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學最不同于其他儒學者,在于其強調生命活潑的靈明體驗,因此民國時期陳復開始提出“心靈儒學”做出注解。儒家的學脈自清末已經全然中斷,西學東漸的過程里,中國的圣人學問開始“哲學化”,而有新儒家的誕生。不過回歸成圣的本來面目,這才是儒家能對混亂的世局與世人能張開的貢獻。心學已經影響了不少的海外國家,尤其是對于日本受重最深。
眼 疾 悟 圣 道
青年時期的王陽明一致推崇于朱熹的朱子倫,以理為據,存天理滅人欲。也就是說世間萬物難逃一個理字,人的所做所行都是在理字上面有所展現。在傳習錄中的《朱子晚年定論》中有記載朱熹給親朋送去的書信中,可以看出早年朱熹對自己的理字說的懺悔與悔悟。
王陽明看過這些書信以后欣喜若狂,因為他所堅持的那些道理正是書信書寫的那樣,心即是理,世間所有的事情都擺脫不了一個心字,心是大腦的主機,可以控制自己的一切言行舉止。更給后人留下了四句教: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的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短短的四句話足以包括,心即是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三個觀點。
所有的圣學傳承都是來自于孟子,孟子從“性善論”這一根本思想出發(fā),認為實行“仁政”的最重要的動力,完全仰仗于君子大發(fā)“仁心”。這種“良知”、“良能”,“操之所存,舍之所亡”,貴在一個“養(yǎng)”字。
孟子以子思的“思誠之道”為依據,提出了“盡心”、“知性”、“知天”等觀點。,而北宋程顥開其端,南宋陸九淵則大啟其門徑,而與朱熹的理學分庭抗禮。至明朝,由王明陽首度提出“心學”兩字,并提出心學的宗旨在於“致良知”,至此心學開始有清晰而獨立的學術脈絡。
由于時間的推進很多文學漸漸埋沒,王明陽一直在尋求做圣人的腳步,直到最后才發(fā)現也許是世俗之間的儒者以文辭擾亂了升學的方向。一直到了龍場悟道,才領略了真正的心學,也發(fā)現了以前所堅持的朱熹之道,存在太多的差異。直到一年后在四書五經之中找到真正的答案。
朱熹和陸九淵之間的辯論一共有兩次,第一次是在淳熙二年(1175)“鵝湖之會”。第二次是在淳熙八年的“南康之會”。朱熹和陸九淵之間的辯論尤其是“鵝湖之會”是中國古代思想史上的第一次著名的哲學辯論會。
經過這兩次辯論陸九淵的心學思想逐漸被充實,傳至明代,經王明陽的發(fā)展,形成一個比較精致的哲學體系,世稱“陸王心學”。它作為程朱理學的對立面,曾對明清兩代思想的發(fā)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朱熹則集宋朝理學大成,他繼承了北宋時期程顥、程頤的理學,完成了客觀唯心主義的體系。朱熹的理學博大精深,被后代統(tǒng)治者尊為“大賢”,被學者奉為“萬世宗師”,他的學說對后世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余 祜 對 弈 王 陽 明
正如朱熹是集理學之大成者一樣,王陽明是集心學之大成者。由于當時程朱理學是主流,王陽明至少表面不能與朱熹思想分道揚鑣,于是聰明地采取迂回作法,在書中說朱熹晚年痛悔舊說,已經逐漸向心學靠攏了,并按照自己的心學理論詮釋儒家思想。且不說理學與心學的觀點對錯,這種厚誣前賢的做法多少有點不夠厚道。盡管,這也是出于無奈一種變通,按陽明先生自己的話說,“蓋亦不得已而然”。
作為朱熹的后世傳人,余祜看過王陽明的朱子晚年定論以后發(fā)出了質疑。余祜令人信服地指出,朱熹論心學其實分為三個階段,而王陽明所謂的朱熹晚年悔悟之語,恰是朱熹少時未定之見。在論辯中,余祜邏輯縝密,語言雄辯,竟然使所向無敵的陽明先生無法應對。這件事,被史官鄭重地紀錄在《明史》傳中。
朱子早年篤信窮盡世間之理,便可尋得儒學之本,所以一心都在“考校同異,研究纖密”上用功。晚年氣衰目昏,不能再于支離學問上用功,只得“閑中靜坐,收斂身心”,又參起了“敬”字公案(待人接物,時時自問,是否恭敬有禮),居然于心法上有了全新體驗和意外收獲。
禪門有禪門的公案,儒門也有不少人參“孔顏之樂”等公案?!洞鹆謸裰分校祆渥詻r:“ 熹哀苦之馀,無他外誘,日用之間,痛自斂飭,乃知‘敬’字之功,親切要妙乃如此。而前日不知於此用力,徒以口耳浪費光陰,人欲橫流,天理幾滅。今而思之,怛然震悚,蓋不知所以措其躬也?!?/p>
在朱子看來,“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萬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則,“理”體現社會上儒家道德倫理。他認為把握“理”就要通過格物致知的方法,就是通過接觸世間萬事萬物,體會各種知識的基礎上加深對先天存在的“理”的體驗,最終目的在于,融會貫通而明“理”。并不是對客觀規(guī)律和真理的探索。
他提出“存天理,滅人欲”
王陽明的思想核心是“致良知”他認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貜土贾湍艹蔀槭ベt。
這點與朱熹提出的格物致知不同。他們本質上對儒學的理解不同,儒學發(fā)展到宋明時期,漸漸的由理學轉到心學,這就是不本質的區(qū)別吧。
程朱理學的主張高度概括起來一句話,就是“知”與“行”的二元論,把兩者割裂開來。王陽明心學的主張高度概括起來一句話,就是“知行合一”,主張心外無理。二者相同的地方都屬于唯心主義。
王陽明的心學是對程朱理學的批判性發(fā)展。其實,在程朱理學盛行的時候,王陽明心學的基礎奠基人陸九淵就已經提出了“心學”的萌芽,王陽明的心學就是對陸九淵的學說進一步發(fā)展和提高。
朱熹晚年勇敢地革了自己的命,顯示出一代大儒的不凡魄力。只可惜世人多不知這一轉變,只得跟著朱熹早年的錯誤一條路走到黑。王陽明重拾這一學術事變,目的正是想給予世人以警醒。只是從后世來看,收效甚微。批評朱熹的人依舊抱著其早年著述痛心疾首,跟隨朱熹的人也大多走進了深深的迷途。
(以上圖片均為劉曄本人拍攝)
— 劉曄 —
行走在城市產業(yè)頂端的思想踐行者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