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由春秋進入戰(zhàn)國后,最先稱霸列國的是從晉國分裂出來的魏國,魏文侯禮賢下士,任用李悝率先在魏國變法圖強,軍事上以樂羊和吳起為將,從強秦手中盡奪河西之地和攻滅中山國,在魏武卒強大的武力震懾之下,魏國一躍成為戰(zhàn)國初期當之無愧的霸主。
魏文侯之子魏武侯時期魏國軍事上依然保持強勢,不過他在將魏國霸業(yè)推向高峰的同時,卻也埋下了魏惠王時期魏國衰弱的禍根,可以說魏武侯才是魏國霸業(yè)衰退的始作俑者:一連犯下三大錯誤,一個比一個致命,我們一一來看一下。
魏國稱霸和軍事上的節(jié)節(jié)勝利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吳起和他一手訓練出來的魏武卒,自公元前409年魏文侯以吳起為將開始,秦國就開始了它的噩夢,河西之地落入魏國之手,秦國節(jié)節(jié)敗退之下只能退守至洛水,戰(zhàn)略空間被急劇壓縮,而吳起則出任西河郡郡守繼續(xù)保持對秦國的高壓態(tài)勢。
公元前389年,試圖重新奪回河西的秦國再次遭受重創(chuàng),吳起以5萬新軍大敗秦軍50萬于陰晉,兩年后的前387年,吳起再接再厲在武下再次擊潰秦軍,并向秦國腹地推進,不出意外的話秦國將會在吳起接二連三的打擊下一退再退,不過就在此時吳起卻在魏國相國公叔痤的讒言之下棄魏奔楚,這給了秦國一個大大的喘息之機。
吳起遠走楚國其實是有深層次的原因:自魏文侯后期開始,魏國國內存在著以吳起、李悝、樂羊、西門豹等平民出身為代表的鬼谷學派和孔子弟子子夏創(chuàng)立的西河學派之爭,雖然說西河學派有后來者居上之勢,但是在魏文侯時期仍然是鬼谷學派占據(jù)了上風。
隨著李悝、樂羊、西門豹等人的去世,吳起在魏國也無立足之地了,這其實代表了魏武侯用人策略上的重大轉變,那就是魏國自此以任人唯親和任人唯貴為主,平民出身的人才在魏國很難再有出頭之日,有一種說法認為失才亡魏,這是有一定道理的,魏惠王時期遠走秦國的公孫衍和張儀就是這種用人策略的犧牲品,造成魏國人才流失的始作俑者其實是魏武侯。
春秋大國秦國之所以在春秋末期和戰(zhàn)國初期被魏國壓著打,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秦國國內政局動蕩不安,嬴師隰是秦靈公太子,但是秦靈公死后嬴師隰的叔叔嬴悼子乘其年幼奪位自立,史稱秦簡公,年僅十歲的嬴師隰逃亡到了魏國,一待就是29年。
秦簡公在位15年,其子秦惠公嬴仁在位13年,死后年僅兩歲的幼子嬴昌繼位史稱秦出公,其母監(jiān)國秦國政局更為混亂,秦國國內貴族不少人都傾向于擁立嬴師隰回國繼位,嬴師隰在魏國生活了二十多年,魏武侯認為嬴師隰如果繼位會傾向于魏國,出于在秦國樹立親魏勢力的考慮,魏武侯大力支持嬴師隰回國奪位。
嬴師隰就是秦國歷史上頗有能力的秦獻公,秦獻公奪位成功后并沒有如同魏武侯預料之中的傾向魏國,反而現(xiàn)學現(xiàn)用把魏國的先進經驗用之于秦國,使得秦國實力得到較大恢復,并發(fā)動了第三次河西之戰(zhàn),先后在石門之戰(zhàn)和少梁之戰(zhàn)大敗魏國,雖然最后仍敗于龐涓之手,但是卻為秦國打下了崛起的基礎。
從日后的發(fā)展來看,魏武侯此舉實在失策,為自己樹立了一個強敵,如果扣住秦獻公不讓其歸國,任由秦國混亂下去,即使吳起遠走楚國,魏國仍然可以把秦國吃得死死的。
韓趙魏三國系出同源,都是由晉國分裂出來,魏文侯時期主張三國求同存異聯(lián)手協(xié)同發(fā)展,不做窩里斗,所以魏文侯時期三晉保持了難得的和平局面,三方很少兵戎相見,反而結成同盟一致對外,比如三晉聯(lián)手多次大敗楚國,攻入淮泗流域奪得楚國大片土地。
魏武侯時期,趙國實力有所增長并不滿足于事事以魏國為主和馬首是瞻的態(tài)勢,魏武侯對此不以為然,公元前386年趙敬侯繼位并遷都邯鄲,此時魏武侯干了一件蠢事,他支持趙國公子朝奪位,派兵協(xié)助公子朝并攻打邯鄲,此舉標志著魏文侯時期的三晉聯(lián)盟正式瓦解,原本三晉一致對外,現(xiàn)在魏國無論是對秦還是對齊楚作戰(zhàn),總要擔心趙國會乘虛而入,這是魏武侯外交策略中的一大敗筆。
魏武侯戰(zhàn)略眼光遠不如其父魏文侯,他放走吳起和秦獻公,放棄和破壞了三晉同盟從而使得自己四面樹敵,這三大錯誤一個比一個致命,原本奄奄一息的秦國卻因此成為了最大的受益者:吳起入楚秦國因此大大松了一口氣,秦獻公繼位秦國有了崛起的根基,三晉同盟破裂,魏國深陷中原不可自拔,對秦國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