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說,形而上學,就是研究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學問。
人天生具有好奇心,總想知道為什么。我們相信任何一件事,一個現象都有更深層的原因。就是這個動力,驅使著人類不停地思考和追問。教小朋友數學的時候,很可能會被這樣無窮的追問逼瘋。有沒有可能終結這種無窮追問,找到一切的起點?對這個問題的思考就是形而上學的起源。
真正開始思考世界本原的事古希臘哲人。為了解釋這一終極問題,他們提出了很多怪論。那個最早預言日食,用日影丈量金字塔高度的西方哲學史上第一位哲學家泰勒斯,認為水是萬物本原。那個說過“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的赫拉克利特認為火是萬物本原。恩培多克勒則認為世界的本原不止一個,而是水、火、土、氣四種(有個電影《第五元素》,這名字的靈感就來自這里)。德謨克利特甚至僅憑思辨就提出:世界是由最基本的不可再分的單元組成。他把這個單元稱為 ?τομο?, 意思是“不可再分”,這個詞就是英文里的 atom. 當然,真正有科學證據的原子論要等到19世紀才由道爾頓提出,后來被布朗運動等實驗證實,這是后話。
雖然不乏一些洞見,但這些自然派哲學家還只是初階哲學家。這么說倒不是因為他們的理論不靠譜,而是因為這些說法即便正確,也不過是用某個東西,來解釋其他東西。再往下追問,又是一片茫然。印度有個神話,說整個世界由四只大象馱著,這四只大象,由一只大龜馱著??蔀觚斚旅嬗质鞘裁茨??
烏龜下面,又是什么?
有沒有辦法能直搗黃龍,找到一個終極中的終極,絕對中的絕對?如果有,把它想通,就可以找到思考一切的邏輯起點,為萬物正名。
這玄而又玄的東西,真的有嗎?
真的有。
這就不得不說到大神亞里士多德。亞里士多德認為,自然派哲學家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可終究還是在有形的物質世界轉悠。以這樣的小格局,沒辦法逃離用烏龜解釋大象的怪圈。要想找到那個最根本的問題,終結無窮的追問,必須脫離具體的物質,去研究一切物質的最本質屬性——存在。萬物各異,但萬物皆存在。因此只要想清楚存在,則一切了然。對于物質的研究,只是知識。對于存在的思考,才是智慧。對于存在,最重要的兩個問題是:什么是存在?存在的最終原因是什么?亞里士多德在整理著作的時候,把對物質的研究整理成physics, 把對存在的思考放在其后,叫做 metaphysics, 也就是形而上學。從公元前4世紀亞里士多德搭起舞臺,直到18世紀康德拉下帷幕,形而上學一直戴著“第一哲學”的皇冠,上演了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
柏拉圖手指天空:世界的本質是理念;亞里士多德手按大地:經驗世界才是知識的來源。
亞里士多德的老師柏拉圖把世界分成兩個領域:感官世界和理念世界。感官世界變動不居,比如,一匹馬會受傷,會變老,會死去。而在人腦中存在的集合了所有馬的共性的“理念之馬”則永恒不變。柏拉圖認為感官世界中的萬物是理念世界中各種完美概念的投射或復制,理念世界才是真實的,永恒的,完美的。理念才是真正的存在。
你可能會覺得這個看法太荒唐,太不符合常識了。亞里士多德也是這么認為的。亞里士多德的名言是:吾愛吾師,但吾更愛真理。其實意思就是我老師說的是錯的。他認為柏拉圖是本末倒置。對亞里士多德而言,概念是從經驗中抽象出來的,而不是反過來。用感官察覺到的才是真實的世界。因此亞里士多德把大自然中的所有東西都分類整理,形成一個龐大的知識體系。
不過柏拉圖的理念論雖然怪誕,卻似乎別具深意。理念世界的最好的例子就是數學和幾何,比如我們可以說西瓜是圓的,地球是圓的,但真正完美的“圓”卻只在理念世界中真正存在。物理學中的很多概念,其實也都可以理解為理念世界,比如質點、剛體、光滑、可逆熱機,等等等等。我們構建的各種物理理論,不正像是一個個理念世界嗎?
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對于世界本質的理解是開辟性的。尤其是亞里士多德,明確提出存在才是第一哲學最應該研究的問題,破解了存在之謎,就找到了終極真理。
找對問題很重要。有了明確的問題,才能知道思考的方向。
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開了個好頭,卻并沒有把存在的問題完全說透。
此后,馬其頓興起,希臘覆亡,羅馬稱霸,基督教蔓延。形而上學再無實質突破。人類似乎已經把曾經的困惑遺忘。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