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孩子交流有學問
與孩子交流,是每位家長必須有的事。
有的交流效果好,孩子不僅能聽進去,還能落實得好,而有的交流效果不好甚至是反效果,孩子不僅聽不進去,甚至會“敵對”,為什么呢?這就是交流的學問!
什么是交流?
交流就是信息互換、信息解讀和信息反映的過程。這個信息除包括語言信息外,還包括面部表情、肢體語言、語音、語調等信息。
對交流的錯誤認知
認為交流只是單一的語言信息互換,是對交流的狹義理解,是錯誤的。
對交流的錯誤使用
只善于使用語言交流,不善于使用面部表情、肢體語言、語音、語調等形式的交流(比如,交流時心不在焉),其效果會大打折扣,甚至會產(chǎn)生反效果,是對交流的錯誤使用。
解析交流
人與人的交流,語言交流只是一個方面,面部表情,肢體語言,語調語音等都是交流的有機組成部分。語言交流是意識層面的處理,面部表情,肢體語言,語調語音等方式的交流往往是潛意識在處理,人們的潛意識對這些信息是非常敏感的。而這些潛意識處理的信息對信息的解讀和應用至關重要。只重視意識層面的語言的作用,而忽略潛意識層面的面部表情,肢體語言,語調語音等的作用是我們常犯而不自知的大錯誤。
在語言交流的同時,目光接觸的瞬間,潛意識也在關注和解讀面部表情,肢體語言,語調語音等方面的信息,如果解讀到的信息是尊重、友好的,那么雙方就會產(chǎn)生很好的鏈接,如果解讀到的信息是不尊重、不友好甚至是侮辱,他就會反感、厭惡甚至是敵視,那么交流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甚至是反效果。
舉一個反效果的例子:女兒和看手機的媽媽講話,媽媽一邊聽著,一邊時不時地回答著:噢,嗯,好,噢,嗯,好......但女兒的聲音越來越大,最后對媽媽嚷嚷道:媽媽,你能聽我說嗎?媽媽說:我一直在聽啊,你沒聽見我一直有回答嗎?雖然媽媽聽到了,也在回答,但是媽媽沒有和孩子有效溝通,女兒為媽媽對自己的無視感到憤怒,所以,女孩會不斷地提醒媽媽:“聽我說”!并且把聲音越提越高,用音量來吸引媽媽的關注。
之所以會產(chǎn)生這樣的效果,是因為媽媽在于女兒交流時心不在焉,沒有應用好面部表情,肢體語言,語調語音等潛意識方面的信息,使女兒感覺到自己被忽視,產(chǎn)生了抗拒和反感。
溫馨提示:家長在于孩子交流時,不僅要利用好語言交流,還要學會利用好面部表情,肢體語言,語調語音等形式的交流,同時要警惕無效交流和交流的反效果。
——春華家庭教育郭坤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