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俐
白露一過,天氣漸漸涼爽起來,空氣中有了淡談的桂花香。這個時候,每一個人都會開始期待中秋節(jié)。
中秋是我最喜歡的節(jié)日,從小就喜歡,不知道是因為它獨有的詩情畫意,還是它那些伴著月圓的童話。
中秋是最美的節(jié)日,天高氣爽,大雁南飛,漫山秋葉艷,遍地菊花黃,簡直就是一幅濃墨重彩的油畫。秋天的風拂過耳畔,柔柔的,爽爽的,舒服極了。
中秋是最富足的節(jié)日,莊稼豐收了,果實成熟了,到處都飄著醉人的甜香。家家戶戶打糍粑、蒸米糕,再采上一籃新鮮瓜果,還有什么比享受自己的勞動果實更愜意的呢。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中秋夜也是團圓夜。全世界的炎黃子孫都在舉頭望明月,每一個回不了家的游子都在低頭思故鄉(xiāng)。因為月是故鄉(xiāng)圓,人是故鄉(xiāng)親,酒是故鄉(xiāng)醇。
印象中第一次過中秋是1964年。三年自然災害剛剛過去,饑餓已經(jīng)讓人們久違了節(jié)日。物資供應終于在這一年有所好轉,雖然經(jīng)濟拮據(jù),媽媽還是咬牙買了一封蕎餅、幾個石榴回家過節(jié)。幾姊妹看著美食饞得流口水,但大人有交待: “要敬了月亮公公才能吃”。所以感覺那個白天特別漫長,好不容易盼到黃昏,月亮剛剛從后山探出半張臉,小妹趕快把桌凳搬到門前的冬青樹下,媽媽把一封月餅切成許多小塊,全家老少團團圍坐,一邊吃著月餅一邊聽婆婆講嫦娥奔月的故事。想著住在廣寒宮里的嫦娥姐姐一個人害不害怕? 那只乖巧的小白兔每天搗藥累不累? 吳剛老爺爺為什么一定要砍桂花樹呢? 雖然知道是神話,但童心里卻認定是真的。望著那一輪神密高遠的月,似乎看到了嫦娥織杼的背影、聽到了玉兔咚咚的搗藥聲、深吸一口氣,真的能聞到月中桂子飄來的香。溶溶的月光下,流淌著暖暖的親情,食物不多,但吃得香甜,故事古老,但常聽常新,月到中天人迷蒙,但堅決不肯回屋睡覺,就這樣守著天上的月,枕著夢里的月,不知今昔是何昔。
寧南夏秋多雨,并不是每個中秋夜都能看到月亮,所以時常感到有點遺憾。今年中秋節(jié)仍然有雨,但雨過天睛后,晚上的月色卻特別好,于是突生雅興,要帶全家人到金沙江邊去看月亮。車行在平整的柏油路上,不過半小時我們己經(jīng)在連接川滇兩省的金沙江大橋上散步了。遙望著天上那一輪明月,老母親一席感言讓我久久難以忘懷。
1952年,不滿20歲的媽媽從重慶來寧南工作。當時寧南剛解放不久,彝族地區(qū)還沒有進行民主改革,縣城周圍常有土匪出沒。沒有公路、沒有電、沒有自來水、沒有象樣的學校和醫(yī)院,全縣只有一臺手搖電話與外界保持著時斷時續(xù)的聯(lián)系,一條窄窄的小街,遍地馬屎,感覺就是個破敗的小村落。和繁華的故鄉(xiāng)相比,反差實在太大,母親不敢相信這是一座縣城,不敢想象這片土地如何能夠托付終生,可謂多少次夢回故鄉(xiāng),但她堅持下來了,這里面有理想,有信念,也有幾許無奈。
誰能想到改革開放30年,我們寧南也會變成今天這樣一個時尚而充滿活力的新興城鎮(zhèn),新城區(qū)寬闊的大道,讓全縣人民都看到了寧南的明天。而一個普通人家,從買不起月餅過中秋到開著私家車賞月亮,變化可謂滄海桑田,母親用近60年的歲月見證了寧南的變遷。她說: 我不是旁觀者,這座城市有我拓荒的足跡,我為它的發(fā)展建設出過力流過汗,早就把它當成了故鄉(xiāng),回到重慶,反而覺得自己成了陌生的過客,哪里都不如寧南好,哪里的月亮都不如寧南的圓。其實寧南和發(fā)達地區(qū)相比差距確實還很大,媽媽之所以認為它最好,是因為她把自己一生中最美麗的年華獻給了它,這個“好”是帶著感情色彩的,一個人只要努力過,付出過,就無怨無侮,就幸??鞓?,看在眼里的月亮也就格外圓。
年年中秋月兒圓,歲歲月圓人團圓。真想知道許多年以后我們的子孫怎樣過中秋,嫦娥探月、神七問天,華夏兒女已圓了千年飛天夢,隨著科技進步和社會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有多少夢想巳變?yōu)楝F(xiàn)實,又有多少神話正在被解讀。當有一天,我們清晨從地球出發(fā),傍晚就住進了月宮時,中秋夜還會有嫦娥奔月的故事嗎? 一切都在變,不變的是親情,不變的是故鄉(xiāng)月。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