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膝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概述:本品為莧科植物牛膝 Achyranthes bidentata BL. 的干燥根。冬季莖葉枯萎時采挖,除去須根及泥沙,捆成小把,曬至干皺后,將頂端切齊,曬干。
別名:懷牛膝、百倍、雞膠骨。
藥性類別:活血調(diào)經(jīng)藥
性味與歸經(jīng):苦、酸,平。歸肝、腎經(jīng)。
功能與主治:補肝腎,強筋骨,逐瘀通經(jīng),引血下行。用于腰膝酸痛,筋骨無力,經(jīng)閉{徵}瘕,肝陽眩暈。
用法與用量:4.5~9g。孕婦慎用。
貯藏:置陰涼干燥處,防潮。
臨床應(yīng)用:
1.三妙丸(《醫(yī)學(xué)正傳》)治濕熱下注,兩腳麻木,或如火烙之熱。黃柏12g,蒼術(shù)18g,川牛膝6g。上為細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姜、鹽湯下。方中牛膝補肝腎,強筋骨,引藥下行,為佐藥。
2.玉女煎(《景岳全書》)治胃熱陰虛證。頭痛,牙痛,齒松牙衄,煩熱干渴,舌紅苔黃而干。亦治
消渴,消谷善饑等。石膏15~30g,熟地9~30g,麥冬6g,知母5g,牛膝5g。水煎服。方中牛膝引熱下行,兼補肝腎,為佐使。
3.濟川煎(《景岳全書》)治腎虛
便秘。大便秘結(jié),小便清長,腰膝酸軟,舌淡苔白,脈沉遲。當歸9~15g,牛膝6g,肉蓯蓉6~9g,澤瀉5g,升麻3g,枳殼3g。水煎服。方中牛膝補腎壯腰,善于下行,為臣藥。
牛蒡子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出處】《本草圖經(jīng)》
【拼音名】Niú Bànɡ Zǐ
【別名】惡實(《別錄》),鼠粘子(《本草圖經(jīng)》),黍粘子(《珍珠囊》),大力子(《衛(wèi)生易簡方》),蝙蝠刺(《綱目》),毛然然子、黑風子(《青海藥材》),毛錐子(《貴州民間方藥集》),粘蒼子(《遼寧主要藥材》),鼠尖子、彎巴鉤子、萬把鉤(《江蘇植藥志》),大牛子(《山西中藥志》),牛子(《陜西中藥志》)。
【來源】為菊科植物牛蒡的果實。8~9月果實成熟時,分批采集。曬干,打出果實,除去雜質(zhì),再曬至全干。生用或炒黃用。
【原形態(tài)】
牛蒡,又名:鼠粘草(《別錄》),夜叉頭(《救荒本草》),蒡翁菜、便牽牛(《綱目》),餓死囊中草(《醫(yī)林纂要》),象耳朵、老母豬耳朵、疙瘩菜,老鼠愁、鼠見愁。
二年生草本,高1~1.5米,上部多分枝。根生葉叢生,莖生葉互生;葉大,有長葉柄,表面有縱溝;葉片廣卵形或心臟形,下部的葉長40~50厘米,寬30~40厘米,在莖上部的葉逐漸變小,先端鈍圓而具一小尖頭,基部心臟形,邊緣稍帶波狀或呈齒牙狀,上面深綠色,光滑,下面密生灰白色短絨毛。頭狀花序叢生,著生于枝端,排列成傘房狀,直徑2~4厘米;花梗長3~7厘米,表面有淺溝,密生細柔毛;總苞球形,由多數(shù)覆瓦狀排列之苞片組成,苞片披釗彬或線形,基部密接,先端延長而成針狀,末端鉤曲,著生多數(shù)簡狀兩性花;花冠先端5淺裂,裂片呈狹長三角形,下部連合成筒狀;雄蕊5,生在花冠筒內(nèi)上部,與裂片互生,花絲分離,花藥連合成筒,圍繞在花柱四周;子房橢圓形,下位,1室,頂端圓盤狀,盤上著生分離的白色冠毛,花柱細長,柱頭2分叉。瘦果略呈彎曲之長倒卵形,灰褐色?;ㄆ?~7月。果期7~8月。
【生境分布】分布全國各地。一般為栽培品。
【性狀】
瘦果呈長扁卵形,長約6毫米,中部直徑約3毫米。外皮灰褐色,有數(shù)條微突起的縱紋,中間一條較明顯,全體有稀疏的斑點,又似致密的網(wǎng)紋.一端略窄,微彎曲,頂上有一淺色小點;另一端鈍圓,稍寬,有一小凹窩??v面稍隆起,邊緣光圓而厚。外皮較堅硬,破開后種仁兩瓣,灰白色,富有油性。無臭,味微苦。以粒大、飽滿、外皮灰褐色者佳。
主產(chǎn)河北,吉林、遼寧、浙江、黑龍江等地。此外,四川,河南、湖北、陜西等地亦產(chǎn)。以東北產(chǎn)量較大,浙江所產(chǎn)品質(zhì)較優(yōu)。
【化學(xué)成份】含牛蒡甙、牛蒡酚A、B、脂肪油等。
【炮制】
牛蒡子:揀去雜質(zhì),篩去泥屑。炒牛蒡子:取凈牛蒡子,置鍋內(nèi),用文火炒至微鼓起,外面呈微黃色并略有香氣,取出,放涼。
【性味】
辛苦,涼。
①《別錄》:味辛,平。
②《本草拾遺》:味苦。
③《醫(yī)學(xué)啟源》:《主治秘要》:辛,溫。
④《藥品化義》:辛,性寒。
【歸經(jīng)】
入肺、胃經(jīng)。
①《本草經(jīng)疏》:入手太陰、足陽明經(jīng)。
②《藥品化義》:入肝、肺二經(jīng)。
【功能主治】
疏散風熱,宣肺透疹,消腫解毒。治風熱咳嗽,咽喉腫痛,斑疹不透,風疹作癢,癰腫瘡毒。
①《別錄》:明目補中,除風傷。
②《藥性論》:除諸風,利腰腳,又散諸結(jié)節(jié)筋骨煩熱毒。
③《食療本草》:炒過末之,如茶煎三匕,通利小便。
④《本草拾遺》:主風毒腫,諸痿。
⑤《醫(yī)學(xué)啟源》:消利咽膈?!吨髦蚊匾罚簼櫡紊?。
⑥李杲:治風濕癮疹,咽喉風熱,散諸腫瘡瘍之毒,利凝滯腰膝之氣。
⑦《綱目》:消斑疹毒。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錢;或入散劑。外用:煎水含漱。
【注意】《本草經(jīng)疏》:痘瘡家惟宜于血熱便秘之證,若氣虛色白大便自利或泄瀉者,慎勿服之。痧疹不忌泄瀉,故用之無妨。癰疽已潰,非便秘不宜服。
【附方】
①疏風壅涎唾多,咽膈不利:牛蒡子(微炒)、荊芥穗各一兩,甘草(炙)半兩。并為末,食后夜臥,湯點二錢服,當緩取效。(《本草衍義》)
②治喉痹:牛蒡子六分,馬藺子八分.上二味搗為散,每空腹以暖水服方寸匕,漸加至一匕半,日再。(《廣濟方》)
③治風熱閉塞咽喉,遍身浮腫:牛蒡子一合,半生半熟,杵為末,熱酒調(diào)下一錢匕。(《經(jīng)驗方》)
④治風熱客搏上焦,懸癰腫痛:惡實(炒)、甘草(生)各一兩。上為散,每服二錢匕,水一盞,煎六分,旋含之,良久咽下。(《普濟方》啟關(guān)散)
⑤治瘄疹不起透:牛蒡子(研細)五錢,檉柳煎湯,調(diào)下立透。(《本草匯言》)
⑥治皮膚風熱,遍身生癮疹:牛蒡子、浮萍等分。以薄荷湯調(diào)下二錢,日二服。(《養(yǎng)生必用方》)
⑦治風腫斑毒作癢:牛蒡子、玄參、僵蠶、薄荷各五錢。為末,每服三錢,白湯調(diào)下。(《方脈正宗》)
⑧治痰厥頭痛:旋覆花一兩,牛蒡子一兩(微炒)。上藥搗細羅為散,不計時侯,以臘面茶清調(diào)下一錢。(《圣惠方》)
⑨治頭痛連睛,并目昏澀不明:牛蒡子、蒼耳子、甘菊花各三錢。水煎服。(《方脈正宗》)
⑩治風熱成歷節(jié),攻手指作赤腫麻木,甚則攻肩背兩膝,遇暑熱或大便秘即作:牛蒡子三兩(隔紙炒),新豆豉(炒),羌活(去蘆)各一兩,干生地黃二兩半,黃耆一兩半(蜜炙)。上為細末,湯調(diào)二錢服,空心食前,日三服。(《本事方》牛蒡子散)
⑾治頭面風熱,或頸項痰毒,風熱牙癰:牛蒡子、薄荷、荊芥、山梔、丹皮、石斛、元參、夏枯草,水煎服。(《瘍科心得集》牛蒡解肌湯)
⑿治風齲牙痛:牛蒡子炒,煎水含漱吐之。(《延年方》)
⒀治吹乳:鼠粘子加麝、酒吞下。(《袖珍方》)
⒁治便癰:鼠粘子三錢炒,細末,入蜜一匙,凈樸硝一匙,溫酒空心服。(《袖珍方》)
【臨床應(yīng)用】預(yù)防猩紅熱:取牛蒡子炒研成粉,過篩儲存?zhèn)溆谩?~5歲每次1克,5~9歲每次1.5克,10~15歲每次2克,成人每次3克,每天3次,飯后用溫開水送服,共服2天。流行期間,除服藥預(yù)防外,仍應(yīng)注意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等。臨床觀察344例,發(fā)病者7名;服藥后12天內(nèi)未發(fā)病者,計327例,占98%。一般在接觸后3日內(nèi)服藥預(yù)防效果較佳,6日后服藥的預(yù)防效果不佳。如再次接觸需重新再服1次。服藥中未發(fā)現(xiàn)不良反應(yīng)
木通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本品為木通科植物三葉木通Akebia trifoliata (Thunb.)Koidz.的木質(zhì)莖藤。(英)Akebia Stem
別名:八月扎。
植物形態(tài):落葉木質(zhì)藤本。三出復(fù)葉;小葉卵圓形、寬卵圓形或長卵形,先端鈍圓、微凹或具短尖,邊緣淺裂或波狀;葉柄長6~8cm。花序總狀,腋生,長約8cm;花單性;雄花生于上部,雄蕊6;雌花花被片紫紅色,具6個退化雄蕊,心皮分離,3~12。果實肉質(zhì),長卵形,成熟后沿腹縫線開裂。種子多數(shù),卵形,黑色?;ㄆ?~5月,果熟期8月。
生于山坡、灌叢或溝邊。分布于河北、山本、山東、河南、陜西、浙江、安徽、湖北。
采制:夏、秋季采收莖藤,曬干。
性狀:莖圓柱形而彎曲,直徑1~2cm。表面灰棕色,粗糙,節(jié)不明顯。質(zhì)堅實,斷面不整齊,皮部較厚,黃棕色,木部黃白色,導(dǎo)管束作放射狀排列,髓小。味苦澀。
化學(xué)成分:莖含豆甾醇等。根含皂甙,小解得齊墩果酸及葡萄糖、鼠李糖。
性味:性微寒,味苦。
功能主治:瀉火行水,通血脈。用于小便赤澀、淋濁、水腫、胸中煩熱、喉痹咽痛、遍身拘痛、婦女經(jīng)閉、乳汁不通。
附注:同屬植物木通A.quinata (Thunb.) Decne.和白木通A. trifoliata (Thunb.) Koidz. Var. australis (Diels) Rehd.的莖藤同入藥。
車前子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本品為車前科植物車前或平車前的干燥成熟種子。
【性味歸經(jīng)】甘,寒。歸腎、肝、肺經(jīng)。
【功能】利水通淋,止瀉,清肝明目,清肺化痰。
【主治】水腫脹滿,熱淋澀痛,暑濕泄瀉,目赤腫痛,痰熱咳嗽。
【成分】含車前子酸、車前甙琥珀酸,并含大量粘液質(zhì)。
【藥理】1、利尿作用 2、滋補。
【用法用量】5-10g。宜包煎。
王不留行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概述:本品為石竹科植物麥藍菜Vaccariasegetalis (Neck) Garcke.的種子。夏季采收。曬干。生用或炒用。
別名:留行子、大麥牛、金盞銀臺、禁宮花
藥性類別:暫未分類
性味與歸經(jīng):味苦、平。歸肝、胃經(jīng)。
功能與主治:活血通經(jīng),下乳,利尿。用于經(jīng)閉,乳汁不下,乳癰腫痛,小便淋瀝不暢。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3-9g?;蛉胪琛⑸?;外用研末調(diào)敷。孕婦慎用。
貯藏:置干燥處。
臨床應(yīng)用:
1.王不留行散(《太平圣惠方》)治石淋及血淋,下砂石兼碎血片,小腹結(jié)痛悶絕:王不留行30g,甘遂(煨令微黃)1g,石韋(去毛)30g,冬葵子45g,木通75g,車前子60g,滑石、蒲黃各30g,赤芍藥、當歸(微炒)各45g,桂心30g。上搗篩為散,每服9g,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渣,不計時候,溫服,以利為度。方中王不留行活血通經(jīng),利尿,為君藥。
2.王不留行散(《奇效良方》)治虛勞小腸熱,小便淋瀝,經(jīng)中痛:王不留行、生地黃、滑石各30g,子芩15g,榆白皮、赤芍藥、當歸、木通各1g。上為細末,每服6g,食前用米飲調(diào)下。方中王不留行活血通經(jīng),清熱,利尿,為君藥。
3.王不留行湯(《醫(yī)部全錄-面門》)治頭面久瘡,去蟲止痛:王不留行、東引茱萸根皮、桃東南枝各15g,蛇床子、牡荊子、苦竹葉、蒺藜子各10g,大麻仁6g。上8味,以水2斗半煮取1斗,洗瘡,日再,并療癰疽,月蝕,瘡爛。方中王不留行活血通經(jīng),止痛,殺蟲,為君藥。
巴豆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概述:本品為大戟科植物巴豆Croton tiglium L.的種子。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堆置2-3天,攤開,干燥。去皮取凈仁,研末外用或搗爛?;蛑瞥伞鞍投顾?,入丸、散用。
別名:剛子、江子、巴果、雙眼龍。
藥性類別:暫未分類
性味與歸經(jīng):味辛,熱,有大毒。歸胃、大腸、肺經(jīng)。
功能與主治:瀉下冷積,逐水退腫,祛痰,利咽,蝕瘡。用于寒冷積便秘,腹?jié)M脹痛,水腫腹?jié)M,氣急喘促,瘡瘍膿熟未潰。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入丸、散,0.15-0.3g(用巴豆霜);外用棉裹塞耳鼻,搗膏涂或以絹包擦患處。畏牽牛。
貯藏:置干燥通風處。
臨床應(yīng)用:
1.千金三物備急丸(《大同方劑學(xué)》)治心腹諸卒暴百病,寒食冷積,心腹脹滿痛,如錐刺,氣急口噤,如卒死等癥:巴豆(去皮尖,熬研如脂)30g,干姜、大黃各60g。上3味,先搗大黃、干姜為末,入巴豆合搗千杵,和蜜為丸,如小豆大,密器儲藏,勿泄氣。每服3-4丸,暖水或苦酒下。方中巴豆瀉下冷積,祛痰,利咽,為君藥。
2.外臺走馬湯(《大同方劑學(xué)》)治飛尸鬼擊,中惡心痛,腹脹大便不通等癥:巴豆(去皮心)、杏仁(去皮尖)各2枚。上2味,取棉裹纏繞。令極碎,投熱湯2合,捻取白汁,服之,當下,未下再進1服,老少量之。方中巴豆瀉下冷積,為君藥。
3.分肢散(《宣明論》)治小兒卒風,大人口眼歪斜,風涎裹心,驚癇天吊,走馬喉閉,急驚,一切風熱等癥:巴豆、樸硝各15g,大黃30g。先把大黃為末,后入巴豆霜,樸硝一處細研。用油貼起。每服1.5g,熟茶下,大人1.5g,小兒一字??刺搶嵓訙p。方中巴豆祛痰,利咽,蝕瘡,為君藥。
瓦楞子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概述:本品為蚶科動物毛蚶Arca subcrenata Lischke 、泥蚶Arca granosa Linnaeus或魁蚶Arca inflata Reeve 的貝殼。秋、冬至次年春捕撈,洗凈,置沸水中略煮,去肉,干燥。
別名:蚶殼、瓦壟子、蚶子殼、魁蛤殼、花蜆殼、瓦壟蛤皮、血蛤皮
藥性類別:暫未分類
性味與歸經(jīng):咸,平。歸肺、胃、肝經(jīng)。
功能與主治:消痰化瘀,軟堅散結(jié),制酸止痛。用于頑痰積結(jié),黏稠難咯,癭瘤,瘰疬,癥瘕痞塊,胃痛泛酸。
用法與用量:9~15g,宜先煎。
貯藏:置干燥處。
臨床應(yīng)用:
1.瓦楞子丸(《女科指掌》)治臨經(jīng)陣痛血不行,按之硬滿,屬實痛者:瓦楞子(煅紅色,醋淬7次)、香附、桃仁、丹皮、川芎、川大黃、當歸、紅花。酒糊丸。
2.〈經(jīng)驗方〉治胃痛吐酸水,噫氣,甚則吐血者:瓦楞子(醋煅7次)270克,烏賊骨180克,廣陳皮(炒)90克.研極細末,每日3次,每次服6克,食后開水送下。
3. 烏附白芨方(《余景謀方》)主治十二指腸潰瘍。取烏附片6克,白芨30克,肉桂6克,干姜6克,煅瓦楞15克,廣木香6克,佛手6克,甘草6克。加水500毫升,濃煎至100毫升,加糖和防腐劑適量。每日空服2次,每次50毫升。
烏梅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概述:本品為為薔薇科植物梅(Pranus mun s,et Z)的未成熟果實,于采集后炕熔,燜制干燥而成。
藥性類別:暫未分類
性味與歸經(jīng):酸、澀,平。歸肝、脾、肺、大腸經(jīng)。
功能與主治:斂肺,澀腸,生津,安蛔。用于肺虛久咳,久痢滑腸,虛熱消渴,蛔厥嘔吐腹痛,膽道蛔蟲癥。
用法與用量:6~12g。
貯藏:置陰涼干燥處,防潮。
臨床應(yīng)用:
1.九仙散(《衛(wèi)生寶鑒》)。治久咳肺虛證。久咳不已,咳甚則氣喘自汗,痰少而粘,脈虛數(shù)。人參、款冬花、桑白皮、桔梗、五味子、阿膠、烏梅各10g,貝母、罌粟殼各15g。上為末,每服三錢,白湯點服,咳住止后服。方中烏梅酸澀收斂肺氣,加強斂肺止咳之效,為臣藥。
2.烏梅丸(《傷寒論》)。治回厥證,腹痛時作,心煩嘔吐,時發(fā)時止,手足厥冷。亦治久痢久瀉。烏梅30g,細辛3g,干姜9g,黃連6g,當歸6g,附子6g,蜀椒6g,桂枝6g,人參6g,黃柏6g??嗑茲n烏梅一宿,、蒸之五斗米下,飯熟,搗成泥,合藥,與米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服十丸,日三服。禁食生冷滑物,臭食等。方中烏梅安蛔,使蛔靜而痛止,為君藥。
3.連梅安蛔湯(《通俗傷寒論》)。治蟲積腹痛。不思飲食,食則吐蛔,或者煩躁,厥逆,且有面赤,口燥,舌紅,脈數(shù)身熱等癥。胡黃連3g,川椒2g,白雷丸9g,烏梅肉5g,生川柏2g,尖檳榔10g.水煎,一劑煎三次,早晨空腹服兩次,下午空腹服一次。方中烏梅安蛔。
水蛭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概述:本品為水蛭科動物螞蟥 Whitmania pigra Whitman、水蛭 Hirudo nipponica Whitman或柳葉螞蟥Whit-mania acranulata Whitman 的干燥體。夏、秋二季捕捉,用沸水燙死,曬干或低溫干燥。
別名:蜞、水麻帖、馬蛭、螞蝗蜞、紅蛭。
藥性類別:破血消癥藥
性味與歸經(jīng):咸、苦,平;有小毒。歸肝經(jīng)。
功能與主治:破血,逐瘀,通經(jīng)。用于癥瘕痞塊,血瘀經(jīng)閉,跌撲損傷。
用法與用量:1.5~3g。孕婦禁用。
貯藏:置干燥處,防蛀。
臨床應(yīng)用:
1.水蛭單味焙,研末,黃酒沖服,治跌打損傷,瘀血作痛。
2.水蛭單用(《千金方》)治漏下去血不止:水蛭治下篩,酒服3g許,每日2次,惡血消即愈。
3.水蛭單用(《經(jīng)驗方》)治折傷:水蛭,新瓦上焙干,為細末,熱酒調(diào)服3g,食傾,痛可,更1服,痛止。便將折骨藥封,以物夾定之。
白礬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概述:本品為硫酸鹽類明礬石經(jīng)加工提煉制成。主含水硫酸鋁鉀[KAL(SO4)212H2O]。搗碎,生用或煅用。煅后稱枯礬。
別名:明礬、礬石
藥性類別:暫未分類
性味與歸經(jīng):味酸、澀,寒。歸肺、脾、肝、大腸經(jīng)。
功能與主治:外用解毒殺蟲收澀止癢;內(nèi)服止血,止瀉,清熱消痰。用于濕疹,濕瘡,疥癬,吐血下血,久瀉久痢,風痰所致的昏厥,
癲癇,癲狂。
用法與用量:外用適量,研末撒;或調(diào)敷或化水洗。入丸散,1-3g。體虛及胃弱無濕熱痰火者忌服。
貯藏:置干燥處。
臨床應(yīng)用:
1.羊癇瘋丸(《醫(yī)宗金鑒》)治痰迷心竅所致突然跌倒,神昏抽搐,口吐涎沫、牙關(guān)緊閉:白礬、金礞石、全蝎、黃連各等分。口服,一次6g,一日1-2次。方中白礬清熱消痰,為君藥。
2.驗方:治胃、十二指腸潰瘍:枯礬6g,延胡索10g,烏賊骨10g,甘草6g,共為細粉,口服,一次6g,一日3次。方中白礬止血,為君藥。
3.(《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主寒熱泄痢,白沃,陰蝕,目痛,堅骨齒”。
甘遂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概述:本品為大戟科植物甘遂Euphorbia Kansui Liou的塊根。春季開花前或秋末莖葉枯萎后采挖。曬干。醋炙后用。
別名:甘澤、腫手花根
藥性類別:暫未分類
性味與歸經(jīng):味苦、寒。有毒。歸肺、腎、大腸經(jīng)。
功能與主治:瀉水遂飲,消腫散結(jié)。用于重癥水腫,胸腹積水,溫熱腫毒。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diào)敷。反甘草。體弱及孕婦忌用。
貯藏:置干燥處。
臨床應(yīng)用:
1.控涎丹(《三因方》)治凡人忽患胸背手腳,頭頂腰挎隱痛,此乃是痰涎在心膈,變?yōu)榇思玻焊仕?、大戟、白芥子?0g。上為末。糊丸如梧子大,每服5-7丸,至10丸,姜湯或熟水下。方中甘遂瀉水遂飲,為君藥。
2.甘遂半夏湯(《金匱要略》)治病者脈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雖利下心下續(xù)堅滿,此為留飲去故也:甘遂(大者)3枚,半夏12枚,芍藥5枚,甘草(如指大,炙)1枚。水煎,和蜜服。方中甘遂瀉水遂飲,為君藥。
3.三花神祐丸(《大同方劑學(xué)》)治中滿腹脹,一切水濕腫滿等癥:甘遂、大戟、芫花(醋拌炒)各15g,牽牛60g,大黃(為細末)30g,輕粉3g。上為末,滴水為丸,如小豆大,初服5丸,溫水下,每日3服,加至快利病去為度。方中甘遂瀉水遂飲,消腫散結(jié),為君藥。
仙茅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概述:本品為石蒜科植物仙茅Curculigo orchioides Gaertn. 的干燥根莖。秋、冬二季采挖,除去根頭和須根,洗凈,干燥。
別名:獨茅根、茅爪子、婆羅門參、獨腳仙茅
藥性類別:暫未分類
性味與歸經(jīng):辛,熱;有毒。歸腎、肝、脾經(jīng)。
功能與主治:補腎陽,強筋骨,祛寒濕。用于陽痿精冷,筋骨痿軟,腰膝冷痹,陽虛冷瀉。
用法與用量:3~9g。
貯藏:置干燥處,防霉,防蛀。
臨床應(yīng)用:
1、仙茅丸《圣濟總錄》:壯筋骨、益精神、明目。仙茅二斤(糯米泔浸五日,去養(yǎng)水,夏日浸三日,銅刀刮銼陰干,取一斤),蒼術(shù)二斤(米泔浸五日,刮皮、焙干、取一斤,枸杞子一斤,車前子十二兩,白茯苓(去皮)、茴香(炒)、柏子仁(去殼)各八兩,生、熟地黃(焙)各四兩,為末,酒煮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溫酒下,日二服。
2、治硬皮病(《全國中草藥匯編》):仙茅、淫羊藿、桂枝、紅花、芍藥各9克,川芎12克,生、熟地各3克,炙甘草3克,煎服,每日一劑。
3、治癰疽火毒,漫腫無頭,色青黑者(《滇南本草》):(a)仙茅不拘多少,連根須煎,點水酒服;或以新鮮者搗料敷之。有膿者潰,無膿者消。(b)用其鮮根搗敷,可治癰疽腫毒。(《中國醫(yī)學(xué)百科全書》)
4、治骨精、白濁(江西《草藥手冊》):仙茅15克,蓮心6克,水煎服。
5、治風冷牙痛(江西《草藥手冊》):仙茅9~15克,雞蛋2個,共煮服。
白術(shù)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概述:本品為菊科植物白術(shù)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的干燥根莖。冬季下部葉枯黃、上部葉變脆時采挖,除去泥沙,烘干或曬干,再除去須根。
別名:於術(shù)、山薊、山芥、山連。
藥性類別:暫未分類
性味與歸經(jīng):苦、甘,溫。歸脾、胃經(jīng)。
功能與主治: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用于脾虛食少,腹脹泄瀉,痰飲眩悸,水腫,自汗,胎動不安。土白術(shù)健脾,和胃,安胎。用于脾虛食少,泄瀉便溏,胎動不安。
用法與用量:6~12g。
貯藏:置陰涼干燥處,防蛀。
臨床應(yīng)用:
1.歸脾湯(《濟生方》)治思慮過度,勞傷心脾,怔忪健忘,驚悸盜汗,發(fā)熱體倦,食少不眠,或婦人脾虛氣弱,崩中漏下。白術(shù),茯神(去木),黃芪(去蘆),龍眼肉,酸棗仁(炒去殼)各30g,人參,木香(不見火)各15g,甘草(炙)7.5g,當歸,遠志各3g。上咀,每用12g,水1.5盞,生姜5片,棗1枚,煎至七分,去渣,溫服,不拘時候。方中白術(shù)助人參益氣補脾,為臣藥。
2.白術(shù)散(《外臺秘要》)治嘔吐酸水,結(jié)氣筑心。白術(shù)、茯苓、厚樸各2.4g,桔皮、人參各1.8g,蓽茇1.2g,檳榔仁、大黃格3g,吳茱萸1.2g。水煎,分兩次服。方中白術(shù)配茯苓、人參治脾胃虛弱。
3.白術(shù)調(diào)中湯(《宣明論》)治中寒痞悶急痛,寒濕相搏,吐瀉腹痛。白術(shù)、茯苓、陳皮、澤瀉各15g,干姜、官桂、藿香各0.3g,甘草30g,縮砂仁0.3g。上為末,白湯化蜜少許調(diào)下。方中白術(shù)配茯苓、澤瀉治脾虛濕滯。
白頭翁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概述:本品為毛茛科植物白頭翁Pulsatilla chinensis (Bge.) Regel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干燥。
別名:毛姑雜花、老公花、大將軍草、大碗花、老冠花。
藥性類別:清熱解毒藥
性味與歸經(jīng):苦,寒。歸胃、大腸經(jīng)。
功能與主治:清熱解毒,涼血止痢。用于熱毒血痢,陰癢帶下,阿米巴痢。
用法與用量:9~15g。
貯藏:置通風干燥處。
臨床應(yīng)用:
1.白頭翁湯(《傷寒論》)主治熱毒痢疾。主治熱入營分證。白頭翁15g,黃柏12g,黃連6g,秦皮12g。上藥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不愈再服一升。方中白頭翁為君,以其歸大腸與肝,味苦性寒,能入血分,清熱解毒,涼血止痢。
2.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金匱要略》)主治產(chǎn)后熱痢。白頭翁15g,甘草6g,阿膠6g,秦皮9g,黃連9g,黃柏9g。上藥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內(nèi)膠令消盡,分溫三服。方中白頭翁清熱解毒,涼血止痢。
3.單味鮮根搗爛外敷,治痔瘡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