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Beatles,世界上最偉大的搖滾樂隊。風靡全球半個多世紀,就算不聽搖滾樂,也無人不知披頭士。
1971年,披頭士在最輝煌時解散,解散內幕眾說紛紜,八卦滿天,素材大概夠寫好幾本書。最表面的理由是樂隊靈魂人物約翰·列儂和保羅·麥卡特尼由音樂理念到人生價值都產生了無法彌合的裂痕。
到最后,金錢、利益、女人都牽扯進紛爭里,雖然披頭士的解散不能算搖滾樂壇最慘烈撕逼,但是如此分道揚鑣依然讓人惋惜。
樂隊解散后,四位成員各自單飛,正因如此,原本安靜的樂隊吉他手喬治·哈里森才有更多機會被人矚目。
大導演馬丁·斯科塞斯非常崇拜喬治·哈里森,所以他在2011年拍攝了《喬治·哈里森:活在物質世界》這部長達200多分鐘的紀錄片,來與我們一同分享他的這份粉絲心情。
這部紀錄片觀者寥寥,卻是影迷和樂迷心中神作,零差評,豆瓣評分高達9分:
喬治·哈里森,1943年2月25日生于英格蘭利物浦市,雙魚座。作為喧囂張揚的搖滾樂來說,第一樂隊的這位吉他手安靜內向得略顯特殊,甚至扎眼。
約翰·列儂和保羅·麥卡特尼的不和從來不是秘密,整個世界都以為安靜的喬治·哈里森是作為樂隊彌合劑存在的,但是誰也沒想到他才是最想退隊的成員。
他們少年成名,都承受著巨大的壓力,樂隊里四個成員不停地爭吵、再和好,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格格不入,而其余三個看起來才真正和諧。
喬治·哈里森當時被壓抑得很厲害,他說每次演出都要等另外兩位唱完至少十四首歌才輪到他唱,而他寫的很多歌都無法以樂隊的名義發(fā)表。
等到樂隊解散,他第一次出個人專輯《All Things Must Pass》,一口氣收錄了三張碟。制作人Phil Spector回憶說,他去喬治家里一起為專輯選歌,喬治就拿起吉他一首接一首地唱,最后他發(fā)現,喬治積了上百首的歌,而每一首都比另外那些更好聽。
正是因為他壓抑太多、困惑太深,所以他后來轉向宗教尋求釋放和解脫才情有可原。他曾多次到訪印度,參悟、冥想,也學習西塔琴的彈奏。西塔琴大師Ravi Shanker后來成為他的終身摯友。
2003年,為了紀念喬治·哈里森逝世周年,他生前眾多好友組織了一場《喬治哈里森紀念演唱會 Concert for George》,演唱會最開始的部分用40多分鐘的篇幅由Ravi Shanker領銜,演繹了喬治·哈里森生前最愛的印度音樂。
也許正是這樣的經歷,喬治·哈里森的身上才有一種和其他搖滾樂手截然不同的特質,也就是紀錄片里提到最多的那個詞,spritual,精神性的。
他的內向不在于他很少說話,而在于他說話的時候也很安靜,他在所有的訪談片段里幾乎沒有打過手勢,也沒有夸張的臉部表情,語調很平和,目光很溫柔。他說話時的聲音比他唱歌時的聲音好聽得多,聽他講那些或很家?;蛴兴枷氲脑?,總覺得他高標清澈得不像是活在物質世界里的人。
紀錄片里的被采訪者都是喬治·哈里森的親朋,他們回憶起那些與他相關的細節(jié),都是美好的。
曾經的隊友保羅·麥卡特尼回憶起組隊成名的那段時光,仿若重回少年時:
吉他大師埃里克·克萊普頓曾經與喬治·哈里森有過奪妻之恨,這段搖滾史上最為人八卦的三角戀非但沒有破壞兩位吉他手的感情,反而讓他們最后變成了生死之交:
小野洋子,約翰·列儂遺孀,常常被認為是導致披頭士解散的“紅顏禍水”,回憶起喬治·哈里森也滿懷善意和感恩:
搖滾歌手Tom Petty聊起喬治·哈里森對故友的深情厚誼,聲音哽咽,幾欲落淚:
喬治·哈里森的遺孀奧利維婭·哈里森說他身處娛樂圈,卻淡泊名利,修身養(yǎng)性,言談間盡是欣賞之情:
全片最煽情的,是在結尾處。披頭士的鼓手林戈·斯塔爾回憶說:“喬治病得很重的時候,我去探望他,當時他已經躺在床上起不來了。我告訴他,我馬上要去波士頓,因為我女兒得了腦瘤。喬治跟我說:‘要我陪你一起去嗎?’這是他在這世上對我說的最后一句話?!?/strong>然后,年過花甲、見慣大場面、一直傻呵呵天真樂觀的林戈·斯塔爾,在鏡頭前掉下了眼淚。
其實,喬治·哈里森也很花心,偶爾暴躁,但大多數的時候,他溫和迷人,幾乎贏得了全世界的愛。
喬治·哈里森去世將近十六年了,但是他的經典名曲時至今日都仍然被翻唱,最近一次全球性的翻唱是前不久上映《魔弦傳說》主題曲《While my guitar gently weeps》,加入東方元素之后,竟然如泣如訴。
馬丁·斯科塞斯用200分鐘刻畫出吉他大師鮮為人知的人生點滴,優(yōu)秀的紀律片都是用真實的力量讓觀者動容,而看完這部高分紀錄片會覺得經歷了變化無窮一切隨風之后,依然有人會活得溫柔卻勇敢。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