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器的制作是一項十分復雜的傳統(tǒng)技藝,需要用到很多原料和工具。原料主要是木材、漆、夏布、磚灰、各種天然礦物質顏料等。工具有各種專業(yè)漆刷、刮板、鑷子、各種型式的打磨工具、木工工具、電動工具、刻刀、砂紙、炭條、頭發(fā),及用于漆畫的各種粗細專業(yè)用筆等。
漆器的制作流程主要包括設計、制作木胎、包胎、涂灰、打磨、蔭干、髹漆、制作紋理、推磨拋光等。
漆器制作前要對產品進行整體全面的設計,即對器物的外觀形態(tài)、圖案紋樣、材料選擇和制作工藝手段等,都必須事先加以確定,做到制作時心中有數,以其達到預期的藝術效果。
制作涂漆的器物胎體,也叫胎骨。其材質很多,目前國內多用木胎。首先要選料,一般需要使用梨木、榆木等硬木;高檔漆器產品則用楠木、紅木、紫檀等名貴材種;其次進行下料,制作器物,清理表面;最后打磨平整光潔。
先把夏布按胎體尺寸剪好,將其兩面都抹上大漆,然后裱貼在木胎上,整個胎體全部都要貼好,放入窨箱陰干,這樣胎體就包好了。包胎的作用就是防止胎體開裂。
即上膩子做底,俗稱“漆底子”。膩子用生漆和磚灰調和而成的,分為粗灰、中灰和細灰三道工序。先涂粗灰,用刮板將灰料均勻刮附于胎體上,干后打磨,然后分別再上中灰、細灰,每次都要將灰刮得平平整整,厚薄均勻。
打磨是制作漆器從始至終的一個工藝。根據制作進度,分別需要使用各種不等型號的砂紙,對胎體進行反復打磨。用水砂紙打磨時還要不時沾水去進行操作。
漆器制作的陰干過程(干燥)是在潮濕條件下進行的,有嚴格的濕度和溫度要求。濕度85℃左右,溫度25℃左右。用于陰干的設備叫“窨箱”,每上一層灰都要進入窨箱進行陰干,才能再上下一層。
髹漆時先要進行調漆,將大漆加入適量樟腦油調均勻后用專用的刷子刷涂于灰胎上,刷涂時漆層不能過厚。刷漆的層數是根據作品需要,有的要涂刷70~100層。每次刷上漆后,都要進行陰干。
在胎體上制作圖案紋飾,叫做“上紋理”,就是對漆器進行藝術加工。做紋理的工藝方法有很多種,這里簡要介紹5種常用工藝。
彩繪:用大漆在木胎上進行作畫,將器物美化裝飾出來。它不同于在紙上作出的平面畫,它是有立體層次感的,具有更加豐富的藝術表現力。制作時首先將畫稿拓印在底胎上,然后用筆蘸上調好顏色的漆描出圖案,再用不同技法逐步完成畫作。
掐絲:將金銀或其他金屬細絲,按照墨樣花紋的彎曲轉折,掐成圖案,粘焊在器物上。
描金:先將設計好的畫稿拓印在胎體上,然后把金粉用大漆配好,拿專用畫筆蘸上,在已拓印好的工筆畫基礎上,在需要的部位描上金,勾勒出各種圖案來。
鑲嵌:把生漆涂抹在漆胎上,按圖案設計要求將蛋殼、貝殼、銀絲、金箔等材料,用鑷子或手指,將其巧妙地鑲嵌黏牢在胎體上,形成圖案或紋飾。
堆鼓:乳膠加上滑石粉調和起來,根據設計圖案在需要高起平面的部位,用漆料一層一層堆起來,使作品產生立體的效果。
漆器完成最后需進行推磨拋光處理。其技藝方法就是用手推。以手掌或頭發(fā)蘸上磚灰和胡麻油,無數次地反復推擦,直至出現光亮如鏡、潤澤如玉的漆面。
文:郭喜梅(原創(chuàng)作品,轉載請注明作者和出處)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