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榮獲諾貝爾獎的華人中,有這樣一個人:
耶魯大學校長評價:“他改變了世界。”
美國前總統(tǒng)奧巴馬致函說:“世界欠他一個極大的人情。”
中國科技協(xié)會主席萬鋼寄語:“中國科技界為之振奮,全球華人為之自豪。”
這個人,就是高錕。他用一根頭發(fā)絲粗細的光纖,讓世界進入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觸手可及地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因此得名“光纖之父”、“寬帶教父”。
如今,互聯(lián)網(wǎng)早已成為不可或缺的存在,高錕也成為科學界高瞻遠矚的領(lǐng)袖;但在早年間,他還只是個被嘲笑“癡人說夢”的“傻小子”。
名門之后,發(fā)明天才
高錕出生于書香世家,祖父是晚清著名詩人、書畫家、革命家——高吹萬,父親高君湘是當?shù)赜忻穆蓭煟?/span>
受祖父輩的影響,高錕從小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濡染頗深,有著“四書五經(jīng)”國學功底,愛看中國武俠小說。
因為家境優(yōu)渥,高錕兒時就讀于上海世界學校,既學中文,也學習英語、法語和外國文化。中西結(jié)合的教育模式,讓高錕從小就擁有了國際視野。
別的小朋友還在四處奔跑嬉鬧時,高錕就已流露出對科學的癡迷,把家里變成了他的實驗室,自制滅火筒、焰火、煙花和相紙等等。
有一次,他在化學書上了解到炸彈的制作方法后,就自己用紅磷粉和氯酸鉀混和制成了彈丸,還扔到街頭,所幸沒有傷著路人。
父親得知這件事后雖然生氣,但并沒有不分青紅皂白地打罵孩子,也沒有立即沒收他的材料和工具,更沒有禁止他興趣的發(fā)展。
只是嚴肅地告誡他: “弄這些東西很危險,如果真的喜歡這門課程,就應該好好學習,等具備了豐富的知識,可以專門從事這方面的研究。”
圖:高錕(前排左二)和他的父母、弟弟
在父親的引導下,他一點點積累知識、將自己的夢想壯大。迷上無線電之后,他還成功拼裝了一部有五六個真空管的收音機。
在那個科學技術(shù)并不發(fā)達的年代,高錕這樣的孩子無疑是天才般的存在。
不過每每憶及往事,高錕都特別強調(diào),他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完全是因為父親的支持和鼓勵'。
除了是個發(fā)明小天才,高錕也是枚妥妥的學霸,高中畢業(yè)時,他以全港前十的成績考入香港大學。但當時港大沒有電機工程系,于是他轉(zhuǎn)學去了倫敦伍爾維奇理工學院(現(xiàn)英國格林威治大學)。
圖:大學時期的高錕
1957年大學畢業(yè)后,高錕進入了國際電話電報公司(ITT)擔任工程師。這期間,他認識了自己的另一半黃美蕓,并生下了一子一女。
高錕和他的家人,子女分別為:高明漳、高明淇
鉆研科學,執(zhí)著夢想
光纖技術(shù)是高錕堅持了很久的夢想。在ITT任職期間,高錕一直在研究如何用光纖來實現(xiàn)通訊。
1966年,他發(fā)表過一篇題為《光頻率介質(zhì)纖維表面波導》的論文,提出用石英基玻璃纖維,可以進行長距離及高信息量的訊息傳送。
簡單來說,只要解決好玻璃純度和成分等問題,就能利用玻璃制作光學纖維,實現(xiàn)光學通信。
現(xiàn)在我們當然明白這篇論文意義非凡,人們甚至將文章發(fā)表之日視為光纖通訊誕生之時。但在當時,所有人都認為這不切實際,嘲笑他“癡人說夢”。
所謂“沒有雜質(zhì)的玻璃”,在當時根本不存在;基于成本的考慮,用光纖通信損耗極高、成本太大,也不會有人愿意做這樣的嘗試。
但高錕對此信念堅定、熱情不減,那段時間,高錕經(jīng)常出差遠行,拜訪各大玻璃工廠、研究所,游說研究人員。
只是,不能陪伴在妻兒身邊,也引起了家人的不快。
妻子黃美蕓常常跟孩子們開玩笑:“今早你們在餐桌上見到的那個男人,就是你們的父親?!敖璐酥S刺高錕常不在家,子女都不認識自己父親。
高錕則小心安撫妻子:“別生氣,我們正在做的是非常振奮人心的事情,終有一天它會震驚全世界?!钡S美蕓聽完只是略帶調(diào)侃地問道:“是嗎?那你會因此而得諾貝爾獎嗎?”
誰說不是呢?在尋訪多家玻璃生產(chǎn)商后,高錕終于獲得康寧(Corning)的回應(PS:愛迪生發(fā)明電燈的玻璃燈泡就是他們家造的);到了1969年,著名的貝爾實驗室也加入了研究光纖的行列。
經(jīng)過多年的鉆研,高錕的理論終于在1981年初顯成效,第一代光纖系統(tǒng)面世,徹底改變?nèi)祟惖耐ㄓ嵞J?/span>,他也因此獲得“光纖之父”美譽,站上了學術(shù)之巔。
往后幾十年,高錕輾轉(zhuǎn)各地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先后成為了耶魯大學教授、英國皇家工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一直到2009年,高錕因為光纖研究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瑞典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破例走到他面前,為其頒獎。
在76歲時接到這個遲來的獎項,高錕最想感謝的人,是一直陪伴在身旁的妻子。黃美蕓不僅是一位賢內(nèi)助,也是高錕研究路上的得力助手。
“我每次講座的計算機程序及幻燈片,都是太太幫我準備和設計好的。我在1966年宣讀論文時的幻燈片也是太太幫我做的?!?/span>
2009年正好是兩人結(jié)婚五十周年,諾貝爾獎成為他們最好的金婚禮物。
2010年,高錕還獲得了“影響世界華人大獎”,以及英女王壽辰“爵士勛銜”、香港“大紫荊勛章”,以表彰他對全球互聯(lián)網(wǎng)的貢獻。
同年,為了協(xié)助阿茲海默癥患者及其家屬,高錕及夫人黃美蕓成立了高錕慈善基金。
更令人敬佩的是,高錕一輩子都沒有申請過光纖通訊的專利。如果當年申請了專利,或許現(xiàn)在早就是個億萬富翁。
而他的回答是:“香港首富、全球首富,對我來說完全沒有意義。我無后悔、也無怨言,因為如果事事以金錢為重,一定不會有今日光纖的成果。”
到患病之前,高錕都只有1個心愿——就是希望全世界都能逐漸降低光纖通訊的成本,讓70億人免費上網(wǎng)。
掌舵港中文,以教育育人
醉心研究之時,高錕從沒忘記自己的祖國,對教育下一代不遺余力。
1987年,高錕辭去了美國研究所的工作,回到香港中文大學,出任第三任校長直至1996年卸任。
在他的推動下,港中文成立了工程、教育、藥劑、會計等多個學院,創(chuàng)辦了多個研究所,他還將大學四年制改為靈活的彈性學分制;更以自己在學術(shù)界的影響力,為港中文招攬了大量的優(yōu)秀人才。
在老師們眼中,他是一位杰出的科學家、教育家,大家都調(diào)侃他“拿獎就像老師們拿工資一樣”。
在與學生的相處中,他仁厚的性格深受大家尊敬,臉上永遠帶著一副親切自然的笑容,讓人毫無距離感。
此外,他每年都會親自寫一封信,感謝學生會和校報的工作;還自掏腰包,拿出兩萬元資助學生會有經(jīng)濟需要的同學。
面對叛逆的學生,即使遭到冷嘲熱諷甚至謾罵,他也不會生氣,更不會懲罰。當其他人都主張懲戒抗議示威的學生時,是高校長硬生生將處分學生的建議壓了下去。
在高錕看來:真正的大學教育,應該鼓勵學生自由探索,成為有個性有創(chuàng)造力、同時懂得對生命負責的人,而不是用形形色色的戒條,將學生變得唯唯諾諾、服服帖帖。
所以他給予學生最多的自由和最大的信任,容許學生嘗試和犯錯。
1996卸任后,為了表彰高錕對科學事業(yè)做出的貢獻,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將一顆國際編號為“3463”的小行星,命名為“高錕星”。
獲得諾獎以后,很多國家,尤其是高錕生活和工作的地方,都想刻上高錕的名字,高錕直言:“我是炎黃子孫,一定要刻漢字。”
如今,斯人已逝,他的名字或許在哪個國家都不是特別為人熟知,但他對科學的執(zhí)著、對教育的探索、對中華文化的追逐,既造福了無數(shù)人,也在鼓舞著大家砥礪前行。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