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字
大家知道,中國印章起源很早,發(fā)展到戰(zhàn)國時期,不僅數量可觀,而且制作精美;形制上也多樣化,用途上也更廣泛,呈現出繁盛景象。秦代,雖然國祚短暫,但卻奠定了較完整的印章制度。印章的大小,格局相對穩(wěn)定,官印的制作頒發(fā)由少府屬官“符節(jié)令丞”掌管,私刻、盜用官印即是犯罪行為。兩漢是印章史上的鼎盛時期,這一時期無數不知名的印工在前代印章所取得的成就的基礎上,把印章藝術推進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其所用文字書體風格多變,印章品類豐富多樣,除銅質印章外,還有不少以玉、瑪瑙、白晶石等天然礦物為質料的印章。魏晉印章,繼承著漢印所奠定的法度風貌而又有所演進變化,不少印章的篆法有明顯的趨向楷隸化。
魏晉以后,銅印時代的印章藝術漸趨衰落。以東晉王朝幾乎并始的十六國時期為標志,鼎盛期的印章至此已走到了盡頭而進入蛻變期。文字乖謬、形制紊亂、鑿刻草率是十六國及南北朝印章的主要傾向。隋唐盛世,經濟文化得到高度發(fā)展,但印章藝術卻進入了低糜狀態(tài)。官印中大、滿、寬之風籠罩時,屈曲盤繞的“九疊篆”充斥其中。到了宋代,上層以至于民間的一些私印,開始萌生著新的形式和格調。
元代,迎來了印章史上的“柳暗花明”時期。出現了年號、齋館、鑒賞以及具有文學意義的詞句印,拓寬了印章應用和藝術表現天地,促使印章由附庸性向獨立性過渡。元代文人自篆名號齋室閑章的風氣大開。元代書畫家趙孟頫所寫印文,以圓轉柔美的小篆為體,由他人代刀鐫刻。這些印章被后世稱為“圓朱文”,成為明清文人篆刻的先聲,在藝術風格上產生久遠的影響。另外,這時期印章的邊款也已出現,立體意義上的印章藝術初步完備。
孔府所藏的“雪舟篆刻”,便是該時期的篆刻作品。該印為青田石質,印面正方形,邊長 2.8 厘米,印高 6.1 厘米。印文小篆“詠詩書于琴以自娛”。四面刻有行書邊款 :“摹印篆改八隸之一法,平正方直為主,多減少增不失六義,近隸而不用隸之筆,絕出周籀,妙入神品。元統(tǒng)二年六月雪舟作?!?/span>
印章藝術到了明代,進入了一個更新期。這時期印章的印材、印工、印譜、印論等特定因素促成了流派印章藝術的興起。尤其是以石代銅,鐫刻印章有了更理想的材料。銅玉骨角印材,堅韌難治,這使得講究用印、希冀寄情懷意趣于印章之中的書畫家們,不得不假手于他人。文人篆印,印工刻印這種“兩結合”的創(chuàng)作方式,曾經持續(xù)了漫長的階段。據明初劉績《霏雪》一書記載,元代畫家王冕始創(chuàng)以花藥石(即花乳石)刻印。明代文彭自得到燈光凍石作為印材后,從此不復刻治牙章。石章的引進,使文人與刻印攀上了親家。青田、壽山等葉臘石質印材,松脆易刻,文人自篆自刻,驅刀如筆,以書法行乎其間,令人忘刀而見筆。從此印章的創(chuàng)作隊伍發(fā)生了質的變化。
一批有學識、通書畫、求意境的文人士子競相以鼓刀弄石為樂事,在印章這一新的領域中寄托閑情逸致,抒發(fā)志趣性靈,獲得自我表現與滿足。文彭、何震就是這些人中的杰出代表。直到現在,孔府里還收藏著他們二人的多方印章。
“文彭篆刻”,有三:
其一,青田石質,長方形,半丘頂,長6.7厘米,寬3.5厘米,高5.7厘米。印文為金文“玩古訓己懲心”六字。兩邊刻有隸書邊款“藏經閣三橋居士作于安晚軒”;“隆慶二年八月十五日寓寶應報恩寺”。
其二,青田石質,長方形,印長7.1厘米,寬4.1厘米,高7.5厘米,印文篆書陰刻八字。兩邊刻有隸書邊款“景化壽承篆于白門舟次”“陶囗盡醉太平且樂唐虞”。
其三,此印經火燒,殘為兩塊,通體黑色,印長6.2厘米,寬3.5厘米,高5.4厘米。印文為陰刻篆書“我心人養(yǎng)浩然氣”。
文彭(1498年-1573年),字壽承,號三橋,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曾任國子監(jiān)博士,故世稱“文國博”。文彭是明代著名文人文徵明的長子,畢生主要精力傾注在治印上,可以視為文人印的一代宗師。
文彭治印,崇尚漢印風味。但從他流傳至今的篆刻來看,得宋、元的氣韻多些。他的印章風格,清麗俊秀,安詳靜穆。一直被后世篆刻家奉為楷模,人們不停地在學習、摹仿他的,因此也產生了不少贗品。
“何震篆刻”有二:
其一,青田石質,印面正方形,邊長7.6厘米,印高5.3厘米,印文為金文“養(yǎng)浩然氣于蓬茅之下,飲清源于淵默之流”。頂款隸書“丙寅七月既望,何震”。
其二,青田石質,長方形,長4厘米,寬1.7厘米,印高9.5厘米。印文為金文“人生聚散,信如浮云”。兩側刻有行書邊款:“蓋自隸書省便,形體變易,多失先民制作本意,后世書家,特用新奇姿,致為工,古儀淪喪,矩獲無傳,每念千古,悄然長嘆,丙寅九月望日何震作”。
何震(1541年-1607年),字主臣,一字長卿,號雪漁山人,安徽婺源人。從文彭游,情在師友間。
何震初期的篆刻風格受文彭的影響,但其篆刻在文彭的基礎上向前跨了一步。他最大的成就在于能推陳出新,師古而不泥古,使自南北朝衰落以來的篆刻藝術得以復蘇,當時自“大將軍而下皆以得一印為榮。”(《印人傳》)他又喜作室名印、詞句印,一時風雅人士,爭相摹效。
何震對古印的借鑒是廣征博采,多頭探求。他對漢魏的鑄印、鑿印、玉印及先秦古璽等風格,都力圖加以創(chuàng)造性的表現。在用刀上,他嫻熟地把握石性,以中刀長驅直入,刀痕顯露,如新劍發(fā)硎,給人以猛利清健的痛快感,并能進退裕如。故他的作品,篆法簡潔質樸,章法平正自然;刀痕雜筆痕,生辣中有蒼勁的氣勢。
在邊款上,他一變文彭的雙刀勒碑刻法,以單刀側鋒徑直為之。
何震在當時的名聲很大,被稱之為“雪漁派”。后學名家有梁袤、胡日從、楊長倩、邵潛等。他歿后片石與金同價,以至出現了許多摹刻高手,以謀其利,故傳世之作贗品很多。
明代,是我國印章藝術蓬勃發(fā)展的新時期??赘氐摹拔呐碜獭迸c“何震篆刻”,是這一時代篆刻作品的精品,為我們提供了明代篆刻風格特點的實物佐證。
供稿:張博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