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時間四大名著被翻拍,這背后究竟隱含著怎樣的文化現象?
名著翻拍成風,電視文化囊中羞澀
1958年,北京電視臺(現中央電視臺)播出的《一口菜餅子》打響了中國電視劇的第一槍,形聲并茂的表現形式吸引了不少觀眾。從露天演出到拍成錄像,從黑白到彩色,伴隨電視技術的發(fā)展,電視劇也日漸成熟。1987年王扶林版的《紅樓夢》曾創(chuàng)下70%的收視率?!段饔斡洝罚?986)、《三國演義》(1994)、《上海灘》(1980)、《新白娘子傳奇》(1992)等電視劇更是引來無數劇迷的追捧,造成萬人空巷的盛況。電視成為一個家庭中不可或缺的成員,看電視劇成為一家人每晚不得不做的“儀式”。四大名著要重拍,消息一出,便引來人們的熱議,同時也吸足了人們的眼球。
一部《紅樓夢》就有李少紅電視劇版、胡玫電影版、李平電視劇版《黛玉傳》等不同版本。各版本相互比拼,一時間“紅樓”再掀狂潮。
緊接著,《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均被提上重拍的日程。乍看,古典文學一派欣欣向榮;細想,電視文學一片空空蕩蕩。四大名著被重拍是巧婦難為無“新米”之炊,炒冷飯以掩囊中之羞澀。
然而,近年來電視劇行業(yè)競爭激烈,取材常有雷同,觀眾埋怨故事老套,導演哭訴劇本劣質。翻拍一部老劇比創(chuàng)作一部新劇承擔的風險要小,依仗舊劇已培養(yǎng)的受眾,翻拍老劇至少能保證有部分人看。盡管翻拍老劇常會引來觀眾的大罵,但罵得越多,引起的注意就越多,收視率也隨之上升,投資商們賺的缽滿盆滿。電視劇本的青黃不接,導致翻拍成風,電視劇本難以突破其同一故事由不同人物在不同時代上演的固定模式。
人物形象還原與創(chuàng)作,百姓認可是關鍵
重拍四大名著,人們最關心的是劇中主角的扮演者是否符合自己心中人物的形象。張紀中版的《西游記》第一張場景設計圖“天宮斬妖臺”曝光后,人們展開熱烈討論。質疑者稱里面的造型脫離中國文化底蘊,場景過于西化,甚至有人稱看到這張圖就想到“魔獸世界”。而支持者則表示,張紀中這次很有創(chuàng)意,對神仙鬼怪的形象很滿意。其他名著的翻拍也難逃人們的謾罵。
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對寶黛釵人物形象的描寫可謂細致,這引起人們對新一代“寶黛釵”人選的期待。原著通過寶玉所見描寫林黛玉的形象,“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tài)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嫻靜似嬌花照水,行動如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而由蔣夢婕來扮演李少紅版《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免不了引來人們的評頭品足。有人認為她沒有林妹妹“弱柳扶風”的氣質,有人覺得她的裝扮太過難看,當然也有人對她的扮相表示了肯定。
人物形象到底是否該尊重原著的形象?1986年版《西游記》還原原著形象成為每年寒暑假必播的電視劇。
而《大話西游》(電影版)一改師徒四人的形象,結果也贏得不少掌聲,被人們奉為經典。電視劇對原著人物形象的還原或改變都承擔著一定的風險,人物形象的塑造不僅是長相、服裝、道具的符合,重要的是要貼近原著中人物的“神韻”。玄奘眼中的純凈、黛玉眼中的哀愁都應成為選擇演員的標準。過于追求長相、服裝、道具的符合,只能是徒有虛表行尸走肉,外表相像而已。
因此,“翻拍名著有兩種模式,一種是忠實于原著,一種是在原著的基礎上進行再創(chuàng)造。但是,不管哪種形式,只要得到老百姓認可的,我認為都是可以的。我主張以一種寬容的態(tài)度看待翻拍現象,它本身就是一個世界性的文化現象。”河南大學教授王立群說,“只要能贏得票房、收視率,得到觀眾認可,就是好的翻拍劇。”
新劇超越老劇,商業(yè)運作與思維定式是腳鐐
陳曉旭版的林黛玉、六小齡童版的孫悟空、李雪健版的宋江、唐國強版的諸葛亮都曾經是人們心中不可替代的形象。這不僅得益于當時電視劇環(huán)境的寬松,更重要的是當時的創(chuàng)作人員愿意花時間去細細雕琢。王扶林版《紅樓夢》從拍攝到播出歷時4年,演員也經過長時間的角色培訓,并只專營于一個角色的表現。沈從文等名家也都參與了電視劇的創(chuàng)作?!段饔斡洝罚?988)的拍攝更是長達6年之久,六小齡童更是“章氏猴戲”世家。
不管是陳曉旭,還是張艾嘉,亦或是蔣夢婕。人們只能自己去勾勒一個虛擬的林黛玉形象,任何演員的扮演都難以獲得全部人的認可。陳曉旭版林黛玉的深入人心,不僅得益于她本人的表演,也得益于她處于一個電視劇競爭并不激烈的時代。人們選擇新一代“林黛玉”的標準變成了挑選下一個“陳曉旭”的標準。
人們以老劇的標準去審視新劇,“思維定式”很難讓人們接受新的形象。重拍老劇的價值不是對其簡單的復制,沒有新的創(chuàng)作元素的加入,拍出的東西越是像老劇就越是浪費資源,到頭來還是沒人看。
近幾年來商業(yè)元素的加入,電視劇的拍攝不再由國家提供資金,每個劇組財力有限。拍攝一部二十幾集的電視劇一般三四個月就能完成。演員同時跑幾個劇組是常見的事情,不再專營一個角色的表現,誰能肯定角色的時常轉換能為演員留下多少深度的琢磨和體味。新技術的出現不斷刷新著電視劇藝術的表現形式。先入為主的老劇能否被新劇所超越,一方面在于新劇創(chuàng)作者自身的努力,另一方面在于觀眾是否能放得下自己已有的“思維定式”。
名著產業(yè)鏈的開發(fā),特色是重點
隨著近年的國學熱,人們對名著的議論日漸升溫,名著的社會影響也越來越大。為搭上此趟順風車,各種與名著有關的人和物都開始登上各大媒體的頭條。曹操墓就是一例?!冻啾凇返臒嵊场ⅰ度龂萘x》的重拍都為后來“曹操墓挖掘”關注度的提高做了前期預熱。曹操墓被發(fā)現后,有人就調侃說:曹操都出來了,劉備還會遠嗎?
近年名勝古跡旅游的人越來越多,各地方為招攬游客,掘地三尺,總想找出點什么東西能沾沾古人的光。有的地方在挖墓,有的地方在建西游記樂園,有的地方在尋名人的故里。四大名著成為一個涉及圖書、影視、旅游、考古、食品、服裝等多個領域的產業(yè)鏈。巨大的經濟利益成為人們絞盡腦汁想和名著套近乎的最大動力。
四大名著翻拍,下游產業(yè)的開發(fā),并不總是成功。這里開一個西游記樂園,那里找一個齊天大圣墓,相同的背景難以突出各自的特色。經濟利益的取得并不一定要靠近名著的光環(huán)。
當文化與商業(yè)攜手同行,文化走的威風凜凜,卻越走越窄。商業(yè)卻成為“狐假虎威”中最受益的狐貍。
四大名著的熱潮能持續(xù)多久尚不得知。名著的翻拍固然可以讓人們重新重視傳統(tǒng)文化,但并不能解電視劇長遠發(fā)展之需。如何繼承和發(fā)展傳統(tǒng)文化需要我們重新思考。
影視文化在新時代的發(fā)展并不能簡單地依靠翻拍,尤其是影視劇中對經典名著的重塑,既想乘上商業(yè)的快車,又想不落入商業(yè)的平庸,顯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