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著名山水畫家曾剛作品欣賞
曾剛,筆名:無為。2000年定居上海,現(xiàn)為上海市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上海中國書畫藝術中心副主任,上海鴻瑞興畫院副院長。
曾剛熱愛生活,卷戀大自然,長期堅持寫生,足跡遍布巴山蜀水及相臨省份。傳統(tǒng)筆墨基礎較堅實,好作宏遍巨構,頗得氣勢,石質堅凝,樹木密茂,急流卷浪,云氣浮動,而且法度謹嚴、有生活氣息、并在色彩上有所探索、力求把絢麗的色彩同水墨協(xié)調起來,并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作品被《中國書畫報》、《美術報》、《解放日報》、《文匯報》、《新民晚報》、《中國畫家》、《畫壇》、《東方航空》、《上海家居》、《上海美術》……等刊登
1994年在成都市美術館舉辦個人畫展。
1998年在四川省美術館舉辦個人畫展。
1998年,出版《曾剛山水畫選》。
2001年,獲第六屆海內外中國書畫精品展金獎。
2003年出版郵政有資明信片《曾剛山水畫專輯》。
2004年出版《曾剛彩墨山水畫》。
2004年在上海朵云軒舉辦畫展。
2006年參加上海山水畫專題提名展
2006年出版《曾剛畫云水》、《曾剛畫山石》、
《曾剛畫樹木》、《曾剛寫生選》.
胸中無塵濁 山水傳精神——讀曾剛山水畫
尼瑪澤仁(中國美協(xié)副主席)
董其昌在《畫旨》中談到:畫有六法,一曰氣韻生動。氣韻不可學,此而知之,自然天授。然亦有學得處,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成立郛郭,隨手寫出,皆為山水傳神。今觀曾剛之畫作,始知玄宰之言不虛也!
曾剛生于秀甲天下的峨眉仙山,而這方鐘秀靈毓的水土恰好是畫家陶冶性靈之所。曾剛早見慧根,總角之間,已識藝概,聲名播于鄉(xiāng)梓。稍長又游藝成都,廣拜名師學畫。而我最為稱道和贊賞的,則是他的勤奮與善學,古人云,資學兼長,則神融筆暢。曾剛以其聰穎更兼好學,何愁事不竟成?
曾剛的畫,主要表現(xiàn)在對家鄉(xiāng)山水的一種人文關懷,一種鄉(xiāng)情的眷念。一角山石,一葉扁舟,無不蘊含其濃濃的情思。他將自己的人生信念和審美追求一并融入他的彩墨世界,于空谷幽泉中令觀者感受到那份久違的清新和遠離塵囂的寧靜。冥冥之中,仿佛天籟。曾剛早年學習素描,有著很強的造型能力。其山水畫胎息于宋元,以歷代大家為用,其藝與日臻善。與大多數(shù)文人墨客一樣,曾剛也是一位"一生好游名山"之徒。他熱愛生活,鐘情他所從事的藝術,常年奔走在名山大川之間,收盡奇峰,于大自然中陶冶性情,汲取藝術養(yǎng)分。他的聰明在于他不囿成法,能巧妙地將自己的所學所長于生活感悟結合起來進行解構,重組出許許多多的奇思妙想,在傳統(tǒng)于現(xiàn)代之間找到了一個涵詠自如的契合點。讀他的畫,我們能感受到那份"即景會心、隨物婉轉"的優(yōu)游自信。其筆觸起伏宕迭,充滿激情、充滿個性,其中不乏率意天成的神來之筆。
曾剛作畫,首重氣勢,次在得法、得意,其畫不論小品、巨制,皆渾厚華滋,氣勢逼人,于雄厚之中蘊籍意韻。觀之若俠客仗劍,風檣陣馬,蕩氣回腸處足以令人扼腕,豈不亦快也哉乎?近來曾剛嘗試以西畫的肌理效果植入中國畫中,其作品更見質感,其勢亦愈見恢宏。我先暫不論曾剛此舉的成功與否,單就這種探索性、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是值得肯定和稱道的。
當然,并不是說曾剛的畫就達到了很高的審美境界。對一個青年畫家而言,我看重他的未來。以曾剛的慧根和已取得的不俗的成績,唯愿他不斷進取,羽化自我,相信不久之后會看到一個全新的曾剛。
傳統(tǒng)山水的現(xiàn)代意境
——讀畫家曾剛的現(xiàn)代彩墨山水作品
文/張鳳國
我第一次讀到畫家曾剛的現(xiàn)代彩墨山水作品,就被其強烈的寫實性和澎湃的氣勢所吸引。曾剛的筆墨是剛健的,感情是充沛的。在他的作品中,既有傳統(tǒng)的審美內容,更有與傳統(tǒng)不太一樣的東西。正是這"不一樣",使他的作品具有了一種更接近今天的審美意識,彰顯出一種現(xiàn)代情趣。
傳統(tǒng)的中國山水畫宋以后主要流行寫意,所謂有"我"之境。這種對主觀山水的描寫,觸及到了藝術的核心,開出了燦爛的中國繪畫之花。但是,這個"意"或者"我"或者"主觀",也為一些人藐視寫實---對客觀存在的忠實描繪,埋下了"因"。于是,在寫意的名義下,某些中國畫成了簡單、草率的涂鴉,最終自食消亡之"果"。明代顯赫一時的浙派的沒落,就是前車之鑒。今天那些涂鴉似的寫意對中國畫嚴肅聲譽的損害,就是警醒之鐘。其實古人早就說,畫鬼容易畫人難。鬼是意想之物,沒有標準,人人可畫;人是客觀存在,實有之物,畫好難上加難。
曾剛的山水畫當然是"意"在其中的,但強烈的寫實性又與傳統(tǒng)很"不一樣"。在他的《壺口瀑布》、《鳳凰古鎮(zhèn)》、《黃果樹》等作品中,我不僅看到了比例的真實,也感到了巖石的堅硬,樹木的蔥郁,流水的激蕩,聽到了萬壑松風。他所描繪的山水質感強烈,仿佛實景躍然紙上。達到這樣的功力與他對寫實重要性的認識有關。在打下西方美術的素描基礎后,曾剛一直堅持寫生。先在成都周圍,然后擴大至整個四川,2000年以后以上海為中心游走四方。曾剛的創(chuàng)作是以寫生為基礎的,與僅靠臨摹創(chuàng)作的路徑不同,所以更加貼近客觀真實。
曾剛的山水畫在視覺刺激上的強烈性也與傳統(tǒng)不太一樣。傳統(tǒng)山水畫的視角是多位移動的,這種東方視角突破了透視局限,使畫面可以無限廣闊,但卻沒有西方繪畫焦點透視的立體縱深效果。一個是平面的,一個是縱深的,感官刺激各有所長。從曾剛的山水畫中,無論是大幅巨構,還是盈尺小品,我都可以感受到東方式的漫遠遼闊和西方式的縱深逼真。與傳統(tǒng)的平面刺激不一樣,他把兩種視角合二為一,從平面與縱深兩個方向訴諸感官,視覺的沖擊力因此而更為強烈。
對光線的大膽表現(xiàn)是曾剛山水畫"不一樣"的另一個側面。中國畫的傳統(tǒng)一向不講究光線表達,直到上個世紀留學西方的中國畫家才開始在畫中表達光線效果。曾剛山水畫中光線運用的多樣性和強烈性較為獨特。散射光中的流水是柔和的,光束刺破樹林聚光式地瀉下是濃烈的,逆光為山巒鑲上金色是溫暖的,繚繞村莊的氤氳是冷冷的。似乎從現(xiàn)代攝影中找到了靈感,光線成為曾剛畫作中一個重要元素。
最不一樣的是,曾剛能在如此寫實的形式中表現(xiàn)出如此飽滿的激情,展現(xiàn)出中國畫那神秘而靈動的最高理想---氣韻。氣韻,或者意境,其實就是筆墨形式對人的某種情感的激發(fā)。激發(fā)出的有時是寧靜,有時是壯麗,有時是喜慶,有時是孤獨,七情六欲,皆在其中。與虛景相比,實景長于造形短于造意。但在曾剛的彩墨寫實山水中,卻散發(fā)出一種濃烈的家園壯美的意境,跳動著強烈的生命勃發(fā)的神韻。我一直在想,中國畫的主流山水意境是在自給自足、節(jié)奏緩慢的農(nóng)業(yè)時代產(chǎn)生和成熟的,這種神韻是否能滿足快節(jié)奏的信息時代的審美需要?曾剛的繪畫給了我一點啟示,他繼承了傳統(tǒng)山水主觀寄托于客觀的意境創(chuàng)造方式,又突出了主觀對客觀具有的神韻的認識。也就是,他營造的意境是"我"所體認的客觀自然本身所具有的,是"我"對客觀美麗的發(fā)現(xiàn)與彰顯。
因此,他的意境更加客觀。因為客觀而更加直接,更加有力,更加簡潔。因為直接、有力、簡潔而更容易為人所感知。與傳統(tǒng)意境的曲徑通幽相比,這種對客觀美的主觀表述更具有現(xiàn)代性,更符合網(wǎng)絡時代的審美習慣。這也正是曾剛的繪畫擁有一大批欣賞者的一大原因。
曾剛把自己的創(chuàng)作定位為現(xiàn)代彩墨山水畫是貼切的。彩墨山水是上個世紀新美術運動中產(chǎn)生的畫種之一,特點是在傳統(tǒng)繪畫中引入色彩與透視等新元素,以期更真實更為大眾所接受。不管如何評價這一改良與創(chuàng)新的新畫種,從曾剛的實踐中,我感受到了在寫實與寫意、客觀與主觀、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之間有了一種新的聯(lián)接,傳統(tǒng)筆墨中有了一種現(xiàn)代新意境。這種傳統(tǒng)中的現(xiàn)代美還有待更深刻的突變,但已曙光初露卓然成形。
《海上畫壇又一山》
文/著名畫家 周成
海派文化的誕生影響之大已波及東西方各個國家。正巧又碰上這樣一個千年一遇的改革開放時代,上海在騰飛,它需要大量的建設人才,同時也需要更多的文化藝術人才。藝術人才的蜂擁而至,為海派文化推波助瀾。上海畫壇自開埠以來,名家輩出蠻聲海內外,但山水畫家的峰巒在滿城花鳥的淹掩中不能相提并論,盡管山水畫家之少,但是露出來的卻都是偉岸雄峰。如:賀天健、鄭午昌、吳湖帆、謝稚柳、劉海粟、陸儼少、唐云、應野平等老一輩山水畫家,以及剛露峰頭的陸一飛、徐志文、車鵬飛、胡振郎、樂震文等新一代。近來海上畫壇又新添了一為山水畫家---------曾剛。
曾剛是一位純樸的青年人,原是四川成都的青年畫家,由于巴山蜀水的天府之氣質,畫得一手令人敬佩的彩墨山水畫.為求得更大的發(fā)展,他像當年的張大千一樣從天毓神秀的峨眉山,走進了繁華的大都市上海.僅用三年時間已立足于海上畫壇,博得一片贊譽聲.現(xiàn)執(zhí)教于上海十余所業(yè)余大學,學子竟有四百多人。能在上海畫壇出人頭地,可以講是并不容易的。海灘多流砂,隨著海潮的沖擊它會游移不定,所以它很難留在一個固定的地方引起人們的注意,唯有你是一塊巨石鉗在海灘上風吹不動,潮打不移,才能讓人感到這是一塊頑強的巨石引起人們不可小視的視覺。
藝無平坦路,曾剛在求藝年代,就心生羽翼展望將來騰飛。家住峨眉到成都學畫要往返六百余里路程,不畏艱難險阻,一支筆一本畫夾從青城到到雪山.從三峽進寧河.畫遍了三江四水及西北高原,融生在大自然中,農(nóng)舍息腳,干糧充饑,吞餐飲露,寫下千山萬水,傾注深情領略大好河山的真髓,把大自然的無窮奧妙之變化集聚于胸中,蘊育成今天筆墨奔放的豪情抒于筆端繪成人見人愛的彩墨丹青。
曾剛好畫宏篇巨幅作品,氣勢非凡,由于傳統(tǒng)的基礎堅實,鉆研過歷朝歷代的名家名作,上至宋元下至當今高手無不博采多納形成了自己的畫風個性,把絢麗的色彩同水墨協(xié)調起來使畫面的色彩與光度交碧生輝。山石堅凝,樹木華滋,急流卷浪,云氣浮動,使畫面呈顯出一種流動的節(jié)奏,充滿著生命的氣息。應野平先生的逰記曾描述過的勝景:"云輔深壑、絮掩危崖、龍云相攪、騰蛇狂舞",的生動描寫用在曾剛的繪畫中恰如其分。
山水畫是人們對大自然的一種認識后的反映。2001年入選上海建黨80周年大型畫展的"飛渡盧定橋"重顯了紅軍當年長征的英雄氣概,畫面上的險山惡水襯托出了當年紅軍長征堅定不移的革命精神。"生命"一畫中,畫出了深山老林中萬物在天地間渴望賴以生存的光源。"雄關威猶在"畫出了在雪域高原中的云壑蒼窮,荒古千年的自然風光。"石門云棧""雄關劍門"畫出了漫江碧流冷云寒石云氣蒸騰的挺拔雄姿。幾幅近作"白云深處有人家""隔水青山似故鄉(xiāng)"畫出了川中巴山之秀,蜀中流水人人親的太平盛世的榮華景象。
縱觀曾剛的藝術之路,由雅嫩到老辣,由成熟到返樸追求自己的個性,開拓出深遠的意境,山為云霧而變,水為石而生波,妙趣叢生。所作的山水源于自然卻高于自然。畫如其人,走正了自己的藝術路子,顯出了中國的氣派。形成自己獨特的國畫風格,人們喜愛他的山水畫,贊譽他為畫壇嬌子,更愛他的山水精神,為海上畫壇的山水畫又新添了巴蜀山風.在具有驕人魅力的中國畫壇上祝愿曾剛不斷辛勤耕耘,大膽探索,闊步邁進,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