變化,但如何落實在具體陰陽爻的推移當中,歷代易學家都絞盡腦汁。
六十四卦的卦辭和爻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另外一卦的卦名,這可能提示著此卦與彼卦有關(guān)系。比如,蒙卦六四“困蒙”或許跟困卦有關(guān)系。其他的爻比如:小畜卦初九爻辭“復自道,何其咎”,九二“牽復”(復卦);履卦九五“夬履”(夬卦);離卦初九“履錯然”(履卦);兌卦九五“孚于剝”(剝卦);臨卦初九和九二“咸臨”(咸卦);損卦六五“或益之十朋之龜”,上九“弗損益之”(益卦);艮卦六二“艮其腓,不拯其隨,其心不快”(隨卦);需卦初九“需于郊,利用恒”(恒卦);未濟卦九四“震用伐鬼方”(震卦)等。這些卦爻辭提到別的卦名,有可能就是該卦涉及其他卦的一種提示。雖然這只是猜測,但歷代易學家都沒有排斥這種可能性。
卦變之說很難輕易否定,但要考證出一套卦變系統(tǒng),難度又比較大。歷代關(guān)于卦變的體系并不多,能夠貫通六十四卦的解釋系統(tǒng)就更少,因為卦變體系的建立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需要對《周易》體系豁然貫通,而且每個爻都要能夠精準對應才可以,其難度非同一般的解《易》方法和途徑??梢哉f,卦變是《周易》解釋體系當中最為深層的結(jié)構(gòu),也是理解《周易》卦爻體系難度最大的內(nèi)容。
二、漢易卦變
劉大鈞認為,漢代易學家解釋卦變的方法有旁通、上下象易、往來、消息四種。[①]第一種叫旁通。旁通來自《乾·文言》:“六爻發(fā)揮,旁通情也。”旁通卦虞翻使用較多,如比卦與大有卦旁通,即兩卦的陰陽全部相反。類似地,小畜與豫、乾與坤、履與謙、同人與師,都互為旁通卦。一些卦爻辭也顯示了旁通卦的關(guān)系,如同人九五爻“大師克相遇”有“師”字,有人說是因為天火同人與地水師是旁通卦。豐卦九四“遇其夷主”和渙卦六四“匪夷所思”都有“夷”字,是因為豐卦與渙卦旁通。屯卦九五“屯其膏,小貞吉,大貞兇”和鼎卦九三“雉膏不食”都有“膏”字,可能因為兩卦正好是旁通卦的關(guān)系??傊?,爻辭有相同的字詞,有可能是因為兩卦正好旁通。
第二種叫上下象易,即一卦的上下經(jīng)卦相互換位,如澤天夬上下經(jīng)卦換位就變成天澤履,雷風恒上下卦換位之后是風雷益,澤山咸上下?lián)Q位以后是山澤損,這就是卦上下象易。
第三種是往來?!断缔o》曰“往來不窮謂之通”,往來是因為兩個爻互相來往,交換位置,一個卦就變成了另外一個卦。比如地雷復卦,初九跟六二換位則為地水師卦,火山旅卦六二跟九三互易成為火水未濟卦,九四跟六五交易成風山漸卦。這就是爻的往來。往來在漢代又稱為“之”,“之”就是兩爻相易。比如咸卦三之初,就是三爻跟初爻換位,變成澤雷隨卦。
第四種為消息?!跋焙汀跋ⅰ笔秦灾嘘庩栂L變化的意思。一個卦體中,陽爻去而陰爻來為“消”,陰爻去而陽爻來為“息”。《易緯·乾坤鑿度》說:“圣人因陰陽起消息、立乾坤,以統(tǒng)天地?!?span>[②]用“消息”解《易》據(jù)說傳自西漢孟喜,虞翻則用消息來解說卦變。比如虞翻注復卦云:“陽息坤,與姤旁通?!?span>[③]復卦是坤卦中陽爻來而初六陰爻去,所以是“陽息”,復卦跟姤卦陰陽相反,是旁通卦的關(guān)系。臨卦是“陽息至二,與遯旁通”(《周易集解纂疏》,第222頁),臨卦下面兩爻是剛爻,相對復卦,陽爻繼續(xù)生長到二爻。消息卦總共有十二個,即所謂十二辟卦。前人以十二消息卦分主一年十二個月,比如:復卦,一陽息陰,建子,十一月;臨卦,二陽息陰,建丑,十二月;泰卦,三陽息陰,建寅,正月;大壯卦,四陽息陰,建卯,二月;夬卦,五陽息陰,建辰,三月;乾卦,六陽息陰,建巳,四月;姤卦,一陰消陽,建午,五月;遯卦,二陰消陽,建未,六月;否卦,三陰消陽,建申,七月;觀卦,四陰消陽,建酉,八月;剝卦,五陰消陽,建戌,九月;坤卦,六陰消陽,建亥,十月。這是十二辟卦配十二個月。泰、大壯、夬卦配春,乾、姤、遯配夏,否、觀、剝配秋,坤、復、臨配冬,這樣十二消息卦能夠通于四時。
漢末荀爽、虞翻認為,《彖傳》對爻的推移提示得非常清晰,爻在卦中的推移導致卦的變化,后人談卦變也基本上來自他們。荀爽的書已經(jīng)殘缺不全,很難搞清楚?,F(xiàn)存文獻中,荀爽講乾坤生六子,六子生其余五十六卦。如他解釋屯卦“剛?cè)崾冀欢y生”說:“此本坎卦,案初六升二,九二降初,是剛?cè)崾冀灰??!保ā吨芤准庾胧琛?,?/span>96頁)屯卦來自坎卦,坎卦初六與九二互相交換變出屯卦。又如,荀爽注蒙卦曰:“此本艮卦也,案二進居三,三降居二,剛?cè)岬弥?,故能通?!保ā吨芤准庾胧琛?,?/span>106頁)這是講艮卦六二與九三互換成蒙。如此看來,似乎是六子生其余五十六卦。然而,荀爽解卦注云:“乾動之坤而得眾?!弊ⅰ督狻ゅ琛吩唬骸扒そ煌?,動而成解?!保ā吨芤准庾胧琛?,第368頁)即解卦不本于六子,而是本于乾坤兩卦。另外,他又說火山旅卦本于天地否卦,訟卦來自遯二三爻互易,晉卦是觀卦六四升五。
尤其需要說明的是,荀爽認為,山澤損卦從地天泰卦變來,此說為王弼、孔穎達、程頤等眾多義理派易學家繼承,說明他們其實都承認卦變的內(nèi)在合理性。但今天否認卦變的解釋者們,不僅難以正確理解漢易的卦變說,而且對義理派易學實有肯定卦變的傳統(tǒng)也不能同情地理解。
荀爽的卦變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規(guī)則。虞翻的卦變說跟荀爽有相同的地方,但比荀爽更加完備可觀。虞翻主張乾坤兩卦生十二辟卦,十二辟卦再生其他五十二卦。但虞翻注比卦曰“師二上之五得位”(《周易集解纂疏》,第139頁),注頤卦曰“晉四之初”(《周易集解纂疏》,第282頁),注中孚曰“訟四之初”(《周易集解纂疏》,第515頁),注小過曰“晉上之三”(《周易集解纂疏》,第521頁)等,均不本于十二辟卦,即虞翻的卦變說多有特例。這說明,虞翻的卦變說還不是一個徹底一貫的系統(tǒng)。
三、宋易卦變
宋人力圖建立卦變體系,但說法互有參差。通常來說,影響比較大的是朱熹《周易本義》里的《卦變圖》,還有朱震在《漢上易傳》里列出的李挺之的《卦變反對圖》《六十四卦相生圖》。蘇軾力主六子卦變說,與程頤的說法一致。他說:“凡《易》之所謂剛?cè)嵯嘁渍?,皆本諸乾坤也。乾施一陽于坤,以化其一陰而生三子,皆一陽而二陰。凡三子卦有言剛來者,明此本坤也,而乾來化之。坤施一陰于乾,以化其一陽而生三女,皆一陰而二陽。凡三女之卦有言柔來者,明此本乾也,坤來化之。故言此者,皆三子三女相值之卦也。非是卦,則無是言也。”[④]蘇軾的講法雖然有理,用來解釋卦變卻滯礙難通。卦皆從三爻乾坤而來,用以解釋“往來”稍顯勉強,用以解釋“上下”則基本沒有可能。質(zhì)言之,乾坤生六子、生子生他卦是六十四卦的產(chǎn)生序,乾坤生十辟、十辟生雜卦則是六十四卦的變化序。二者是不同的序列,不能混為一談。這兩個序列在《周易》中都存在,至于各卦是怎樣變化的,則需依照《彖傳》的說明,認真琢磨研究。
朱熹把李之才的《卦變圖》放在《周易本義》當中。他說,一陰、一陽之卦各有六卦,分別從復、姤卦變而來。師、謙、豫、比、剝,從復卦而來;同人、履、小畜、大有、夬卦,從姤卦而來。
二陰、二陽之卦各十五卦。臨、明夷、震、屯、頤;升、解、坎、蒙卦;小過、蹇、艮;萃、晉;觀;這些是兩個陽爻的卦。遯、訟、巽、鼎、大過;無妄、家人、離、革;中孚、睽、兌;大畜、需;大壯;這是兩個陰爻的卦。上述各卦都從臨卦或遯卦卦變而來。
三陰、三陽之卦凡二十卦:泰、歸妹、節(jié)、損;豐、既濟、賁;隨、噬嗑;益;恒、井、蠱;困、未濟;渙、咸、旅;漸,否;三陰三陽之卦,都從泰卦和否卦變來。
四陰、四陽之卦各十五卦。大壯、需、大畜;兌、睽;中孚;革、離;家人;無妄;大過、鼎;巽;遯;這些卦是四陽卦。觀、晉、萃;艮、蹇;小過;蒙、坎;解;頤、屯;震、明夷;臨;這些卦是四陰卦。四陽卦和四陰卦皆自大壯和觀卦變來。
五陰、五陽之卦各有六卦。夬、大有;小畜;履;同人;姤等五陽卦,剝、比;豫;謙;師;復等五陰卦,都從夬卦和剝卦變來。
這是朱熹的《卦變圖》[⑤]。該圖按一陰一陽、二陰二陽、三陰三陽、四陰四陽、五陰五陽分類,由十辟卦變出六十二卦,加上乾、坤兩卦,共計六十四卦。張克賓指出:
此《卦變圖》每組按照從下到上、從右到左的順序依次變化,如將每一卦分作上下兩經(jīng)卦來看,每組諸卦的下卦均按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的先天卦序或順排或逆排,雖然每組未必八卦皆全,但先后絕無錯亂。以從臨卦來的十五個二陽四陰卦為例,臨之下卦為兌(二),明夷之下卦為離(三),震、屯、頤之下卦為震(四),升之下卦為巽(五),解、坎、蒙之下卦為坎(六),小過、蹇、艮之下卦為艮(七),萃、晉、觀之下卦為坤(八)。再如,從否卦來的二十個三陰三陽卦,否之下卦為坤(八),漸、旅、咸之下卦為艮(七),渙、未濟、困之下卦為坎(六),蠱、井、恒之下卦為巽(五),益、噬嗑、隨之下卦為震(四),賁、既濟、豐之下卦為離(三),損、節(jié)、歸妹之下卦為兌(二),泰之下卦為乾(一)。其下卦都是按先天卦序順逆而推。再由此細推,每組之中凡下卦相同的數(shù)卦,其上卦也是依先天卦序順逆推排,如上例自臨卦而來的十五卦中萃、晉、觀下卦為坤,上卦依次為兌、離、巽;自否卦而來的二十卦中益、噬嗑、隨下卦為震,上卦依次為巽、離、兌。由此可知,朱熹的卦變圖每組依先天卦序為排列原則,由所本之消息卦開始,先下卦后上卦,一一推定,絲毫不亂。[⑥]
張克賓認為,朱熹創(chuàng)造了與前人不同的《卦變圖》,從而使卦變看起來更有條理,邏輯也更為縝密。朱熹雖稱卦變?yōu)楹筇熘畬W,但他以先天卦序作為卦變圖的排列原則,應該是朱熹對先天為體、后天為用思想的運用和落實。然而,朱熹《卦變圖》總共推排出一百二十四卦,很多卦重復出現(xiàn),而李之才的“六十四卦相生圖”則沒有重復的卦。黃宗羲曾言:“《易》之‘上下往來’,皆以一爻升降為言,既有重出,則每卦必有二來,從其一,則必舍其一。以《彖傳》附會之,有一合必有一不合?!?span>[⑦]可見,朱熹的說法已經(jīng)偏離十二消息卦的傳統(tǒng),是自己另造的體系,這個體系與《彖傳》的內(nèi)容不能吻合,自然無法用來系統(tǒng)地解釋卦的變化。
事實上,朱熹在《周易本義》里也沒有按照他的卦變圖來解釋各卦的變化。以隨卦為例,《本義》稱:“以卦變言之,本困卦九來居初,又自噬嗑卦九來居五,而自未濟來者,兼此二變,皆剛來隨柔之義?!保ā吨芤妆玖x》,第69頁)單是隨卦就有多種卦變方式,且與卦變圖所列的隨卦由否卦、泰卦而來截然不同。通觀《本義》,朱熹解上經(jīng)三十卦,提及卦變者有九卦,其中只有訟卦與《卦變圖》相合,其余皆不符。解下經(jīng)三十四卦,提及卦變者有十卦,除晉卦同于《卦變圖》,其余均不相符。就此而言,朱熹的《卦變圖》只是一個形式,基本不能用于解釋卦爻辭。要么他沒有努力去琢磨一套可以解釋每卦每爻變化的卦變體系,要么是努力之后放棄了。盡管朱熹的學問影響巨大,但其《卦變圖》解釋力太弱,以至于后世很多易學家對卦變的存在產(chǎn)生懷疑,甚至否定。今天,很多易學研究者由于不能理解卦變說,便認為卦變說本身有問題,應當拋棄。本文認為,我們既要重新認識到卦變的合理性,又要提出超越朱熹的卦變系統(tǒng)。
四、卦變是理解卦爻辭的總綱
綜觀易學史可見,卦變是象數(shù)易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象數(shù)體例的核心內(nèi)容,是最為典型的治《易》范式,也是理解卦爻辭的總綱。
首先,卦變說生動地詮釋了陰陽變易流轉(zhuǎn)的宇宙圖景。追溯陰陽之源,則乾為天、坤為地,陰陽往來、交易、盈虛、流轉(zhuǎn),造就了節(jié)序物候的四時變化,如《易傳》所云:“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笨梢姡ト俗鳌兑住肥怯申庩栂L開顯出一個變易的世界。在哲學意義上講,陰陽爻的往來,模擬的就是年復一年陰陽之氣出入乾坤、貫通四時的情狀,故《系辭》曰“一陰一陽之謂道”,即以陰陽詮釋易之整體的思想。《系辭》又曰:“剛?cè)嵯嗤?,變在其中矣?!薄白儎硬痪?,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cè)嵯嘁?,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标庩栘车耐埔谱儎赢a(chǎn)生各種變化,則“剛?cè)嵯嗤啤钡呢宰?,乃是理解《周易》的必由之途。由剛?cè)嵯嗤崎_顯出的“變”的原則,蘊含于象數(shù)體例之中,即形成了一個囊括天人的辯證、動態(tài)、整體、多維的宇宙圖式,這對易學哲學的建立有一定的范導作用。
其次,《易傳》講“是故剛?cè)嵯嗄?,八卦相蕩”“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說明剛爻與柔爻在卦中推移摩蕩,是天地人三才之道在宇宙間變化的真實顯現(xiàn)。卦生成之后,爻在其中推移,由于爻的變動,卦也發(fā)生變化。爻是活動的,所以有爻的推移序列,而不是六十四卦生成之后,又各自去從乾坤里索取。這種爻的推移序列反映了陰陽多少的一般狀態(tài)與變化出來的復雜狀態(tài)之間的轉(zhuǎn)化關(guān)系,體現(xiàn)出一般與特殊的關(guān)系。所以,我們要認真研究《彖傳》中的卦變線索,從卦的變化中取象,辨明卦爻之間的關(guān)系,進而將卦爻辭中每個字的來源都講得清楚透徹。
卦變是理解卦爻辭的總綱,不可忽視。漢易尤重卦變,如荀爽、虞翻、干寶等人。后人認為王弼盡黜象數(shù)[⑧],看起來似乎把卦變也掃蕩無余,隨著唐孔穎達《周易正義》成為后人學《易》的權(quán)威文獻,大部分易學家,尤其是義理派易學家,都不敢超越王注和孔疏來理解卦爻辭。結(jié)果是,絕大多數(shù)《易》注已經(jīng)窮盡了乘承比應的解釋空間,但還有相當多的卦爻辭無法解釋清楚。影響所及,今天很多易學研究者不能理解王注、孔疏存在的問題,違背了卦變是卦爻辭來源的客觀事實,公開否認卦變的存在。
五、王弼、孔穎達、程頤等對卦變說的繼承
事實上,王弼注、孔穎達疏、《程氏易傳》都對卦變有所繼承。茲舉幾例:
《渙·彖》:“渙亨,剛來而不窮,柔得位乎外而上同?!蓖蹂鲎ⅲ骸岸詣倎砭觾?nèi),而不窮于險,四以柔得位乎外,而與上同。內(nèi)剛而無險困之難,外順而無違逆之乖,是以亨,利涉大川,利貞也?!?span>[⑨]王弼此處雖未明言,但認同渙卦是由否卦二四互易而來。否之九四降至二位,即“二以剛來居內(nèi)”;否六二升至四位,即“四以柔得位乎外”。對比可知,該注解與虞翻“否四之二”、盧氏“此本否卦,乾之九四來居坤……坤之六二,上升乾四”(《周易集解纂疏》,第506頁)相同??梢姡蹂鲭m極力掃盡漢代象數(shù),卻仍不能避免將卦變說涵化于其解《易》體系之中。對此,清儒焦循曾譏諷道:“循按王氏此注,亦用卦變否四之二之例,而諱言自否來?!?span>[⑩]也就是說,王弼認可卦變,只是避而不談。
《程傳》也繼承了王弼的注解:“渙之成渙,由九來居二,六上居四也”[11]。這表明,程頤也認可王弼繼承卦變之說的合理性。
《賁·彖》:“賁,亨,柔來而文剛,故‘亨’。分剛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蓖蹂鲎⒃疲骸皠?cè)岵环?,文何由生?故坤之上六來居二位,‘柔來文剛’之義也……乾之九二,分居上位,‘分剛上而文柔’之義也?!保ā吨芤鬃ⅰじ街芤茁岳?,第121頁)“文”即“剛?cè)峤诲e”。剛?cè)岵唤?,天地不通,剛?cè)嵯嘟唬从刑斓亟惶┲??!皠偵隙娜帷痹弧胺帧?,乃分?nèi)外與本末,泰內(nèi)卦為乾,故本之于內(nèi)之誠實,故剛上有“小利有攸往”之義。王弼的注雖然表面上沒有說賁卦自泰卦來,但他的解釋其實與漢儒一致。如荀爽、虞翻認為,賁卦自泰卦來,泰上六來居二位,處二陽爻之中,此為“柔來而文剛”;泰之九二居上,處二陰爻之上,此為“分剛上而文柔”。孔穎達疏則明言:“陽本在上,陰本在下,應分剛而下、分柔而上,何因分剛向上、分柔向下者,今謂此本泰卦故也。若天地交泰,則剛?cè)岬媒?。若乾上坤下,則是天地否閉,剛?cè)岵坏媒?,故分剛而上,分柔而下也?!?span>[12]可見,王弼、孔穎達都認為賁卦是泰之九二、上六換位而來。在此,卦變之說用于解《易》的合理性得到了確認。
對此,程頤并不贊同。他從乾坤卦變說出發(fā)注解賁卦曰:
卦之變,皆自乾、坤,先儒不達,故謂賁本是泰卦,豈有乾坤重而為泰,又由泰而變之理?下離,本乾之中爻變而成離;上艮,本坤上爻變而成艮。離在內(nèi),故云“柔來”,艮在上,故云“剛上”,非自下體而上也。乾坤變而為六子,八卦重而為六十四,皆由乾坤之變也。(《周易程氏傳》,第89頁)
程頤的卦變說,是由乾坤父母卦變出震、坎、艮、巽、離、兌六子卦,八經(jīng)卦相重而成六十四別卦,并不存在某個別卦生出另一個別卦的現(xiàn)象。據(jù)此,他認為賁下卦離是由乾卦中爻變來,上卦艮由坤卦上爻變來,根本不存在乾坤二卦重而為泰、泰卦變?yōu)橘S卦的道理。進一步說,《彖傳》所謂“剛上柔下”“損上益下”,乃是“謂剛居上,柔在下,損于上,益于下,據(jù)成卦而言,非謂就卦中升降也”(《周易程氏傳》,第89頁)。
朱熹認為程頤的說法有兩個問題。首先,程頤“卦變皆自乾坤”的說法存在根本性的錯誤。所謂卦變,是有了六十四卦之后,用來解釋卦爻之間關(guān)系的學說,是后天之學:“且《程傳》賁卦所云:豈有乾坤重而為泰,又自泰而變而為賁之理!若其說果然,則所謂乾坤變而為六子,八卦重而為六十四,皆由乾坤而變,其說不得通矣!蓋有則俱有,自一畫而二,二而四,四而八,而八卦成;八而十六,十六而三十二,三十二而六十四,而重卦備。故有八卦則有六十四矣。此康節(jié)所謂‘先天’者也。若‘震一索而得男’以下,乃是已有此卦了,就此卦生出此義,皆所謂‘后天’之學。今所謂卦變者,亦是有卦之后,圣人見得有此象,故發(fā)于《彖》辭。安得謂之乾坤重而為是卦,則更不可變而為他卦耶?”[13]其次,程頤的解釋牽強難通:
伊川不取卦變說,至“柔來而文剛”“剛自外來而為主于內(nèi)”諸處皆牽強說了。王輔嗣卦變,又變得不自然。某之說卻覺得有自然氣象,只是換了一爻。非是圣人合下作卦如此,自是卦成了自然有此象。[14]
朱熹指出,王弼和程頤都講卦變,只是講得不對。程頤注“柔來而文剛”云:“下體本乾,柔來文其中而為離,上體本坤,剛往文其上而為艮?!保ā吨芤壮淌蟼鳌罚?8頁)這明確是主張卦變,但隨后又立即否定,自相矛盾。無妄卦“剛自外來而為主于內(nèi)”明顯是說卦中之爻的往來,程頤非要解釋為“據(jù)成卦而言,非謂卦中升降”(《周易程氏傳》,第89頁)。按照程頤的講法,外卦乾沒有減損一個剛爻,無法解釋“剛自外來”,這種刻意否認卦變的解釋很不合理。
再如,王弼注損卦六三“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曰:
“損下益上,其道上行”。三人,謂自六三已上三陰也。三陰并行,以承于上,則上失其友,內(nèi)無其主,名之曰“益”,其實乃“損”。故天地相應,乃得化醇;男女匹配,乃得化生。陰陽不對,生可得乎?故六三獨行,乃得其友。二陰俱行,則必疑矣。(《周易正義》,第172頁)
孔穎達疏:
六三處損之時,居于下體。損之為義,“其道上行”?!叭耍^自六三已上三陰”。上一人,謂上九也。下一人,謂六三也。夫陰陽相應,萬物化醇,男女匹配故能生育,六三應于上九,上有二陰,六四、六五也。損道上行,有相從之義。若與二陰并己俱行,雖欲益上九一人,更使上九懷疑,疑則失其適匹之義也。名之曰“益”,即不是減損,其實損之也,故曰“三人行則損一人”。若六三一人獨行,則上九納己無疑,則得其友矣,故曰:“一人行則得其友”也。(《周易正義》,第172頁)
此爻王注、孔疏可以不用卦變來理解。不過,“上失其友,內(nèi)無其主”的說法或許隱含著損卦從泰卦變來,上面三個陰爻失去一個朋友,成為損卦的六三;九三在卦變中消失,所以下卦乾失去一個陽爻,沒有了“主”。如果不講卦變,則“上失其友”應理解為上面(上卦或上九)失去上九之友?!坝选迸c“朋”不同,“朋”是同性(坤卦“西南得朋”),“友”是異性。如果理解為上面失去異性之友,上卦艮或上九如何失去“友”,難以自圓其說。“內(nèi)無其主”應理解為三四五三個陰爻中,六三成不了主宰。六三若為主宰,就不會失上九之友。這里涉及“上”和“內(nèi)”的理解問題,把“內(nèi)”理解為六三、六四、六五三陰爻,比較牽強;把“上”理解為上九而不是上卦,把損益理解為爻的損益而不是卦的損益,又跟王弼注《彖傳》“艮為陽,兌為陰。凡陰順于陽者也。陽止于上,陰說而順,損下益上,上行之義也”(《周易正義》,第170頁)以下兌之陰順上艮之陽為“損下益上”的上下卦關(guān)系不一致。所以,“名之曰‘益’”應該是指卦變當中,剛爻九三升上,增益上卦坤,陰爻上六降三,增益下卦乾?!捌鋵嵞恕畵p’”應該是指卦變當中,上卦坤的三個陰爻損失了一個,下卦乾的三個陽爻也損失了一個??资琛吧弦蝗?,謂上九也。下一人,謂六三也”的字面意思,應該理解為“上一人”指上九,“下一人”指六三。但是,也可以把“上”“下”理解為動詞,“上一人”就是上去的一人,即上九是從下卦上去的,“下一人”是下來的一人,即六三是上卦下來的。
王弼解損卦六三刻意不言卦變,但解釋得很牽強??追f達順著他的思路,沒有給出更好的解釋。一般認為,程頤發(fā)揮王注、孔疏的講法,不談卦變。然而,程頤發(fā)現(xiàn)了損卦六三的核心問題,最終繼承發(fā)展了漢易六三與上九換位的說法:
損者損有余也,益者益不足也。三人,謂下三陽,上三陰。三人同行,則損九三以益上;三陰同行,則損上六以為三,三人行則損一人也。上以柔易剛而謂之損,但言其減一耳。上與三雖本相應,由二爻升降而一卦皆成,兩相與也。初二二陽,四五二陰,同德相比,三與上應,皆兩相與,則其志專,皆為得其友也。三雖與四相比,然異體而應上,非同行者也。三人則損一人,一人則得其友。蓋天下無不二者,一與二相對待,生生之本也,三則余而當損也,此損益之大義也。(《周易程氏傳》,第165頁)
程頤注此爻明顯用了卦變說?!皳p九三以益上”是泰卦九三爻升上位,或到上卦的上方去?!皳p上六以為三”是上六降到三位。九三是到上位去還是到上卦的上方去,要看后面的解釋,后面說“上以柔易剛而謂之損”,說明泰卦九三是到上位去,把上位的柔爻換成剛爻,是柔爻減損。“上與三雖本相應,由二爻升降而一卦皆成,兩相與也”,也是講泰卦九三、上六升降換位而成損卦。
損卦來自泰卦九三升上的說法,始于東漢荀爽:“乾之三居上,孚二陰也?!保ā吨芤准庾胧琛罚?75頁)此后,歷代易學家多用卦變來解說此爻。如朱熹《周易本義》:“下卦本乾,而損上爻以益坤,三人行而損一人也。一陽上而一陰下,一人行而得其友也。兩相與則專,三則雜而亂,卦有此象,故戒占者當致一也?!保ā吨芤妆玖x》,第125頁)馮椅在《厚齋易學》中引朱子注并有所發(fā)揮。[15]《誠齋易傳》:“六三本乾三之陽也,與初九、九二三陽同行者也,而六三獨損為陰?!?span>[16]如何損呢?楊萬里說:“以乾之上九降而為六三,以坤之六三升而為上九”。(《誠齋易傳》,第143頁)這是明確肯定卦變。郭雍認為:“以泰之乾坤論之,則下乾也,上坤也,乾坤交變。”[17]趙以夫認為:“卦本泰,泰自坤來,三陽由下而升?!?span>[18]元人王申子說:“‘三人’者,謂下三陽本乾行者也,乾九三獨損而為兌以益上六,是三人行則損一人也?!?span>[19]
當代很多易學家也用卦變來解說此爻。金景芳、呂紹綱說:“下卦本是乾,乾三畫都是陽爻,損去其中上邊一個陽爻以益上卦。上卦本是坤,坤三畫都是陰爻?,F(xiàn)在由于下卦損一個陽爻來益它,它的上邊的一個陰爻變?yōu)殛栘?,下卦上邊的一個陽爻變?yōu)殛庁?。?span>[20]徐志銳說:“‘三人行’即是指泰未變損之前下體乾陽三個剛爻共同上進。”“‘一人行’之后九三與上六交換整個卦爻的關(guān)系就變了?!?span>[21]余敦康說:“損卦是由泰卦的九三與上六相互交換其剛?cè)嶂欢?。?span>[22]陳居淵說:“損卦是由泰卦的九三爻辭與上六爻辭置換而組成,李鼎祚《周易集解》:‘坤之上九下處乾三,乾之九三上升坤六,損下益上者也。陽德上行,故曰其道上行也?!纱酥淞x荀爽、蜀才同?!?span>[23]朱高正說:“損卦本從泰卦而來?!?span>[24]“‘三人行’指泰卦下體三陽,‘損一人’指九三減損為六三。‘一人行’指九三上行而成上九,并以其正應六三為友?!?span>[25]傅佩榮說:“六三居上下卦之際,對于泰卦變?yōu)閾p卦有所觀察?!?span>[26]張其成說:“損卦是從泰卦變過來的?!?span>[27]閔建蜀說:“損卦可由泰卦轉(zhuǎn)化而得?!?span>[28]寇方墀說:“損卦由泰卦調(diào)整變化而來,泰卦下體三陽爻,上體三陰爻,減損下體九三而與上六交換位置,體現(xiàn)了損下益上、損剛益柔的精神?!?span>[29]這些說法,都認為損卦由泰卦九三、上六換位變來的卦變說具有合理性。
其實,王弼注“三陰并行,以承于上”固然可以理解為損卦三四五三個陰爻順承上六,但如果理解為泰卦九三與上六互換,并不能出現(xiàn)“三陰并行”的情況,唯有九三升到上六的上方,使泰卦三個陰爻并行下來,才有“三陰并行,以承于上”的可能。如此解釋的話,“三陰并行”指三個陰爻一起下行;“以承于上”指九三跑到上六的上方,使得三個陰爻都順承上九這個陽爻。這樣,“三陰并行,以承于上”只有陽爻上到上爻的上方才能講通,那就不一定是九三上去,也可以是馬恒君說的初九上去。無論如何,只要王弼的意思可以理解為陽爻初九或九二、九三升到最上方,那么,就等于王弼繼承了漢易卦變。換言之,王弼名義上掃蕩象數(shù),其實繼承了卦變說的合理之處。
綜上,王弼、孔穎達、程頤這些義理派易學家,都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卦變說,都承認卦變說有其合理性。后來一些易學家反對卦變,其實是認為乘承比應可以完美地解釋卦爻辭,于是走上了否定卦變的道路。卦變說本來是解《易》的常例,當然,其中存在是否取用和解釋力度的問題??砂l(fā)展到今天,使用卦變解《易》是否合理,都成為了需要討論的問題。我們認為,否定卦變的易學研究者是被義理派的方法給誤導了,走向了易學傳統(tǒng)的反面。我們有必要認真研究王弼、孔穎達、程頤等人對漢易卦變說的繼承和肯定,而不應該繼續(xù)否定卦變說。
六、馬恒君的卦變系統(tǒng)
馬恒君在《周易正宗》中對歷史上的各種卦變說進行了總結(jié),認為卦變是構(gòu)成《易經(jīng)》的三大序列之一,可以通過《彖傳》中的大量文句獲得證實。《周易正宗》的卦變體系回歸漢易卦變,在荀爽、虞翻卦變說的基礎(chǔ)上梳理出了更具體系性的卦變系統(tǒng)。
概言之,乾坤變十二消息卦,即乾變出姤、遯、否、觀、剝、坤六卦,坤變出復、臨、泰、大壯、夬、乾六卦。姤變出小畜、同人兩卦;夬變出履、大有兩卦;復變出師、豫兩卦;剝變出比、謙兩卦;遯變出訟、無妄、離、鼎、巽、中孚、家人七卦;大壯變出需、大畜、大過、革、兌、睽六卦;臨變出屯、坎、震、萃、明夷、解六卦;觀變出蒙、頤、晉、艮、小過、升、蹇七卦;泰變出蠱、賁、恒、損、井、歸妹、豐、節(jié)、既濟九卦;否變出隨、噬嗑、咸、益、困、漸、旅、渙、未濟九卦。[30]
這套卦變系統(tǒng)繼承了十二消息生六十四卦的漢易傳統(tǒng),并對如何用卦變來解釋各卦各爻作了深入細致的研究。迄今為止,馬恒君的卦變說最為完善、系統(tǒng),解釋力最強,得到了傅佩榮等當代易學家的承認。[31]
七、卦變舉例
通觀古今各《周易》注本可見,很多卦爻辭不講卦變就難以解釋清楚。茲舉幾例:
同人卦九四:乘其墉,弗克攻,吉。(此爻不講卦變就無法講清楚,到底是不去打,還是打不過,到底是打不過所以不打,還是打得過故意放敵人一馬?)
謙卦九三:勞謙君子,有終,吉。(九三從剝上六下來,是“天道下濟”,帶有謙卑下降的意味。不講卦變,“天道下濟”就沒法落實在爻象上。)
隨卦六二:系小子,失丈夫。(只有通過卦變,初九來到六二之下,成為全卦主爻,理解到初九對六二來說有超過九五的地方,才能夠理解為什么要“失”丈夫去系戀小子。)
蠱卦卦辭: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后甲三日。(卦變可以講出下乾即前三位到上坤即后三位。關(guān)于“甲”的出處,卦變說最為精確到位。卦變之后,陰氣在下,往下,陽氣在上,往上,方向相反,陰陽不交而生蠱。)
頤卦六四:顛頤,吉。虎視眈眈,其欲逐逐,無咎?!断蟆吩唬骸邦嶎U”之吉,上施光也。(看象和卦變就知道,象辭的“光”指全卦為大離,“上”指九二向上,從而使全卦成為大離而大放光明。)
晉卦彖辭:柔進而上行。(觀六四升至五位。)
損卦上九:弗損,益之,無咎。貞吉。利有攸往,得臣無家。(如果不講卦變,上九如何“得臣”,何以“無家”,很難講清楚)
益卦六四:中行,告公從,利用為依遷國。(卦變對于“遷國”的理解較為直觀。不講卦變,對“遷”的理解就難以落實。)
歸妹卦彖辭:“征兇”,位不當也。(如果不從卦變上分析,只能知道它們的位置不當,但為什么是“征”來的,卻不可能說清。只有通過卦變才能清楚地知道,是因為各自“征”了,結(jié)果都變兇了。)
豐卦初九:遇其配主,雖旬無咎,往有尚。(初九在卦變中沒有動,配合不默契,如果能主動上往跟正應換位就會有益,所以說如果前往會得到推崇和嘉尚。從象的角度來講,是前往可得到上位。“遇其配主”,不講卦變很難講通。)
兌卦六三:來兌,兇。(六三從大壯卦五位下到三位,全卦變兌,有放棄自身陽剛之壯,下“來”奴顏媚膝地取悅他人來謀求喜悅之象。)
渙卦九二:渙奔其機,悔亡。(九二從否卦上乾九四中分離出來“奔”向二位,是從否卦那種渙散剝退的境地脫身出來,來到下坤“順”中位,有順從可依之象。九二與初六象一張有兩條短腿的幾案,案上有手相依之象,互艮為手。)
小過卦九三:弗過防之,從或戕之,兇。(九三原是觀卦上九,在卦變中與六三換位成九三,不但沒有越過,反而被觀的六三、六四兩柔爻即小人越過去了,所以說九三不僅不肯過于防范(被上六吸引而沖昏了頭,不顧一切地沖下來面對下面兩個強勢上升、志在摧毀中間二陽的陰爻),還隨從小人(觀六三、六四升為小過上六、六五)之后,等于自己站到摧毀自己人的敵方陣營里去了,幫助敵人打自己人,而且自己下來進入互兌(受傷),明知是兇也毫不猶豫,最后肯定要受人戕害,不論是行動之前(兩個陰爻上長),還是行動之后(自入兌傷)都有危險,所以進退都非常兇險,而且兇險程度根本無法預料(前后都有,只是程度問題),如此危險之境,實在不知道能怎么辦。此爻講法很多,從卦變看爻的推移最能準確地理解爻辭的出處。其他解釋也有道理,但清楚程度和兇險程度都不如卦變說。)
小過卦上六:弗遇過之,飛鳥離之,兇,是謂災眚?!断蟆吩唬骸案ビ鲞^之”,已亢也。(卦變時,觀卦先變晉卦,六三先在離卦(網(wǎng)罟)之下。六三與上九換位,等于是自己飛上來落入網(wǎng)罟(上離)之中。飛鳥自投羅網(wǎng),當然兇險。象辭的意思是上六位置太高,說明不識時務,越俎代庖,飛得太過了,當然會有天災人禍。與九四“弗過遇之”相比,九四想要扭轉(zhuǎn)態(tài)勢,希望通過小過來改變被動局面。上六雖然本身被動,但仍然想維持六五獵殺二陽的局面,只是自入羅網(wǎng),疲態(tài)盡顯,很難維持太久。此爻之難在于“弗遇過之”和“離之”的取象,前人解釋眾說紛紜,如果不講卦變,就不可能講得通,義理也無法貫通下來。)
綜上所述,解釋卦爻辭只有從爻變和象上梳理清楚,才能明白經(jīng)文沒有一個字沒有出處,“觀象系辭”的說法絕非虛言。卦變,可以說是一個被拆掉的腳手架。研究《周易》卦爻辭,如果不從卦變體系入手,就無法知道卦爻辭這幢精美的大廈是如何構(gòu)造起來的。這就是兩千年來的易學家難以徹底破解其中密碼的原因所在。
[①]劉大鈞《周易概論》,成都:巴蜀書社,2008年,第57-61頁。
[②]林忠軍《<易緯>導讀》,濟南:齊魯書社,2002年,第24頁。
[③] [清]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第262頁。下引該書,僅隨文標注書名與頁碼。
[④][宋]蘇軾《東坡易傳》,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第95頁。
[⑤][宋]朱熹《周易本義》,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第11頁。下引該書,僅隨文標注書名與頁碼。
[⑥]張克賓《論朱熹基于先天學的卦變說》,載《周易研究》2015年第6期。
[⑦] [清]黃宗羲《易學象數(shù)論》卷1,載《黃宗羲全集》第9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60頁。
[⑧]如紀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王弼“全廢象數(shù)”。
[⑨] [魏]王弼著,樓宇烈校釋《周易注·附周易略例》,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第311頁。下引該書,僅隨文標注書名與頁碼。
[⑩] [清]焦循《周易補疏》,載[清]阮元編《清經(jīng)解》卷一千一百四十八,上海:上海書店,1988年,第627頁。
[11] [宋]程頤《周易程氏傳》,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第236頁。下引該書,僅隨文標注書名與頁碼。
[12] [魏]王弼撰,[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正義》,北京:中國致公出版社,2013年,第108頁。下引該書,僅隨文標注書名與頁碼。
[13] [宋]朱熹撰,[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吨熳诱Z類》,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第1667頁。
[14] [宋]朱熹撰,[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吨熳诱Z類》,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第1666頁。
[15] [宋]馮椅《厚齋易學》,載《中國古代易學叢書》(十),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1992年,第395-396頁。
[16] [宋]楊萬里《誠齋易傳》,北京:九州出版社,2008年,第145頁。下引該書,僅隨文標注書名與頁碼。
[17] [宋]郭雍《郭氏傳家易說》,載《中國古代易學叢書》(七),第143頁。
[18] [宋]趙以夫《易通》,載《中國古代易學叢書》(十二),第249頁。
[19] [元]王申子《大易輯說》,載《中國古代易學叢書》(十九),第190頁。
[20]金景芳、呂紹綱《周易全解》,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1年,第294頁。雖然金景芳、呂紹綱在其《周易全解》修訂版序中對卦變持否定態(tài)度,但此爻解法仍然帶有明顯的卦變色彩。
[21]徐志銳《周易大傳新著》,濟南:齊魯書社,1989年,第266頁。
[22]余敦康《周易現(xiàn)代解讀》,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年,第211頁。
[23]陳居淵《漢魏易注綜合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17年,第855頁。
[24]朱高正《易經(jīng)白話例解》,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208頁。
[25]朱高正《易傳通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4年,第467頁。
[26]傅佩榮《傅佩榮譯解易經(jīng)》,北京:東方出版社,2012年,第305頁。
[27]張其成《張其成全解周易》,北京:華夏出版社,2017年,第432頁。
[28]閔建蜀《〈易經(jīng)〉解析:方法與哲理》,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455頁。
[29]寇方墀《全本周易·精讀本》,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第255頁。
[30]馬恒君《周易正宗》,北京:華夏出版社,2014年,第35-36頁。
[31]傅佩榮《傅佩榮譯解易經(jīng)》,第2頁。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