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膜莢黃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和蒙古黃芪A. membranaceus(Fisch.)Bge. var. mongholicus(Bge.)Hsiao的根。膜莢黃芪主產(chǎn)于山西、甘肅、黑龍江、內(nèi)蒙古等省區(qū)。蒙古黃芪主產(chǎn)于內(nèi)蒙古、吉林、河北、山西等地。一般生長四年以上才予采收,春、秋兩季挖采,以秋季采者質(zhì)量較好。除去地上部分及須根,曬干。潤透切片,生用或蜜制用。
【處方用名】生黃芪 綿黃芪 炙黃芪
【性能概要】味甘,性溫。歸脾、肺經(jīng)。本品為補氣藥,且有升舉陽氣作用,能補脾、肺之氣,常用于脾氣不足、肺氣虧虛之證,而對中氣下陷引起的久瀉脫肛、子宮下垂、胃下垂等癥尤為適用。氣能攝血,所以本品也常用于氣虛不能攝血的便血、崩漏。氣虛則表不固,汗自出,本品因能益氣固表,故可用于止汗。氣血不足可以引起瘡瘍內(nèi)陷,膿成不潰,或潰后膿出清稀,久不收口,本品因能補氣,可以托瘡生肌,所以《本經(jīng)》有“主癰疽久敗瘡”的記載。氣虛不能運化水濕,則小便不利,導致浮腫,本品因能補氣而利尿,故可治氣虛水腫。氣虛血滯也可引起痹痛、麻木或半身不遂,本品能補氣而行滯。此外,對血虛、津虧之證,也常應用本品補氣生血,生津止渴。
人參、黃芪均能補氣,二藥同用,可增強療效。然人參能大補元氣,且可益血生津,安神增智,故為治內(nèi)傷氣虛第一要藥;黃芪雖不如人參大補元氣,但溫升之力較人參強,又能固表止汗,托瘡生肌,利尿退腫,均為人參所不及。
1.用于脾肺氣虛,神倦乏力、食少便溏、氣短懶言、自汗等癥,如與人參同用(參芪膏),可增強補氣作用;配白術(shù)(芪術(shù)膏),則補氣健脾;配附子(芪附湯),則補氣助陽;配當歸(當歸補血湯),則補氣生血。用于中氣下陷,久瀉脫肛、子宮下垂、胃下垂等,多與黨參、白術(shù)、炙甘草、柴胡、升麻等同用,如《脾胃論》補中益氣湯。
2.用于氣虛不能攝血,便血、崩漏,常配伍黨參、白術(shù)、當歸、龍眼肉、酸棗仁、遠志等同用,如《校注婦人良方》歸脾湯。
3.用于氣虛血滯,肢體麻木、關節(jié)疼痛或半身不遂。以之配伍桂枝、芍藥、生姜、大棗,如《金匱要略》黃芪桂枝五物湯,治肢體麻木;配伍防風、羌活、當歸、赤芍、片姜黃、炙甘草,如《楊氏家藏方》蠲痹湯,治肩臂風濕痹痛;以本品為主藥,再配伍當歸、川芎、赤芍、桃仁、紅花、地龍等活血化瘀藥,如《醫(yī)林改錯》補陽還五湯,治中風后遺癥半身不遂。
4.用于體弱表虛,肌表不固的自汗、盜汗。本品配伍牡蠣、麻黃根、浮小麥,如《和劑局方》牡蠣散,治自汗;配伍當歸、生地、熟地、黃連、黃芩、黃柏,如《蘭室秘藏》當歸六黃湯,治盜汗。
5.用于癰疽瘡瘍。由于氣血不足,內(nèi)陷不起,膿成不潰或潰后膿出清稀,久不收口,配伍當歸、川芎、穿山甲、皂角刺同用,如《外科正宗》透膿散,可以托瘡排膿;配伍熟地、當歸、白芍、川芎、黨參、白術(shù)、茯苓、甘草、肉桂同用,如《和劑局方》十全大補湯,可以生肌斂瘡。
6.用于氣虛不運引起的小便不利,肢體面目浮腫,多配伍白術(shù)、防己等同用,如《金匱要略》防己黃芪湯。
此外,也可用于多飲、多食、多尿的消渴證,常配伍生地、山藥、麥冬、天花粉等同用,有益氣生津的功效。
內(nèi)服:10~20克,大量30~60克。補氣升陽宜蜜炙用,其他則宜生用。
本品性質(zhì)溫升,可以助火,又能補氣固表,所以外有表邪,內(nèi)有積滯,氣實胸滿,以及陽盛陰虛、上熱下寒、肝旺多怒、癰疽初起或潰后熱毒尚盛等癥,均不宜用。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大風癩疾,五痔,鼠瘺。補虛。小兒百病。”
《名醫(yī)別錄》:“補丈夫虛損,五勞羸瘦。止渴,腹痛,泄痢。益氣,利陰氣。”
《日華子本草》:“黃者助氣壯筋骨,長肉補血,破癥癖,治瘰疬,腸風,血崩,帶下?!?br>《珍珠囊》:“治虛勞自汗,補肺氣……益皮毛,益胃氣。”
成分:含苷類、黃酮類、氨基酸、多糖、微量元素等。
藥理:能增強并雙向調(diào)節(jié)機體免疫功能;有抗衰老、抗疲勞、抗寒、抗缺氧、抗輻射作用;有擴張血管、強心、降血壓,促進血細胞的生成作用;有護肝、保胃、保腎、利尿作用;還有抗菌、抗病毒、抗炎、鎮(zhèn)靜、鎮(zhèn)痛、抑制腫瘤等作用。
臨床報道:預防感冒,每次口服黃芪片5片(每片含生藥1克),每日3次,或隔日以黃芪15克水煎服,均10日為1個療程,停藥5日再行第2個療程。540例感冒易患者服用后,平均減少感冒發(fā)病人次2.7倍,并能縮短病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