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小兒流涎:簡便易學推拿手法10種 屢用屢效方15首 | 收藏

中醫(yī)學苑

公眾號ID:xyzych1988

常見小兒病中醫(yī)特效療法

第2期 流涎癥

小兒流涎癥是指唾液經(jīng)常從口角 (口腔) 流出。 俗稱 “流口水”, 中醫(yī)稱 “滯 ”。 多見于嬰幼兒時期, 是兒科臨床較為常見的一種病癥。

病因

多因脾胃積熱或脾胃虛寒所致, 脾之液為涎, 廉泉乃津液之道路。 小兒脾胃素蘊濕熱, 乃致廉泉不能制約; 而小兒素體脾胃虛寒, 乃致不能收攝其津液。 二者均可致口角流涎。

癥狀

口角流涎, 口水頗多。 若涎液自流而稠黏, 伴口角赤爛, 多屬脾胃 積 熱; 涎 液 清 稀, 伴 大 便 溏 薄, 面 白 唇 淡, 則 屬 脾 胃虛寒。

推拿手法

01

運內(nèi)八卦 500次

▲ 手法動畫示意

位置:八卦位于手掌面,以掌心為圓心,從圓心至中指橫紋約2/3處為半徑,畫一個圓,八卦穴就在這個圓上。稱為運內(nèi)八卦。

手法:使用按摩油等按摩介質(zhì),用大拇指或食、中指指尖輕輕的由乾卦起,以順時針的方向推運至兌卦止,周而復始畫圈,手法力度一定要輕。

02

清胃經(jīng) 100-500次



▲ 手法動畫示意

位置:胃經(jīng)在手掌面拇指第一節(jié)掌骨橈側(cè)面。 

手法:用一只手固定孩子的手掌,露出拇指、然后用另一只手的拇指橈側(cè)沿赤白肉交際處,自腕橫紋推到拇指根部。

作用:清利濕熱、和胃降逆、瀉胃火、除煩止渴。多用于腹脹、便秘、打嗝噯氣、因脾胃不和引起的吐奶等癥。

03

清補脾 300次



▲ 手法動畫示意

位置:脾經(jīng)位于大拇指橈側(cè),赤白肉交際處。 

手法:清補脾即來回推之。(最好將小孩拇指微微屈曲再操作) 

作用:健脾胃、補血氣,常用于緩解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引起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癥。

04

揉板門 100-300次


▲ 手法動畫示意

位置:位于手掌大魚際中部。

手法:用一只手固定孩子的手掌,然后用另一只手的拇指指端揉孩子的大魚際,成為揉板門或運板門。

作用健脾和胃、消食化滯,多用于防治食積、腹脹、食欲不振。

05

分腹陰陽 1-2分鐘



▲ 手法示意

位置:腹陰陽即兩肋弓下緣或自中脘到臍。

手法:用雙手拇指自劍突下分別沿肋弓下緣或自中脘到臍,向兩旁分推100-200次。

作用:健脾和胃,理氣消食,多用于防治腹痛、腹脹、消化不良、煩燥不安、夜啼等癥。

06

揉脾腧穴 100次



▲ 穴位位置示意

位置:位于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左右各一穴。

手法:用大拇指著力按揉一側(cè)該穴100次,再以同樣的方式按揉另一側(cè)。

07

揉胃腧穴 100次

▲ 穴位位置示意

位置:位于背部第1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左右各一穴。

手法:用大拇指著力按揉一側(cè)該穴100次,再以同樣的方式按揉另一側(cè)。

08

揉三陰交 1分鐘


▲ 穴位位置示意圖

位置:位于小腿內(nèi)側(cè),踝關節(jié)上三寸。

手法:用拇指指腹著力按揉該穴。有酸脹感。

作用:疏通血脈、疏經(jīng)通絡、通調(diào)水道。主治小兒遺尿、小便不利、下肢無力、脾胃虛弱等癥。

09

摩腹 1-2分鐘



▲ 手法動畫示意

手法:一般采用順時針的方式,使大便沿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的方向運動,堅持操作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成人也是。稍大點的孩子可以采用揉腹的方式,即有一定的滲透力進行。

作用:健脾和胃,理氣消食,多用于防治腹痛、腹脹、便秘、疳積等癥。

10

按揉足三里 2分鐘

▲ 手法動畫示意

位置: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3寸,脛骨旁1寸。 

手法:用拇指按揉該穴(一邊一分鐘)。

作用:足三里為人體第一保健穴位,按揉足三里可健脾和胃、調(diào)中理氣、通絡導滯,對于孩子因脾胃不和引起的食積不化有調(diào)理作用。

來源:親親寶貝

治療方藥

01

南黃府醋餅

【組成】 制南星30克, 生蒲黃12克。

【制法】 藥膏餅。 上藥共研細末, 和勻, 用府醋 (保寧醋)適量調(diào)和成膏, 搓成藥餅, 備用。

【用法】 外用。 取藥餅, 貼包足心涌泉穴 (男左女右),12小時易之。

【功能】 溫腎補脾、 斂涎止唾。

【主治】 口角流涎。

【附記】 引自胡熙明 《 中國中醫(yī)秘方大全》 諸成炎方。 治療132 例, 痊 愈118例, 好 轉(zhuǎn)11例, 無 效3 例, 總 有 效 率 為97.72%。 臨床證明, 不論脾胃濕熱虛寒, 或見于腎家之唾為病皆收良效。 方中除府醋味酸性收斂外, 南星、 蒲黃二味均有溫腎補脾, 斂涎止唾之功。 故用之效佳。

02

止 涎 散

【組成】 土炒白術12克, 益智仁8克。

【制法】 散劑。 上藥共研極細末, 和勻, 平分 12 包, 貯瓶備用。

【用法】 口服。 每次服1包, 每日服2次, 一星期服完。 用溫開水調(diào)服, 或入烙面餅食之均可。

【功能】 健脾益氣、 燥濕和胃、 補腎攝涎。

【主治】 小兒多涎癥。

【附記】 引自程爵棠 《 單方驗方治百病》 樊復初方。 臨床屢用, 每獲良效。

03

二 粉 散

【組成】 山藥粉20克, 山慈菇粉5克, 紅糖適量。

【制法】 散劑。 將上藥粉和紅糖和勻, 備用。

【用法】 口服。 將上藥粉用白開水調(diào)和成糊狀, 煮熟, 日分2次食用, 連服5~7天。

【功能】 健脾攝涎。

【主治】 小兒流涎癥。

【附記】 引自程爵棠 《 單方驗方治百病》。 屢用效佳。

04

固 涎 散

【組成】 桑螵蛸3 0克, 菖蒲9克, 遠志9克, 五味子9克,
山茱萸1 2克, 龜板1 5克, 五倍子9克, 當歸9克, 茯苓9克,人參 (煎湯) 9克。

【制法】 散劑。 先將前九味藥共研極細末, 和勻, 貯瓶備用。

【用法】 口服。 每次服6克, 一日服3次, 用人參煎湯 (無
人參可用黨參3倍量代) 送服。 亦可煎服。

【功能】 健脾安神、 收澀止涎。

【主治】 小兒多涎癥。

【加減】 若肢冷畏寒者, 加炮附子9克, 益智仁9克。

【附記】 引自李文亮 《 千家妙方》 孫孝洪方。 多年應用, 效果甚佳。 臨床驗證, 凡因脾胃不和, 心神不寧所致之小兒多涎癥, 用之效果頗佳。 但對口角流涎, 神經(jīng)系統(tǒng)發(fā)育不全流涎者則無效。

05

牛黃口瘡散

【組成】 牛黃3克, 青黛1 0克, 上朱砂1 0克, 冰片1 0克,
元明粉1 0克, 煅硼砂3 0克, 珍珠母5克, 人中白1 5克。

【制法】 散劑。 上藥共研極細末, 和勻, 貯瓶備用。

【用法】 外用。 每取少許吹入口腔內(nèi), 一日吹數(shù)。

【功能】 清熱解毒、 防腐止涎。

【主治】 滯 (小兒口角流涎)。

【附記】 引自張奇文 《 幼科條辨》 范寶安方。 屢用特效。

06

涌 泉 膏

【組成】 吳茱萸3份, 膽南星1份。

【制法】 藥膏。 上藥共研細末, 和勻, 用府醋 (保寧醋) 適量調(diào)和成軟膏狀, 備用。

【用法】 外用。 用時取藥膏適量約20~30克, 分貼敷雙側(cè)足心涌泉穴上, 用紗包扎固定。 每次貼1 2小時后取下, 每日貼1次。

【功能】 溫脾化痰止涎。

【主治】 小兒流涎癥。

【附記】 引自程爵棠 《 穴位貼敷治百病》。 屢用效佳, 一般3或4次即愈。

07

攝涎口服液

【組成】 潞黨參9克, 白術9克, 雞內(nèi)金6克, 云茯苓9克,陳皮4.5克, 薏苡仁12克, 淮山藥12克, 炙甘草3克, 益智仁9克, 生姜2片, 大棗2枚。

【制法】 濃縮液。 上藥加水煎煮三次, 濾汁去渣, 合并濾液加熱濃縮成口服液。 每毫升內(nèi)含生藥2克。 貯瓶備用。

【用法】 口服。 每次服10~20毫升, 每日服2次。

【功能】 健脾、 益氣、 攝涎。

【主治】 小兒多涎癥 (脾胃虛寒型)。

【附記】 引自 《名醫(yī)治驗良方》 董國權方。 臨床屢用, 每收良效。

08

金芪止涎丸

【組成】 雞 內(nèi) 金 10 克, 生 黃 芪10克, 益 智 仁 8 克, 白 術8克。

【制法】 水丸。 上藥共研細末, 和勻, 水泛為丸, 如綠豆大,曬干, 貯瓶備用。

【用法】 口服。 每次服3~6克, 每日服3次, 溫開水沖服。

【功能】 健脾益氣、 消食止涎。

【主治】 小兒口角流涎。

【附記】 引自 《 程氏醫(yī)學筆記》。 多年應用療效滿意。 一般服藥4~1 2天即愈。

09

控 涎 散

【組成】 益智仁10克, 滑石10克, 甘草3克, 車前子6克,冰片6克。

【制法】 散 劑。 上 藥 共 研 極 細 末, 和 勻, 貯 瓶 備 用。 勿 令泄氣。

【用法】 外用。 用時取此散適量, 填敷臍部, 用麝香虎骨膏固定。 每日換藥1次。

【功能】 清熱利尿、 縮泉控涎。

【主治】 小兒流涎癥。

【附記】 引自 《 集驗中成藥》 何天有方。 屢用效佳, 有效率達100%。

10

健 脾 散

【組成】 黨參9克, 白術5克, 五味子5克, 芡實5克, 山

藥4克, 白果4克, 陳皮4克, 麥門冬4克, 茯苓8克, 烏梅
10克。

【制法】 散劑。 上藥共研極細末, 和勻, 貯瓶備用。

【用法】 口 服。 每 次 服 3~6 克, 每 日 服 3 次, 7 天 為 1療程。

【功能】 健脾益氣、 扶助中宮、 收斂止涎。

【主治】 小兒流涎癥。

【加減】 脾胃蘊熱, 郁而化火迫津外溢, 出現(xiàn)口流涎水, 弄舌、 口瘡、 口臭、 舌紅、 指紋色紅者加黃連3克, 梔子9克。

【附記】 引自 《 名醫(yī)治驗良方》 張鵬舉方。 臨床屢用, 每獲良效。

11

止 涎 餅

【組成】 炒白術 20~30 克, 益智仁 20~30 克, 鮮生姜 50克, 白糖50克, 白面粉適量。

【制法】 丸餅。 先將炒白術、 益智仁共研細末,再將生姜洗凈后搗爛絞汁,把藥粉同面粉,白糖和勻,然后加入生姜汁和清水和勻, 做成小餅15~20塊,放入鍋內(nèi),如常法烙熟,備用。

【用法】 口服。每次服 1 塊,每日早、晚各服 1 次,嚼食。連用7~10天。

【功能】 健脾攝涎。

【主治】 小兒口角流涎。

【附記】 引自程爵棠 《 單方驗方治百病》。 屢用效佳。 對小兒口腔潰瘍, 小兒口瘡所致的流涎癥忌服。

12

桂 萸 散

【組成】 肉桂、 吳茱萸各等份。

【制法】 散劑。 上藥共研細末, 和勻, 貯瓶備用。

【用法】 外用。 用法有二: ①取此散2 0克,用3 0 0毫升沸水沖泡,待溫于每晚臨睡前,浸泡兩腳,每次泡3 0分鐘。冷則加溫。 ②取此散1 0克,用生姜汁調(diào)和成稠糊狀,外敷于肚臍上。上蓋敷料,膠布固定?;蚍笥咳?(泡足后敷藥)。

【功能】 溫脾散寒。

【主治】 小兒口角流涎 (脾胃虛寒型)。

【附記】 引自 《 外治匯要》 (二)。 屢用效佳。

13

梔 米 散

【組成】 焦梔子2 0克, 糯米5克。

【制法】 散劑。 上藥共研極細末, 和勻, 貯瓶備用。

【用法】 外用。 用時取此散1 0克, 用溫開水調(diào)和成稠糊狀,外敷肚臍上。 外蓋紗布, 膠布固定。 藥層干再滴水, 使之濕潤,1~2日換藥1次。

【功能】 消炎止涎。

【主治】 小兒流涎癥 (脾胃蘊熱型)。

【附記】 引自 《 程氏醫(yī)學筆記》。 屢用效佳。若屬虛寒型流涎癥,則取肉桂粉1 0克, 用醋調(diào)和成糊餅狀,于每晚在小兒臨睡前, 將藥料均勻攤于2塊塑料薄膜上,分別貼敷于兩腳心 (涌泉穴),外蓋紗布,再用膠布固定。 次日晨取下,每日1次,連敷3~5次,即可告愈。

14

溫 脾 丸

【組成】 半夏 (姜汁炒) 3 0克, 木香1 5克, 丁香6克, 益智仁(炒) 1 5克, 白術 (炒) 3 0克, 青皮1 5克, 陳皮1 5克。

【制法】 糊丸。 上藥共研細末, 和勻, 用姜汁打稀糊為丸,如麻子大。 曬干, 貯瓶備用。

【用法】 口服。 每 次 服 2 0~3 0 丸, 每 日 服 1~2 次, 米 飲送下。

【功能】 溫脾攝涎。

【主治】 滯 (流涎)。 乃脾胃虛冷、 故涎自流、 不能收約。

【附記】 引自明代龔廷賢 《 壽世保元》。 屢用神效。

15

攝 涎 散

【組成】 白術6克, 益智仁1 0克, 雞內(nèi)金1 0克。

【制法】 散劑。 上藥共研極細末, 和勻, 貯瓶備用。

【用法】 口服。 每次服3~6克, 每日服3次, 溫開水沖服或
布包煎服。

【功能】 健脾燥濕、 攝涎消食。

【主治】 小兒脾虛之口角流涎、 流涎清稀、 不能自制、 納呆、神疲等癥。

【附記】 引自 《 程氏醫(yī)學筆記》 肖允明方。 屢用效佳。 本方用治脾虛流涎癥, 實乃正中病機, 故收藥到病除之效也。

本部分源自學苑出版社《中國丸散膏丹方藥全書 兒科病》

編輯 | 劉曉蕾  校對 | 宋錚  審稿 | 黃小龍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治小兒口角流涎單方驗方
流涎小藥方
小兒流口水流涎
穴位貼敷治百病——兒科
小兒厭食:簡易推拿手法11種 屢用屢效方45首 | 收藏
小兒夜啼:可能是心火、驚恐、食積 | 附推拿手法14種 屢用屢效方10首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