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沉香讀蘇軾的第11期)
公元1061年的十二月十四日,蘇軾正式到任鳳翔簽判。時值歲末,衙門里并沒有多少緊急事務,趁著難得的空閑,蘇軾決定好好游覽一番。
半個月時間里,蘇軾先后看了鳳翔的八大景點,每到一處必定寫下一首詩,合稱為《鳳翔八觀》,分別是《石鼓文》、《詛楚文》、《王維吳道子畫》、《維摩像,唐楊惠之塑,在天柱寺》、《東湖》、《真興寺閣》、《李氏園》、《秦穆公墓》。
王維和吳道子都是唐玄宗時期著名的畫家(吳道子略早于王維),鳳翔的普門寺和開元寺留有二人的壁畫,身為一個繪畫發(fā)燒友,蘇軾必然要去觀摩。
在仔細觀摩和比較二人的畫作后,蘇軾寫下了《王維吳道子畫》這首詩,對二人的畫品如此評價道:
何處訪吳畫,普門與開元。
開元有東塔,摩詰留手痕。
吾觀畫品中,莫如二子尊。
道子實雄放,浩如海波翻。
當其下手風雨快,筆所未到氣已吞。
亭亭雙林間,彩暈扶桑暾。
中有至人談寂滅,悟者悲涕迷者手自捫。
蠻君鬼伯千萬萬,相排競進頭如黿。
摩詰本詩老,佩芷襲芳蓀。
今觀此壁畫,亦若其詩清且敦。
祗園弟子盡鶴骨,心如死灰不復溫。
門前兩叢竹,雪節(jié)貫霜根。
交柯亂葉動無數(shù),一一皆可尋其源。
吳生雖妙絕,猶以畫工論。
摩詰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翮謝籠樊。
吾觀二子皆神俊,又于維也斂衽無間言。
開頭六句是對觀畫過程的描述,普門寺和開元寺都有吳道子的畫,開元寺的東塔則有王維的手跡。蘇軾直言不諱的指出,畫家之中,以王維和吳道子的畫品最高。
接下來的十句是對吳道子畫的評價,重點在“雄放”二字,浩浩蕩蕩如同海浪翻滾,當他下筆時靈感如疾風驟雨,畫筆未到氣勢已先聲奪人。
緊接著,蘇軾又用同樣的篇幅描述對王維畫的感受。王維本是一位詩人,觀看他的壁畫像詩品一樣樸美清淳,每個人物或景物都有著自己的靈魂。
最后六句是蘇軾對二人的總評。蘇軾認為,吳道子的畫,雖然精妙絕倫,但只是一個頂級的畫工;而王維則得到了物象外在的精神,如同飛鳥脫離樊籠超脫于行跡之外。
不管在當時和后世,吳道子在繪畫上的造詣公認要高于王維。但蘇軾卻冒天下之大不韙,堅決認為王維比吳道子更勝一籌,反映了蘇軾獨特的美學觀。
中國繪畫不同于西方繪畫的一個關鍵地方在于前者更講究畫面之外的東西,創(chuàng)造性的開創(chuàng)了文人畫流派,始作俑者是王維,發(fā)揚光大者正是蘇軾。
文人畫不再將畫工列為第一要素,而講究抒發(fā)個人的性靈,表達個人的愛憎和情趣。文人畫之前,畫中看不到或有意隱藏畫家的存在,而有了文人畫,畫家的性情開始凸顯。
當時,蘇軾的繪畫技藝并未成熟,通過對吳道子和王維畫的比較,他最終選擇了王維那條路,并將文人畫推到了一個新高度。蘇軾之后,文人畫開始大行其道,并逐漸成為主流,一個不具備人文素養(yǎng)的畫家是被人瞧不起的。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