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繪畫·三七尚建忠
宮廷畫院始于五代的南唐、西蜀,宋代繼續(xù)設(shè)立翰林圖畫院,初時大體遵循五代繪畫傳統(tǒng),但多“黃家富貴”之花鳥和釋道畫家。尤其到了后期,花鳥畫成就極高。
不過,宋人也有理由對自己的山水畫成就驕傲。因為在宋初即已出現(xiàn)兩個標(biāo)程千古的山水畫大師——李成和范寬。他們覆蓋性地影響了北宋山水畫,可以說一開始即成為一種無法逾越的,供后人不斷模仿、修正和改造的范本。
當(dāng)然,這要得力于五代的山水成就,南有董源巨然,北有荊浩關(guān)仝。宋時董巨山水漸勢微,而荊關(guān)山水影響很大,李成、范寬就是直接師法自然和改造五代北方山水畫傳統(tǒng)的結(jié)果。沿承并完善了全景構(gòu)圖形式的雄偉畫風(fēng),有崇高的藝術(shù)美感。并以一種更為具體和更富于個性特征的方式創(chuàng)造更加接近自然的“齊魯山水”或“關(guān)陜山水”。
惜墨如金 李成
李成(?~967年),字咸熙,唐宗室,家族五代時避亂于營丘(今屬山東)。博學(xué)大志,但不得施展,遂放意詩酒書畫。善于描繪平遠(yuǎn)寒林,畫法簡練,筆勢鋒利,好用淡墨,有“惜墨如金”之稱。畫山石好像卷動的云,后稱“卷云皴”。畫作傳世極少,《讀碑窠石圖軸》是其傳世唯一可信的作品。
讀碑窠石圖126.3×104.9cm
氣象蕭疏,煙林清曠。人物為王曉補(bǔ)畫。冬日田野平原,老者觀碑文,一種蒼涼冷落的情境。畫中虬屈蒼老的枯樹盤復(fù),枝如蟹爪,荒石孤立、荊棘枯草。人世滄桑,往事如煙之感。
寒林平野圖 120×70.2cm
李成將勾線作為其表現(xiàn)對象的最主要的手段,達(dá)到爐火純青的程度。圖中的松針,線條挺直,極具功力。
小寒林圖 畫心40×72cm
寒林騎驢圖 162×100.4cm
古松有凌云之勢,間有枯樹寒溪,頗有意趣。山石僅側(cè)面作皴,上部留白并以白色略加渲染,表現(xiàn)出白雪覆蓋的效果。畫面氣象蕭瑟,境界幽深。
寒鴉圖卷
喬松平遠(yuǎn)圖(誤題) 205.5×126.1m
晴巒蕭寺圖(誤題) 111.4×56cm
兩幅屬誤題作品,但與李成畫風(fēng)一致。
千年第一人 范寬
范寬(約950-1027),因習(xí)性迂寬得“范寬”之名。作品大多氣魄雄偉,境界浩莽,雄闊壯美,墨韻濃厚,筆力鼎健。
溪山行旅圖 206.3×103.3cm
范寬的代表作,也是中國繪畫史中的杰作。
氣勢雄強(qiáng),巨峰壁立,幾乎占滿了畫面,山頭雜樹茂密,飛瀑直流而下
山腳下巨石縱橫,使全幅作品體勢錯綜。在山路上出現(xiàn)一支商旅隊伍,路邊一灣溪水流淌,正是山上流下的飛瀑,使觀者如聞水聲、人聲、騾馬聲,也點出了溪山行旅的主題。
雪景寒林圖 193.5×160.3cm
群山重重壁立,氣勢蒼茫,深谷危徑,枯木寒柯,隱現(xiàn)寺觀,山麓水邊密林?jǐn)?shù)重,后有村居屋舍,一人張門而望。細(xì)密的雨點皺密點攢簇,并參以短條子的筆道,來刻畫北方山石的質(zhì)感,使畫面渾厚滋潤,沉著典雅。此圖是否為范寬真筆,鑒賞家尚有爭議,但公認(rèn)為北宋范氏流派中之杰作。
雪山蕭寺圖 182.4×108.2cm
范寬山水多作雪景,在中國山水畫中表現(xiàn)雪景該以他為最早了。皚皚白雪覆蓋下的群山深谷,山頂密林寒樹叢生,山澗布置古剎、寒泉及行旅,以水墨染出陰翳的天空,山石皴筆不多而氣象雄渾,依然顯示出范寬“寫山真骨”、“與山傳神”的精湛技藝。
臨流獨坐圖 166.1×106.3cm
本幅無畫家款印,或更近于南、北宋之間的李唐。
他們的后繼者有王士元、王端、燕文貴、許道寧、高克明、郭熙、李宗成、丘納、王詵等。
GIF往 期 文 章 鏈 接
宋代繪畫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