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三月,粉紅的桃花吐著芬芳,雪白的梨花散發(fā)著芳香,金黃色的油菜花爭相斗妍,綠油油的麥苗拔節(jié)吐穗,沿著蜿蜒崎嶇的小徑,看著兩旁青翠的松柏,登臨家鄉(xiāng)的孤山。
孤山,又稱孤峰山,或稱介山、方山、綿山和景山,海拔
孤山的名勝古跡很多,隋唐以來,佛、道、儒三教相繼進入孤山,頂有金頂廟、法云寺;東麓有昆侖臺、風伯雨師廟;西麓有檻泉塔;南有藥王洞、桃花洞、劉海登仙石、雕石崖;北麓有秦王寨、頭天門、二天門、老姆洞等。每年農歷六月月盡朝山拜佛的人成千上萬,絡繹不絕。站在東麓的柏林廟舊址前,望著殘垣斷壁和偶爾看到的幾片歷經歲月風霜的青磚紅瓦,依稀可見昔日清明時節(jié),四社八村的村民迎神賽社,敲著鑼鼓,抬著祭品,趕著馬車,拉著親友,朝山拜廟,熱鬧異常。
孤山絕勝當數法云寺,法云寺位于孤山絕頂一個圓椅式的避風向陽處。因其天降雨時,云籠山峰,寺藏云中,故名“法云寺”。法云遠眺是孤山八景第一勝景。天氣晴好時,站在法云寺,西北鳥瞰,黃河汾水逶迤而過,東南遠望,中條稷王巍然聳立。小時侯,老人們常說,法云寺內有“海眼”,據說直通東海海底,為天然神秘奇觀,每有大雨來臨,“海眼”騰云吐霧,山體雨霧蒙蒙,頗為神奇壯觀。自古以來,在陜西的韓城、渭南,河南的洛陽、三門峽,山西的運城、臨汾等黃河“金三角”地區(qū)的鄉(xiāng)民便有“孤山戴帽,長工睡覺”的農諺流傳,更有天旱不雨時,人們上山刨海眼,法云洞騰云吐霧,細雨紛飛的傳說。
孤山的文化底蘊豐厚,歷史文化之古,可追溯到《山海經》,其這樣描述“景山,南望鹽販之澤,北望少澤。其上多草……其草多秦椒,其陰多赭,其陽多玉。”漢代以后,就有許多人以為介子推所死難的綿上之山就是孤山。如楊雄《河東賦》與《晉太康記》、《地道記》等都有所載。近代著名考古學家、南京古物保存所所長衛(wèi)聚賢亦曾撰文《介子推隱地之研究》,都證明介子推隱身孤山,故孤山又稱“介山”或“綿山”。1931年在孤山北麓發(fā)現(xiàn)并挖掘了一處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遺址,即荊村遺址。荊村遺址挖出的大量“黍稷及黍稷殼皮”表明,我國人民在五千年前就擁有相當高的谷物栽培技術,是河東人民開創(chuàng)了高粱等農作物栽培先河,打破了高粱從印度傳入的定論。另有萬泉遺址、袁家莊遺址、北吳遺址等散布其周。漢武帝用事孤山,光武帝孤山避難,秦王李世民孤山揮戈的軼聞傳說,或有史料記載,或有遺跡可證。在萬榮,關于孤山的來歷以及與孤山相關的各種傳說很多,有追逐愛情的桃花姑娘桃花洞修道成仙和柏林廟扭扭柏的故事,有不屈不撓反抗邪惡的勒馬回和高姐姐的故事,也有與帝王將相有關的“喜蛛”與“害貨”和馬刨泉的故事。
一方水土養(yǎng)育一方人,萬榮人在山西乃至全國都深有影響,是因為孤山稟賦萬榮人了特有的性格,萬榮人性格孤傲而憨直,認真而率性,爭強好勝,敢為人先,鍥而不舍,永不服輸,形成了以“能”為核心的萬榮精神,敢想、敢干、能干、會干。萬榮人常常孤獨地去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而更多的萬榮人象孤山一樣用寬闊的胸懷勇敢地面對一切異樣的眼光,堅持不懈地走下去,直至成功。因此就有戰(zhàn)國時萬榮人張儀,游說六國;唐朝時萬榮人王勃寫成千古流傳的《滕王閣序》,薛收、薛元敬、薛德音,以文才武略輔佐唐王李世民;明朝時萬榮人薛宣,敢于和太監(jiān)王振抗爭;清朝時萬榮人楊天霖,四次上奏皇帝,痛斥賣國殘李鴻章;近代考古學家萬榮人衛(wèi)聚賢;當代唯一得到國家級科學發(fā)明獎的萬榮農民王衡等傳頌。
孤山因其孤傲憨直而顯“孤”,也因其歷史久遠而顯“沉”,更因其文化厚蘊深刻而顯“雄”。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