訴 密
為了遇見你,我一直流浪
遇見書舍
說 秘
時 的
光
刻意沉睡的人
永遠喚不醒
▼
距離看到一部良心的能看的國產青春電影已是兩年前的《七月與安生》,這部《狗13》早已在2013年就出現(xiàn),并在當年的北京大學生電影節(jié)拿了獎,隨后沒有能在電影院上映,之后便銷聲匿跡,后來得知是被禁了!??!
為什么被禁?
呵!說到被禁,很多人肯定想到:是不是有大量的情色鏡頭,是不是有大量的血腥暴力,是不是觸犯了某政治話題......然而并不是,在我們國家,被禁的電影大多數是因為做對了事,說對了話,而這些被認為不符合社會主義的價值觀,他們喜歡選擇性眼瞎。
李玩與父親
故事從父親硬生生地把她的興趣小組改為英語開始,李玩喜歡物理,老師說她的名次排不上前是因為英語拖累了,并在其父親面前幫腔說她的英語成績有多差,父親憤怒地拒絕了她參加物理興趣小組,改為上英語。她有反抗,可是并沒有用。成績和興趣哪一個重要?老師和家長永遠都認為是成績。
李玩成長在一個生活條件不錯但父母離婚,父親再娶的家庭,她被寄住在爺爺奶奶家里。父親再娶的妻子生了男孩,爺爺奶奶十分歡喜,考慮到李玩的心情,他們選擇隱瞞。
《狗13》
父親是愛李玩的。
他知道改了興趣小組,李玩不開心,他給她買了一條小狗。
他在瘋狂打罵李玩后,又讓她坐在他的大腿上,向李玩道歉。
他聽到李玩說英語考試拿到了年級最高分,他欣喜若狂。
他記得答應過李玩要陪她看科學展覽。
他為了安慰李玩失去“愛因斯坦”而買了一只類似的狗。
然而,以上的寵愛,都建立在傷害之上。
傳統(tǒng)的“中國式家庭教育”,都喜歡阿諛奉承。謊言有時固然能使事情接近美好,可明知道是謊言,卻為何還要逃避真實?沒有答案!
李玩最后還是知道了同父異母弟弟昭昭的存在,在弟弟兩歲的生日宴上,她被隔在人群后,聽著爺爺奶奶,父親,以及叔伯嬸姆們?yōu)榈艿艹崭瑁丝痰乃缫蚜晳T了大人們對她的忽略。她依然臉帶微笑,堂姐的安慰,她學會了拒絕。
在李玩拿了物理競賽一等獎并被保送進高中的時候,影片中從未露過面的李玩母親打來了祝賀的電話,父親在電話里對母親說感謝她給他生了一個好女兒,她長大了,也懂事了。接著父親留下了男兒淚,李玩按下了收音機,一首《再回首》響起,李玩問父親,他和母親是怎樣認識的,父親哭著說他不是一個好爸爸。他不斷用手蒙住李玩的眼睛,他不想孩子看到他流淚。李玩則平靜地問:爸爸,要不要給你點一首《男人哭吧不是罪》。
每一個年齡階段都有它們的身不由己,許多例子都說逃避不能解決問題,但是往往面對這些問題的時候,我們第一時間選擇的都是逃避。成長的疼痛是要承受無數大人們不理解的想法,活著的大人們想要體面需要帶上小丑的面具。那么我想問,這些大人們不也是曾經有過類似疼痛的青春嗎?
愛因斯坦與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是一條狗的名字,是父親買給李玩的小狗,起初李玩并不喜歡它,但是小狗天然的忠誠與可愛,讓李玩漸漸對它產生了好感,可以說在這個家里,愛因斯坦是唯一一個能給她溫暖的人。李玩的爺爺有個壞習慣,遛狗不喜歡牽繩,結果愛因斯坦走丟了,得知后的李玩瘋狂地尋找愛因斯坦,她仿佛失去了人性般撕心裂肺,爺爺奶奶,父親也無可奈何,他們不明白,愛因斯坦對于李玩的意義。父親因此給了李玩一個響亮的耳光,李玩的無助和吶喊在大人面前多么地渺小。為了息事寧人,后媽給她找了一只和愛因斯坦很像的狗,她不接受,但是也并沒有拒絕。這只假的愛因斯坦并不聽話,在2歲的弟弟用竹子欺負它時,它瘋狂地吼叫,家里人開始對它嫌棄,并欺負它,唯獨李玩看出了它的無助,這只假的愛因斯坦開始在李玩的愛下找到了在這個家的一點存在感。然而又因為咬了弟弟后,假的愛因斯坦被父親送走,李玩再一次崩潰。
《狗13》
在經歷了兩次愛因斯坦離去后,李玩又再一次學會了世故,在祝賀的晚宴上,叔父給她點了一碟狗肉,并故意地夾了一塊放在她碗里,當家人以為她會拒絕的時候,李玩卻禮貌地說了聲謝謝,并把狗肉往嘴巴里塞,不帶任何的面色。李玩懂事了,她懂得了處理人情世故,她開始變成了大人。
曹保平導演在這條線上,用了反諷的手法,愛因斯坦其實就是李玩,與大人抗爭,與生活妥協(xié),人終究要優(yōu)于動物,愛因斯坦不會妥協(xié),所以它離開了。李玩明白,當反抗沒有用的時候,妥協(xié)往往可以給大人滿意的笑容。
“《時間簡史》,那是小孩子看的書”
這是真正的大人模樣嗎?飯桌上滿口大道理的張伯,說出了全片最搞笑的一句臺詞。他的角色就是現(xiàn)實里那些吹捧國學,附庸風雅的一類人,固步自封,用自己的定義去評論別人,還不容許反駁。大人說的話就一定比孩子正確嗎?老師就一定需要比學生聰明嗎?閱讀理解問題里那句你的感受一定要按照標準答案來嗎?當官的就一定比其他人具有優(yōu)越感嗎?這些慣性的高低之分定義,讓社會的天秤一直傾斜,承認別人更優(yōu)秀這道心坎一直十分困難。人都喜歡站得更高,可你真的不知道,并不是所有的高處都能看到更遠,真正要看懂的,其實是自己,需要質問的,是良知和靈魂。
影片的每一條線,每一個細節(jié)都處理得很到位,這與那些喧嘩取眾的國產青春片截然不同。
堂姐李堂與男朋友,還有李玩三人之間的關系,也令人尋味。李玩和李堂都有著異于同齡人的成熟,面對姐姐男朋友的表白李玩淡定地回:這樣的事,以后還多著呢。面對男朋友高放的情感出軌,李堂并沒有無理取鬧般的嘶吼,淡定的決裂,十分灑脫。
這個社會還有一個怪病就是早戀和晚婚在大人的眼中都像是犯罪一般,暗涌的情愫,無論是人還是動物,都是再正常不過的存在。你們以為孩子在愛情面前過于稚嫩,殊不知有時候他們卻比你們更要理智和成熟。
影片的結尾是我喜愛的風格,用平靜代替所有的洶涌,用平淡擊破沉重的過去。李玩和李堂兩人在街道,一個陌生人牽著曾經走丟的愛因斯坦走過,李堂上前極力地質問陌生人這只狗的由來,而李玩卻站在那里淡定地看著。
“我剛才好怕它認出我撲過來,幸好沒有”
轉身走入巷子的李玩,掩面痛哭,畫面與身旁那一張尋狗啟事一同出現(xiàn),這個情節(jié)完全震懾到觀眾的心。
我以為影片到這里已經可以結束了,然而導演并沒有,弟弟學滑冰的畫面再次出現(xiàn),李玩和大人們在上面看著,弟弟也不喜歡喝牛奶,滑冰時不停地跌倒,不停地哭泣,教練不停地要求他獨立站起來。這不是從前的李玩嗎?
我寧愿這不是一個悲傷的隱喻,但是在中國的大多數家庭里,許多孩子不都是一個“李玩”式的存在嗎?
中國電影到底是因為什么而變成了現(xiàn)在的模樣?幾十年過去了,我們在電影制作技術上有了很大的進步,然而對電影的認知卻在倒退。韓國人把《熔爐》《素媛》《殺人的回憶》等真實事件放上了熒幕,去嘗試改變國家法律對弱者的不公平。我們的寶島臺灣拍出了《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近幾年的《不能說的秘密》《藍色大門》《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我的少女時代》等青春代表作也有著不俗的口碑和成績。而我們呢?說起青春電影,能真正打動你的是哪一部?不要忘記,二十多年前,我們也拍出過《陽光燦爛的日子》這樣優(yōu)質的青春電影,那么近幾年呢???抱歉,還是有的,只是你鮮看到,就如這部《狗13》。
我不害怕這個社會變得冷酷,我害怕的是明知道冷酷卻視而不見。
對于一些真實的存在,為何要去刻意掩飾呢?
你們知道嗎?
你們已然成了教材《皇帝的新裝》里的那個愚蠢的皇帝和附和的群臣們。
這幾天,看到了關于甘肅女學生跳樓的報道,因被班主任猥褻跳樓,圍觀者鼓掌加油。經過數小時的僵持,消防員因體力不支被女孩掙脫雙手,在女孩被地心引力推向死亡時,消防員撕心裂肺的嚎啕聲格外地刺耳。
看到這里你肯定有著無奈的感慨,問這個社會到底怎么了?其實,殘酷冷漠與種種的不公一直存在,網絡時代的雙刃刀把這些剖得更加血淋淋。我們都知道一百年前,魯迅先生用文字去挽救這個被欺凌,被愚昧的國家,當沉重的武器無法抵抗的時候,文字真的有如此力量嗎?我認為那時候是有的,現(xiàn)在呢,一定有人在努力著。
人血饅頭事件我們看到太多太多了,但事件的最后我們只是要去追求真相那么簡單嗎?文明精神建設的口號喊得越響亮,臉就有多疼。
我不能改變什么,但希望一些文字可以溫暖一下冷酷,以至于讓人看到些許的陽光。
自行車,白襯衫,早戀......是我們的青春。
被誤會,被拋棄,被接受,被選擇......也是我們的青春。
而
墮胎,撕逼,約炮,作死......并不是?。?!
向前走,不要回頭。
我們會長大,我們終究會長大。
我們終究會明白一些人情世故。
我們會成為他們一樣的大人嗎?
但愿,不會!
但愿!!!
請輸入標題 bcdef
【薦影《狗13》】
導演: 曹保平
編劇: 焦華靜
主演: 張雪迎 / 果靜林
類型: 劇情 / 家庭
時間:2013年
回復“狗13”有驚喜
你懂的
請輸入標題 abcdefg
· end ·
掃一掃二維碼
你就能擁有我
遇見書舍
無論何時 都在等你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