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小兒病中醫(yī)特效療法
第3期 小兒夜啼
啼
夜啼是指新生兒和嬰兒,白天如常,入夜則啼哭不安, 或每夜定時啼哭,甚則通宵達旦,故曰夜啼。多見于6個月以內(nèi)之嬰幼兒,是嬰幼兒常見病癥之一。
病因
多因脾寒、 心熱、 傷食、 驚恐或心腎虧虛所致。
脾寒者, 常因孕婦素體虛寒, 胎兒出生后稟賦不足; 或因其母食貪涼, 好飲生冷; 或護理小兒失慎, 腹部中寒、 寒冷凝滯、 氣機不利。 夜屬陰, 脾為至陰, 喜溫而惡寒, 腹中有寒, 故入夜腹中作痛而啼。
心熱者, 常因孕婦脾氣躁急, 或平素恣食香燥炙煿之物, 火伏熱邪, 內(nèi)踞心經(jīng), 胎兒在母腹中感受已偏, 出生后又吮母乳, 內(nèi)有蘊熱, 心火上炎, 積熱上擾, 則心神不安; 心生火屬陽, 故夜見煩躁啼哭。
驚恐者, 心主驚, 心藏神, 小兒心氣怯弱, 智慧未充, 若見異常之物, 或聞特異聲響, 而引起突然驚恐, 驚則傷神, 恐則傷志, 而致心神不寧, 故在睡中驚啼。
癥狀
嬰兒多在夜間啼哭不止, 白天正常; 或陣陣啼哭, 或通宵達旦, 哭后仍能入睡。 或伴見面赤唇紅, 或陣發(fā)腹痛, 或腹脹嘔吐, 或時驚啼, 聲音嘶啞。 持續(xù)時間, 少則數(shù)日, 多則經(jīng)月, 過則自止。
推拿療法
01
驚恐型夜啼
癥狀:表現(xiàn)為哭聲尖銳,驟然發(fā)作,驚惕不安,緊偎母懷,面青,山根青。
推拿手法:推攢竹(2min),推坎宮(2min),揉太陽(2min),揉耳后高骨(2min),揉內(nèi)關(guān)(1-2min);每個手法大約操作兩分鐘。前四個手法被稱作“兒科四大頭面手法”,針對頭痛、發(fā)熱等頭面問題都可以用。
▲ 攢竹穴位示意圖
定位:攢竹位于兩眉頭連線中點至前發(fā)際成一直線。
操作:用兩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
作用:治療外感發(fā)熱。
▲ 推坎宮
定位:自眉頭起沿眉頭梢成一直線。
操作:用兩拇指橈側(cè)自眉心向眉梢做分推。
作用:治療外感發(fā)熱。
▲ 揉太陽
定位:眉梢與外眥連線中點向后1寸。
操作:用兩拇指橈側(cè)推運或揉。
作用:治療外感發(fā)熱。
▲ 揉耳后高骨
定位:耳后乳突下方凹陷處。
操作:用兩拇指或中指端揉。
作用:治療頭痛。
▲ 揉內(nèi)關(guān)
定位:前臂掌側(cè)腕橫紋中點上2寸。
操作:用拇指端點揉。
作用:治療寧心安神。
02
心火型夜啼
癥狀:表現(xiàn)為哭聲洪亮,見光哭的更厲害,面紅,易煩躁,胸腹灼熱、小便短赤,口腔赤爛。
推拿手法:清心經(jīng)(3min),清肝經(jīng)(3min),清小腸(3min),清天河水(3min);心火為有熱,所以操作手法以清為主。
▲ 清心經(jīng)
定位:中指末節(jié)羅紋面。
操作:旋推為補,向指根方向直推為清。
作用:用于高熱神昏、五心煩熱、口 舌生瘡、小便赤澀等。
▲ 清肝經(jīng)
定位:食指末節(jié)羅紋面。
操作:旋推為補,向指根方向直推為清。
作用:用于煩躁不安、五心煩熱等。
▲ 清小腸
定位:小指尺側(cè)緣處,自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線。
操作:沿小指尺側(cè)緣處指尖直推向指根未補,沿小指尺側(cè)緣自指根向指尖直推為清。
作用:用于小便赤、水瀉、遺尿、無尿。
▲ 清天河水
定位:前臂掌側(cè)正中從腕至肘一條線。
操作:用食、中指指面自腕推向肘。
作用:用于一切熱證。
03
積食型夜啼
癥狀:表現(xiàn)為輾轉(zhuǎn)反側(cè)、腹脹、有口臭,“胃不和則臥不安”,食積是比較常見的小兒夜啼的病因。
推拿手法:揉腹(1-3min),捏脊(5-10min),揉板門(10min),掐揉四橫紋(5min),推下七節(jié)骨(1-3min)。
▲ 揉腹
定位:腹部。
操作:沿肋弓角邊緣或自中脘至臍,向兩旁分推或用掌或四指摩。
作用:用于腹痛、腹脹 、消化不良、嘔吐惡心。
▲ 捏脊
定位:后背正中線。
操作:用食、中二指自上而下直推,用涅法自下而上捏。
作用:用于發(fā)熱、驚風、 夜啼、疳積、腹瀉、嘔吐、腹痛、便秘。
▲ 揉板門
定位:手掌大魚際處。
操作:指端揉板門或運板門。
作用:治療疳積、食積腹脹、食欲不振。
▲ 掐揉四橫紋
定位: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掌側(cè)第一指間關(guān)節(jié)橫紋處。操作:用拇指指甲掐揉。
作用:疳積、腹 脹、腹痛、消化不良。
▲ 下推七節(jié)骨
定位:第四腰椎至尾椎上端成一直線。
操作:用食中指自上而下直推。
作用:消積導(dǎo)滯,促進排便。
出處:圖片源自網(wǎng)絡(luò),內(nèi)容源自搜狐母嬰小樂說健康
治療方藥
大 黃 散
【組成】 大黃4 0克,甘草1 0克。
【制法】 散劑。上藥共研極細末,和勻,貯瓶備用。
【用法】 口服。每次服6克,日服3次,用蜂蜜水送服。
【功能】 通便導(dǎo)滯。
【主治】 小兒夜啼 (腸胃積滯型)。
【附記】 引自程爵棠 《 單方驗方治百病》。屢用效佳。
02
蟬衣 散
【組成】 蟬蛻4 0克, 薄荷6克。
【制法】 散劑。 上藥共研極細末, 和勻, 貯瓶備用。
【用法】 口服。 上為1日量, 分3次或4次服之, 沸水沖服
或布包煎服。
【功能】 祛風清腦安神。
【主治】 小兒夜啼。
【加減】 心熱型, 加黃連2~8克, 淡竹葉2~5克; 驚恐型,加僵蠶3~1 0克, 膽南星2~5克; 脾胃虛弱型, 加炮姜3~5克, 人參3~5克; 痰濕阻絡(luò)型, 加砂仁2~5克, 膽南星2~5克, 地龍3~6克。
【附記】 引自程爵棠 《單方驗方治百病》。 臨床屢用, 療效滿意。
03
止 啼 散 (一)
【組成】 黃連6克, 朱砂3克, 鉤藤3克。
【制法】 散劑。 上藥共研極細末, 和勻, 貯瓶備用。
【用法】 口服。 用時取藥末0 .5~1 .5克, 溫開水沖服。
【功能】 清熱安神。
【主治】 小兒夜啼。
【附記】 引自程爵棠 《 民間秘方治百病》。 屢用效佳。
04
止 啼 丸
【組成】 黃連0 .9克, 麥門冬3克, 竹葉4 .5克, 燈心1 .5
克, 茯神3克, 炒棗仁3克。
【制法】 水丸。 上藥除燈心外, 余藥共研細末, 和勻, 再將
燈心加水煎取濃汁, 和藥為丸, 如綠豆大, 貯瓶備用。
【用法】 口服。 每 次 服 1 .5~3 克, 日 服 1~2 次, 溫 開 水化服。
【功能】 清心瀉火、 安神鎮(zhèn)驚。
【主治】 小兒夜啼 (心火內(nèi)盛型)。
【加減】 睡中易驚者, 加朱砂0 .6克; 消化不良者, 加神曲
3克。
【附記】 引自 《 集驗中成藥》 張鵬舉方。 屢用效佳。
05
止 啼 散 (二)
【組成】 川黃連、 連翹、 淡竹葉、 大黃、 炒棗仁、 木通各等份。
【制法】 散劑。 上藥共研極細末, 和勻, 貯瓶備用。
【用法】 口服。 每次服1 . 5~3克, 每日服2次, 溫開水沖服。
【功能】 清心瀉火安神。
【主治】 小兒夜啼 (心熱型)。
【附記】 引自 《 臨 床 驗 方 集》 程 爵 棠 方。 多 年 應(yīng) 用, 療 效滿意。
06
芍 甘 散
【組成】 芍藥1 0克, 甘草5克, 元胡5克, 木香5克, 干姜
3克。
【制法】 散劑。 上藥共研極細末, 和勻, 貯瓶備用。
【用法】 口 服。 每 次 服 1 .5~3 克, 每 日 服 2 次, 溫 開 水沖服。
【功能】 溫中散寒、 緩中止痛。
【主治】 陣陣腹痛、 啼哭不安。
【附記】 引自 《 集驗中成藥》。 屢用效佳。
07
山藥止啼散
【組成】 山藥9克, 黨參6克, 當歸6克, 蓮子心6克, 炒
棗仁6克, 鉤藤6克, 龍齒6克, 牡蠣6克, 石菖蒲3克。
【制法】 散劑。 上藥共研極細末, 和勻, 貯瓶備用。
【用法】 口服。 每次服3~6克, 每日服2次, 溫開水沖服,也可布包煎服。
【功能】 養(yǎng)心補腎、 鎮(zhèn)靜安神。
【主治】 小兒夜啼 (心腎虧損型)。
【附記】 引自 《 集驗中成藥》 蒯仰山方。 屢用效佳。
08
驚 啼 散
【組成】 蟬衣3克, 竹葉3克, 燈心草3克, 鉤藤5克, 生
龍齒6克。
【制法】 散劑。 上藥共研極細末, 和勻, 貯瓶備用。
【用法】 口服。 每次服3~6克, 每日服2次, 溫開水沖服。
【功能】 鎮(zhèn)驚安神。
【主治】 小兒夜啼 (驚恐型)。 時時睡中驚惕啼哭。
【附記】 引自 《 程氏醫(yī)學(xué)筆記》。 屢用效佳。
09
牽 牛 散
【組成】 黑牽牛 (或子亦可) 適量。
【制法】 散劑。 上藥共研極細末, 和勻, 貯瓶備用。
【用法】 外用。 于臨睡前, 取本散適量, 填入臍孔中, 或以溫開水調(diào)敷臍中, 外以紗布覆蓋, 膠布固定。 每晚換藥1次。
【功能】 利水除煩、 安神止啼。
【主治】 小兒夜啼, 且白天飲食戲耍如常、 入睡后則開始哭鬧、 天明即止、 余無異常。
【附記】 引自程爵棠 《 百病中醫(yī)鼻臍療法》。 經(jīng)治2 0例, 大多當夜即能止啼, 通常用藥 1 次見效, 2 次痊 愈。 筆 者 驗 證 3例, 均在3日內(nèi)痊愈。
10
龍 砂 膏
【組成】 生龍骨5克, 綠豆5克, 朱砂2克。
【制法】 散劑。上藥研極細末,和勻,貯瓶備用。
【用法】 外用。用時取此膏1 0克,以雞蛋清 (1枚) 調(diào)和為糊狀, 外敷于雙手心勞宮穴和肚臍上,上以敷料覆蓋, 膠布固定。24小時后取下。 若療效不佳, 可如法再敷1次。
【功能】 鎮(zhèn)驚安神。
【主治】 小兒夜驚而啼。
【附記】 引自程爵棠 《 手部療法治百病》。 屢用效佳。
本部分源自學(xué)苑出版社《中國丸散膏丹方藥全書 兒科病》
編輯 | 劉曉蕾 校對 | 宋錚 審稿 | 黃小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