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頻繁出現(xiàn)于諸多方劑之中,頗受歷代醫(yī)者青睞。如何正確應用柴胡,本文試做一簡單討論分析。
柴胡是臨床常用中藥之一,在各科疾病中廣泛應用,且歷代各位醫(yī)家多有收錄和論及。我臨床亦喜用柴胡,幾乎每天必用。結(jié)合諸家論述及我的點滴經(jīng)驗,試論述柴胡的品種、用藥部位、功效和劑量如下。
一、為什么歷代醫(yī)家對于柴胡會有不同的觀點?
關(guān)于柴胡,歷代醫(yī)家各有論述,關(guān)于柴胡的功能、主治、品種等多有較大的出入,有的甚至相反。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呢?我的分析如下:
其一,柴胡的品種很多,產(chǎn)地遍及于南北各省。
因為各地應用柴胡的品種不同,其功效自然會有所差異。比如,簡單來說,柴胡多分南北。南柴胡類中,包括軟柴胡、川柴胡、紅柴胡三種,原植物名狹葉柴胡,主銷于江浙地區(qū)。北柴胡又稱硬柴胡,原植物包括長白柴胡、六安柴胡、長莖柴胡等。
其二,各地柴胡的采收季節(jié)不同。
比如,軟柴胡往往春末采收,又稱春柴胡;紅柴胡則為秋后采掘。北柴胡往往采掘于小滿、白露季節(jié)。
從中醫(yī)來分析,每一種生命皆稟天地之氣而生長,中藥亦不例外。就柴胡而言,亦稟春氣而生,稟夏氣而長,稟秋氣而收,稟冬氣而藏。若春節(jié)采收,則其氣偏于生;若夏天采收,則其氣偏于長;秋天采收,則其氣偏于斂。
其三,各地柴胡的入藥部分也有差異。
就歷代本草所載,柴胡的地上部分名“柴”,地下部分名“胡”。古時入藥概取其根,并以北柴胡為正品。
比如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柴胡生山中,嫩則可茹,老則采而為柴,故苗有蕓篙、山菜、茹草之名,而根名柴胡也?!庇终f:“北地所產(chǎn)者,亦如前胡而軟,今人謂之北柴胡是也,入藥亦良;南土所產(chǎn)者,不似前胡,正如蒿根,強硬不堪使用?!?/span>
顯然,就李時珍的觀點來看,柴胡當用根部,根部作用較之莖葉部為著,故入藥取其根。我們選擇中醫(yī)工作室所用的柴胡,即是北柴胡,用的是柴胡的根。我自己臨床體會,療效還是頗為不錯的。
二、關(guān)于柴胡的功效
《本經(jīng)》謂柴胡:“味苦,平,主心腹,去腸胃中積氣、飲食積聚,寒熱邪氣,推陳出新”。
一般認為,柴胡歸肝膽經(jīng),有和解退熱、疏肝解郁、升舉陽氣之功,臨床應用較為廣泛。就我臨床體會,柴胡的功效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和解退熱
柴胡辛散苦泄,微寒退熱,善于祛邪解表退熱和疏散少陽半表半里之邪。
比如,小柴胡湯即是一個和解退熱的標準方和高效方。其方中用柴胡為主藥,透泄與清解少陽之邪,并能疏泄氣機之郁滯,使少陽之邪得以疏散。配伍黃芩清泄少陽之熱。柴胡之升散,得黃芩之清泄,兩者相配伍,而達到和解少陽的目的。正如《傷寒論》中說:“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然汗出而解?!?/span>
我臨床應用柴胡來退熱時,往往稍加重劑量。比如,常用至30克,自覺退熱效果非常顯著,往往覆杯可效。
其二,疏肝解郁
柴胡不但有苦味,兼有辛味。辛則行,苦則泄,故柴胡善能條達肝氣,疏肝解郁。
引起氣滯的原因很多,寒熱失調(diào)、情志抑郁、憂思過度或痰飲濕濁等均可引起氣滯郁結(jié)。婦科常見者,為肝氣郁滯和脾胃氣滯,柴胡能順其條達之性,發(fā)其郁遏之氣,既能疏肝又能和脾而解郁結(jié)。
從臨床來看,逍遙散是疏肝解郁的代表方。其中柴胡入肝膽二經(jīng),既入氣分又入血分,能行氣活血,不但治肝也能和脾。方中當歸、白芍與柴胡同用,補肝體而助肝用,使血和則肝和,血充則肝柔。薄荷能疏散郁遏之氣,透達肝經(jīng)郁熱,協(xié)助柴胡升散理脾和胃。
另外,還有四逆散,亦是疏肝解郁的常用方。其證緣于外邪傳經(jīng)入里,氣機為之郁遏,不得疏泄,導致陽氣內(nèi)郁,不能達于四肢,而見手足不溫。方中柴胡與白芍合用,可使柴胡升散而無耗陰傷血之弊。柴胡與枳實相伍,一升一降,加強舒暢氣機之功,并奏升清降濁之效。
從四逆散變化而來有有柴胡疏肝散。此方雖由四逆散加味,但是各藥用量已變,尤其是減甘草用量,使其疏肝解郁,行氣止痛之力大增。
當用柴胡來疏肝解郁時,我的常用劑量是15克。從今時諸位醫(yī)家的用藥經(jīng)驗來看,這算是一個常規(guī)劑量。
其三,升舉陽氣
人體的氣血、陰陽相互依存。陽虛者必見氣虛,氣虛者多見陽虛,所以在補氣時常配合升陽的藥物,以促進其氣化作用,使之更好地發(fā)揮補氣的功能。
從六經(jīng)來看,少陽通于膽,主東方春升之氣。膽氣升,諸臟之氣皆升?!镀⑽刚摗吩疲骸澳懻?,少陽春升之氣,春氣升則萬化安。故膽氣春升,則余臟從之。”而柴胡具有升陽益氣的作用,這種協(xié)同作用是補氣藥為主,柴胡升陽為輔。
清初名醫(yī)劉潛江在《本經(jīng)疏證》中認為:柴胡以升陽為用,“蓋柴胡非徒暢陽,實能舉陰,非徒能暢郁陽以化滯陰,并能俾陽唱陰隨……六氣因郁而升降之機阻者”,皆可用之以轉(zhuǎn)其樞。
比如,補中益氣湯用小量柴胡屬于補氣藥用,意在升少陽之清,而達到提升下陷中氣之效。方中柴胡具有升發(fā)陽氣的作用,與升麻同伍可以益氣升陽,協(xié)助人參、白術(shù)、黃芪、甘草等升陽補中益氣,但用量宜小?!侗静菥V目》曾說:“升麻引陽明清氣上行,柴胡引少陽清氣上行,此乃稟賦虛弱,元氣虛餒,及勞役饑飽,生冷內(nèi)傷,脾胃引經(jīng)最要藥也?!?/span>
再如,升陽益胃湯,此方具有升騰陽氣、增強脾胃運化的功能。方中柴胡不但能升陽,且能散濕,以達到調(diào)理脾胃的目的。
另外,還有升陷湯,重用生黃芪配伍升麻、柴胡以升陽舉陷,主治胸中大氣下陷之證。
今時醫(yī)家的普遍觀點是,當用于升提陽氣時,柴胡的用量一定要小,唯小方能升清。我的臨床體質(zhì)是,此時用柴胡3克即可,不必過多。
三、關(guān)于柴胡的劑量
關(guān)于劑量與功效之間的關(guān)系,古人有言:“中醫(yī)不傳之秘,在于劑量”。對于此觀點,現(xiàn)代諸多大家深有體會。
比如,當代經(jīng)方大家黃煌教授,也是我讀研究生時的老師,他曾嘆到:古人云:“中醫(yī)不傳之秘在量”,信然!
我曾當面向當代大醫(yī)李可先生請教過,李可老中醫(yī)亦說:“量和效之間是有絕對的關(guān)系”。
就柴胡而方,其功效頗多,由于劑量的不同,其功效亦大相徑庭。對比,《藥品化義》一書中有著明確的觀點:“若多用二、三錢,能祛散肌表。屬足少陽膽經(jīng)藥,治寒熱往來,療瘧疾,除潮熱。若少用三、四分,能升提下陷,佐補中益氣湯,提元氣而左旋,升達參芪以補中氣”。
可以窺得柴胡的功效與其用量有著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今時有學者認為,現(xiàn)代臨床常用柴胡的大劑量組為25-30g,中劑量組為9-15g,小劑量組1-3g。這個觀點還是值得我們臨床參考學習的。
小結(jié)
古往今來,歷代醫(yī)家對于柴胡都有不少經(jīng)驗。除《本草經(jīng)》之外,有醫(yī)圣張仲景,在其《傷寒雜病論》中重視應用柴胡,并且奠定了歷代醫(yī)家應用柴胡的基礎(chǔ)。金元大家李東垣在補中益氣湯中,用小劑量柴胡配伍黃芪治療中氣下陷,首創(chuàng)柴胡升舉陽氣的經(jīng)驗。
另外,清代名醫(yī)王清任在其逐瘀湯中善于應用柴胡來升達清陽,算是別開生面。清末醫(yī)家唐宗海在《血證論》一書中稱治療血證的第一良法為和法,且首推小柴胡湯……
我自己臨床極喜用柴胡。我的體會是,柴胡是一味良藥,既能通上焦,又能樞中焦,兼可疏暢氣機,開氣分之結(jié)滯。凡少陽病,或痰凝氣滯,或升降不暢,或癥堅積聚等,多可用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