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科研容易,當科學家難。
被人尊稱一聲“科學家”容易,成為真正的大科學家,做出杰出的科學貢獻,則是千難萬難。
袁隆平、施一公、潘建偉、王小云……這些大家耳熟能詳的科學大家,也曾像你我一樣,一邊讀書一邊玩耍,一邊立業(yè)一邊成家。
是什么,讓他們登上了常人難以企及的高峰?
是天時地利,還是事在人為?
我們或許可以從未來科學大獎出品的《“未來”科學家》一書中尋找答案。這本書以訪談實錄的形式,還原了未來科學大獎(2016-2019年度)獲獎者的成長經歷和奮斗故事。
圖:叢書封面
有幸嘗鮮的小編,已經從書里挖掘出15個“成才密碼”,涉及原生家庭、親密關系、個人品質和社會環(huán)境。
關注科學網的“未來科學家”們快來看看,你能get到其中幾條?
這些大科學家——
左右滑動查看未來科學大獎歷屆獲獎人
他們有這樣的神仙父母
▲袁隆平:
我父親叫袁興烈,做過校長和督學??箲?zhàn)期間,我父親在鐵路上做了很多為抗戰(zhàn)軍隊運送軍火和戰(zhàn)略物資的工作。他和福裕鋼鐵廠廠長陳子山倆人籌資捐獻 500 把大刀,贈送給西北軍的“大刀隊”。為這事兒,他受到了西北軍愛國將領孫連仲的器重,做了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駐渝辦事處的上校秘書。
我母親叫華靜,也是教師出身。嫁給我父親后,她辭掉工作,專門照料家庭和孩子。我母親把自己教書時積累的知識和經驗都用在我們身上了。她很會講故事,還會說英文,這給了我很好的啟蒙。
▲施一公:
我記憶中的父親特別能干,甚至覺得他無所不能。為了讓我們住得更舒適一些,他會弄來高粱稈、石灰、黃膠泥,把住處裝修一新,還隔出好幾個小房間;他是位很好的理發(fā)師,全家人的發(fā)型都靠他打理;他是個出色的裁縫,哥哥姐姐的幾乎所有衣褲和我過年時偶爾獲得的新衣服都是由父親裁剪縫紉的;此外,父親還有一手好的木工手藝,會打造很美觀實用的家具。20 世紀 70 年代,我們家里用的床、柜子、桌子、椅子大部分都是我父親親手制作的。
1977 年,恢復高考的消息傳來了,父親開始給親戚家的孩子們輔導數學、物理、化學,甚至語文。為了能省錢,他們不用墨水和紙,就拿一個小石子在地上推演公式,每天放學回家,我總會看到父親在家門口的地上,給表哥、表姐們推演我看不懂的公式: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組,π,xyz……
這些東西讓我感到非常的酷,覺得:哇,原來世界如此之神奇!我從小就覺得做科學、做基礎研究很酷,可以改變世界。這個印象是我父親帶給我的。
▲盧煜明:
我的父親是位精神病學家,也是一位完美主義者。他經常需要參加各種會議,在此之前他會在家中演練演講,這時他會讓我和弟弟當他的觀眾。所以從很早的時候,我就學到了如何準備一場演講,這對我今后的發(fā)展很重要。
還有件很有意思的事:我想買臺電腦,但那時的家用 PC 機非常昂貴。我母親很好說話,答應買給我,但是要求我們對父親保密。所以我都是趁父親外出或者上班的時候偷偷在家里玩電腦。后來我才知道她其實早就告訴了父親,父親只是裝作不知情。
不管怎么說,那臺電腦對我來說非常重要,因為我通過它學到了編程,訓練了思維能力,在日后的工作中我也離不開電腦。所以我很感謝我的父母。
還在恰好的時間,遇到了足夠好的老師
▲張啟發(fā):
我們那時候考上中學的難度,比如今高考還要大。我們班被中學錄取的有7個。而我們公社別的學校,有的一個也考不上??芍覀兝蠋熀玫贸銎妗?/span>
我們老師姓杜,家庭成分是地主,出身不好,所以讀到高二就被下放。他一個人包了我們一個班,全科都教,從朝讀教到晚自習,語文、算術、體育,做操、打球、畫畫等等都管下來。
他會吹拉彈唱,籃球打得特別好,而且會做收音機,把電阻、電容、晶體管這些元件組裝起來安裝成收音機,收聽廣播電臺。后來我出來讀大學了,還聽說杜老師可以自己裝電視機,村里很多人都向他買。
他在農村里能夠自主鉆研。我們跟著他,也學到了比較強的鉆研精神。
當然了,有一位互相扶持的伴侶,也很重要
▲王小云:
1996 年起,我開始做 HASH 函數的安全性分析,分析過程中需要借助計算機編程,并且需要不停打印分析表格。但是每次打印,都需要專程到數學系機房里的激光打印機上進行,有時甚至要排隊等上很久。為了節(jié)省往返于學校和家之間的時間,也為了方便照看孩子,我和丈夫商量之后,花掉了當時家里的所有存款買了計算機、打印機和掃描儀,在自家的辦公桌上搭建了“工作平臺”。在那個年代,這是很不一般的選擇,同事們都很羨慕我。
2005 年,我受聘于清華大學,全家都跟著我來到北京。我愛人初來清華時沒有充足的科研經費,他從事的生物醫(yī)學又恰恰需要大量的專業(yè)設備做實驗。我從我的獎金里拿出了近 50 萬,為支持丈夫籌建自己的實驗室出一份微薄之力。
回想十年前,他義無反顧花掉了家里所有積蓄買電腦和打印機,為我今天的成功給予了最務實的支持。夫妻之間互相尊重、互相扶持,是很重要的。
而最重要的是,他們懷抱一份值得追尋的理想
▲李家洋:
我愛讀歷史,這讓我認識到改朝換代大多數時候是出于自然災害,人民吃不飽飯所以起來造反等原因。而那時候我們國家剛經歷過三年自然災害,一粒米飯掉到地上都要撿起來吃掉,因此我更加知道饑餓的苦難。所以我覺得“吃”是非常重要的,讓大家都吃飽極為重要。這對我之后的研究方向有很大的影響。
對糧食產量的關注可能是一直在我潛意識里的。后來隨著知識增加和環(huán)境改變,意識慢慢蘇醒,直到某一天突然發(fā)現條件都已成熟,可以開始做自己想做的工作。好似“夢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看到這里,你是不是以為大科學家都是集齊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幸運兒?
但幸運到來的時候,只有最頑強的人才能抓住
▲周其林:
1977年恢復高考后,我從地里直接去考試,什么也沒準備,也就沒考上。但我發(fā)現卷子不難,后來參加了補習班,終于在 1978 年考上了,補習持續(xù)了大概三、四個月,這是我人生中最辛苦、也是最充實的一段時間。
說起來別人都不相信,白天十幾個小時的勞動,我一分鐘都不落。一般早上六、七點鐘上班,晚上六、七點鐘下班,再參加晚上八點的補習。這意味著我一下班得馬上去城里。路程大概十幾公里,還得過江,有時我來不及就不吃飯了,或者十點結束后再吃。十點結束后離家最近和第二近的渡口已經關了。我回家要多騎行十幾公里,到家快凌晨一點了,吃點泡飯再睡覺。
當時一邊騎車一邊想,為什么這么干?還是因為自己喜歡。古人為了求知也是這樣干的,想想他們,我吃的苦也算不了什么。
也是這段時間特別忙碌辛苦,身體弄壞了。到了考試時我身上到處長風疹,看醫(yī)生也老看不好。醫(yī)生說是免疫力下降了。一癢就要吃抗過敏藥,這個藥會讓人想睡覺,我就是在這種狀態(tài)下參加考試的。
他們奮斗的時候,也像我們一樣吐槽過“內卷”
▲潘建偉:
我們科大人確實都非常用功,回想起來,這一方面讓我覺得比較好,一方面也讓我非常“痛恨”。
同寢室有 4 個同學,其中有一位特別用功,他每天都要學到很晚。我和山西那位同學都是到了十點就困得不行了,他搞得我們躺在床上的心理壓力特別大。當然我們都是好朋友了,但他本來考得比我們好,然后又比我們用功,這還讓不讓我們睡覺了?
我們只能努力跟著他一起學到十點半,后來是十一點,最后又搞到十二點,搞得我們第二天上課睡覺都要趴著流口水了。好不容易學校有了熄燈制度,這令我們感到幸福,但他為了繼續(xù)努力,早上又很早起來學英語。沒辦法,他起來了我們也得起來,不然我們就有一種罪惡感。
我們還有一位同學,是湖南省的高考第一名,底子已經很好了。但他每天早上起來在我們隔壁的小教室里大聲朗讀英語,讓我們更加沒法睡了。
所以當時有種說法,不要命的上科大。我們這些想從容一點的人都沒法從容,在基本功底上確實是得到了很好的訓練。
難得來到“大?!遍T下,卻發(fā)現導師沒空管他
▲邵峰:
我加入了博士導師 Jack Dixon 教授的實驗室。但他那時是系主任,沒有時間給學生提供具體的指導。而實驗室里又都是很有經驗的“如狼似虎”的博士后。博士后的壓力非常大。他們要做幾年研究,發(fā)表非常好的論文才能去找工作,沒有時間和精力幫助別人去建立課題。
所以我當時做了一年多實驗,沒有任何進展,想著這樣下去肯定畢不了業(yè)了。其實我很想做科學,但當時怕了,覺得很絕望,幾乎都要改行退出研究生的學習了。
后來還是要感謝我的導師。他給了我鼓勵,讓我不要著急。他是一個很積極樂觀的人。他用自己的經歷來安慰我。所以我又堅持了幾個月,就出了結果,后面就比較順了。
偶爾也會“凡爾賽”一下,順便總結一點人生哲理
▲王貽芳:
到我這個年紀,見到的同學、朋友里比我聰明的人多了。但是聰明的人有什么問題?機會太多。任何時候都有新機會給他,他什么都想得到,老是做選擇,走到一個地方東張西望,再走到一個地方再東張西望,最后不知道走到哪去了。
關于選擇和機遇,過個三五年思考一下就可以了??傮w來說,我不是一個非要怎樣不可的人,走到哪,就沿著慣性往前走,不會東張西望地老是想找一個最好的選擇。
漫漫科研路,誰不遇難處?
▲馮小明:
入職四川大學后,我開始籌建課題組,面臨的困難不可想象。當時各種條件還很不足,我就騎著一輛自行車,哪里出問題就去找哪里的負責人。水停了就去找供水的,電停了找供電的。實在不行,就一級一級地往上找,最后找到校長那里去了。
當時為了科研的事,可以與天斗與地斗,斗得還有點其樂無窮。當時四川大學的盧鐵城校長,是一位真正的教育家。一天半夜 12 點多,實驗室再次斷電斷水。于是我給他家打了一個電話。我說:“盧校長,川大要想成為世界先進大學,到了晚上 12 點就不能停水停電,不然工作沒有辦法做。”他說:“我馬上給他們打電話,讓他們通水通電!”自此以后,四川大學的實驗室 24 小時通水通電。
所以說那時候能做工作也與他有關系,他能容忍我這種半夜 12 點給他打電話的人。
▲林本堅:
我在 IBM 的時候是做紫外線光刻的??赡菚r候大家認為紫外光快要做到底了,都要做 X 射線。
有一個頭腦風暴的會,我去做演講,那時候用紫外線做只能做 1.25 微米,但我就提出來要做 1 微米,甚至0.7微米。有個很厲害的同事評論我的想法為“一個很好的科幻小說”。
那時候 IBM 的重點都放在 X 射線上,花了很多錢,只給我一點點錢。我說你只要給我 X 射線十分之一的錢,就幫你做出十倍的成果,他們都聽不進去。
但是我對自己有信心?,F在證實我能一直從 1000 納米做到 7 納米。
當科研生涯峰回路轉,就是他們最大的“確幸”
▲陸錦標:
大家可能以為我最難忘的經歷是發(fā)現θ13不是零的一刻。但是在我的科研生涯中,我已經有過幾次這種的興奮經歷。
對我而言,最令我難忘的經歷是當陳和生所長告訴我中廣核電集團讓我們使用大亞灣核電站的場地的那一刻。我知道如果我有一個好的實驗方案,我可以說服資助機構提供支持,這完全在我掌控中。但是,如果沒有核電廠運營商的同意,即使這是一個有可能獲得諾貝爾獎的實驗,我也無能為力。
可以這樣說,我很幸運地得到了天時地利人和的有利條件來解決全部困難。
▲馬大為:
第二代催化劑的發(fā)現者實際上是一個碩士生,他并不太清楚這里面很多的利害關系,也就是偶然地把一個試劑放進去了。
放進去以后,我根據我的經驗判斷認為不太可能產生好的結果,但是他告訴我結果很好。一開始我是不相信的,就讓他重復。當他給我講還能夠重復,我意識到反應里面肯定有另外的因素在起作用了。這時候我指導他,你把整個復雜體系分析分析,找出來什么樣的因素在里面起這個作用。這樣推導回來,就發(fā)現了第二代催化體系。
從 2005 年有想法開始,一直到 2015年我們才發(fā)展出第二代催化劑,整整花了十年時間。第二代催化劑出來以后,我們在這個領域的地位是非常領先和穩(wěn)固的。
▲許晨陽:
我在博士后的時候寫了幾篇我覺得不好的文章。那時整天睡不著覺,就覺得寫文章怎么這么沒意思。當時我選的方向一直非常不順利,直到有一天和導師聊天。導師就給我指出來說你做的那個方向是不可能成功的。我當時如釋重負,覺得我終于不用再考慮它了。
那個時刻對我來說特別重要,從那時起我的研究轉了一個很大的方向。研究的是更重要的問題,但是反而很順利。
所以后來我告誡學生,你無論做大問題還是小問題都很困難,因此還是應該做更重要的問題,更基本的問題,更大的問題,這樣收獲更大。
還有還有,怎么組建團隊,怎么培養(yǎng)學生,甚至怎么跟老師“套近乎”,怎么向企業(yè)“推銷”自己的科研成果……
你關心的問題,都能在這本書里找到答案。
2021年8月30日,《“未來”科學家—未來科學大獎獲獎者訪談實錄(2016-2019)》開啟預售。
如果你也想先睹為快,小編這里給你指出兩條明路:
一
掃描二維碼,手動get它
二
有獎互動,免費贈書讀到嗨
現在就在評論區(qū)留言,寫下你想要這本書的理由!同時注明是否愿意參加書評反饋活動。
我們將為點贊數排名前3的讀者安排贈書。
同時,我們將在其他讀者中,選擇3位愿意參加書評反饋,且留言真切精彩的讀者,為他們贈書。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