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珍品老照片的背后36:
作者:劉植榮
上圖照片由英國攝影師哈里·本森攝于1964年,該照片2016年入選美國《時代周刊》“攝影誕生以來最有影響力的100張照片”,入選理由是:“披頭士再也不會進行一場枕頭戰(zhàn),而我也不可能再次拍到那樣的照片了。”
1.何為枕頭戰(zhàn)?
年紀大些的讀者對枕頭戰(zhàn)并不陌生,小的時候都玩過。早晨睜開眼,兄弟姐妹會用枕頭互相擊打,起醒盹、健身的作用。
在國外,枕頭戰(zhàn)除了在兒童中玩耍外,成人也搞這種游戲,甚至在某些節(jié)日或活動上還組織枕頭戰(zhàn)比賽。
2004年2月,加拿大創(chuàng)建了“枕頭戰(zhàn)協(xié)會”,定期在加拿大蒙特利爾和美國紐約市舉行枕頭戰(zhàn)比賽。參賽運動員必須是女性,每場比賽5分鐘,除用枕頭互相擊打外,也可拳打腳踢,撕扯衣服,但不得打擊要害部位,類似散打。
2015年7月21日,在美國明尼蘇達州圣保羅圣徒棒球隊比賽上,由美國枕頭生產商“我的枕頭”為球場的6261名觀眾發(fā)放了8000個枕頭,展開規(guī)模盛大的枕頭大戰(zhàn),這場枕頭戰(zhàn)被吉尼斯世界紀錄認定為“世界有史以來規(guī)模最大的枕頭戰(zhàn)”。
2.披頭士的創(chuàng)建
“披頭士”幾乎是世界家喻戶曉的名字,它是英國一個搖滾樂隊“The Beatles”的音譯名,意譯叫“甲殼蟲”。“披頭士”穩(wěn)定時期的4名樂手是保羅·麥卡特尼、約翰·列儂、喬治·哈里森、林戈·斯塔爾,這4個人皆出生于20世紀40年代。
1957年3月,英國利物浦16歲的列儂萌發(fā)了組建樂隊的想法。1957年7月,15歲的麥卡特尼入伙擔任節(jié)奏吉他手。1958年3月,15歲的哈里森也來了,任主音吉他手。樂隊起初叫“海盜旗”,但很快發(fā)現(xiàn)當?shù)赜袀€“海盜旗”樂隊,便把樂隊的名字更名為“采石工”。
1960年,列儂在利物浦藝術學院的同學斯圖爾特·薩克利夫出售了自己的一幅油畫作品,列儂便鼓動薩克利夫用賣畫的錢買了一把貝斯也加入了樂隊,在薩克利夫的建議下,樂隊名字改為“披頭士”。
1960年8月中旬,鼓手彼得·柏斯特也加盟樂隊,這個5人樂隊1960年8月17日入駐德國漢堡紅燈區(qū)的一家夜總會演出,演出合約直到1962年12月才解除。
1961年,薩克利夫回到大學繼續(xù)讀書,麥卡特尼轉任貝斯手,哈里森任主音吉他手,列儂任節(jié)奏吉他手,柏斯特繼續(xù)任鼓手。1962年12月,林戈·斯塔爾取代柏斯特任鼓手,從此,披頭士四人組合穩(wěn)定了下來。所有4名成員除演奏樂器外,都要演唱。列儂和麥卡特尼是樂隊的核心人物,他們負責創(chuàng)作歌曲。
1962年1月,披頭士聘請布萊恩·愛普斯坦任樂隊經理,后者是利物浦一家唱片店的老板,也是位音樂專欄作者,他認為披頭士是個很有發(fā)展前途的樂隊,主動找披頭士合作。在愛普斯坦帶領下,披頭士迅速走紅,搖滾風暴席卷全球,成為世界歷史上一個重要的文化符號。
3.披頭士把搖滾樂推向頂峰
人們提起搖滾樂,總會聯(lián)想到披頭士,“披頭士”幾乎就是“搖滾樂”的代名詞。
搖滾樂(Rock’n’Roll)并不是披頭士創(chuàng)造出來的,它在20世紀20年代就出現(xiàn)了。當時的流行樂壇出現(xiàn)了狂喜的唱法,并伴隨挑逗性的舞蹈動作。20世紀50年代,美國俄亥俄州克利夫蘭市WJW電臺音樂節(jié)目主持人艾倫·弗里德(1921-1965)不遺余力地推廣搖滾樂,為搖滾樂的傳播作出巨大貢獻。
搖滾樂融合了黑人音樂、民歌和鄉(xiāng)村音樂要素,節(jié)奏穩(wěn)定有力,重音在每小節(jié)的第2拍和第4拍上,通常無調式,和弦相當簡單,有的一首歌曲就用兩個和弦,其目的就是突出歌詞,讓聽眾更容易記住歌詞。歇斯底里的喊叫、嗚咽、假聲,再加上電聲樂器,很容易讓聽眾興奮起來,這迎合了“嬰兒潮”期間出生的人的叛逆心理,聽搖滾樂成為他們追求個性解放的一個標志,由此,搖滾樂很快在世界范圍流行開來。
披頭士創(chuàng)作的每首歌曲都是新奇的,他們從布魯斯、福音歌曲、百老匯歌曲、印度歌曲等吸收精華,形成自己獨特的演唱風格,以其無與倫比的影響力把搖滾樂推向發(fā)展頂峰,讓世界樂壇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4.披頭士唱片銷量8億張
1962年6月6日,披頭士與英國電子音樂唱片公司簽約,在倫敦錄制唱片。1962年10月5日第一張唱片《Love Me Do》在英國發(fā)行,背面是《P.S. I Love You》。當時發(fā)行的是黑膠唱片,一個唱片就兩首曲子。正面的是正曲,背面的是副曲。
1963年1月11日,披頭士在英國發(fā)行了第二張唱片《Please Please Me》,背面是《Ask Me Why》。
這兩張唱片在英國和美國多個榜單名列前茅,《Please Please Me》在唱片銷售冠軍寶座上一坐就是30個星期,后來也是被自己1963年發(fā)行的《With the Beatles》擠了下來,后者發(fā)行的第一個星期就銷售了50萬張,保持冠軍紀錄40個星期。
披頭士的唱片只要發(fā)行,幾乎毫無懸念地都會在各榜單榮登榜首。在美國,他們在1963年至1969年發(fā)行的唱片中,只有1966年的唱片銷量未能坐上冠軍寶座。
截至2016年,披頭士有15張專輯獲英國流行樂排行榜冠軍,17首單曲獲英國流行樂單曲排行榜冠軍,雙雙創(chuàng)下紀錄。在美國公告牌榜單上,披頭士有19張唱片和20首單曲排名第一,同樣雙雙創(chuàng)下紀錄。
根據2013年的統(tǒng)計,他們的唱片世界銷售總量超過8億張,是歷史上唱片銷量最大的樂隊,據此,披頭士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樂隊。
5.披頭士世界巡演1400場
1964年至1967年,披頭士進行了歷時4年的世界巡演,共演出1400多場,其中在美國演出了60場。當時英文出現(xiàn)了一個新詞“beatlemania”,意思是“披頭士狂熱現(xiàn)象”。媒體評論說,自鋼琴演奏家和作曲家李斯特(1811-1886)以來,音樂界首次出現(xiàn)這種狂熱。
1964年2月7日,披頭士首次到美國演出,在倫敦希斯羅機場4000多名粉絲相送。到達紐約肯尼迪機場后,同樣有4000多名粉絲相迎,幾乎所有媒體都派記者到機場采訪。
2月9日晚上8點,披頭士在美國電視上露面,7300萬電視觀眾(占美國人口的五分之三)一睹他們的風采,創(chuàng)下美國電視收視率紀錄。
首次美國巡演場場爆滿,演出期間披頭士帽子、T恤等紀念物賣了250萬美元(購買力相當于2017年的1970萬美元)。
2月22日美國巡演結束飛回倫敦時,1萬多名粉絲到希斯羅機場接機。
1964年8月,披頭士再次到美國巡演,林登·約翰遜(1908-1973)總統(tǒng)邀請他們到白宮做客并合影留念,披頭士謝絕邀請,稱他們不參加任何官方活動。1966年7月,披頭士到菲律賓巡演時,第一夫人伊梅爾達·馬科斯邀請披頭士參加歡迎早餐,同樣被拒。
披頭士第二次美國巡演,在23座城市共演出了30場。每場演出觀眾都在一兩萬名之間,盡管喇叭音量很大,音樂仍被雷鳴海嘯般的呼喊聲淹沒,連披頭士自己都聽不清自己唱什么,只有使出吃奶的力氣嚎唱,唱走調是經常的事情。觀眾根本不在乎,只要是披頭士弄出來的聲音就崇拜得五體投地。披頭士第二次美國巡演獲得100萬美元的報酬(購買力相當于2017年的790萬美元)。
1965年8月,披頭士第三次美國巡演。8月15日紐約市的演出安排在能容納5.6萬人的謝伊體育場,這是美國演出史上首次在大型室外體育場進行演出。盡管如此,仍一票難求。
1967年8月,披頭士第四次美國巡演,這是他們演出生涯的最后一站,從此他們告別了演出舞臺,專心錄制唱片。
6.披頭士是歷史上最成功的藝術家
披頭士在1970年發(fā)生分裂,幾個人都出自己的獨唱專輯,但偶爾也有合作。1970年12月31日,樂隊重要成員麥卡特尼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解散披頭士樂隊,1974年12月29日各種法律手續(xù)走完,披頭士正式解散。披頭士在自己最輝煌的時期解散,這不能不說是世界樂壇的一大遺憾。但從另一個角度考慮,披頭士的退出,給新生力量讓出了成長的空間。
披頭士共獲得28座格萊美獎杯,包括格萊美終身成就獎,獲得的其他獎項不計其數(shù),一個4人樂隊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堪稱音樂史上的奇跡。披頭士還拍了幾部電影,其中1970年拍的《Let It Be》獲1971年奧斯卡最佳原創(chuàng)歌曲獎。
1965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授予列儂、麥卡特尼、哈里森和斯塔爾“大英帝國成員勛章”。
1988年,披頭士入駐位于美國俄亥俄州克利夫蘭市的搖滾名人堂。
2001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將1月16日定為“世界披頭士日”。
披頭士被美國《滾石》雜志評為“歷史上最優(yōu)秀的藝術家”,在美國的音樂雜志《公告牌》“歷史上最成功的100位藝術家”榜單上名列榜首,在美國《時代周刊》“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100人”榜上有名。(本文發(fā)《羊城晚報》2019年2月9日A5版)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