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問津
門可羅雀
冷冷清清
狼多肉少
僧多粥少
有價無市
無中生有,無處不在
牧野之戰(zhàn) 巨鹿之戰(zhàn) 昆陽之戰(zhàn)
官渡之戰(zhàn) 曹操壓上身家性命,跟強敵袁紹拼死相搏
曹操回答說:"第二是要擅"賭"。人生競爭激烈,小打小鬧何時才能出人頭地?只有大賭的人才具有大智慧,懂得在關鍵時刻舍棄已經(jīng)擁有的一切而重新開始冒險一搏,最后贏得天下。這就像我們身邊的人誰都不比誰傻,但現(xiàn)狀是勇敢的文盲和大老粗成功了,聰明絕頂?shù)奶觳疟宦駴]了,更多的高智商、高情商的人平庸一生,他們具備不平庸的所有素質,唯獨缺乏敢賭的勇氣,缺少在關鍵時刻把身家性命壓上,奮不顧身去冒險一搏,哪怕慘敗也勇于從頭開始!我就在想呀,等到官渡之戰(zhàn)時,我要賭人用了降將許攸,再賭命燒了袁紹的軍草,這樣一路賭來沒準能賭個中國首富呢!"
袁紹是漢末時期一位非常有野心的人物,憑借“四世三公”的家族優(yōu)勢,袁紹結交了很多天下名士。
國家中樞各個黨派之間的斗爭不斷,趁著母親去世的機會,袁紹先為母服喪,而后又以補服父喪為名,將服喪時間延長了六年,有意無意的躲避朝中禍亂,又在暗地里謀劃著什么。喪期滿后,袁紹拒絕了朝廷的征辟,選擇在洛陽隱居。
真正的隱士大多歸隱山林,過著田園生活,而袁紹所隱居的洛陽,是漢王朝的京城。袁紹在京城等待機會,此舉雖和董卓駐軍河東觀望局勢的行為類同,但從小錦衣玉食的袁紹,其野心遠比眼里只有錢和女人的董卓要大的多!
董卓進京后,袁紹無力與董卓斗爭而選擇出逃,借著討伐董卓的機會,袁紹也建立起了屬于自己的軍事力量。憑借門生故吏的支持,袁紹巧取豪奪,逐漸在河北站穩(wěn)腳跟,進而成為漢末時期實力最為強勁的諸侯。
雖說不能以成敗論英雄,但袁紹的很多缺點,確實是在官渡之戰(zhàn)以前就暴漏出來的,這也是郭嘉、荀彧等有識之士,拒絕侍奉袁紹的主要原因。后世人們根據(jù)袁紹生平的處事風格,將其總結為“干大事而惜身,圖小利而忘命”。
干大事而惜身
按《后漢書·袁紹傳》:“及(董)卓將兵至,騎都尉太山鮑信說(袁)紹曰:'董卓擁制強兵,將有異志,今不早圖,必為所制。及其新至疲勞,襲之可禽也?!B畏卓,不敢發(fā)。”
袁紹為了殺盡宮中宦官,慫恿大將軍何進召包括董卓在內(nèi)的四方猛將進京。結果董卓還沒到京城,何進便被宦官集團設計殺害,宦官隨后也遭到了袁紹的大肆誅殺。
宦官和外戚斗了個兩敗俱傷,使得軍閥董卓,正好坐收漁翁之利。
董卓帶兵進入洛陽之后,剛從外面征兵回來的騎都尉鮑信,見到董卓在京城仗勢欺人,便勸袁紹趁早將董卓除掉。如果放任董卓坐大,往后必然會被其迫害。
當時朝中的局勢,大將軍何進被害,宦官也損失慘重,權傾天下的袁家將會理所當然的成為朝中百官的領頭人,袁紹的叔父袁隗沒有袁紹、袁術這哥倆有野心,那么朝中局勢勢必會被袁紹兄弟所掌握。即便是袁紹、袁術兄弟倆鬧矛盾,當時袁家長輩尚且健在,為了家族利益考慮,袁家內(nèi)部矛盾也不會鬧的太大。
當時京城內(nèi)外有實力的軍閥除了董卓,還有丁原,丁原是忠于漢朝廷或者說忠于大將軍何進的,袁紹本就是何進一黨,又家大業(yè)大,所以袁紹取得丁原的支持也是很容易的。所以以當時的情況來看,不管袁紹是為了國家,還是為了自己的野心,將董卓除掉之后,袁紹是可以順利權傾朝野的。
至于成為權臣之后,袁紹是匡扶漢室還是培植自己勢力奪取政權,那是他以后要考慮的事情。而眼下除掉董卓,對于袁紹來講,無疑是實現(xiàn)自己野心的一件大事,但袁紹卻因為害怕董卓,不敢冒這個險!
按《三國志·曹操傳》:“是時(袁)紹屯河內(nèi),(張)邈、(劉)岱、(橋)瑁、(袁)遺屯酸棗,(袁)術屯南陽,(孔)伷屯潁川,(韓)馥在鄴。(董)卓兵強,(袁)紹等莫敢先進。”
袁紹從洛陽出逃后,和河內(nèi)太守王匡駐扎在河內(nèi),并聯(lián)合劉岱、張邈等各地郡守,組成聯(lián)盟軍討伐董卓。
董卓禍亂朝綱,奸淫擄掠,無惡不作,是名副其實的國賊。諸侯聯(lián)合起來討伐董卓,不管有沒有私心,都是為國除害的義舉。
董卓在兼并丁原等軍閥后,軍事實力大增,但關東聯(lián)盟軍的軍隊數(shù)量也有十萬之多,在數(shù)量上也不比董卓差。
而在將領上,董卓雖然有徐榮,但聯(lián)盟軍也有曹操和孫堅,雖然一度戰(zhàn)敗,但孫堅還是憑借自身的不錯的軍事才能,先后將董卓、呂布擊敗。
袁紹既為聯(lián)軍盟主,就擁有聯(lián)軍的最高指揮權,即便有的諸侯不肯完全遵從袁紹的命令,但只要能給予曹操、孫堅這些積極與董卓作戰(zhàn)的人足夠的支持,那么討伐董卓,還是有勝算的。
一旦將董卓擊敗,擁有絕對優(yōu)勢的袁紹,還是可以登上權臣的寶座的。尤其和董卓進行兵戰(zhàn),并不需要袁紹這個總指揮親自上陣,其安全系數(shù),遠比在洛陽謀刺董卓要高的多。
但袁紹就是覺得董卓強大,死活不肯與董卓交戰(zhàn)。最終跑到河北和韓馥、公孫瓚搶地盤。雖說袁紹在河北確實建立起一個強大的勢力,但他終究是因為害怕而主動放棄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機會。
按《三國志·袁紹傳》:“建安五年,太祖自東征備。田豐說紹襲太祖后,(袁)紹辭以子疾,不許,豐舉杖擊地曰:'夫遭難遇之機,而以嬰兒之病失其會,惜哉!’”
官渡之戰(zhàn)前夕,依附曹操的劉備借著截擊袁術的機會,殺掉曹操安置的徐州刺史車胄而自立。為了不使劉備坐大,曹操決定先攻打劉備。
袁紹的謀士田豐建議可以趁此機會襲擊曹操的后方,這樣可以一舉將曹操打的土崩瓦解。
雖說襲擊戰(zhàn)風險極大,但所獲得的戰(zhàn)果也是非??捎^的。曹操用郭嘉;劉備用法正,都曾劍走偏鋒,取得了非常大的戰(zhàn)果,而像諸葛亮只用正兵不出奇兵,雖然連年征戰(zhàn),卻沒有什么實質性的發(fā)展。
趁著曹操東征劉備之際,袁紹派出一支奇兵襲擊曹操后方,即便不能完全取勝,至少也能讓曹操首尾不能相顧。而袁紹又擁有兵力上的絕對優(yōu)勢,在曹操疲于奔走之時,袁紹大軍壓境,曹操的處境只會比后來的官渡更加困難。
但袁紹居然因為孩子生病不肯發(fā)兵。干大事的時候,袁紹不僅擔心自己的身家性命,還擔心自己孩子的安全。
圖小利而忘命
按《三國志·袁紹傳》:“董卓呼(袁)紹,議欲廢帝,立陳留王。是時紹叔父隗為太傅,紹偽許之,曰:'此大事,出當與太傅議?!吭唬?#39;劉氏種不足復遺?!B不應,橫刀長揖而去?!?/p>
《獻帝春秋》:“(董)卓謂(袁)紹曰:'豎子!天下事豈不決我?我今為之,誰敢不從?爾謂董卓刀為不利乎!’紹曰:”天下健者,豈唯董公?’引佩刀橫揖而出?!?/p>
在洛陽時,袁紹和董卓翻臉,雖然兩個史料的記載在細節(jié)上不同,但共同點是,袁紹公然反對董卓,不惜拔刀相向!
這種事情讀起來也有些快意恩仇的味道,袁紹敢于公然對抗董卓,其膽魄也是非常值得贊許。但袁紹此舉又不免有些愚蠢。
董卓進入洛陽后,行事作風非常霸道,和董卓意見不同的人,董卓常常對其進行死亡威脅,殺起人來也是想殺就殺,非常隨意。
而董卓行廢立之事時,已經(jīng)將丁原的軍隊兼并,論實力,遠比當初剛剛進京的時候大的多。
前面說過,在董卓剛進京時,袁紹因為害怕而拒絕了鮑信襲殺董卓的建議,但在董卓實力已經(jīng)增強的情況下,袁紹卻公然與之對抗,這不是找死嗎?
況且襲擊董卓肯定要比公然挑戰(zhàn)董卓的勝算要高,已經(jīng)權傾朝野的董卓,就算沒有別人幫忙,袁紹在沒有預謀的情況下,憑借自己的武力也無法打敗勇猛過人的董卓。
所以袁紹公然和董卓翻臉的行為對一個野心家來說,根本毫無意義,簡直就是在作死。
按《后漢書·袁紹傳》:“(袁)紹在后十數(shù)里,聞(公孫瓚)瓚已破,發(fā)鞍息馬,唯衛(wèi)帳下強弩數(shù)十張,大戟士百許人。瓚散兵二千余騎卒至,圍紹數(shù)重,射矢雨下。田豐扶紹,使卻入空垣。紹脫兜鍪抵地,曰:'大丈夫當前斗死,而反逃垣墻間邪?’促使諸弩競發(fā),多傷瓚騎。眾不知是紹,頗稍引卻?!?/p>
袁紹和公孫瓚在界橋大戰(zhàn),袁紹部將麴義憑借優(yōu)秀的指揮,將公孫瓚以騎兵為主的部隊打的大敗而走。袁紹在后方聽聞麴義大勝,便放松休息。結果一會兒,被打散的公孫瓚騎兵不知道從什么地方,向袁紹沖擊過來。
田豐保護袁紹躲進圍墻避箭,但袁紹卻把頭盔摘下來摔在地上,說:大丈夫應該臨陣斗死,怎么能躲進圍墻避難!
袁紹這話雖然說得激憤人心,但未免太過意氣用事。如果一個武將能有這樣的覺悟,那自然是特別值得稱贊,但袁紹的身份是主公。
曹操曾經(jīng)多次告誡他的大將夏侯淵,說“為將當有怯懦時”,就是說,勇氣固然可嘉,但主帥是全軍的主心骨,如果主帥沒了,那軍心很容易就散了。為將尚且如此,何況是當主公的了。
袁紹身邊只有一百多士兵,而來攻擊他的是公孫瓚騎兵有兩千多人,倘若袁紹能像麴義一樣憑借優(yōu)秀的指揮打退進攻,那是非常不錯。但袁紹卻血氣方剛像個二愣子一樣,連亂箭都不躲,拿自己的生命當玩笑,倘若這支騎兵知道眼前的這股敵人就是袁紹,那估計以后就沒有袁紹了。
袁紹這個人雖然有著臨危不懼的品質,但他對事物的判斷認識不足,在真正圖謀大事的時候往往躊躇不前,卻在小事情上舍生忘死,所以用“干大事而惜身,圖小利而忘命”來評價袁紹,十分貼切。
赤壁之戰(zhàn) 周瑜壓上身家性命,跟強敵曹操拼死相搏
小趙談古論今
發(fā)布時間:18-02-1623:09
評價赤壁之戰(zhàn)
按照《三國演義》的故事,赤壁之戰(zhàn)是以弱勝強的戰(zhàn)役,也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zhàn)役,以少勝多而大敗曹軍得益于孫劉在強敵緊逼的危難關頭而結盟抗戰(zhàn),加上周瑜精密的指揮。而曹操在有利形勢下,輕敵自負,指揮失誤,終致戰(zhàn)敗。多年來,對赤壁之戰(zhàn)的討論和評價諸多。
比如,李友松的《曹操兵敗赤壁與血吸蟲病關系之探討》一文指出曹操赤壁之戰(zhàn)兵敗是因為急性血吸蟲病。他說赤壁之戰(zhàn)的戰(zhàn)場恰恰是當時血吸蟲病嚴重流行的地區(qū),而且時間又是血吸蟲病的感染季節(jié)。曹操水軍在赤壁之戰(zhàn)戰(zhàn)前就染上了血吸蟲病,經(jīng)過一個月的時間加上戰(zhàn)時體力消耗,致使大戰(zhàn)時疲病交加,不堪一擊。
而毛主席在《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問題》一文中列舉的中國歷史上“雙方強弱不同,弱者先讓一步,后發(fā)制人,因而戰(zhàn)勝”的著名戰(zhàn)役就列舉了赤壁之戰(zhàn)。他認為戰(zhàn)爭的勝負取決于雙方政治、軍事、經(jīng)濟等多方面的條件,但最重要的是雙方軍事實力的較量。孫劉聯(lián)軍以少擊眾、以劣勢對優(yōu)勢并最終大獲全勝,其取勝之道是值得后人很好地深思的。
曹操南征荊州時,從十五六萬北方軍人中抽調出步兵八萬人、騎兵一萬余人,但調集來南征的軍隊沒有全部都參戰(zhàn)。旱路運輸限制了出戰(zhàn)的兵力。在一條線上,上限兵力只能是五六萬,超過此數(shù),不僅道路擁塞,后勤也無法保障。
至于荊州兵,總數(shù)或許可達七八萬,但長沙、桂陽、零陵、武陵等南四郡僅僅被撫定,曹軍從來沒到過那里,所能動用的就是集結在襄陽等地的二萬余人。隨后,曹操又留徐晃駐扎樊城,令曹仁鎮(zhèn)守江陵。如此算來,東征進抵赤壁的曹軍總兵力約七萬人。對于孫權方面,基本一致按照《三國志》的明確記載,是孫權給了周瑜三萬人馬參戰(zhàn),而對于劉備方面,則多數(shù)以諸葛亮自己說劉備一萬加劉琦一萬合計兩萬為準。大致上均認為是孫劉聯(lián)軍五萬人參戰(zhàn)。以五萬抵抗七萬兵力,人們普遍認為赤壁之戰(zhàn)是一次以少勝多的戰(zhàn)例屬實,但雙方兵力對比并不十分懸殊。
諸葛亮不曾有過“草船借箭”的事。但“草船借箭”也并非空穴來風,據(jù)《三國志·吳主傳》裴松之注有關記載,建安十八年,即赤壁之戰(zhàn)五年后,曹操率大軍南下進攻孫吳。一天,孫權借江面有薄霧,乘輕便戰(zhàn)船從濡須口闖入曹軍前沿,觀察曹營部署。曹操生性多疑,見江面水霧繚繞,孫軍整肅威嚴,恐怕有詐不敢出戰(zhàn),下令弓弩齊發(fā),箭射吳船。孫權的船很快便落滿了箭,船因一面受箭偏重,漸漸傾斜即將翻沉。孫權命令掉轉船頭,讓另一面受箭,船身平穩(wěn)后,孫權指揮戰(zhàn)船列隊,緩緩離去,曹操才明白上了當。這只是發(fā)生在孫權身上的一個故事,僅僅是急中生智之舉罷了。他并沒有計劃“借箭”,史書中也沒說是草船。三國歷史上并沒有黃蓋使用苦肉計,但詐降確有其事。黃蓋為保證無武裝的火船不被截擊而能夠順利地接近曹軍水寨,便向曹操投書詐降。
周瑜的同郡蔣干被曹操派去說服周瑜也確有其事,但并非在赤壁之戰(zhàn)中。裴松之注《三國志》時把它記在赤壁之戰(zhàn)后,并且只有蔣干勸降,沒有中周瑜的反間計。而蔡瑁、張允也沒有被卷入其中,他們甚至壓根就不是曹操的水軍都督。此外,曹操很輕易地相信了黃蓋的投降,是因為曹操認為,黃蓋曾經(jīng)做過孫堅的部下,資格比周瑜老,屈居在周瑜之下,很可能心有不甘。歷史上通常認為曹軍大敗的致命原因是遭遇了火攻。
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便有關于曹軍因遭遇火攻而失敗的描寫,小說中稱曹操是中了周瑜的計,誤將戰(zhàn)艦相連,后周瑜遣黃蓋詐降時利用火攻,一舉將曹操的二十幾萬大軍殲滅,弄得曹操不得不敗走華容道。而羅貫中所借鑒的史料——晉人陳壽的《三國志》中也有關于火攻的記載。《三國志·蜀書·先主傳》中載有:“權遣周瑜、程普等水軍數(shù)萬,與先主并力,與曹公戰(zhàn)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标悏凵钤跁x代,是最接近赤壁之戰(zhàn)時代的人,應該說他指出的火攻使曹軍失敗的原因是可信的。宋人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也肯定了這一說法,書中稱黃蓋“乃取蒙沖斗艦十艘,載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預備走舸,系于其尾?!ケ避姸镉?,同時發(fā)火,火烈風猛,船往如箭,燒盡北船,延及岸上營落”。
由以上證據(jù)可見,曹軍敗在火攻上的確是“證據(jù)確鑿”。然而,對于這場古今中外都享有盛譽的戰(zhàn)爭,難免有很多人想要進一步對它進行研究。
赤壁之戰(zhàn)兵力
每每提起赤壁之戰(zhàn),總會讓人想到它是一場少數(shù)戰(zhàn)勝多數(shù)的戰(zhàn)役。但是據(jù)史書記載,孫權的總兵力約在7-8萬,但是部隊分散不利于調動,于是孫權派了3萬人給周瑜,用于和曹軍直接作戰(zhàn)。而劉備的軍隊以自己的一萬加上劉表長子劉琦的一萬,合計約為兩萬。所以,總的來說劉備與孫權的兵力總的為5萬左右?!?/p>
對于曹操的士兵數(shù)量,歷史上有一些不同的說法。其實,曹操當時的總兵人數(shù)約為23萬人之多,據(jù)曹操自己說是80萬左右,然而80萬是個非常虛的數(shù)字,并沒有確鑿的證據(jù)。說80萬首先是想在心理上壓制住孫權,讓其不敢進行抵抗而投降。其次,曹操在北方有300萬的人口,然而這個數(shù)字是曹操總共擁有的人口數(shù),除去老弱病殘的人,生產(chǎn)的人力以及各地的當差人員等,曹操最多只有35萬能帶到荊州。同時,根據(jù)史料上的記載,周瑜把曹操的兵力匯報給孫權時,稱兵力才有15~16萬人左右,而劉表的兒子劉琮帶著約7萬人投降了曹操,所以當時曹操的軍隊約為23萬人。當然也有人對周瑜匯報的數(shù)據(jù)有所懷疑,但作為一個軍隊里的重要將領,對打探到的情報要有一定的把握,不可能為了為軍中戰(zhàn)士壯膽而虛報數(shù)字。
所以,總的來說,兩方的兵力懸殊并不像5:80那樣夸張,也就差不多是在5:23之間。大家現(xiàn)在是不是已經(jīng)了解了呢?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