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羌活勝濕湯與九味羌活湯中均含有的藥物是(多選) A.防風 B.蒼術 C.川芎 D.藁本 點擊空白處查看答案 AC。此題旨在考查羌活勝濕湯與九味羌活湯中均含有的藥物。A和C選項為羌活勝濕湯與九味羌活湯中均含有的藥物。九味羌活湯的組成有羌活、防風、蒼術、細辛、川芎、白芷、生地黃、黃芩、甘草。羌活勝濕湯的組成有羌活、獨活、藁本、防風、甘草、蔓荊子、川芎。 02 外感風寒濕邪,癥見惡寒發(fā)熱,無汗,頭痛項強,肢體酸楚疼痛,口苦而渴者,治宜選用(單選) A.麻黃湯 B.荊防敗毒散 C.九味羌活湯 D.藿香正氣散 E.羌活勝濕湯 點擊空白處查看答案 C。九味羌活湯主治外感風寒濕邪,內(nèi)有蘊熱證?!皭汉l(fā)熱,無汗,頭痛項強,肢體酸楚疼痛”為外感風寒的表現(xiàn),“口苦微渴”為內(nèi)有蘊熱的表現(xiàn)。 03 下列各組方劑中,均為表寒里熱兼治的是(單選) A.桂枝湯、銀翹散 B.九味羌活湯、大青龍湯 C.小柴胡湯、蒿芩清膽湯 D.溫脾湯、大柴胡湯 點擊空白處查看答案 B。九味羌活湯:發(fā)汗祛濕,兼清里熱——外感風寒濕邪,兼有里熱。大青龍湯:發(fā)汗解表,兼清里熱—一風寒表實證兼有里熱。 04 下列選項中,屬于九味羌活湯的兩味藥物是(單選) A.荊芥、川芎 B.黃連、半夏 C.細辛、防風 D.生地、干姜 E.白芷、薄荷 點擊空白處查看答案 C。九味羌活湯的組成為羌活、防風、蒼術、細辛、川芎、白芷、生地黃、黃芩、甘草。方歌是九味羌活防風蒼,辛芷芎草芩地黃;發(fā)汗祛濕兼清熱,分經(jīng)論治變通良。 05 九味羌活湯的功用是(單選) A.發(fā)汗散寒,宣肺平喘 B.發(fā)汗解表,清熱除煩 C.解肌發(fā)表,調(diào)和營衛(wèi) D.解表蠲飲,止咳平喘 E.發(fā)汗祛濕,兼清里熱 點擊空白處查看答案 E。本方劑升散藥和清熱藥結合運用,功用是:發(fā)汗祛濕,兼清里熱。主治:外感風寒濕邪,內(nèi)有蘊熱證。惡寒發(fā)熱,無汗,頭痛項強,肢體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黃,脈浮或浮緊。
方劑學各論——解表藥(二)
(全國卷歷年出題數(shù):6道)
1.方劑對比分析與鑒別應用——辛溫解表類
(1)九味羌活湯:辛溫發(fā)汗,兼清里熱,適用于外感風寒挾濕,惡寒發(fā)熱,無汗身痛,兼有口苦微渴者。
(2)加味香蘇散:為辛溫發(fā)汗之緩劑,適用于四時感冒,惡寒發(fā)熱不甚而無汗之表證微渴者。
2.具體方劑
(1)九味羌活湯
【方歌】九味羌活防風蒼,辛芷芎草芩地黃;發(fā)汗祛濕兼清熱,分經(jīng)論治變通良。
【組成】羌活、防風、蒼術、細辛、川芎、白芷、生地黃、黃芩、甘草。
【用法】水煎服。原方提出:“若急汗,熱服,以羹粥投之;若緩汗,溫服,而不用湯投之?!?/span>
【功用】發(fā)汗祛濕,兼清里熱。
【主治】外感風寒濕邪,內(nèi)有蘊熱證。惡寒發(fā)熱,無汗,頭痛項強,肢體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黃,脈浮或浮緊。
【方義】①羌活辛苦性溫,散表寒,祛風濕,利關節(jié),止痹痛,為治太陽風寒濕邪在表之要藥,故為君藥。
②防風辛甘性溫,為風藥中之潤劑,祛風除濕,散寒止痛。蒼術辛苦而溫,功可發(fā)汗祛濕為祛太陰寒濕的主要藥物。防風、蒼術相合,協(xié)助羌活祛風散寒,除濕止痛,是為臣藥。
③細辛、白芷、川芎祛風散寒,宣痹止痛,其中細辛善止少陰頭痛、白芷擅解陽明頭痛、川芎長于止少陽厥陰頭痛,此三味與羌活、蒼術合用,為本方“分經(jīng)論治”的基本結構。生地、黃芩清泄里熱,并防諸辛溫燥烈之品傷津,以上五藥俱為佐藥。甘草調(diào)和諸藥為使。
④臨床應用本方,尚需根據(jù)病情輕重,輔以羹粥。若寒邪較甚,表證較重,宜熱服本方,藥后應啜粥以助藥力,以便釀汗祛邪;若寒邪不甚,表證較輕,則不必啜粥,溫服本方即可微發(fā)其汗。
⑤本方配伍特點有二:一是升散藥和清熱藥的結合運用。正如《顧松園醫(yī)鏡》所說:“以升散諸藥而臣以寒涼,則升者不峻;以寒涼之藥而君以升散,則寒者不滯?!倍求w現(xiàn)了“分經(jīng)論治”的思想。
【加減應用】方中藥備六經(jīng),臨證當靈活權變。原書服法中強調(diào),“當視其經(jīng)絡前、后、左、右之不同,從其多、少、大、小、輕、重之不一,增損用之,如神奇效”,明示本方當據(jù)病位的側重,用藥相應進退。
【注意事項】本方為辛溫燥烈之劑,故風熱表證及陰虛內(nèi)熱者不宜使用。
(2)香蘇散
【方歌】香蘇散內(nèi)草陳皮,疏散風寒又理氣,外感風寒兼氣滯,寒熱無汗胸脘痞。
【組成】香附、紫蘇葉、炙甘草、陳皮。
【用法】水煎服。
【功用】疏散風寒,理氣和中。
【主治】外感風寒,氣郁不舒證。惡寒身熱,頭痛無汗,胸脘痞悶,不思飲食,舌苔薄白,脈浮。
【方義】蘇葉辛溫,歸肺、脾二經(jīng),發(fā)表散寒,理氣寬中,一藥而兼兩用,切中病機,為君藥。香附辛苦甘平,行氣開郁,為臣藥。君臣相合,蘇葉得香附之助,則調(diào)暢氣機之功益著;香附借蘇葉之升散,則能上行外達以祛邪。此即李時珍所謂香附生用“則上行胸膈,外達皮膚……得紫蘇、蔥白則能解散邪氣?!毙仉淦?,雖緣于氣郁,亦與濕滯有關,故佐用理氣燥濕之陳皮,一則協(xié)君臣行氣滯以暢氣機,二則化濕濁以行津液。甘草健脾和中,與香附、陳皮相配,使行氣而不致耗氣,并調(diào)和藥性,是佐藥兼使藥之用。如此配伍,使表邪解則寒熱除,氣機暢則痞悶消。
【加減應用】風寒表證較重,加蔥白、生姜,荊芥等以加強發(fā)汗解表的作用;氣郁較甚,胸脅脹痛,脘腹脹滿者,加柴胡、厚樸、大腹皮等以加強行氣解郁之力;濕濁較重,胸悶,不思飲食,苔白膩者,加藿香、厚樸、半夏等以化濕運脾;兼見咳嗽有痰者,加蘇子、桔梗、半夏等以降氣化痰止咳。
【附方】
加味香蘇散
【組成】紫蘇葉、陳皮、香附、炙甘草、荊芥、秦艽、防風、蔓荊子、川芎、生姜,水煎溫服,微覆似汗。
【功用】發(fā)汗解表,理氣解郁。
【主治】外感風寒,兼有氣滯證。頭痛項強,鼻塞流涕,身體疼痛,發(fā)熱惡寒或惡風,無汗,胸脘痞悶,苔薄白,脈浮。
(3)正柴胡飲
【方歌】局方升麻葛根湯,芍藥甘草合成方,麻疹初起出不透,解肌透疹此方良。
【組成】柴胡、防風、陳皮、芍藥、甘草、生姜。
【功用】解表散寒。
【主治】外感風寒輕證。微惡風寒,發(fā)熱,無汗,頭痛身痛,舌苔薄白,脈浮。
【方義】方中君以柴胡辛散表邪。臣用防風祛風寒,止疼痛。生姜辛溫發(fā)散,助柴胡、防風解表透邪;陳皮疏暢氣機,以助驅邪外出;芍藥益陰和營,防辛散太過而傷陰,共為佐藥。甘草調(diào)和諸藥為使。本方藥性平和,對于氣血不虛而外感風寒較輕者頗宜。
(4)柴葛解肌湯
【方歌】陶氏柴葛解肌湯,邪在三陽熱勢張,芩芍桔草姜棗芷,羌膏解表清熱良。
【組成】柴胡、干葛、甘草、黃芩、羌活、白芷、芍藥、桔梗、生姜、大棗、石膏。
【用法】加生姜、大棗、石膏,水煎溫服。
【功用】解肌清熱。
【主治】外感風寒,郁而化熱證。惡寒漸輕,身熱增盛,無汗頭痛,目疼鼻干,心煩不眠,咽干耳聾,眼眶痛,舌苔薄黃,脈浮微洪。
【方義】①方以葛根、柴胡為君,葛根味辛性涼,辛能外透肌熱,涼能內(nèi)清郁熱;柴胡味辛性寒,既為“解肌要藥”,且有疏暢氣機之功,又可助葛根外透郁熱。
②羌活、白芷助君藥辛散發(fā)表,并止諸痛;黃芩、石膏清泄里熱,四藥俱為臣藥。其中葛根配白芷、石膏,清透陽明之邪熱;柴胡配黃芩,透解少陽之邪熱;羌活發(fā)散太陽之風寒,如此配合,三陽兼治,以治陽明為主。
③桔梗宣暢肺氣以利解表;白芍、大棗斂陰養(yǎng)血,防止疏散太過而傷陰;生姜發(fā)散風寒,均為佐藥。甘草調(diào)和諸藥而為使藥。諸藥相配,共成辛涼解肌,兼清里熱之劑。
【配伍特點】溫清并用,側重于辛涼清熱;三陽并舉,表里同治,側重于疏泄透散。它和一般辛涼解表以治風熱表證當有區(qū)別。
【注意事項】如太陽表邪未入里者,不宜用本方,恐其引邪入里;若里熱而見陽明腑實證(大便秘結不通)者,亦不宜用。
編輯:青檸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