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ute kidney injury 2016: diagnosis and diagnostic workup
Marlies Ostermannand Michael Joannidis
Critical Care.2016;20:299
摘要:
急性腎損傷(AKI)較為常見,且與嚴重的短期和長期并發(fā)癥有關。 早期診斷和鑒別潛在的病因對于指導治療至關重要。 本綜述中我們將羅列當前的AKI定義和潛在問題,并對診查危重患者AKI已有及未來的工具進行總結。
背景
急性腎損傷(AKI)是以腎功能快速(數(shù)小時至數(shù)天)惡化為特征的綜合征。 它通常在其他急性疾病的背景下診斷,并且在危重病人中特別常見。 AKI的臨床后果包括的代謝廢產物、電解質和體液的累積;或者也可能存在不明顯的效果,包括免疫功能下降以及非腎器官的功能障礙(臟器交互作用)[1]。
AKI的影響和預后根據(jù)嚴重性,臨床設置,共存因素以及地理位置而不同。 越來越多的證據(jù)表明,AKI與嚴重的短期和長期并發(fā)癥有關,特別是病死率和發(fā)病率的增加、慢性腎臟疾病(CKD)的發(fā)生發(fā)展以及醫(yī)療成本的增加。 因此,AKI是目前公認的一個重要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 2,3 ]。
快速診斷和適當?shù)脑\查流程對于鑒別AKI的類型至關重要,并可通過特定治療和干預措施逆轉腎臟內的有害病程。本綜述將總結診斷和診斷流程中的關鍵點,并以重癥監(jiān)護病房(ICU)的患者為重點。
AKI診斷
AKI的診斷通?;谘寮◆纳吆?或尿量的下降。 定義已經(jīng)2004年的風險、損傷,衰竭、喪失、終末期標準(RIFLE標準)轉變?yōu)?007年的AKIN標準[ 4,5 ]。 2012年,兩者又合并為改善全球腎病預后(KDIGO)的分類[6]。據(jù)此,若48h內血清肌酐增加≥0.3 mg/dl(26.5 ummol/L)以上,或7d內血清肌酐值較基線增加1.5倍則可診斷AKI(表1)。AKI分期由血清肌酐或尿量的最大變化而定。所有標準的重要性在最近一項> 32,000名重癥病人的研究中得到證實,該研究顯示符合這些AKI標準的患者若異常持續(xù)>3d則短期和長期死亡或腎替代治療(RRT)的風險將最高。
表1 KDIGO定義與AKI的分類[6]
AKI的診斷標準: | ||
AKI定義為以下任何一種: | ||
·在48 h內血清肌酐升高≥0.3mg / dl(≥26.5μmol/ l) 要么 ·血清肌酐升高至基線水平的1.5倍,已知或推定在前7天內發(fā)生; 要么 ·尿液體積<0.5ml kg="">0.5ml> | ||
AKI分期系統(tǒng): | ||
AKI階段 | 血清肌酐標準 | 尿液輸出標準 |
AKI I期 | 血清肌酐升高≥0.3mg / dl(≥26.4μmol/ L) | 尿輸出<0.5ml kg="">0.5ml> |
或 | ||
從基線增加到1.5-1.9倍 | ||
AKI II期 | 血清肌酐升高至基線2.0-2.9倍 | 尿量<0.5 ml="" kg="">0.5> |
AKI III期 | 血清肌酐升高基線≥3.0倍 | 尿量<0.3 ml="" kg="">0.3> |
或 | or | |
血清肌酐≥4.0mg / dl(≥354μmol/ L) | 無尿,≥12小時 | |
或 | ||
RRT治療 | ||
or | ||
患者<><35ml>35ml>1.73平方米 |
AKI急性腎損傷,GFR腎小球濾過率,KDIGO 改善全球腎病預后,RRT腎臟替代治療
已有研究證實AKI的分期與AKI短期和長期結果之間的關聯(lián)[8-13 ]。 但血清肌酐和尿輸出僅是排泄功能的標志物,并且不提供關于腎的任何其它作用(即代謝,內分泌或免疫功能)的任何信息。 它們也不是腎臟特異性的,需要結合臨床解釋。部分患者滿足AKI定義但并非AKI,另外也有患者均有明確腎損傷的證據(jù)但不符合AKI的肌酐或尿量標準 [ 14,15 ](表2 )。
表2 基于肌酐和尿標準的AKI診斷的潛在缺陷
臨床情況 | 后果 |
---|---|
輸注干擾腎小管分泌肌酐的藥物(即西咪替丁,甲氧芐氨嘧啶) | AKI的誤診(血清肌酐升高,腎功能無變化) |
減少肌酐產生(即肌肉廢用,肝臟疾病,敗血癥) | AKI的延遲或缺失診斷 |
攝入導致不依賴腎功能的肌酐增加的物質(即肌酸,熟肉) | 誤診AKI |
肥胖 | 如果在使用尿量標準時使用實際體重,AKI的過度診斷 |
與GFR生理性增加相關的病癥(即懷孕) | AKI的延遲診斷 |
干擾肌酐的分析測量(即5-氟胞嘧啶,頭孢西丁,膽紅素) | AKI的誤診和延遲診斷(取決于物質) |
液體復蘇和過負荷 | AKI的延遲診斷(血清肌酐濃度的稀釋) |
伴隨血清肌酐逐漸升高的進行性CKD | 誤診AKI |
外用肌酐給藥作為藥物中的緩沖劑(即地塞米松,阿扎司瓊) | 假AKI |
由于在體積/鹽消耗中因最大鈉重吸收增強所致的ADH急性暫時釋放(即手術后,惡心,疼痛)引起的少尿 | 誤診AKI |
ADH抗利尿激素,AKI急性腎損傷, 慢性腎病慢性腎病,GFR腎小球濾過率
基于肌酐的AKI標準的局限性
血清肌酐是肌酸的代謝物,即從肝,胰腺和腎臟由甘氨酸和精氨酸合成,并作為骨骼肌高能磷酸鹽的快速代謝儲備(圖1)。 肌酐產量由肝臟,胰腺和腎臟肌酸及攝入的計算(即攝取紅肉)和肌肉功能決定。 因分子量為113Da(道爾頓),肌酐由腎小球自由過濾。 在健康方面,它以恒定速率產生,并且生產速率與腎排泄速率相匹配。 然而,在危重病中卻表現(xiàn)為產出的大量而持續(xù)的下降[16-18 ]。
圖1 肌酐的生成與清除 (Arg 精氨酸,Gly 甘氨酸)
肌酐作為腎臟功能標志物的限制在于:如果腎小球濾過率(GFR)降低,則其半衰期從4h增加至24-72h。 因此,在確定的腎損傷后血清濃度可能需要24-36小時升高。 不僅如此,在膿毒癥患者,肝病,和/或肌肉消耗時,血清肌酐的下降并不能清晰地反映GFR的實際下降[15,17,18 ]。 血清肌酐濃度還受到與腎小管競爭性分泌的藥物的影響。 這種情況下,在腎功能沒有發(fā)生變化時血清肌酐水平可能會發(fā)生波動(表2)。 目前尚無定量分析血清肌酐的標準化實驗室方法,某些物質如膽紅素或藥物可能與某些特定分析相互干擾,常見的有基于苦味酸(Jaffe)的測定。
血清肌酐測量為濃度指標,因此受容量狀態(tài)變化的影響。 其結果是,AKI的診斷可能因顯著的體液轉移或液體超負荷而延遲或漏診[19,20]。 這一點在某項液體與導管研究的post-hoc分析中得到體現(xiàn)[20]。 該研究顯示在對血清肌酐經(jīng)凈液體平衡和估算的體液總量校正后,高達18%的患者的AKI被顯露或歸于不同分類。 受影響的患者的死亡率與調整前存在的AKI相似。
所有基于肌酐的AKI定義的另一個重要限制是,它們需要參考值來描述“基線”腎功能。 理想的情況是,該值應當反映AKI發(fā)作之前的患者的穩(wěn)態(tài)腎功能。 然而,關于院前腎功能的信息并不總是可用的,因此經(jīng)常使用各種替代值估計,包括住院結果或某些不佳值,如反推的基線肌酐值和按照75ml/min/1.73m2估計的腎小球濾過率(eGFR)用于缺失數(shù)據(jù)患者的計算缺失數(shù)據(jù)[15]。 不幸的是,這些方法即可增加也可減少AKI 的真正發(fā)病率[21-23 ]。 目前,沒有確定基線腎功能的標準方法。
基于肌酐的AKI標準通常不考慮潛在的腎臟儲備。 在腎功能正常的患者中,血清肌酐升高0.3mg/dl可能是由于GFR的降低造成。 與此相反,潛在CKD的患者中,血清肌酐的絕對升高代表著GFR的不同變化,上升0.3mg/dl是可接受的每日變化量,并且簡單明了地反映了GFR[無關緊要變化的[24]。 這在診斷KDIGO AKI階段3期特別相關,該階段血清肌酸酐升高至> 4.0mg / dl(≥353.6μmol/ l):基線血清肌酐3.9mg/dl(345μmol/ l)的患者,若48h內肌酐升高0.3mg/dl將被分類為KDIGO AKI 3期,而這種上升對于腎功能處于正?;€的病人而言只能歸類為AKI 1期[14]。
當通過RRT標準定義AKI階段3期時,也可能發(fā)生類似的問題。 對AKI的最佳RRT時機目前并不確定,臨床實踐變化各異。 這種情況下,AKI分期是直接取決于臨床醫(yī)生的決策,而不是潛在的腎功能。
最后,單一的血清肌酐值并不能提供關于AKI病程具體階段的任何信息。 重要的是,它們不能提示患者是處于病情進展階段,或是開始恢復。 此外,eGFR公式對確定AKI的腎功能并不可靠。
基于尿液的AKI標準的限制
尿量是一個重要的臨床指標[ 7,25 ],但跟肌酐一樣,并非腎臟特異性。 事實上,尿量可能持續(xù)至腎功能幾乎停止。 同樣,少尿可出現(xiàn)在長時間禁食、低血容量、術后、應激、疼痛或外傷之后[26 - 28 ]。 在這些情況下,抗利尿激素(ADH)可導致產生濃度高達1400mmosm/L的高濃度尿。 假設700 mosmoles的每日溶質負荷,腎功能正常時,尿量可能減少到500毫升(即對70kg體重真二樣,相當于0.28ml/Kg/h/)[28 ]。
用于AKI的KDIGO標準是基于少尿最少6h[6]。 部分專家質疑這個規(guī)定的閾值的有效性,并建議要么使用以較長的最短周期(例如12h),要么用較低的尿量閾值(例如0.3ml/kg/h,而不是0.5ml/kg/h)以達到足夠的特異性以診斷AKI [14 ,29]。
最后,在肥胖患者中基于體重的尿量標準可能特別易于誤判(表2 )。 事實上,歐洲腎臟最佳實踐指南(2012)中建議以理想體重而不是真正的重量計算ml/min/Kg尿量,以避免AKI過度診斷[30 ]。
用于診斷AKI的輔助診斷工具
在某些情況下,可能需要使用額外的工具來診斷AKI,特別是肌酐和尿值變化緩慢,誤導或無法準確解釋的情況。 這對于危重患者特別相關,其中液體過量,肌肉萎縮,敗血癥和有效循環(huán)量降低的存在可以完全掩蓋AKI的診斷。
新的AKI生物標志物
在用于替代或補充血清肌酐的AKI新生物標志物的檢測和驗證中已經(jīng)取得了顯著的進展。 在AKI發(fā)病后,它們與其解剖起源,生理功能,釋放時間已顯著不同,包括動力學和分布釋放的時間[24 ,25 ](表3 ,圖2 )。 除了早期診斷AKI,這些指標還能提供潛在病因的信息,并AKI的急性損傷到恢復的不同階段提示病理生理的不同進程[31]。
表3在人類研究中評估AKI的新的診斷生物標志物
AKI生物標志物 | 描述 | 腎臟的處理 | 影響生物標志物水平的因素 |
---|---|---|---|
丙氨酸氨肽酶(AAP) | 酶位于刷狀邊緣絨毛的近端腎小管細胞 | 在損傷近端腎小管細胞后從管狀刷邊緣釋放 | |
堿性磷酸酶(ALP) | |||
γ-谷氨酰轉肽酶(γ-GT) | |||
促血管生成素-1 | 由內皮細胞分泌的57kDa內皮生長因子,包括腎內皮細胞 | 在腎小球疾病和敗血癥中上調 | 全身炎癥 |
促血管生成素-2 | |||
糖尿病 | |||
惡性腫瘤 | |||
鈣衛(wèi)蛋白 | S100組的兩種蛋白質(S100A8 / S100A9)的胞質鈣結合復合物; 來源于嗜中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先天免疫系統(tǒng)的激活劑 | 在固有AKI后可在尿中檢測 | 炎癥性腸病 |
泌尿道感染 | |||
CKD | |||
幾丁質酶3樣蛋白-1 | 39kDa的由軟骨細胞,巨噬細胞,內皮細胞,嗜中性粒細胞,平滑肌和癌細胞表達的糖苷水解酶家族18的可溶性細胞內蛋白質; | 腎小球濾過血清濃度; 另外:腎臟內的巨噬細胞在腎應激或損傷時分泌 | 炎癥性疾病 |
惡性腫瘤 | |||
COPD | |||
肝硬化 | |||
結締組織病 | |||
心血管疾病 | |||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劑C. | 13 kDa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劑,由所有有核人類細胞產生并以恒定速率釋放到血漿中 | 在腎小球中自由過濾并通過近端腎小管細胞完全吸收和分解代謝; 無管狀吸收或分泌 | 全身炎癥 |
惡性腫瘤 | |||
甲狀腺疾病 | |||
糖皮質激素障礙 | |||
吸煙 | |||
高膽紅素血癥 | |||
高甘油三酯血癥 | |||
艾滋病毒 | |||
α谷胱甘肽S-轉移酶(αGST) | 近端小管47-51 kDa細胞質酶 | 腎小管損傷后釋放尿中 | |
谷胱甘肽S-轉移酶(пGST) | 47-51 kDa細胞質酶在遠端小管 | 腎小管損傷后釋放尿中 | |
肝細胞生長因子(HGF) | 抗纖維化細胞因子由間充質細胞產生并參與AKI后腎小管細胞再生 | 腎小管損傷后釋放到尿中 | 高級心力衰竭 |
高血壓 | |||
腸炎 | |||
鐵調素 | 2.78kDa肽激素主要在肝細胞中產生,但也在腎,腦和心臟中產生; 鐵代謝調節(jié)劑 | 自由過濾,隨后管狀吸收和分解代謝 | 全身炎癥 |
鐵過載 | |||
胰島素樣生長因子結合蛋白-7(IGFBP-7),組織金屬蛋白酶-2(TIMP-2) | 金屬蛋白酶參與細胞周期停滯 | 腎小管細胞應激后釋放到尿中 | |
白細胞介素-18(IL-18) | 18kDa促炎細胞因子 | 在管狀損傷后通過近端腎小管細胞釋放到尿中 | 炎癥 |
膿毒癥 | |||
心臟衰竭 | |||
腎損傷分子-1(KIM-1) | 缺血性或腎毒性損傷后由近端腎小管細胞產生的跨膜糖蛋白 | 在缺血性或腎毒性腎小管損傷后釋放入尿中 | 腎細胞癌 |
慢性蛋白尿 | |||
CKD | |||
鐮狀細胞腎病 | |||
肝型脂肪酸結合蛋白(L-FABP) | 在近端腎小管細胞和肝細胞中產生的14kDa細胞內脂質伴侶 | 在腎小球中自由過濾并在近端腎小管細胞中再吸收; 增加腎小管細胞損傷后的尿排泄 | CKD |
多囊腎 | |||
肝病 | |||
膿毒癥 | |||
α1微球蛋白 | 在肝臟中產生低分子量蛋白質 | 通過腎小球自由過濾; 被近端腎小管細胞再吸收和分解; 腎功能不全后尿排泄 | 膿毒癥 |
β2微球蛋白 | 主鏈組織相容性I類的12kDa輕鏈在每個有核細胞的細胞表面上表達 | 通過腎小球自由過濾; 被近端腎小管細胞再吸收和分解; 腎功能不全后尿排泄 | |
MicroRNA | 非編碼核苷酸的內源性單鏈分子 | 在腎小管損傷后上調,在血漿和尿中可檢測 | 膿毒癥 |
單核細胞趨化肽-1(MCP-1) | 在腎小球系膜細胞和足細胞中表達的肽 | 釋放入尿液 | 多種原發(fā)性腎疾病 |
N-乙?;? β-e-glucosaminidase(NAG) | > 130kDa溶酶體酶; 在近端和遠端腎小管細胞和非腎細胞中產生 | 過大以進行腎小球濾過; 在管道損傷后釋放到尿中 | 糖尿病腎病 |
嗜中性粒細胞明膠酶相關脂質運載蛋白(NGAL) | 至少三種不同類型: | 25 kDa和45 kDa NGAL在健康的腎小管細胞中進行腎小球過濾和再吸收 | 膿毒癥 |
·由嗜中性粒細胞和上皮組織(包括腎小管細胞)產生的單體25kDa糖蛋白 ·由嗜中性粒細胞產生的同型二聚體45 kDa蛋白 ·由腎小管細胞產生的異二聚體135kDa蛋白質 | 惡性腫瘤 | ||
CKD | |||
25kDa和135kDa NGAL在管狀損傷后釋放到尿中 | 泌尿道感染 | ||
胰腺炎 | |||
COPD | |||
子宮內膜增生 | |||
Netrin-1 | 50-75kDa層粘連蛋白相關分子,在正常腎臟的近端腎小管上皮細胞中最低限度表達 | 高度表達在損傷的近端小管和釋放到尿液 | |
腦啡肽 | 內源性多肽激素在腎上腺髓質,神經(jīng)系統(tǒng),免疫系統(tǒng)和腎組織 | 通過腎小球濾過清除 | 全身炎癥 |
疼痛 | |||
視黃醇結合蛋白(RBP) | 21 kDa單鏈糖蛋白; 合成肝臟 | 完全被腎小球濾過,并被近端小管再吸收但不分泌; 在腎小管損傷后釋放到尿中 | 糖尿病 |
肥胖 | |||
急性重癥疾病 | |||
在骨髓細胞-1(sTREM-1)上表達的可溶性觸發(fā)受體 | 在粒細胞和單核細胞上表達的受體的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成員,也可能由內皮細胞和管狀上皮細胞產生 | 在腎小球過濾和可能的局部生產后可在尿中檢測 | 膿毒癥 |
全身炎癥 |
AKI 急性腎損傷, CKD 慢性腎病, COPD 慢性阻塞性肺病, GFR 腎小球濾過率,HIV人類免疫缺陷病毒
圖2 AKI的生物標志物
α-GSTα谷胱甘肽S-轉移酶,AAP 丙氨酸氨肽酶,ALP 堿性磷酸酶,γ-GTγ谷氨酰轉,пGSTп谷胱甘肽S-轉移酶, HGF 肝細胞生長因子,IGFBP-7 胰島素樣生長因子結合蛋白7,IL-18 白細胞介素-18,KIM-1 腎損傷分子-1,L-FAB肝脂肪酸結合蛋白,NAG N-乙?;?e-glucosaminidase,NGAL 中性粒細胞明膠酶相關脂質運載蛋白,RBP 視黃醇結合蛋白,TIMP2 金屬蛋白酶抑制劑-2
AKI的生物標志物可以分層為主要反映腎小球濾過(即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劑C),腎小球完整性(即白蛋白尿和蛋白尿),腎小管應激(即胰島素樣生長因子結合蛋白7(IGFBP-7),組織抑制劑金屬蛋白酶2 (TIMP2)),腎小管損傷(即嗜中性粒細胞明膠酶相關脂質運載蛋白(NGAL),腎損傷分子-1(KIM-1),N-乙酰基β-e-glucosaminidase(NAG),肝臟脂肪酸結合蛋白(L -FAB)),以及腎內炎癥(即IL-18)[ 32 - 37 ](表3 ,圖2 )。
這些新標志物可在血肌酐升高之前就發(fā)現(xiàn)腎功能的微小變化以及無血清肌酐變化時鑒定腎臟損傷,即“亞臨床AKI”[ 34 ,35,38-40 ]。 值得注意的是,與標志物不增加者比較,生物標志物陽性的而肌酐陰性發(fā)熱患者似乎并發(fā)癥、院內住院日延長以及病死率升高的的風險更大[ 38 ]。 然而,在某些情況下,這些事件反映的是病情程度而非AKI的嚴重程度[41]。
第10次ADQI共識會議建議將反映功能與損傷的生物標志物與傳統(tǒng)腎功能標志物聯(lián)合使用,以更好地確定和分類AKI [ 35,40 ](圖3)。 這種方法看起來比單獨的血清肌酐和尿量能更清晰地描繪AKI疾病譜,并具有改變臨床醫(yī)生診斷和管理AKI患者方式的潛力。
圖3 基于功能和損傷標記的AKI的診斷
功能和損傷生物標志物的組合允許臨床醫(yī)生更早地診斷AKI并更好地區(qū)分疾病過程。 應認識到該過程是動態(tài)的,患者可以從一個階段移動到另一個階段。、 轉載使用許可http://www.adqi.org/
已有用于測量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劑C,NGAL,IGFBP7和TIMP-2的商業(yè)試劑盒。 到目前為止,僅部分醫(yī)院中常規(guī)應用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劑C。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劑C是低分子量13-kD的溶酶體蛋白酶抑制劑和半胱氨酸蛋白酶的細胞外抑制劑。 它在所有有核細胞中產生,并且可以在所有組織和體液中發(fā)現(xiàn)。 它在腎小球中自由過濾,后被管狀細胞完全吸收并分解。 由于沒有腎小管吸收或分泌,它被認為是比血清肌酐更好的GFR標記。其主要優(yōu)勢在于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劑C是較少依賴于年齡,性別,肌肉質量,和肝功能[34,42]。 不過,已有報道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劑C的水平在某些癌癥患者、甲狀腺機能障礙或類固醇治療和吸煙會發(fā)生改變[43-46]。
待續(xù).....
點擊左下角“閱讀全文”即可直達全文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