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
他是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他是開發(fā)及應用光纖技術的先驅(qū)。
他的一生獲過無數(shù)獎,
他為通訊科技帶來革命性的變化,
他對全球人類作出巨大貢獻,
他是我們中國人的驕傲,
他就是“光纖之父”——高錕。
記得小時候,學過一篇文章,
內(nèi)容大概是說,
以后的網(wǎng)絡發(fā)展之快,人們不出門,
就可以盡知天下事。
那個時候,對這種生活一直期待著,
今天,我們真的過上了那種生活,
這些都要感謝偉大的科學家高錕。
然而令人難過的是,
高錕于9月23日病逝香港,終年84歲。
又一位科學巨人隕落,讓人悲痛萬分。
1933年,
高錕出生在上海金山的一個書香世家里,
父親用一把寶劍的名字為他取名。
《列子·湯問》中說到 ,
周穆王大征西戎,
西戎獻錕铻之劍,其劍長尺有咫,
練鋼赤刃,用之切玉如切泥焉。
可想而知,
父親對高錕有著極高的期望,
而高錕也用一生告訴了父親,
自己沒有辜負這個名字。
高錕的祖父高吹萬,
是清末明初著名愛國詩人。
父親高君湘,是一名出色的律師。
因為幼時的環(huán)境熏陶,
他對國學有著極深的感情。
盡管如此 ,
童年的他對還是對化學最感興趣,
閑暇時自己就制造滅火筒、煙花和曬相紙。
后來他又迷上了無線電,曾成功組裝一部收音機,
那時的他對物理已表現(xiàn)出極高的天賦。
15歲時,他們舉家遷往香港,
高錕進入圣約瑟書院讀書,
畢業(yè)后他考入香港大學。
高錕想讀的是電機工程,
然而港大沒有這個專業(yè)。
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他遠赴英國學習,
從此他真正開始走上了研究光纖之路。
1966年,為了改善傳統(tǒng)的通訊系統(tǒng),
高錕提出了一個大膽設想,
用玻璃代替銅線,使用光來傳送信號。
很多人知道這個設想時,
都一致認為高錕神經(jīng)有問題。
對于這些打擊嘲笑,高錕并不泄氣。
他費盡周折找到那種“沒有雜志的玻璃”,
他用理論研究,充分論證了光導纖維的可行性。
他說:“所有的科學家都應該固執(zhí),
都要覺得自己是對的,否則不會成功?!?/strong>
后來,他發(fā)明了他發(fā)明了石英玻璃,
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根光導纖維,
使科學界大為震驚。
他也因此獲得了世界性聲譽,
被冠以“光纖之父”的稱號。
當時的高錕并沒有想到,
他的發(fā)明會改變世界通訊模式,
使信息告訴公路在全球迅猛發(fā)展。
因為幼年國學的影響,
高錕對祖國有著無限的熱愛,
他覺得自己應該為國家做些貢獻了。
1970年高錕加入香港中文大學,
籌辦電子學系,并擔任系主任。
后來他擔任香港中文大學的第三任校長,
成立工程學院、教育學院及多間研究所,
開設多個新的本科及研究院課程,
為中大成為世界級
研究型綜合大學奠定堅實基礎。
1991年,在高錕領導下,
香港中文大學率先租用
一條衛(wèi)星電纜連接美國太空總署,
帶領香港接通全球互聯(lián)網(wǎng)。
高錕用實際行動來表達自己對祖國的愛,
他把他的一生都奉獻給了光纖通訊。
我們希望這位科學家能健康長壽,
然而歲月從不善待老人。
2003年,高錕患上了老年癡呆癥,
他開始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為幫助阿茲海默癥患者,
高錕與其夫人成立了高錕慈善基金。
隨著病情的發(fā)展,高錕的記憶力下降。
慢慢的他開始記不得人,
但是有一個人他卻一直記得,
她的身影也時刻在他的眼里,
那便是他的妻子黃美蕓。
2009年,
通知高錕活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那天。
高錕正從老人健康中心回到家,
順從地聽著黃美蕓的“指揮”
換鞋、喝牛奶、吃蛋糕、穿馬甲。
“電視里在播諾貝爾獎,那是給你的?!?/span>
在美國的家里,黃美蕓告訴高錕。
“給我的?哦……挺好的?!边@位華裔科學家平淡地說。
時隔43年,人們終于記起高錕的成就,
然而當諾貝爾物理學獎到來時,
他自己卻不怎么記得了。
獲諾貝爾獎后,高錕返回香港中文大學,
并將畢生最高榮譽諾貝爾獎
及人生其他17個重要獎項,
永久送贈香港中文大學。
試想一下,如果沒有光纖,
互聯(lián)網(wǎng)將是什么樣子?
我們的生活又將會是什么樣子?
高錕用自己的研究改變了世界,
如果說我們對誰有虧欠,那便是高錕。
世界都欠他一句謝謝。
今天,這位總是面帶微笑的
科學巨人離開了我們,
但是他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我們帶著崇高的敬意感謝他,
致敬華人之光,
愿他一路走好!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