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起,陜西省文物局與清華大學(xué)(藝術(shù)博物館)共同商議舉辦的“周秦漢唐文化與藝術(shù)特展”將在清華大學(xué)藝術(shù)博物館舉行,此次展覽以周、秦、漢、唐歷朝精品文物為基礎(chǔ)(兼及唐以前其他歷史時期),精選300余件文物參展,一級文物達(dá)189組件。從清華大學(xué)藝術(shù)博物館公布的展品名錄看,最早出現(xiàn)“中國”一詞的西周早期何尊、秦始皇帝陵跪射俑、唐代鎏金鐵芯銅龍等皆將展出。
何尊,西周早期(成王或康王),約公元前1043年-前996年,青銅,寶雞市賈村鎮(zhèn)征集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藏
人類歷史發(fā)展至今而呈現(xiàn)出的多元樣態(tài),是世界諸文明體系長期交融互織的結(jié)果。歷史悠久的中華文明,有著相對獨(dú)立的發(fā)展體系,在不斷吸收和融合外來文化因素的過程中,通過能動地自我調(diào)適與自我創(chuàng)新,描繪出一種未曾中斷且綿延至今的燦爛圖景。
古代中國,從有史、物可徵的夏(距今約4000-3600年)開始,迄于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其間產(chǎn)生了周、秦、漢、唐等幾個最為重要和對后世最具影響力的朝代。周(公元前11世紀(jì)中期-前256年),上承夏商,下開秦漢,以“制禮作樂”確立中華禮樂文明的典范,使“禮制”成為嗣后歷代王朝政治與文化的基石;秦(公元前221-前207年)統(tǒng)一六國,開創(chuàng)中央集權(quán)的帝制,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tǒng)的王朝,其設(shè)郡立縣、統(tǒng)一文字、貨幣和度量衡等,確立了中國兩千多年的政治制度和傳統(tǒng);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公元25年-220年),推尊儒術(shù),有效統(tǒng)治西域,開辟絲綢之路,文化藝術(shù)多元而繁榮,不僅國力盛極一時,更在多個方面為后世中國奠定基礎(chǔ);唐(公元618年-907年),是中國歷史上最為鼎盛的時代,經(jīng)濟(jì)發(fā)達(dá)、文化昌盛,中外交流空前頻繁和深入,與漢代并稱“漢唐盛世”,流傳至今豐富的文獻(xiàn)和精美的文物,足以引發(fā)國人無盡的懷想和追慕。
跪射俑,秦(公元前221-前207年),陶,秦始皇帝陵兵馬俑二號坑出土,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藏
上述諸王朝的一個共同特征是,政治中心均長期建立于今陜西省境內(nèi)的關(guān)中地帶。陜西省省會西安市,古稱長安,西周、秦、西漢、隋、唐等十多個王朝在此及其周邊建都,歷時長約1100年,是中國古都之首。近代以來,陜西省境內(nèi)出土了大量古代珍貴文物,彰顯出該省在中華文明歷史進(jìn)程中所發(fā)揮的令人驚嘆的作用。這些文物作為現(xiàn)身說法的實(shí)物證據(jù),無疑是最能激發(fā)我們文化自信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集中體現(xiàn)。
此次展覽中1963年出土于陜西省寶雞市寶雞縣賈村鎮(zhèn)的“何尊”是一件典型的酒銅器代表。尊內(nèi)鑄有122字的銘文,其中“宅茲中國”為“中國”一詞最早的文字記載,記述的是周成王繼承周武王遺志,營建成周(今河南洛陽)之事。
1975年,該件青銅器作為全國新出土的文物精品出國展出,上海博物館館長馬承源發(fā)現(xiàn)銘文并命名為“何尊”。
“何尊”銘文拓本 網(wǎng)絡(luò)圖
另一件1981年出土于陜西興平茂陵一座陪葬墓的西漢鎏金銀銅竹節(jié)熏爐也備受矚目,這件熏爐現(xiàn)藏于陜西歷史博物館。青銅質(zhì)地,通體鎏金鎏銀。整件熏爐被分為三個裝飾區(qū)域,共有九條龍裝點(diǎn)其間。“九”在我國古代象征最高數(shù)字,是皇權(quán)的一種體現(xiàn)。爐蓋外側(cè)銘文可知,此爐是西漢皇家未央宮的生活用器。從同時出土的“陽信家”刻銘的銅器分析,加之歷史文獻(xiàn)的記載,得知這件熏爐原在未央宮,建元五年(前136年),漢武帝將其賞賜給姐姐陽信長公主。
我國自古就有熏香的習(xí)俗,這件竹節(jié)熏爐的爐蓋形似多層山巒,云霧縹緲,再加以金銀勾勒,宛如一副秀美的山景。青煙裊裊飄出,繚繞爐體,造成了一種山景朦朧,群山靈動的效果,仿佛是傳說中的海上“博山”。西漢時,封建帝王為了求得長生不老之術(shù),大都信奉方士神仙之說,博山爐就是在這種風(fēng)氣影響下產(chǎn)生的,并在漢代廣為流行。
鎏金銀銅竹節(jié)熏爐,西漢(公元前138年),1981年興平市豆馬村漢武帝(公元前141年-前87年在位)茂陵東側(cè)1號無名冢1號叢葬坑出土,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同樣藏于陜西歷史博物館的唐代鎏金鐵芯銅龍,因?yàn)槭钇凇堕L安十二時辰》的熱播而讓公眾分外眼熟,這件1975年出土于西安南郊草場坡的鐵質(zhì)銅龍,通體鎏金,身體細(xì)長,兩只有力的前腳緊扣地面,龍頭與上身呈“S”型,龍嘴張開,露出牙齒和彎曲的龍舌,兩只圓睜的雙眼直視前方,龍角緊貼頭部向后伸展,龍尾從高高上揚(yáng)的后肢處反折向龍頭上方。整條銅龍身體流暢,極富動感,體現(xiàn)出唐代龍的生動美與氣勢美,堪稱精品。
鎏金鐵芯銅龍,唐(公元7-8世紀(jì)),銅、鐵,1975年西安市南草場坡出土,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這些只是此次展覽的冰山一腳,“周秦漢唐文化與藝術(shù)特展”將分為“民之初生”“創(chuàng)制垂法” “大國崛起” “皇帝臨位”“天子居中”“多元融匯”“天衢盛世”7個部分,展期為99天,持續(xù)至12月17日,寓意“作九九之?dāng)?shù)以合天道”和“九九大運(yùn),與天終始”。
附:各單元精華展品
第一單元 民之初生
人面形陶器殘片,新石器時代 仰韶文化(約公元前3500-前3000年), 陶,2004年高陵楊官寨遺址出土,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蛙紋陶釜,新石器時代 仰韶文化(約公元前3500-前3000年),陶,2011年高陵楊官寨遺址出土,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獸面紋玉琮,新石器時代 龍山文化(約公元前2500-前2000年),玉,延安市蘆山峁遺址出土,延安市文物研究所藏
神面與雙獸紋石刻,新石器時代 龍山文化(約公元前2300-前2000年),砂巖,神木市石峁遺址出土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蛙紋鉞,商晚期(約公元前13-前12世紀(jì)),青銅,1981年洋縣下范壩出土,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鳳紋斝,商晚期(約公元前13-前12世紀(jì)),青銅,岐山縣賀家村一號墓出土,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第二單元 創(chuàng)制垂法
淳化大鼎,西周早期(約公元前11世紀(jì)),青銅,淳化縣石橋鄉(xiāng)史家塬村西周墓出土,淳化縣文博館藏
乳釘紋四耳簋,西周早期(公元前11-前10世紀(jì)),青銅,寶雞石鼓山西周墓地4號墓出土,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犧尊,西周早期(公元前11-前10世紀(jì)),青銅,寶雞石鼓山西周墓地4號墓出土,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伯各卣,西周早期(公元前11-前10世紀(jì)),青銅,1981年寶雞竹園溝7號墓出土,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藏
折尊,西周早期 昭王(約公元前996年-前977年),青銅,1976年扶風(fēng)縣莊白1號西周窖藏出土,寶雞周原博物館藏
墻盤,西周中期 共王(約公元前922年-前900年),青銅,1976年扶風(fēng)縣莊白村1號西周窖藏出土,寶雞周原博物館藏
蚌雕人頭形笄帽,西周(公元前11-前8世紀(jì)),1980年扶風(fēng)縣召陳村45號探方出土,寶雞周原博物館藏
鳳鳥紋玉戈,西周中期(公元前10-前9世紀(jì)),軟玉,1981年扶風(fēng)縣強(qiáng)家村西周墓1號墓出土 寶雞周原博物館藏
第三單元 大國崛起
蓋尊,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公元前9世紀(jì)-前7世紀(jì)),青銅,韓城梁帶村芮國墓地M27出土,梁帶村芮國遺址博物館藏
金肩飾,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公元前9世紀(jì)-前7世紀(jì)),金,韓城梁帶村芮國墓地M27出土,梁帶村芮國遺址博物館藏
玉立人,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公元前9世紀(jì)-前7世紀(jì)),軟玉,韓城梁帶村芮國墓地26號墓出土,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秦公镈,春秋早期, 青銅,1978年寶雞市陳倉區(qū)太公廟村出土,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藏
蟠龍金帶鉤,春秋, 金,鳳翔縣上郭店村出土,鳳翔縣博物館藏
鷹嘴金怪獸,戰(zhàn)國晚期(公元前3世紀(jì)),金,1957年神木縣納林高兔村出土,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雄鹿,戰(zhàn)國晚期(公元前3世紀(jì)),銀,1957年神木縣納林高兔村出土,神木市博物館藏
第四單元 皇帝臨位
青銅龍,戰(zhàn)國 秦(公元前475-前206年),青銅,1994年征集,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詔版,秦(公元前221-前207年),青銅,1952年捐贈,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將軍俑,秦(公元前221-前207年),陶,秦始皇帝陵兵馬俑一號坑出土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藏
鎧甲軍吏俑,秦(公元前221-前207年),陶,秦始皇帝陵兵馬俑一號坑出土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藏
鎧甲武士俑,秦(公元前221-前207年),陶,秦始皇帝陵兵馬俑一號坑出土,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藏
夔紋大瓦當(dāng),秦(公元前221-前207年),陶,1977年秦始皇帝陵出土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彩繪士兵俑,西漢早期(約公元前141年),陶,咸陽市渭城區(qū)漢景帝(公元前157-前141年在位)陽陵南區(qū)20號陪葬坑出土,漢景帝陽陵博物院藏
《嶧山刻石》拓片,原石刻于公元前219年,現(xiàn)存宋淳化四年(993)摹刻石,西安碑林博物館藏
第五單元 天子居中
雙面人銅飾,西漢早期(約公元前141年),青銅,咸陽市渭城區(qū)漢景帝(公元前157-前141年在位)陽陵陪葬墓園出土, 漢景帝陽陵博物院藏
銜物鼠,西漢中期(公元前139年-前87年),青銅,興平市豆馬村漢武帝(公元前141年-前87年在位)茂陵東側(cè)1號無名冢1號叢葬坑出土,茂陵博物館藏
玉羽人騎翼馬,西漢晚期(約公元前33年),軟玉,咸陽市渭城區(qū)漢元帝(公元前48-前33年在位)渭陵建筑遺址出土,咸陽博物院藏
玉辟邪,西漢晚期(約公元前33年),軟玉,咸陽市渭城區(qū)漢元帝(公元前48-前33年在位)渭陵建筑遺址出土,咸陽博物院藏
彩色男俑,西漢早期(約公元前141年),陶,咸陽市渭城區(qū)漢景帝(公元前157-前141年在位)陪葬墓M130出土,漢景帝陽陵博物院藏
彩繪跽坐侍女俑,西漢早期(約公元前141年),陶,咸陽市渭城區(qū)漢景帝(公元前157-前141年在位)陽陵陪葬墓園出土, 漢景帝陽陵博物院藏
彩繪士兵俑,西漢早期(約公元前141年),陶,咸陽市渭城區(qū)漢景帝(公元前157-前141年在位)陽陵南區(qū)20號陪葬坑出土,漢景帝陽陵博物院藏
《曹全碑》拓片,東漢中平二年(公元185年),紙,西安碑林博物館藏
第六單元 多元融匯
綠琉璃瓶,隋 開皇九年(公元597年),玻璃,1986年西安市長樂路隋墓出土,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彩繪人面鎮(zhèn)墓獸,西魏(公元535年-556年),陶,1977年漢中市崔家營出土,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鎏金佛像,十六國時期(公元304年-439年),青銅,1979年長安黃良石佛寺出土,西安博物院藏
石刻菩薩造像,北周-隋代(公元557年-618年),大理石,1986年西安醴泉寺遺址出土,西安博物院藏
觀音菩薩立像,北周(公元557年-581年),大理石,1992年西安市北郊漢城鄉(xiāng)出土,西安博物院藏
儀仗圖壁畫,隋(公元581年-618年),白灰,2005年潼關(guān)縣稅村隋墓出土,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第七單元 天衢盛世
鎏金銅浮屠,唐(7-8世紀(jì)),青銅,1987年扶風(fēng)縣法門寺塔基地宮出土,法門寺博物館藏
鎏金臥龜蓮花紋五足朵帶銀熏爐,唐(7-8世紀(jì)),銀,1987年扶風(fēng)縣法門寺塔基地宮出土,法門寺博物館藏
鎏金銅阿彌陀三尊坐像,唐(公元618年-907年),1977年西安土門李家村出土,西安博物院藏
鎏金“裴肅進(jìn)”雙鳳紋銀盤,唐(7-8世紀(jì)),銀,西安市北郊坑底村出土,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螺鈿花鳥紋平脫鏡,唐 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貝殼2001年西安理工大學(xué)新校區(qū)唐李倕(712-736)墓出土,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玉樑金筐寶鈿珍珠裝蹀躞帶,唐(公元646年),軟玉、金、寶石、珍珠,1992年長安縣南里王村竇皦(597-627)墓出土,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彩繪陶女俑,唐(公元664年), 陶,1985年長武縣棗園鄉(xiāng)張臣合(592-664年)墓出土,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三彩釉陶臥駝,唐(公元618年-907年),釉陶,2002年西安市長安區(qū)郭杜鄉(xiāng)唐墓M31出土 西安博物院藏
胡人備馬圖,唐 麟德二年(公元665年),白灰,1990年禮泉縣唐太宗(626-649年在位)昭陵韋貴妃(597-665)墓出土,昭陵博物館藏
巖樹圖壁畫,唐 景云元年(公元710年),白灰,1995年富平縣宮里鎮(zhèn)節(jié)愍太子(?-707)墓出土,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顏真卿《顏勤禮碑》拓片,唐 大歷十四年(公元779年),紙,西安碑林博物館藏
注:本文綜合自清華大學(xué)藝術(shù)博物館微信公號和陜西歷史博物館網(wǎng)站,圖片除標(biāo)注外均來自清華大學(xué)藝術(shù)博物館微信公號,展品以正式展出為準(zhǔn)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