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龍、姓氏、龍氏小考暨武陵龍氏辨析
武陵龍氏族譜1
龍、姓氏、龍氏小考暨
武陵龍氏辨析
       江西永新 龍林森

          四、中華龍氏武陵世系辨析
        龍氏是個多源的古老氏族,那么,中華龍氏武陵世系(武陵龍氏)源出何處呢?根據(jù)古代史書和龍氏族譜以及相關(guān)資料記載,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
        一、溯厥由來,系上帝以龍紀(jì)官,以官為氏,龍作納言,其肇端也。龍子諱穆者,始祖也?!尽段淞挲埵现赜喖易V序》,大漢初平辛未歲(公元191年),陳留蔡邕伯喈氏謹(jǐn)序)。按:蔡邕(公元133——192年),東漢文學(xué)家、書法家?!?/strong>
        二、龍,始于虞廷,官納言,子孫以字為氏。傳至京兆伯高裔孫諱諭者,為愛州司戶,二十六世矣……?!尽兜乐蔟埵献V序》,唐元和丁亥(公元807年)嘉平月,前愛州觀察推官遷右拾遺翰林學(xué)士柳公權(quán)撰。按:柳公權(quán)(公元778——865年),唐代著名書法家。】
        三、吾閱龍氏譜,系出太昊,時以龍紀(jì)官為氏,降而至于有虞之納言,有夏之龍圉,有周之龍子。世世相傳,歷歷簡簡,前學(xué)士蔡公(邕)之述備矣,余何復(fù)適其詳哉。余且自東漢零陵太守諱述之后……?!尽兜乐蔟埵献V世系序》,大唐元和五年歲次庚寅(公元810年)麥秋上旬,年家同寅弟翰林侍講學(xué)士柳公權(quán)拜序。】
       四、自虞廷龍作納言,以龍為氏,至周龍穆,嘗見稱引于孟氏書。及東漢太守伯高,以秦人官楚,家楚之零陵?!尽队佬慢埵希ǔ蹩蹋┳V序》,大宋元豐元年戊午(公元1078年)春,河南程顥伯淳氏敬序。按:程顥(公元1032——1085年,北宋大儒,著名理學(xué)家,教育家?!?/strong>
        五、觀其譜曰,昔祖京兆人也,為虞納言之后。始祖龍述,字伯高,東漢為山都長,敦厚周慎,謙約節(jié)儉,廉公有威,擢守零陵,郡邑群賢,咸愛重之?!尽队佬慢埵隙拮遄V序》,宋寶祐五年丁巳孟夏望日,同郡文山文天祥序。按:文天祥(公元1236——1283年),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南宋大臣?!?/strong>
        六、“昔,勾龍氏以官,豢龍、御龍氏以技,非吾龍也。鄭漁仲《通志·氏族略》:‘龍氏,舜臣也,龍為納言,子孫以名為氏?!苡旋堊用?,見稱于《孟子》,然皆年邈世湮,未敢妄附。惟東漢伯高公,由京兆宦楚,任零陵太守,子孫家于楚,此吾龍之所自出也?!谋蜃R”【《原姓》(光緒十八年編纂的《南城龍氏七修譜》)。按:龍文彬(公元1821——1893年)晚清著名文學(xué)家、史學(xué)家?!?/strong>
       七、我龍氏,援(源)自虞廷龍納言,歷三代而訖西漢。……迨西漢初,高帝納劉敬言,征詔齊楚各地英豪及顯貴家族,集居關(guān)中,吾龍先祖,亦同時以鉅鹿人家秦。定居扶風(fēng)數(shù)十年后,吾龍始祖勉公崛起,以名賢受命出任程邑學(xué)長(古邑名,在今陜西咸豐市東。按:咸豐市應(yīng)為咸陽市),政聲卓著,田墅載德,邑人頌之曰:“德孚于鄉(xiāng),為龍為光。勉翁先覺,導(dǎo)我愚氓?!币蛎涠釉唬河墟?、有光。光無傳。至東漢間,四世伯高祖,名述,以學(xué)者先任山都長(縣名,秦置,在今湖北襄陽西北),屢官至零陵太守,先家武陵,遂開族焉。故爾述祖為始遷一世祖,我龍氏亦因以武陵郡名之。(《廣東吳川塘蓮倡修龍氏歷史通譜引言》,公元一九九四年吳川琮派三九氏孫光任源搦管謹(jǐn)撰。按:此作者生平未考。)
        八、……藏族等亦有姓龍,即使?jié)h族,亦有多個出處,有上古龍行、豢龍氏、舜時龍納言、夏朝御龍氏等。溯我粵中龍氏,源出龍納言,望出武陵郡。……武陵郡始祖龍伯高,其太祖(按:其稱呼不妥)龍勉,原居河北鉅鹿,西漢時因仕奉詔遷居陜西雒陽(雒陽即扶風(fēng)京兆)。龍伯高初任山都縣令,東漢光武帝時升零陵太守,官于楚,家武陵,遂為武陵始祖。(《粵中龍氏概況》,龍伯高官道學(xué)術(shù)研究會,2005年10月18日。)
        從上述譜序等文獻分析,可以斷定:武陵龍氏,出自舜臣納言龍。
然而,從所拜閱過的龍氏族譜和相關(guān)資料中,我們又發(fā)現(xiàn),有的作者對納言龍的理解不同,文中甚至出現(xiàn)明顯的錯誤;對武陵龍氏始祖的定位出現(xiàn)錯亂,所以不得不提出來,以供大家探討、辨析。        下面列舉網(wǎng)絡(luò)中所載的具有代表性的四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出自舜時納言龍之后。《通志氏族略》所載,龍氏,舜臣也,龍也納言(一種專司出納帝命的官職),子孫以名為氏。(摘自網(wǎng)絡(luò)三聯(lián)閱讀文章《龍姓起源》)
       第二種說法:源于姒姓,出自舜時納言龍之后,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據(jù)《通志氏族略》、《廣韻》和《元和姓纂》等書記載,舜有個大臣叫龍,任納言(《書·堯典》中說納言是負(fù)責(zé)宣達帝命的官員,相當(dāng)于后世的尚書令)之職,《書經(jīng)》《舜典》中說:“命汝作納言,夙夜出納朕命”,指的就是龍任納言之事。他的后裔就以龍為姓氏。(摘自網(wǎng)絡(luò)姓氏知識吧文章《龍氏起源》,作者Hi納百川)
       第三種說法:晏龍,亦稱龍子、龍叔,職為納言。由于他主張“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貢”,因而后來被孟子引用以告戒滕文公,青史垂名,“龍也納言”指的就是他。在晏龍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龍氏。(摘自網(wǎng)絡(luò)文章《龍的姓氏淵源》。按:這是一種有多處錯誤的牽強附會的說法:一、晏龍,不稱“龍子、龍叔”。晏龍,是帝俊之子。《山海經(jīng)·海內(nèi)經(jīng)》:“帝俊生晏龍,晏龍是為琴瑟?!庇纱丝芍?,晏龍是始作琴瑟者。二、古代有賢人龍子,即所謂《孟子》有龍子;周朝有龍子名穆,一曰龍叔,即所謂《列子》有龍叔,《孔叢子》有龍穆;他們并不是“職為納言”,而且古代的賢人龍子與周朝的龍子名穆是否同一人,待考。三、晏龍的子孫有姓龍的嗎?好像沒有聽說過。四、“龍也納言”指的不是晏龍,而是舜臣納言龍。)。

    第四種說法:出自舜時納言龍之后。據(jù)《通志·氏族略》所載,龍氏,舜臣也,龍也納言(所謂納言,是當(dāng)時一種專司出納,帝命的官職。)子孫以官職名龍為氏。因舜的活動地域在晉南地區(qū),故此支龍氏出自今山西省境。是為山西龍氏(按:這種說法不妥,因為山西范圍太寬,既不能代表得姓鼻祖,又不是郡望,不能代表一個世系。還有人說的河南龍氏”“河北龍姓等等,也不妥)。至漢代,龍勉因仕從河北鉅鹿詔遷扶風(fēng)京兆,傳四代有龍述,字伯高,龍伯高初任山都縣令,漢光武帝時升零陵太守,官于楚,家武陵.武陵始祖(摘自網(wǎng)絡(luò)《龍氏·百度百科》、《關(guān)于龍姓的歷史和現(xiàn)狀的研究報告》)。

        從這四個例子當(dāng)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一些有爭議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龍為納言的“龍”,指的是誰?子孫以他的人名為氏還是以官名(或官職)為氏”?
我認(rèn)為 ,龍為納言的“龍”,指的是名字叫“龍”的這個人——即舜臣龍或曰納言龍。子孫以名(納言龍的名字)為氏”。理由是:
      (一)從前面對武陵龍氏源出何處的八種不同的說法中,可以得到印證。如:
“龍,始于虞廷,官納言,子孫以字為氏?!薄白杂萃堊骷{言,以龍為氏。”
      (二)從古代的一些文獻中,可以得到印證。如:唐代林寶編的《元和姓纂》
云:“龍,《尚書》舜臣龍為納言,子孫以王父字為氏”。宋代陳彭年、丘雍等重修的《大宋重修廣韻》(簡稱《廣韻》)載:“龍,舜納言龍之后”。宋代鄭漁仲(鄭樵)編纂的《通志·氏族略》載:“龍氏,舜臣也,龍為納言,子孫以名為氏。”這就告訴我們:帝舜有一個大臣名叫龍,任納言之職,他的子孫以他的名字作為姓氏。如果說“以官名為姓”,那么,官名是什么?納言。這就不應(yīng)該姓“龍”,而應(yīng)該姓“納言”了。所以,這種望文生義的說法,是錯誤的。據(jù)清代著名文學(xué)家、史學(xué)家龍文彬考證:“昔,勾龍氏以官,豢龍、御龍氏以技,非吾龍也。鄭漁仲《通志·氏族略》:‘龍氏,舜臣也,龍為納言,子孫以名為氏?!苡旋堊用拢姺Q于《孟子》,然皆年邈世湮,未敢妄附。惟東漢伯高公,由京兆宦楚,任零陵太守,子孫家于楚,此吾龍之所自出也。“”(《原姓》)。這也告訴我們,過去,勾龍氏以官,豢龍、御龍氏以技,不是武陵龍氏的先祖。武陵龍氏的得姓鼻祖是帝舜時一個名叫“龍”的大臣,是他被封了“納言”這個官職以后,才有姓氏,這個姓氏的怎么定的呢?他的子孫以他的名字“龍”作為姓氏。有人說,見稱于《孟子》的龍穆,是我們武陵龍氏的始祖,因時間太久了,時代變遷很大,又沒有存世的確鑿的歷史資料,所以我們不敢妄然附和。唯有從京兆來到楚地任零陵太守的伯高公是武陵龍氏的始祖。
       有的人可能對這種解釋,有點懷疑,就拿最早出現(xiàn)的蔡邕于大漢初平辛未歲(公元191年)撰的《武陵龍氏重訂家譜序》的一段話“溯厥由來,系上帝以龍紀(jì)官,以官為氏,龍作納言,其肇端也”來反駁:“這里面不是明寫著‘以龍紀(jì)官,以官為氏’嗎?你怎么說‘以名為氏’呢?”這就要看我們對這段話如何理解了。根據(jù)《武陵龍氏重訂家譜序》全文分析,我認(rèn)為,這里的“由龍紀(jì)官,以官為氏”是這么一個意思:帝舜有一個名字叫“龍”的大臣,工作很出色,于是帝舜給他加封了一個叫“納言”的官職,但是,名字叫“龍”的這個人原來沒有姓氏,所以自從封了一個“納言”這個官職以后,他才有了姓氏,這個姓氏就以他的名字“龍”定的,叫做“龍”,于是,他的子孫以他的名字“龍”作為姓氏。為了與其他的龍姓(如:豢龍氏、御龍氏)有所區(qū)別,故而亦叫“納言龍”。這里的“以官為氏”,實際上指的是這個名叫“龍”的人自從有了“納言”這個官職(或官名)之后才有姓氏,而不是“以他的官名或官職為姓氏”。“官”與“官名”或“官職”是三個不同的概念,不能混為一談。究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語言環(huán)境的變化,現(xiàn)代某些人對《武陵龍氏重訂家譜序》全文理解不全,所以對“以龍紀(jì)官,以官為氏”中的“官”的理解有誤,有的人甚至不加考證,以誤傳誤。
       第二個問題:納言的官銜有多大?其主要職責(zé)是什么?
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史書——《尚書·虞書·舜典》載:“帝曰,龍,朕堲讒說殄行,震驚朕師,命汝作納言,夙夜出納朕命,惟允?!边@里面的“汝”,指的是名字叫做“龍”這個人。從這個記載中,我們不難看出,舜帝為什么要設(shè)立納言這么一個官職以及納言這個官職的作用和職能。納言,系古官名,主出納王命。唐初的孔穎達疏:“納言,喉舌之官,聽下言納於上,受上言宣於下,必以信?!逼渲饕氊?zé)是宣達帝命,即相當(dāng)于后世的尚書令、侍中、現(xiàn)在的國務(wù)院總理或副總理。有人認(rèn)為“所謂納言,是當(dāng)時一種專司出納,帝命的官職”。這是對“納言”的理解錯誤,而產(chǎn)生標(biāo)點錯誤。他斷章取義把“主出納王命”中的“出納”取出來,把這句話割裂開來,認(rèn)為當(dāng)時納言這個官職的職能是“專司出納”,那就貽笑大方,大錯特錯了。
        第三個問題:對武陵龍氏始祖如何定位?
        武陵龍氏的得姓鼻祖是納言龍,從前面對武陵龍氏源出何處的八種不同的說法中,我們可以理順出納言龍至龍述之間的不同傳承關(guān)系:
       (一)、(舜)納言龍——(周)龍穆——
       (二)、(舜)納言龍——(東漢)龍述——
       (三)、(舜)納言龍——(夏)龍圉——(周)龍子(穆)——(東漢)龍
述——
         或:(舜)納言龍——(夏)龍圉——
       (舜)納言龍——(周)龍穆——
       (舜)納言龍——(東漢)龍述——
       (四)、(舜)納言龍——(西漢)龍勉——(西漢)龍有孚——(東漢)龍述——
       (五)、還有一種是2005年編修的《粵中龍氏族譜》所述的:
       (舜)納言龍——(西漢)龍勉——(西漢)龍有孚——(西漢)龍先仕——(東漢)龍述——
        在這五種不同的關(guān)系中,我認(rèn)為(舜)納言龍——(東漢)龍述——這種傳承關(guān)系可信無疑。也就是說,武陵龍氏可考的有一脈相承的血緣關(guān)系的始祖,即血緣始祖,有兩位:一是納言龍,這是姓的始祖,即得姓鼻祖;二是龍述,這是郡望始祖。把龍述定為武陵龍氏與納言龍一脈相承的血緣始祖,是最恰當(dāng)?shù)摹U缜宕膶W(xué)家、史學(xué)家龍文彬考證所言:“昔,勾龍氏以官,豢龍、御龍氏以技,非吾龍也。鄭漁仲《通志·氏族略》:‘龍氏,舜臣也,龍為納言,子孫以名為氏。’周有龍子名穆,見稱于《孟子》,然皆年邈世湮,未敢妄附。惟東漢伯高公,由京兆宦楚,任零陵太守,子孫家于楚,此吾龍之所自出也?!蔽淞隇榭ね淞挲埵贤鑫淞?,其始祖應(yīng)該是龍述,不是其他人。
       其他的四種傳承關(guān)系可疑,容易發(fā)生對武陵龍氏始祖定位的錯亂。
先談(舜)納言龍——(周)龍穆——這種傳承關(guān)系第。大漢初平辛未(公元191年),蔡邕撰《武陵龍氏重修家譜序》,肯定了龍穆是納言龍的后裔。但龍述是不是龍穆的一脈相承下來的后裔呢?他沒有說,只道“……龍子諱穆者,始祖也?!鹿?,復(fù)何疑焉。吾也凜切思之誠,于賓客之戾止者,嘗倒履以迎之矣。龍子問序,其能靳之乎?”所以值得懷疑,因為沒有確鑿的歷史資料證實。如果定龍穆為始祖,那么,這武陵龍氏就不能稱為“武陵龍氏”了。然而,龍穆肯定有后裔,他的后裔該稱中華龍氏什么世系,或叫什么龍氏,待考。
       再談(舜)納言龍——(夏)龍圉——(周)龍子(穆)——(東漢)龍
述——這種傳承關(guān)系,我認(rèn)為,不能完全成立。為什么?因為這里的(夏)龍圉,是納言龍的后裔,沒錯。但是,(夏)龍圉并不能完全肯定是龍穆一脈相承的血緣先祖,也就是說,龍穆并不能完全肯定是龍圉一脈相承的血緣后裔,跟上述龍穆與龍述的關(guān)系一樣,也沒有確鑿的歷史資料證實,所以值得懷疑。如果這種關(guān)系成立的話,那就不能這樣寫:“吾閱龍氏譜,系出太昊,時以龍紀(jì)官為氏,降而至于有虞之納言,有夏之龍圉,有周之龍子”,而應(yīng)該把里面最后的“有虞之納言,有夏之龍圉,有周之龍子?!备某伞坝杏葜{言,傳于夏之龍圉,(龍圉)再傳于周之龍子(穆)?!?/strong>
至于(舜)納言龍——(西漢)龍勉——(西漢)龍有孚——(東漢)龍述——,和(舜)納言龍——(西漢)龍勉——(西漢)龍有孚——(西漢)龍先仕——(東漢)龍述——這種傳承關(guān)系,甚至有:“至漢代,龍勉因仕從河北鉅鹿詔遷扶風(fēng)京兆,傳至第四代有龍述,字伯高,龍伯高初任山都縣令,漢光武帝時升零陵太守,官于楚,家武陵,為武陵始祖?!钡恼f法。 在上面這段話里面,出現(xiàn)了“至漢代,龍勉因仕從河北鉅鹿詔遷扶風(fēng)京兆,傳至第四代有龍述”這么一種說法,或干脆把龍勉擺在首位(《粵中龍氏族譜·慶流后裔長發(fā)其祥》),就更容易引起武陵龍氏始祖定位的錯亂了。
這里面的龍勉,是不是龍述的曾祖?武陵龍氏的一世祖到底是誰?我們?nèi)绾握_看待古人對武陵龍氏一世祖的定位?首先,我們必須了解龍勉、龍述為何許人也?
       據(jù)資料載: 龍勉,生于西漢元光元年(公元前130年),終于元康己未(公元前62年)。祖藉河北鉅鹿,漢時官于秦,子孫定居扶風(fēng)京兆。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任程邑亭長(一為“學(xué)長”)。
據(jù)史載:龍述,字伯高,扶風(fēng)京兆人,祖籍鉅(巨)鹿。生于西漢哀帝元年(元壽,庚申,公元前1年)二月十五日。東漢時,初官山都長。公敦厚周慎,為伏波將軍馬援所推重。建武己酉(公元49年),擢零陵(即湖廣永州府)太守。家武陵。卒于章和戊子(公元88年)七月十五日。壽89歲。葬永州北門外司馬塘。州人樹石坊楣鐫“謹(jǐn)飭名儒”四字。
       龍勉與龍述相隔130年,他是不是龍述的曾祖(太公)(按:太公,可作為曾祖,亦可作為祖父,也可作為尊稱),也就是說他們的血緣關(guān)系是不是一脈相承的血緣關(guān)系,必須要有確鑿的歷史證據(jù)。
        從相隔的年限和居地分析,他們有可能是一脈相承的血緣關(guān)系。但是,仔細一推敲,就值得我們懷疑了。他們中間只相隔兩代(父親和祖父),其代距平均約43年,試想,在古代的婚姻史中有這樣每代都是晚婚或38歲以后才得子的記錄嗎?可以斷定,沒有。這是疑點之一。
        疑點之二:在大多數(shù)武陵龍氏族譜中,特別在編修最早的漢譜——《武陵龍氏重修家譜》和較早的唐譜——《道州龍氏譜》以及宋譜——《永新龍氏(初刻)譜》、清譜——《南城龍氏七修譜》中,都沒有提及龍勉這個人。如清代著名的文學(xué)家、史學(xué)家龍文彬在專門探討武陵龍氏、鹽堆(永新)龍氏來源的《原姓》這篇文章開頭的一段話:“昔,勾龍氏以官,豢龍、御龍以技,非吾龍也。鄭漁仲(即鄭樵)《通志·氏族略》:‘龍氏,臣也。龍為納言,子孫以名為氏。’周有龍子穆,見稱于《孟子》,然皆年邈世湮,未敢妄附。惟東漢伯高公,由京兆宦楚,任零陵太守,子孫家于楚,此吾龍之所自出也。”這就明確告訴我們,武陵龍氏的一世祖是龍述,而不是其他人。龍述以前的先輩是誰?無法考證,也沒有必要去考證。我們只要知道龍氏的得姓鼻祖納言龍和武陵世系的始祖龍述就行了。究其原因是:年邈世湮,未敢妄附。即沒有確鑿的歷史記載,不要亂紹祖宗。
       宋代鄭樵撰的《通志·氏族略》曰:“(龍氏)今望出天水、武陵(今湖南常德市)?!笨梢姡?dāng)時的龍氏郡望有二:一為天水郡,一為武陵郡。龍氏因以天水郡名,即為天水龍氏。龍氏因以武陵郡名,即為武陵龍氏。
       如果把龍勉作為龍述的曾祖,那么,這就要完全推翻這種“武陵龍氏,或中華龍氏武陵世系”傳統(tǒng)的定位,整個武陵龍氏的歷史和族譜都要改寫,或不復(fù)存在。翻開我們中華民族的歷史,我們就可以知道,古人為什么要這樣定位的原因。例如:在秦紀(jì)年中,把嬴政稱為始皇帝(公元前221年,庚辛年,稱帝),后才有秦二世。試想,秦始皇嬴政沒有父親、祖父、曾祖、高祖嗎?有。史學(xué)家為什么不去寫秦始皇的先祖?因為秦朝的始皇帝是嬴政,而不是其他人。又如:永新是武陵龍氏的第二發(fā)祥地,永新(鹽堆)龍氏的肇基祖只能是西仲公(龍庚);粵中龍氏的始祖只能是龍近天。同理,武陵為郡望,中華龍氏武陵世系的始祖只能是龍述。
        如果能把龍勉定為始祖,或把龍勉定為龍述的曾祖,擺在首位。那么,龍勉有沒有父親、祖父、曾祖、高祖呢?有。你為什么不把龍勉的父親或祖父或其他先祖寫進族譜中并擺在首位呢?能不能把另外一個人再列為龍勉的父親、或祖父、或曾祖、或高祖呢?依照這種邏輯,當(dāng)然可以。但是,你能找出這個人是誰嗎?除非你牽強附會,或張冠李戴,否則,你是永遠找不出來的。所以,我們的先祖很聰明,用“然皆年邈世湮,未敢妄附”這句話來圓場,不要節(jié)外生枝。試想,曾為吏部主事的清代著名的文學(xué)家、史學(xué)家龍文彬等先賢,以他們的學(xué)識和條件,難道找不出龍述的曾祖是誰嗎?如果是龍勉,為什么劉文彬、龍仁夫、龍袞以及文天祥、程顥、柳公權(quán)、蔡邕等這些先賢從來沒有提起過龍勉這個人呢?
       在我們現(xiàn)在編修的龍氏族譜中和搜集的資料中,有少數(shù)的族譜和資料,說“龍勉因仕從河北鉅鹿詔遷扶風(fēng)京兆,傳至第四代,有龍述”,居然認(rèn)定龍勉為龍述的曾祖(或曰“始祖太公”,公元前130——前62年),認(rèn)定龍有孚定為祖父(或曰“始祖公”,公元前92年——前30年),認(rèn)定龍先仕定為龍述的父親(或曰“始祖父”,公元前52年——前8年。據(jù)湖南龍氏族譜記載:龍先仕有四子),那么,龍先仕除龍述以外的其他三個兒子及其后裔又在哪里呢?龍述的高祖及高祖的高祖又是誰呢?這就越說越復(fù)雜了。
        疑點三:在《零陵九芝堂龍氏族譜》、《東安龍氏族譜》等族譜中,稱西漢末年的龍丘萇為龍述的祖父,這又作何解釋呢?難道龍述有兩個祖父嗎?實際上,龍丘萇中的龍丘是復(fù)姓,后來,他的子孫才把復(fù)姓龍丘改為單姓龍和單姓丘。但是,這一支龍姓后裔跟豢龍氏中的一支龍姓后裔和御龍氏中的一支龍氏一樣,他們與納言龍的后裔的血緣關(guān)系有別。
       疑點四:假定龍勉是龍述的曾祖,他的祖藉在河北鉅(巨)鹿,漢時官于秦,子孫定居扶風(fēng)京兆。若他的子孫稱之為“武陵龍氏后裔或中華龍氏武陵世系后裔”,合適嗎?豈不風(fēng)馬牛不相及!況且,龍勉還有其他的后裔。
       這樣一寫,明眼人一看,龍勉為一世祖(雖然寫的是曾祖,但意在為一世祖。注:有的資料稱龍勉為始祖)),那么,武陵龍氏,也就不能稱之為“武陵龍氏”了,那又該怎么稱呼呢?
此外,在上面引用的資料中,對龍勉的出生年份和一些表述方法不當(dāng)。如:公元前130年,為西漢元光五年(辛亥),而不是元光元年。終于元康己未(公元前62年),這里面的“終”應(yīng)改為“歿”或“卒”。元康前面要加一個“漢”字,用以識別朝代。
       關(guān)于龍勉在族譜中的出現(xiàn),疑點很多。下面列舉龍燦珠先生發(fā)現(xiàn)的4個問題:
       一、龍勉,首先出現(xiàn)于清修族譜。宋譜、明譜都無記載。任何歷史典籍或圖書,都沒有出現(xiàn)過這樣的人名。
       二、龍勉任“程邑亭長”,無歷史依據(jù),值得懷疑。據(jù)考,在今陜西咸陽市東有個地方,西周時稱“程”,一作“郢”,亦稱“畢郢”。周文王曾遷居于此。漢朝以此地為皇室的墓地,因此此處葬了五位皇帝,后稱“五陵”。而在此處居住的皇室子孫,多為紈绔子弟,因此有“五陵少年”之稱,其權(quán)力和作用都有限。此地是否居住了龍姓子孫,待考。但龍勉于漢昭帝始元元年(乙未,公元前86年)任程邑亭長(一為“學(xué)長”),沒有歷史依據(jù),連古代傳說都沒有,更值得懷疑。
       三、“亭長”,古官名。西漢時在鄉(xiāng)村每十里設(shè)亭一,亭有亭長,掌治安警衛(wèi),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村長,其權(quán)力和作用都有限。后人對亭長的評價過高,乃言過其實,不可信。有人把龍勉任“程邑亭長”,改為任“程邑學(xué)長”,更是可笑。所謂“學(xué)長”,相當(dāng)于學(xué)校里的班長,現(xiàn)在的“學(xué)長”,多為同學(xué)間的尊稱。古今各個朝代都沒有設(shè)置“學(xué)長”這個官職或出現(xiàn)“學(xué)長”這個官名。
        四、扶風(fēng),位于咸陽西南,伯高公的原居地。試想,伯高公的先祖怎么會從河北鉅(巨)鹿或從扶風(fēng)來到咸陽東的“程”地去當(dāng)“亭長”呢?其可能性非常小。況且,“亭長”這個官職,是他的后人值得驕傲與炫耀的嗎?如果值得炫耀,那歷史上為什么不稱“龍氏因以程邑名,為程邑龍氏”或“龍氏因以扶風(fēng)名,為扶風(fēng)龍氏”呢?有的人可能會天真地認(rèn)為,現(xiàn)在不能標(biāo)新立異改為“程邑龍氏”或者“扶風(fēng)龍氏”嗎?不能!為什么?道理很簡單:因為一個望族姓氏和她的始祖的選擇和定位是不能隨意改動的。正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她的開國領(lǐng)袖毛澤東一樣,這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和定位。
       另外,還有一種關(guān)于龍氏遷徙路線的表述:(河北)鉅鹿——(陜西)雒陽——湖南(道州)——江西(永新)——廣東(廣州)(《粵中龍氏族譜》,2005年編修)。這里面的雒陽,就更讓人費解了。
       據(jù)考:鉅(巨)鹿,在今河北省邢臺市;漢代的鉅(巨)鹿,在今河北省邢臺市平鄉(xiāng)縣境內(nèi)。
雒(洛)陽,即今河南省洛陽市。秦置洛陽縣,漢改雒陽縣。怎么一下跑到陜西去了呢?在陜西省的東南部,有一個舊縣名叫雒南,1964年改為雒南縣,但不叫雒(洛)陽?。∫虼?,為自圓其說,他們便認(rèn)為陜西的雒(洛)陽,就是扶風(fēng)京兆。這是真的嗎?不是!有這樣真實的史載嗎?沒有!漢代的扶風(fēng)京兆,在今陜西省西安市。京兆,是古都西安(長安)及其附近地區(qū)的古稱。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京兆尹、右扶風(fēng)、左馮翊(翼)稱“三輔”,共治長安城中。這三者既為地區(qū)名,也為官名,與郡守相當(dāng),共同管轄京畿地區(qū)。因此可以肯定,陜西沒有雒(洛)陽,只有扶風(fēng)京兆。龍述的先祖從河北的鉅(巨)鹿遷至陜西的扶風(fēng)京兆,這才是史實。
        綜上所述,我認(rèn)為,今天編修族譜,要從“信以傳信,疑以存疑”或眾說紛紜的古族譜或相關(guān)資料中,再去尋找真實的史料,確實很難。古人有一種“文取足證”“寧缺毋濫”的觀點,值得我們借鑒。尤其是現(xiàn)在一種新的觀點提出,或確定一種新的說法,必須要有確鑿的歷史資料作為依據(jù),必須認(rèn)真考究,去偽存真,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要牽強附會,不要以訛傳訛,更不要節(jié)外生枝,這樣才有說服力。在武陵龍氏中,遺存至今的漢、唐、宋代編修的族譜和絕大多數(shù)不同年代編修的龍氏族譜,以及龍氏族眾和歷代有名望的先祖,既已確認(rèn)舜臣納言龍為武陵龍氏的得姓鼻祖,龍述為武陵龍氏始祖,那么,作為武陵龍氏伯高公的裔孫,就應(yīng)該統(tǒng)一這一認(rèn)識,堅持這一觀點,并依據(jù)確鑿可靠的歷史資料編寫好族譜。切勿翻到過去一些未經(jīng)考證為確鑿的史料,或聽到一些傳說,就當(dāng)做一種新的發(fā)現(xiàn),而又未經(jīng)再次認(rèn)真的探討、推敲、明辨真?zhèn)尉筒萋实貙懭胄戮幮薜淖遄V和相關(guān)資料中,這容易犯錯。因為這些載入族譜或資料中的所謂的史實會誤導(dǎo)讀者,甚至以訛傳訛,貽誤子孫。   
       孫中山先生說:“族譜記述中華民族由家庭的團結(jié)擴展到國家民族的大團結(jié),這是中國人才有的良好傳統(tǒng)觀念,應(yīng)妥加利用。”毛澤東先生說:“搜集家譜、族譜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類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也可以為人文地理搜集寶貴的資料?!庇纱丝梢娮遄V的重要性和它能起到的作用。因此,我們今天編修族譜,必須認(rèn)真推敲,其資料必須真實可靠。當(dāng)然,在史書和族譜中,編修者個人不同的觀點和看法是始終存在的,但必須要與其他不同的觀點和看法相比照,必須用事實來說話,以史實來辨析,這樣才能以理服人,以利后人再去探索。我們一定要遵循“敦厚周慎”等祖訓(xùn),傳承先祖的優(yōu)良作風(fēng),謹(jǐn)慎行事,以史為鑒,以史為據(jù),認(rèn)真考證,仔細推敲,去偽存真,秉筆直書,求實,求真,求新,把好質(zhì)量關(guān),這樣,才能把新編修的族譜質(zhì)量提高到一個新的高的水平,
                     武陵龍氏族譜2  
        一、 姓氏源流  
  龍(Lóng 龍)姓的來源因多涉及神話,故不可詳考,源出有七:  
  1、出自黃帝之臣龍行。據(jù)《姓氏錄源》及《竹書紀(jì)年》所載,黃帝臣有龍行,黃帝居有熊(今河南省新鄭)。是為河南龍氏。  
   2、出自舜時納言龍之后,以官名為氏。據(jù)《通志·氏族略》所載,龍氏,舜臣也,龍也納言(所謂納言,是當(dāng)時一種專司出納,帝命的官職。)子孫以官職名龍為氏。因舜的活動地域在晉南地區(qū),故此支龍氏出自今山西省境。是為山西龍氏。傳兩千多年至漢代,有龍勉,因仕從河北鉅鹿詔遷扶風(fēng)京兆,傳四代有龍述,字伯高,龍伯高初任山都縣令,漢光武帝時升零陵太守,官于楚,家武陵.為武陵始祖.   
  3、出自古代神話傳說,御龍氏之后。據(jù)《姓氏考略》所載,龍姓出自御龍氏,望出天水。如夏朝御龍氏劉累(堯之后,因有馴化龍的本領(lǐng),深得夏帝孔甲的賞識,被封賜為“御龍氏”)的后裔中,就有以龍為氏的。劉累的故城在今河南偃師縣南,是為河南龍氏。   
  4、出自古代神話傳說,豢龍氏之后。據(jù)《通志·氏族略》及《名賢氏族言行類稿》等資料所載,相傳董父,已姓,精于飼龍,以畜養(yǎng)龍而被舜賜姓“豢龍氏”。其后代有以龍為氏的,是為湖北龍氏。  
  5、出自西漢牂牁地區(qū)有龍姓。據(jù)《華陽國志》所載,西漢時的牂牁大姓中有龍氏。牂牁郡,治今貴州省凱里縣西北。   
  6、出自地名,以采食地為氏。春秋時楚大夫食采于龍(今山東省泰安西南之龍鄉(xiāng)),其子孫有以龍為氏者。   
  7、出自其他源流和小數(shù)民族有龍姓:  
 ?、?據(jù)《北史》所載,焉耆國(今屬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焉耆西南)、西域且彌(今新疆昌吉、瑪納斯二縣),其君王皆為龍氏。  
 ?、?小數(shù)民族中有龍姓。在我國苗、普米、哈尼、彝、侗、瑤、水等民族均有龍姓。  
        二、遷徙分布  
  傳說時代的龍姓發(fā)源地為河南、山西、湖北。由于龍姓支派較多,故而分布較廣,這一特點使得龍姓迅速地向四周地域擴展繁衍開來。約在漢代,甘肅和湖北、湖南省境及山西、河北、河南山東間地已是龍姓繁衍的三大中心。此期,蜀中(今屬四川)有龍姓遷入者,后又南遷至貴州,形成四大姓氏(龍、傅、尹、董)之一。魏晉南北朝時,中原龍姓為避戰(zhàn)亂而南遷,促使了南方龍姓人口數(shù)量的增長,這次遷徙也為后來江南龍姓發(fā)展勢頭盛于北方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據(jù)《北史》所載:“且彌王、焉耆國王皆龍姓?!毖申葒鵀槲饔蛐?,龍會當(dāng)政時,曾擊敗龜茲王,一時蔥嶺以東,皆率服,其子龍熙在位時,投降后涼,遣子入侍,漸與漢族相融。唐宋時期,八番中的龍番,酋長皆龍姓,后分為大龍番、小龍番安撫司,養(yǎng)龍坑、谷龍、上龍長官司,安龍土千戶。宋元時期,龍姓出現(xiàn)了歷史上第二次大規(guī)模的南遷,促使南方龍姓人口數(shù)量大大超過北方。明清時期,上述“龍番”各分支發(fā)展成為“龍家”,漸與漢、布依、水、苗各族相融。從龍姓歷史演進過程來看,這一過程,即體現(xiàn)著北方龍姓與南方各族相融,又體現(xiàn)著少數(shù)民族龍姓與漢及其他各族相融。就在這一步步的相融中,龍姓完成了遍布華夏的歷史旅程。今日龍姓尤以湖南、四川、廣東、江西等省為多,最近調(diào)查表明,四省龍姓均屬武陵郡江西龍庚支派,約占全國漢族龍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七。他們遷徙原因是宦游,與五胡亂華無關(guān),龍姓是當(dāng)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八十五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占全國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二四。  
        三、歷史名人  
  龍  子:最早見于史籍的龍姓名人,據(jù)說,這位賢人又被稱為龍叔,由于主張“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貢”而被孟子引用以告滕文公,因而青史垂名。  
  龍  勉:生于西漢元光元年(公元前130年),祖藉河北鉅鹿,漢時官于秦,子孫定居扶風(fēng)京兆。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任程邑學(xué)長。  
  龍  述:字伯高,扶風(fēng)京兆人,生西 漢元壽(公元前1年)2月15日 ,東漢時,初任山 都長,建武(公元49年)為零陵太守,家武陵,龍氏因以武陵郡名。  
  龍  庚:字西仲,生唐元和(807年),開成(838年)舉人,自道州出任江西廬陵吉水丞,時芝巢義舉,道梗難歸,父子孫曾避居永新蓮塘,為永新肇基一世祖。  
  龍  況:字景荀,生咸通(860年),龍紀(jì)元年(889年)任大理事十五評事。卒天佑13年(916年),葬鹽堆嶺,有詩云:“富貴千百世,居分億萬家,子孫流出外,永遠有聲華”。生5子,皆顯貴。  
       龍  琰:字太初,北宋元符(1099年)舉人,任安遠尉。宋代詩人。 曾以詩人名義拜見王安石,并作《沙詩》一首,贏得王安石贊許。
       龍禹官:字相丞,北宋元豐四年(1081年)被封為南昌節(jié)度使。又封為湖南安撫招討使,平定楚苗之亂。病故營中,追封為南平侯,謚忠武,并賜“湖湘世家”稱號。  
       龍仁夫:吉安(今屬江西?。┤?,元代浙江儒學(xué)副提舉,著有《周易傳》一書。
       龍近天: 字飛,生于(1135年),終于(1223年),南宋孝宗淳熙四年進士,初任福建莆田知縣,后升南雄路剌史,為官清廉,為民辦實事,政績彪炳,為世所頌.宋寧宗開禧元年(1205年),親領(lǐng)南雄珠璣巷九十七家居民遷徙粵中.
       龍  鐲:宋代人,乾德年間邠州太守,有惠政,深得民心,當(dāng)?shù)匕傩绽L《來鶴圖》頌其德。  
       龍  燮:清代著名戲劇家,望江(今屬安徽省)人。著有《瓊?cè)A夢》、《芙蓉城》等,頗稱于時。  
       龍汝言:字錦珊,安徽桐城人。嘉慶年間中一甲一名(狀元),歷官修撰,繼任內(nèi)閣中書。著有《賜硯齋集》。  
龍許保:明代貴州人,苗族,率眾起義與官軍對抗十余年之久,攻破印江、思州、石阡等城,后遭鎮(zhèn)壓,被俘遇害。  
       龍文彬:清江西永新人,同治年間進士,《周易繹說》、《永懷堂詩文鈔》、《明會要》等為其所著。  
       龍汝元:字春舫(?-1859):清直隸宛平(一作大興,今均屬北京市)人。行伍出身,曾從河南巡撫英桂鎮(zhèn)壓太平軍,歷任游擊、參將。咸豐八年(1858年)升大沽協(xié)副將,助僧格林沁加強天津海防。次年英法聯(lián)軍挑起第二次大沽之戰(zhàn),他堅守北岸前炮臺,手燃巨炮,重創(chuàng)敵艦,卒中炮陣亡。  
       龍啟瑞:字輯五,號翰臣(1814-1858):清廣西臨桂(今桂林市)人。道光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太平天國起義爆發(fā)后,在籍開辦團練。后歷任江西學(xué)政、江西布政使。著有《經(jīng)德堂詩文集》、《小學(xué)高注補正》等。  
  龍澤厚:清末廣西臨桂人,字積之,光緒優(yōu)貢。以知縣引見,在廣州從康有為學(xué),為萬木草堂學(xué)長。曾參加桂林圣學(xué)會、上海強學(xué)會、上海不纏足會、上海中國國會和自立軍起義。光緒二十九年(1903),因為參加 《蘇報》工作,被清政府勾結(jié)上海公共租界巡捕房逮捕。曾主持舊金山《文興報》。后為上海天游學(xué)院教務(wù)長。編有《南海先生上書記》。  
       龍鳴劍:四川省榮縣人。早年赴日留學(xué),參加同盟會,后組織同志軍,開展武裝斗爭,在去往敘州(今宜賓東北)的行軍途中因病去世。
  龍  云:云南昭通人,原在軍閥唐繼堯部下任軍長,后歸附國民黨,1949年發(fā)表聲明,表示擁護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dǎo)。新中國成立后,曾擔(dān)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國防委員會副主席、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wù)委員會委員,第二屆、第三屆全國政協(xié)常務(wù)委員會委員、副主席等職務(wù),為社會主義事業(yè)、民族團結(jié)、邊疆鞏固、鞏固和發(fā)展愛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中國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常務(wù)委員會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的建設(shè)做出了貢獻。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武陵郡:漢高帝時置郡,治所在義陵(今湖南省溆浦南)。相當(dāng)于今湖北長陽、五峰、鶴峰、來鳳等縣,湖南省沅江流域以西,貴州東部及廣西三江、龍勝等地。東漢移治臨元(今湖南省常德市西)。  
       天水郡:西漢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省通渭西北),西晉時移窒上邽(今天水市),北魏時相當(dāng)于今天水、秦安、甘谷等市縣地。  
  武陽郡:隋代將魏州改為武陽郡,治所在貴鄉(xiāng)(今河北省大名東北),唐代又改為魏州。相當(dāng)今河北大名、磁縣、涉縣、武安、臨漳、肥鄉(xiāng)、魏縣、丘縣、成安、廣平、館陶、河南滑縣、??h、內(nèi)黃及山東冠縣一帶等縣地。  
  太原郡:戰(zhàn)國秦莊襄王四年(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太原市西南),北魏時相當(dāng)于今陽曲、交城、平遙、和順間  武昌郡:公元221年孫權(quán)分江夏、豫章、廬陵三郡置郡,治所在武昌。西晉時有今湖北省長江以南,嘉魚、咸寧、通山等縣以東和江西九江、瑞縣等市縣地。  
  南陽郡:戰(zhàn)國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年)置。治所在今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漢轄境相當(dāng)今河南省熊耳山以南葉縣、內(nèi)鄉(xiāng)間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應(yīng)山、鄖縣間地。其后漸小,隋初廢。龍述為山都長,山都是南陽郡的一個縣。  
   2、堂號  
  世師堂、八德堂、敦厚堂:三堂號皆源自后漢龍述,字伯高,為山都長官。馬援給他侄子一封信,勸他侄子學(xué)習(xí)龍述的兩句話:“敦厚周慎,口無擇言,謹(jǐn)約節(jié)儉,廉公有威?!瘪R援稱這是龍述的“八德”?;实壑懒?,提拔龍述為太守,說他“堪為世人師”。  
  經(jīng)德堂:清朝龍起端著《經(jīng)德堂文集》,他的書房叫“經(jīng)德堂”。
  遺安堂:  廣東粵中地區(qū)支派,包括廣州地區(qū),佛山地區(qū),肇慶地區(qū),清遠地區(qū)等,最新調(diào)查,村莊二百多條,人口10萬余,旅居海外的占二成多,始祖龍近天, 遺安堂來由;劉表向龐公曰;不享官祿,無以遺子孫,公曰;世人遺之以危,我獨遺之以安,未嘗無所遺也.故曰遺安.遺安堂字派;(見粵中龍氏族譜)
  此外,龍姓的主要堂號還有:“武陵堂”、“天水堂”、“納言堂”、“敦本堂”、“忠勤堂”等。
  五、家乘譜牒   
  全國:福建泉州龍氏族譜不分卷  
  廣東:;粵中龍氏族譜二卷,   順德大良龍氏族譜十七卷,   花縣大坳龍氏族譜不分卷,  花縣南溪龍氏族譜,    東莞龍屋基龍氏族,    德慶大寧龍氏族譜,   高要金山龍氏族譜,   廣州白云區(qū)大田廟邊龍氏族譜,
  浙江:蘭溪龍舒宗譜六卷  
  江西:萬載龍氏族譜(1782,卷數(shù)不清)、萬載江塘龍氏族譜(卷數(shù)不清)、萬載龍氏族譜(1812,卷數(shù)不清)、萬載龍氏族譜不分卷(1839)、萬載龍氏族譜不分卷(1876)、萬載康樂坊龍氏族譜、萬載龍氏族譜三十九卷首二卷末四卷、萬載龍氏族譜二十卷、萬載龍氏族譜十二卷首二卷末四卷、萬載義井龍氏族譜  
  湖南:配西高橋龍氏五修族譜三十七卷、長沙龍氏族譜十六卷、茶陵云楊龍氏族譜不分卷、湘鄉(xiāng)上湘城南龍氏續(xù)修族譜十八卷、湘鄉(xiāng)城南龍氏族譜八卷首一卷、湘鄉(xiāng)龍氏族譜四卷首一卷、湘鄉(xiāng)城南龍氏四修族譜五十二卷首四卷   
  重慶:大足縣<龍氏宗譜>不分卷(2002) 。大足縣高升鎮(zhèn)<龍氏家譜>全一冊(1980)。

    六、宗族特征  
  1、龍是中國人推崇倍至的神物,以龍為姓氏,亦是這一心理底蘊的表現(xiàn)。  
   2、在龍姓的發(fā)展史中,更多地體現(xiàn)著民族相融的歷史大趨勢。  
   3、龍姓字行輩份井然有序。
  貴州省麻江縣龍氏族譜:再正通勝秀繼祖永春光召世承忠德明生重大幫
  貴州沿河縣中介龍氏族譜 20輩:再正通順秀 ,繼祖永光昌,召世承忠德,明進世大幫。。。。
  另一說(就在我們這一帶),共7個:再正通光昌順秀。。。
  此地還有個“龍石二姓”,是說我們和姓石 的是兄弟,傳說是這樣的:我們的老祖婆在老祖公死了后,改嫁到了姓石的那兒,此后,龍石就是同一個老祖婆了,故成兄弟。


粵東龍氏族譜  



        哲學(xué)的終極命題:人是什么?
        人生的美好愿望:長生不老。
       科學(xué)回答,現(xiàn)實狀況,都冷峻得有點令人沮喪。
       我曾在散文《讀夜》中寫道:“地球有46億年的歷史,有生命的動物出現(xiàn)的歷史也有6億余年了。15萬年以前,便出現(xiàn)了原始的人類,至于人類的文明史,卻只有5千余年。中國的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外國的西澤、尼羅、彼得大帝,一二千年內(nèi)的事,便覺得已很古老而且遙遠。外國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中國的鴉片戰(zhàn)爭,歷史教師講過之后,中學(xué)生們不認(rèn)真記誦便如夢一樣的模糊了?!?/strong>
       地球上螞蟻和老鼠存在的歷史也遠比人類存在的歷史久遠得多。
       古人說,人生七十古來稀。又說,人生一世如白駒過隙。于是,我們在歷史書中讀到,人在自生自滅中總是在夢想中尋求長生不老。在這種尋求中,擁有至高無上的權(quán)力和天下財富的皇帝,一方面,讓人呼喊“萬歲”“萬壽無疆”,尋求一種虛偽的自我精神滿足;一方面千方百計地想得到能延年益壽甚至長生不老的靈丹妙藥。那怕是非常英明的皇帝,不要說“千古一帝”秦始皇幾次派人漂洋過海去尋求不死藥,就是英明偉大的唐太宗李世民也傻瓜似的叫人用水銀煮石頭(煉丹)吃,以至只52歲便非??尚捅У刂卸旧硗觥?/strong>
       老百姓也希冀長生,一些看破紅塵的“聰明”人,或躲藏在人跡罕至的山中逃避復(fù)雜的社會生活,或苦苦“修行”幻想有朝一日羽化升仙逃脫生死輪回。
       三千多年前的王室貴族,為了獲取生命的永恒感覺和不滅的精神滿足,在鼎彝上鑄上祖考、自己、兒孫的名字,后來發(fā)展成編修家譜(族譜、房譜),從貴族到平民,又從官修擴展到民修。家譜和族譜把從始祖到自己到已出生的兒孫的名字,一個接一個記下來,形成生命的鏈條。為防“鏈條”中斷,修譜,提出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這樣,把一代代人的名字永續(xù)不斷地通過上延和下續(xù)記載下去,于是,生命的傳承和延續(xù),無窮無盡……
       從科學(xué)上說,父母的基因,會遺傳給兒女。兒女,是父母的生命的延續(xù)。基因遺傳終結(jié),才是血脈的真正終結(jié)。
       所以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有“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之語。因為無后,人的生命的鏈條便中斷了。
       名字的鏈條,就是人類生命的鏈條。族譜中世系表里的每一個名字,都賦于了生命的永恒的意義。這種強烈的生命意識,使人有了與天地同壽的感覺;使當(dāng)下的生活,更具有人生的哲學(xué)意義和道德意義;使人于天地間的存在,不至于因無聲無息的誕生和無聲無息的消亡而永遠泯滅。
修族譜,創(chuàng)始于王室,普及與發(fā)揚在民間。在中國,尤其在中國南方,各個姓氏與宗支的編修族譜,幾乎遍及每一個村祠。尊祖敬宗,收族睦鄰;敘尊卑,別親疏……宗法道義的宣傳和張揚是旗幟,民間族譜的主要內(nèi)容在世系表,世系表的真正意義,在世系(血緣)的上續(xù)與下延。所以,修譜在民間能久盛不衰。



       據(jù)1996年版《中華姓氏大辭典》(林若甫編),收錄從古至今,中華民族用漢字記錄的姓氏有11,969個。最新的數(shù)據(jù)說,中國共有一萬四千一百多個姓氏。
       中國人,很重視自己的姓氏。中國人,可以無名,但不會無姓。無論自稱是王室的裔孫的人口最多的王姓,還是字義有不祥感覺的人口最少的難姓和死姓,都會為自己的姓氏感到自豪。就是把人生交給佛祖的比丘尼比丘僧,也有一個姓——釋。
       姓氏是血緣的群體,宗族的旗幟。血緣,就是親情。
       中華民族,就是由擁有一萬多個姓氏的家族組成的。
       西洋人有沒有姓氏?
       西洋人古代是有姓氏的。古希臘,雅典城邦的“梭倫變法”,用行政區(qū)域取代血族劃分,公民關(guān)系取代宗族關(guān)系,國家法律取代宗法制度?,F(xiàn)代,西洋人雖然還有姓氏,但是,雜亂無章,而且失去了實質(zhì)性的意義。
       中國人的姓氏,是從母系社會到父系社會直到當(dāng)代的血緣延續(xù)。在中國歷史中,血緣關(guān)系經(jīng)孔子、孟子,董仲舒,程頤、程顥,朱熹……一再強化,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要方面。一個人一旦奪取到國家的最高領(lǐng)導(dǎo)權(quán),做了皇帝,只要他創(chuàng)立的朝代沒有滅亡,皇帝的傳承,就只是血緣的傳承。
       中國人的姓氏是怎樣產(chǎn)生的?
       姓與氏,分屬不同的詞義概念。
       姓,首先出現(xiàn)在母系社會。圖騰的徽記,就是姓的雛形之一。進入父系社會后,因私有制的產(chǎn)生,到西周時,實行“分封制”,皇親功臣,以封地為氏。秦帝國建立之前,姓,表示血緣關(guān)系;氏,表示特權(quán)和地位。氏是從姓中衍生出來的。秦始皇,廢除分封而實行郡縣制,氏在社會生活中失去了代表貴賤的實際意義,于是姓與氏融合,成為父系血緣承續(xù)的標(biāo)識。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男性成為社會生活中主導(dǎo)者,男子稱姓,女子卻稱氏——顯示來自那一個名門望族。
       姓氏,最初的來源,有皇族受封的國名,貴族采食的邑名,居住的鄉(xiāng)、亭、村等地名,景物,人事,著名人物的名或字,官職名,謚號,技藝、職業(yè),排行名次,皇帝或權(quán)貴賜姓,避諱改姓,奴仆隨主人改姓,胡姓漢化……
       姓,是血緣家族的符號,成為血緣傳承的集體的標(biāo)識。這是中國特有的文化現(xiàn)象。
       這種由血緣關(guān)系形成的文化特質(zhì),也使中國與其他國家相比具有一種不同尋常的凝聚力。
                      三
       姓氏傳承和繁衍的歷史,就是家譜(家乘、房譜、族譜)。
       家譜歷史悠久,有了文字就有了家譜。
       在出土的甲骨文中,有一部分就是商代王族的血緣傳承的世系;在出土的鼎彝銘文中,有一部分是周代王族的血緣世系。這是最古老最原始的“家譜”。
       權(quán)力的世襲,財產(chǎn)的世襲,使權(quán)貴們強化了“家譜”的意識。家譜,首先誕生于王室。
       原始家譜的誕生,尊祖敬宗與血緣傳承是權(quán)貴亮出的旗幟,潛在的現(xiàn)實意義,在于權(quán)力的繼承和財產(chǎn)的繼承。銘文彰揚祖先的“權(quán)貴”和“美德”,在于顯示家族的尊貴和高尚。
       周代推行宗法制度,“家譜”在王朝中的政治中從而突顯特殊重要的地位,為此,周王朝在中央機關(guān)設(shè)小史,“奠世系,辨昭穆”,負(fù)責(zé)記錄、整理、保管“家譜”。春秋時諸侯國也如法炮制。周王朝天子以大宗主的名義把譜權(quán)集中在中央,同時出現(xiàn)了譜學(xué)?!洞蟠鞫Y記·帝系篇》《世本》等的編纂,使家譜的發(fā)展進了一步。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之后,兩漢編修家譜,蔚然成風(fēng)。應(yīng)劭的《士族篇》,揚雄的《家譜》,又是一次提高和發(fā)展。朝廷設(shè)“宗正”(后來的宗人府),國家有圖譜局,家譜在政治生活中彰顯出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三國時,曹魏推行“九品中正制”,門第制度成了法律,選官、婚姻等,皆以家譜為憑。趙翼在《陔余叢考》中說:“有司選舉,必稽譜牒?!薄吧掀窡o寒門,下品無勢族?!?/strong>
       王室家族是尊貴的,所以,普通家族稱為百姓。
       宋以前,編纂家譜,是“奉敕修定”。至今,我們還能讀到保存下來的古譜,在扉頁上冠以“奉敕修定”四字。到宋朝,程朱理學(xué)倡導(dǎo)“三綱五?!?,家譜于是普及到民間,“家自為說,人自為書”。錢大昕的《十駕齋養(yǎng)新錄·郡望》中說:“至宋而私譜盛行,朝廷不復(fù)過而問焉。”
       蘇洵編纂的《蘇氏族譜》,歐陽修編纂的《歐陽氏族譜》。此二譜一直成為民間編纂族譜的范文。有“蘇式”“歐式”之稱。蘇洵甚至說:“三世不修譜,則同小人矣?!?/strong>
       宋元明時期的民間修譜,主修者多為士大夫及學(xué)識豐厚者,到了清朝,因為修譜普及到大小各姓、各支派、各村祠,進入“草民修譜”。這個時期,家譜泛濫,質(zhì)量參差。甚至有些清修族譜,為了彰顯家族的榮耀,出現(xiàn)胡編亂造,亂紹祖宗等等。
       這是家譜、族譜的整個發(fā)展史,也是家譜歷史學(xué)中的常識。
                                     四
       我們的姓氏是從哪里來的?
       翻開《史記》,第一卷第一章是“五帝本紀(jì)”,第一頁第一行第一句話是:“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
       關(guān)于姓氏的圖書上說:黃帝姓姬,炎帝姓姜,大禹皇天賜姓為姒。
       黃帝25子,得姓者14人。其姓分別為: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嬛、依十二個姓。其中4人,分屬2姓。
       祝融之后為:己、董、彭、禿、妘、曹、斟、芊等八姓。
       “三皇五帝”,本就屬于神話;這些,都是后人的創(chuàng)造和杜撰。從發(fā)掘出來的甲骨文中,有皇室貴族的家族世系,沒有姓氏,更不存在百姓的姓氏。
       但是,我們除了說我們是炎黃子孫,每一個姓氏的源頭,大多數(shù)歸結(jié)到這些母姓之下。
       春秋戰(zhàn)國時期,許多士大夫也還沒有姓氏。如孔氏的得姓鼻祖孔丘,孔丘的父親是叫叔梁紇??浊鸬囊釋O以孔為姓,是春秋戰(zhàn)國以后的事情。
       從魏晉南北朝開始,因為“九品中正制”提出和倡導(dǎo),人們非常重視門第和出身。于是有了一個個身為權(quán)貴或名人的得姓鼻祖。有一位研究姓氏文化的專家說,在那一萬多個姓氏中,一個姓,出現(xiàn)了十幾個、幾十個,有的大姓甚至有上百個不同的鼻祖;也有一個歷史名人,是十幾個、幾十個、甚至上百個姓氏的祖先。
       僅從人口數(shù)量排列在前一百名內(nèi)的大姓中選取例子,一祖多姓的,如:
       以顓頊的裔孫伯益之后趙奢為得姓鼻祖的有趙姓、馬姓(趙惠文王封趙奢于馬服,稱馬服君)、徐姓(伯益之子若木封于徐),黃姓的一支也是得姓于伯益的裔孫,江姓(得姓于伯益的兒子玄仲)。
       以商紂王之叔比干為得姓之祖的有王姓、周姓、林姓、孫姓等等。
       以帝嚳的火官陸終(祝融)為得姓鼻祖的有陸姓、熊姓、羅姓等。
       以御龍氏劉累為得姓鼻祖的有杜姓、劉姓、龍姓等。
       以舜34代媯滿為得姓鼻祖的有陳姓(周武王封媯滿于陳,稱陳胡公)、胡姓(媯滿謚胡公,稱胡公滿)、邱姓(媯滿是陳國的開國之君,陳國有地名宛丘)、田姓、陸姓(媯滿的后代完逃齊,改姓田。田氏代齊,齊宣王小兒子田通封于陸鄉(xiāng))、王姓的一支(齊王田和)、姚姓的一支(齊田完的裔孫田恢的第五世孫敷改姓為姚,尊虞舜為始祖)。
       以共叔段為得姓的鼻祖的有段姓、龔姓、侯姓。
       以姜文叔為得姓鼻祖的有姜姓和文姓。
       以晉畢萬為得姓鼻祖的有萬姓、畢姓、魏姓。
       ……
       一姓多祖的,如:
       王姓,有五支,得姓鼻祖,分別是商紂臣比干,周文王的第十五子畢公高,周靈王太子晉,信陵君魏無忌之孫卑子,齊王田。
       劉姓,有五支,得姓鼻祖分別是炎帝后裔祁氏,王季的兒子,項伯,御龍氏劉累,劉邦之女匈奴王冒頓之妻。
       楊姓,有四支,得姓鼻祖分別是周宣王的兒子尚父,晉武公的孫子突的曾孫伯石(楊食我),諸葛亮平定哀牢夷賜姓,福建林姓遷居廣東梅州后改姓楊,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莫胡盧氏改姓楊。
       孫姓,有四支,得姓鼻祖分別是惠孫、敖(字孫叔)、田書、比干。
       侯姓,得姓鼻祖有黃帝的史臣倉頡、晉國王族之后、春秋時鄭莊公之弟共叔段之子共仲、大禹時的夏后氏。
       龔姓,有八支,得姓的鼻祖分別是黃帝臣共鼓、堯臣共工、商諸侯國共國、周共伯和、周姬和、春秋時晉申生、春秋時鄭國的共叔段、共氏于西漢初為避禍加“龍”而改為龔。
       文姓,有四支,得姓的鼻祖分別為周文王、炎帝后裔姜文叔、春秋時衛(wèi)國將軍孫文子、后晉姓敬的人改姓文。
       ……
       姓氏的本質(zhì)特征,是血緣。來自不同的鼻祖,應(yīng)該說來自不同的血緣;而相同的鼻祖,則有著相同的血緣。
       面對一姓多祖,一祖多姓,我們?nèi)绾谓庾x歷史和現(xiàn)實?又如何解讀族譜?
       現(xiàn)代的歷史學(xué)家從出土文物考證,中國的夏朝及其以前的朝代,都缺乏實際存在的依據(jù)。雖然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文字記載中,出現(xiàn)了三皇五帝(三皇五帝是誰,也有多種說法)的記載,漢、唐的史學(xué)家和歷史著作也沿襲了這樣的說法,現(xiàn)代的史學(xué)家只好把三皇五帝時代歸結(jié)為神話傳說時代。
       從史實出發(fā),得姓于神話傳說,實有的姓氏又顯得虛無飄渺了。
       因此,竊以為,得姓的鼻祖是后人編纂族譜時從先代的典籍或傳說中尋找到的有一點點知名度的名人。
       “稱美而不稱惡”是從鼎銘就已開啟的修譜的原則。編修家譜(族譜),為了說明本支姓氏的歷史淵源的悠久和輝煌,編纂族譜者從泰漢以前及至上古的王侯貴族、社會賢達中尋找得姓鼻祖。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很少有以帝王為得姓鼻祖的。典籍中的找完了,再到神話傳說中找。由于古代交通和通訊聯(lián)絡(luò)不便,同一姓氏,因分居各地,尋得的祖先也便不同,于是出現(xiàn)了許多同姓而異源的“多源頭”;還有,不同的幾個姓,找的是同一個歷史人物,于是出現(xiàn)了一祖多姓的姓氏文化現(xiàn)象。
       現(xiàn)代人各姓宗族修譜,得姓的由來似乎都很“清楚”了。有的人,甚至還排出從黃帝到當(dāng)代相承續(xù)的世系。是現(xiàn)代人的知識比古代人淵博?是考古有了新發(fā)現(xiàn)?還是現(xiàn)代人自作聰明的想像、猜測和杜撰呢?
       現(xiàn)實中,即使相信科學(xué)的現(xiàn)代人,為滿足精神的依附,相信這些神話,把神話當(dāng)作真實的歷史的存在。從執(zhí)掌政權(quán)的官員到普通百姓,都承認(rèn)炎黃的存在,并稱我們是炎黃子孫。于是,炎帝和黃帝有出生的時間和地點,還有炎帝和黃帝的多處陵墓,就是以辯證唯物主義為理論基礎(chǔ)的黨也舉行祭祀黃帝陵的活動。我們,同時也相信三皇之首的伏羲氏,畫八卦,正姓氏的神話傳說,并且看作是歷史的事實。
       這就是中華文化。我在《伏羲陵》一文中說,我們可以不相信神話,但是不可以否定中華文化。就像我們可以否定上帝的存在,但是不可以否定現(xiàn)實生活中宗教文化中的上帝。
       世界著名的哲學(xué)家黑格爾說: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姓氏之源,我們只有這樣解讀:在中華民族的歷史和現(xiàn)實中,姓氏也是一個文化符號。
       我們在生活中,既然選擇了這個符號,這個符號——姓氏,不是形而上的,而是血緣的,蘊涵著溫馨的親情和族群的團結(jié)友愛,莊嚴(yán)的,神圣的。作為研究者,必須嚴(yán)肅認(rèn)真地對待,用深厚的情感維護我們這個族群的集體符號的純潔和尊嚴(yán)。
                 五
        中華龍氏為什么會姓龍?龍姓的源頭在哪里?
        上古的神話傳說,說人文初祖伏羲,本身就是“龍”的化身,伏羲還以“龍”記錄官職名稱;黃帝把軍隊稱為“龍師”,軍隊的旗幟上,也畫上“龍”的圖騰;黃帝出行的儀仗,叫“龍行”。
       這個“龍”,是屬于整個中華民族的。所以,中華民族稱自己是“龍的傳人”。
       堯、舜時代,出現(xiàn)了活躍在歷史舞臺上以“龍”為名字的名人。
       華夏大地的人類社會,進入到有文物和文字可考的歷史后,涉及姓氏源頭的古籍,與龍姓有關(guān)的有春秋時孔子的《尚書》、左丘明的《左傳》、漢司馬遷的《史記》、唐李延壽的《北史》、晉常璩的《華陽國志》等歷史古籍;后人編撰的關(guān)于姓氏的圖書如唐林寶的《元和姓纂》、唐顏師古的《姓氏急就編》、南宋鄭樵的《通志·氏族略》、清張澍的《姓氏錄源》、清陳廷煒的《姓氏考略》,還有《竹書紀(jì)年》、《名賢氏族言行類稿》、《孔叢子》、《中國姓氏集》等專著。
        至于《山海經(jīng)》之類的神話傳說圖書,僅屬于兒童故事。故民間稱人講虛無縹緲的故事為講“山海經(jīng)”。
       龍姓的姓源,從現(xiàn)在已收集到的資料,歸納起來有:一、伏羲以龍紀(jì)官。典出《左傳》。二、黃帝臣龍行。載于《竹書紀(jì)年》。三、五龍氏。典出唐司馬貞《補史記·三皇本紀(jì)》。四、龍師。五、舜臣納言龍。典出《尚書》,載于《通志·氏族略》。六、豢龍氏董父。典出《左傳》。源于己姓,載于《通志·氏族略》、《名賢氏族言行類稿》等。七、御龍氏劉累。典出《史記》。源于祁姓,載于《姓氏考略》等。八、觸龍。九、祖龍始。源于姜姓。典出《孔叢子》。十、龍邑。源于芊姓。十一、龍丘萇。典出《后漢書》,載于《廣韻》、《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姓氏急就篇·下》。十二、牂牁龍氏。典出《華陽國志》。十三、西羌伏侯龍氏。出自《中國姓氏集》。十四、回族漢化的龍姓。十五、蒙古族漢化的龍姓。十六、龍番酋長。少數(shù)民族中漢化為龍姓的還有苗族、普米族、哈尼族、彝族、侗族、布衣族、瑤族、傣族、水族等。加上這些,龍姓至少有二十五個源頭。
        川、黔、滇、桂、湘、新疆、寧夏、海南等地少數(shù)民族中的龍姓,一部分是上面提到的各族群漢化的龍姓;一部分是漢族龍姓遷入的少數(shù)民族區(qū)域而劃歸少數(shù)民族;一部分是漢族龍姓與少數(shù)民族相互婚配交融,歸屬少數(shù)民族或歸屬漢族龍姓。武陵龍氏各支派編纂的族譜(房譜、家譜)中,已發(fā)現(xiàn)不少伯高公的裔孫的支派,但又屬當(dāng)?shù)氐纳贁?shù)民族,有的雖然沒有族譜,但有口傳的歷史,這一龐大族群,依然保存著伯高祖、西仲祖及祖籍湖南、江西某縣某村的記憶。
       必須提醒宗親注意的是:“以龍紀(jì)官”,紀(jì),即記。并非姓龍名紀(jì)官?!褒埿小?,指黃帝的車駕儀仗出行,并非姓龍名行?!褒垘煛保柯滠娛陆M織的稱號,并非姓龍名師。
       歷史上兩個有名的直諫之臣:夏桀朝的龍逢、商紂朝的比干。比干,不姓比,龍逢,也不是姓龍。
       上面所列漢族龍姓的鼻祖中,至于西漢末年的龍丘萇,零陵九芝堂龍氏族譜等稱為伯高之祖,能否肯定,還需考證??煞Q某一支龍氏的基祖或始祖,作為得姓鼻祖則不恰當(dāng)。
       武陵龍氏現(xiàn)在可以完全可以確認(rèn)的宋修族譜,絕大多數(shù)龍氏族譜和龍氏族眾及歷代有名望的先祖既已確認(rèn)舜臣納言龍為武陵龍氏的得姓鼻祖,作為武陵龍氏一支和伯高公的裔孫,應(yīng)該統(tǒng)一這一認(rèn)識。
                       六
        以伯淮公為開基祖的粵東龍氏,是以開基于永新的鹽堆龍氏欽公派中的一個大的分支,也是一個大家族。分布于廣東的五華、紫金、海豐、陸豐、潮州、惠東、重慶璧山、宜賓屏山、樂山犍為、仁懷平橋、貴港慶豐、臺灣新竹及廣州、深圳、珠海、東莞、惠州及肇慶佛山等地。
       經(jīng)考證,粵東龍氏開基祖伯淮公,為鹽堆龍氏欽公派下的二十二世孫,萬公的后裔 。
       欽公之孫凱,子四:萬、寬、發(fā)、曜。萬、曜二公徙上院黃陂。曜公因官茶陵而居茶陵,萬公生子通。趙匡胤陳橋兵變,滅后周而建立宋朝,一條軍棍,打得天下都姓趙。之后,光義“靖難”,遼金犯邊,戰(zhàn)火不斷。是時,通公離開永新,從軍以赴王事,“奉命出守邊疆”。永新龍氏欽公派《昭德堂房譜》于萬公后記下“從戎河南汴梁未詳”。從此,永新欽公派房譜對萬公裔孫的繁衍與流變,一直沒有文字記載。永新龍氏,骨肉情深,信萬公必有后裔存在,然一直為未能找到萬公的裔孫,心甚惆悵。
        萬公之子通公離開永新后,通公之孫晉淵(十二世,萬公曾孫),曾回到永新,娶安城彭氏,有子孫傳后。這是公元2000年永新龍氏纂修族譜理事會欽公派分冊編輯人員從彭氏夫人的墓志銘中發(fā)現(xiàn)的。然而,二十一世后,信息又中斷。欽公派萬公的大弟寬公、二弟發(fā)公的裔孫,只能面對歷史嘆息。
       其實,萬公的裔孫,在外飄泊,宋、元兩朝,計四百余年,其中所歷的艱難險阻,我想也只有為國盡忠和一把生活艱辛的辛酸淚了。
       萬公的后裔,對先祖的桑梓之地也一直未能忘懷。通公離開永新時,永新龍氏尚未編修族譜,祖源歷史只有歷代祖先口口相傳,明萬歷九年,方把有些模糊的記憶的家族史記載下來,保存在幾十頁的手抄“家譜”中,有“江西省廬陵縣南門外開基……”,世系表中有“侃——欽——闕名——闕名——闕名——通……”及“舊記奉命出守邊疆”“筑土圍寨”“一子回江西居住”等語,并發(fā)出“嘗思水流有源,木生有根,人生有祖……”的感嘆。
       粵東龍氏祖先,從從軍到解甲歸田,一直飄泊在外,當(dāng)元兵入侵中華,國家垂危時,有隨陸秀夫一同殉難的,后又有隨朱元璋抗元的。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命行進公為尚未建縣的惠州長樂守御千戶所,建衙于東山南蛇嶺下。自此定居立業(yè)。弟行素公襲其爵。至伯淮公,娶康、曾二氏,生鱗、鯤、鯄三子,人丁漸蕃。建伯淮公祠武陵堂于硝芳艷桑村,尊伯淮公為基祖?,F(xiàn)在,人丁總計有五萬余。賴天恩祖德,地靈人杰,伯淮公的裔孫中,清有資政大夫龍德華,將軍龍奇化、龍現(xiàn),富甲一方的龍恩裕,當(dāng)代有國畫大師龍國屏,文壇之星龍遠開,留美博士龍泳……
       公元2011年4月,粵東龍氏文化研究會會長、副會長會先、妙先兄弟,秘書長運錫,族譜主編和副秘書長龍彪、龍頌兄弟及副秘書長龍鵬飛等,從四川打聽到我的電話,千里迢迢,驅(qū)車到永新尋根問祖,在永新三灣賓館我們緊緊地握著他們的手時,千年兄弟,今日相見,心里真是百感交集。他們決定編修粵東龍氏族譜,正在千方百計搜集龍氏祖源資料,《永新龍氏族譜·文獻綜合卷》我雖只剩下自用的一本,只好忍痛割愛。
       長樂(五華)龍氏兄弟,要我充當(dāng)他們編纂族譜的顧問,既然答應(yīng),自當(dāng)盡力。我亦正在編撰《武陵龍氏》書稿,搜集考證其祖源是必要的工作,于是對粵東龍氏兄弟提供給我的經(jīng)清乾隆元年、同治十三年、民國十八年三次重抄的明萬歷九年的已斷爛成紙片的復(fù)印件,公元1989年龍木先生的整理稿,公元2009年龍頌先生撰寫在“粵東龍氏文化研究會通訊錄”中的“(粵東)龍氏歷史簡介”進行考證。
       粵東龍氏有識之士,根據(jù)先祖的手抄筆錄和璧山敦厚堂光緒十四年編纂的《龍氏族譜》,基本上已認(rèn)定通公系萬公之子。
       竊以為:永新欽公派《昭德堂龍氏族譜》世系表中,萬公后之注:“從戎河南汴梁”與廣東長樂武陵堂手抄族譜中語:“奉命出守邊疆”意同;長樂龍氏手抄:“江西廬陵縣南門外”與“江西廬陵府永新縣南鄉(xiāng)”意近,其不準(zhǔn)確處可能是因口傳歷史的記憶的模糊所致;光緒十四年敦厚堂《龍氏族譜》中“欽”之后的三代“闕名”與永新欽公派譜中“欽”之后的“真、凱、萬”三代相契;永新欽公派公元2000年發(fā)現(xiàn)的墓碑上記:萬公曾孫晉淵回到永新與長樂龍氏手抄本所記“一子回江西原籍居住”也相合……有此四個方面,足可證明粵東龍氏認(rèn)為“通公為萬公之子”的觀點是正確的。
       公元2012年7月5日,我特意到深圳寶安龍華,會先會長召集伯淮公裔《龍氏族譜》在龍華及海豐、潮州的部分編委開會,進一步進行了肯定。
       會先、運錫、妙先、龍頌等都在深圳寶安龍華謀求發(fā)展,會先兄于公元2007年,發(fā)起成立粵東龍氏文化研究會,并投入巨額資金,聘請專業(yè)人員,建“龍氏騰飛”網(wǎng)站,傳承龍氏文化,聯(lián)絡(luò)全國各地宗親感情;奔赴海豐、陸豐、潮州及四川、湖南、江西等地,尋找和聯(lián)系伯淮公后裔各支各派,臺灣新竹龍氏是伯淮公的后裔,在公元2011年間,也回到廣州五華拜祖。會先族賢,生意場中人,為編修《粵東龍氏族譜》,不僅四處搜集資料,并且親自撰稿,只用一年多時間,與主編龍彪便編撰出初稿,并要我為之寫序。我自知才疏學(xué)淺,難充此任,但其情難卻,只好獻丑。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生活服務(wù)
熱點新聞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