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披周易,消磨世慮坐焚香。縹緲煙云竹樹,迎送夕陽素月,勝概總難量?!巍ち终蟆端{歌·聽說竹樓好》
讓我們來說說怎么樣焚香消磨世慮,用什么來焚香。說起熏香,我們會想起什么呢?沈香?檀香?亦或是麝香?香是人類數(shù)千年來的良伴,幾乎所有的古老文明,都曾開發(fā)出自成一格的用香文化。我國最早用香驅疫辟邪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皇帝神農(nóng)時代,當時的人們通過聞百花盛開的芳香,感受到美感和香氣快感。而上古時代就開始把一些有香物質作為敬神明、祭祀、清凈身心和喪葬之用,而到了夏商周,開始有文字紀錄,香料逐漸用于飲食、裝飾和美容上,比如我們常聽到的胭脂。
焚香的歷史是從春秋時代開始的,不過當時中國還沒有沉香之類香料傳入,當時焚燒的,是蘭蕙一類的香草。漢武帝時代,由于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嶺南逐漸與中原交通,各種外國香料便相繼傳入中原,不再焚燒香草。而直至東漢班固時期,歷史上才明確記載蘇合香等香料傳入中國。
香料東傳的路線,基本上有以下幾種:一、中亞經(jīng)由天山南北路的絲路到中國;二、從羅馬帝國經(jīng)印度、中亞到西藏;三、經(jīng)中亞到青海、新疆進入河西走廊;四、從中亞、印度等地,經(jīng)緬甸進入中國云南;五、從中亞、印度等地,經(jīng)緬甸進入四川成都等路線,然后再到中國各地。
中國古人好焚香,特別是一些文人雅士和士族階級,他們認為焚香可以凝神聚氣、凈化身心。當“琴棋書畫詩酒茶”文人書房七件事成為時尚后,各種文化相繼發(fā)展起來,與薰香有關的熏爐藝術也應運而生。南宋詩人陸游的詩里他愛焚香的習慣隨處可見,如“焚香聽雨聲”“睡起獨焚香”“雨夜焚香誦道經(jīng)”“焚香夜揲蓍”,聽雨、睡起、誦經(jīng)、問卜等都要焚香,又如《西廂記》里的鶯鶯焚香操琴消暑,仿佛焚香漸漸成為了士人淑女生活的一部分。
古代的焚香過程極為繁瑣,如同品茗一樣,被文人雅士當成高妙純粹、幽靜風雅的享受。焚香品茗,以聞奇香,只有全身心的放松,方可感受到二者之奧妙。焚香撫琴,指尖一撥一捻,這古音泛揚開來,余音繞梁,香煙繚繞,香氣四溢,使人精神為之一振。對于焚香撫琴,清代李漁的《閑情偶寄》里這樣說:“此非僮仆之事,皆必主人自為之。”
古代各朝對焚香有著不同程度的重視,從而推動了各個朝代的焚香藝術的發(fā)展,而香爐的產(chǎn)生,無疑使我國的焚香歷史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漢代的博山爐就此應運而生,初為銅質素面,后隨工藝技術的發(fā)展,外表施以鎏金,或錯金銀。兩晉南北朝時期,青瓷香熏爐開始流行,造型除“博山”型外,出現(xiàn)了帶托盤的圓形熏爐,爐蓋鏤空、多層、三角形孔,制作精巧。唐代在此基礎上有了進一步創(chuàng)新,制作出形體高大的各式香熏爐。宋代熏爐多以動物造型為主,也是這時開始出現(xiàn)了瓷制的博山爐,但是它禁不住焚香時的高溫炙烤,逐漸演變成了文人的把玩之物。清代絢麗多姿、富麗堂皇的景泰藍香爐在發(fā)展中得到創(chuàng)新,清代掐絲的技術更為嫻熟,粗細均勻而流暢,色釉種類多樣,釉色艷麗、潔凈。而熏爐的材質也隨需要逐漸豐富起來,銅、鐵、陶、瓷、玉等。
清乾隆·宮廷御制和田玉鏤空香薰 駱越博物館藏(日本回流)
宋·定窯白釉圓托五獸足熏爐 定州博物館藏
戰(zhàn)國·龍紋方爐 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藏
元·琉璃三彩龍鳳紋熏爐 首都博物館藏
漢·釉陶博山爐 現(xiàn)藏于洛陽博物館
這里要特別介紹的是,到了明代,我國煉銅水平很高,產(chǎn)量及用量都達到歷史高峰。宣宗在位之時,為滿足宣宗玩賞香爐的嗜好,以供宮廷、寺廟及賞賜諸王、臣僚之用,下旨敕令工部尚書吳中會同禮部太監(jiān)吳誠司監(jiān)造,用泰國進貢的數(shù)萬斤精美的“風磨銅”與鋅、金、銀等30余種合金,反復燒煉4至10余次之后制成。當朝鑄爐監(jiān)官吳拜仁、吳邦佐等,款號“琴書侶”、“工部吳邦佐監(jiān)造”。同時期還有高氏、嚴東樓、且閑主人等。
明末,由于資本主義萌芽產(chǎn)生,雇傭關系的出現(xiàn)和香爐需求量的增加,以及海外貿(mào)易盛行,各種香料由海上船舶大量運入中國,民間各種合香、線香等制作盛行,人的自然情欲逐漸被承認、肯定和強調。于是涌現(xiàn)了一大批民間制爐名家,并且這一時期仿古銅爐業(yè)分為南北兩派。如北方的學道、施家(北鑄),南方南京的甘文堂(南鑄),蘇州的蔡家(蘇鑄),吳中的徐守素、周文甫,嘉興張鳴岐,松江胡文明及湯子祥等。很難想象,在封建的古代,沒有機械幫忙,任何細小的制作都要靠手工,明代的銅爐制作達到了一個難以企及的藝術高峰,以至于這個時期的銅爐最為名貴,也影響著清代的整個銅爐制作,甚至出現(xiàn)了不少仿照明代名款的銅爐,而明代銅爐也是中國首次出現(xiàn)刻制作名款的手工制品,更為我們證實了明末資本主義萌芽在這個時期出現(xiàn)過。
明·宣德云紋銅熏爐 國家博物館藏
清早期·蚰耳簋式爐連座 天津市博物館藏
明·雙耳三足鑿花銅爐 蘇州博物館藏
根據(jù)熏爐的款式,熏香的外形特征大致可以分為原態(tài)香材、線香、盤香、 塔香、香丸、香粉、 香篆等。焚香時須不斷往香爐內添加各種配料,以保證香氣的質量。香爐中的炭火燃得很慢,火勢低微,久久不滅。古人追求焚香的境界,會盡量減少煙氣,使香味低回悠長。
“火冷熏爐香漸消”,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日益富庶,生活質量日漸提高,雖然薰香在許多城市里普及開來,但是快節(jié)奏的現(xiàn)代生活,人們的心開始浮躁不安難以沉靜,拭爐焚香的繁復,使它再也沒能恢復往日的輝煌。我們只能通過那一件件沉靜的文物了解我國那段輝煌的香料歷史。
“棐幾明窗樂未央,熏爐茗碗是家常。客來長揖對胡床,蟹眼湯深輕泛乳。龍涎灰暖細烘香,為君行草寫秋陽?!痹概c君有朝能如詞句中所寫的一般,熏爐烘香、揮毫品茗,此香不絕,此情不斷。
明·掐絲琺瑯八寶紋長方熏爐 臺北故宮博物院
明弘治·三足三彩香爐 大英博物館
漢·鎏金銀高擎竹節(jié)熏爐 茂陵博物館
漢·五鳳熏爐 河南博物館
東晉·德清窯黑釉熏爐 浙江市博物館
民國·銀熏爐 寧夏博物館藏
西晉·青瓷熏爐 淮安博物館藏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