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自然哲學主要派別
米利都學派
米利都學派是產(chǎn)生于公元前6世紀的樸素唯物主義學派,被譽為西方哲學的開創(chuàng)者。古希臘哲學最早產(chǎn)生于愛琴海東岸小亞細亞伊奧尼亞地區(qū)的一個叫米利都的城邦,米利都學派由此得名。它有三個代表人物:泰利斯、阿那克西曼德及阿那克西米尼。他們堅持樸素唯物主義的觀點,試圖用觀測到的事實而不是用古代的神話來解釋世界,并提出了西方哲學史上的第一個哲學范疇——本原。米利都學派標志著西方哲學的產(chǎn)生,開始實現(xiàn)了從神話向哲學的轉變。
◇泰利斯像。泰利斯精通天象,冬天時就能預測到來年的橄欖將會大豐收,于是用低價租用了米利都全部的橄欖榨油器。到了收獲的時節(jié),人們需要很多榨油器,他就恣意抬高價錢,賺了一大筆錢。他向人證明:只要哲學家愿意,就很容易發(fā)財致富,只不過他們的志向不在于此。
畢達哥拉學派
畢達哥拉(約公元前580~前500),有學者認為他是古代最初的唯心主義哲學代表人物。出生在伊奧尼亞的薩摩島。因為反對該島的統(tǒng)治者波利科拉底的統(tǒng)治,早年便離開了家鄉(xiāng)。40歲左右時在意大利南部的克羅頓定居,后招收了300個門徒,組成了一個秘密團體,被稱為畢達哥拉學派。這個帶有神秘色彩的學派對其成員有嚴格的限制,平時要抑制感情,鍛煉自控力,并經(jīng)常自省,增進道德修養(yǎng)。還有一些特別的禁忌和規(guī)定,如不準吃黑尾魚和紅魚,不準吃動物心臟,不要用刀撥火,不要朝太陽小便等。畢達哥拉和他的學生還發(fā)現(xiàn)了關于直角三角形的命題,直角兩個夾邊的平方和等于另一邊的平方,即弦的平方。這就是畢達哥拉定理。
愛利亞學派
古希臘唯心主義哲學派別之一。愛利亞學派因其代表人物巴門尼德的家鄉(xiāng)——意大利南部的愛利亞城而得名。它的創(chuàng)始人是塞諾芬尼,而它的真正代表則是巴門尼德及他的學生芝諾。愛利亞學派與以赫拉克利特為代表的唯物主義主張針鋒相對。否認事物是運動變化的,認為整個宇宙都是永恒不變的。
原子論
古希臘羅馬時期影響最大的唯物主義哲學派別。它把世界萬物看做是由極其微小的原子構成的,公元前5~前4世紀由古希臘哲學家留基波和德謨克利特所創(chuàng)立。這些原子可以用來解釋宇宙的形成以及很多自然現(xiàn)象和精神現(xiàn)象。如原子唯物論的提出者德謨克利特解釋靈魂不死時說,靈魂不是什么不可理解的東西,它是由原子構成的,只是這種原子更精細、更圓滑一些罷了,而死亡則是肉體原子和靈魂原子的自然分離。雖然在今天看來這種解釋非常幼稚,但是他的唯物論的思想光輝依然給后世哲學家以很大的啟發(fā)。
樸素唯物主義
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由一種或幾種具體物質形態(tài)所構成的學說。如米利都學派的泰利斯認為水是世界的本原,赫拉克利特認為火是世界的本原,而恩培多克勒則認為水、火、土、氣四元素都是世界的本原。他們否認世界是神創(chuàng)造的,世界萬物是由具體的物質變化而來的。早期的唯物主義缺乏科學性依據(jù)和科學論證,僅是憑主觀感覺和猜測得出的,帶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稱為樸素的唯物主義。但它對唯物主義的發(fā)展來說卻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12世紀,標著各行星名字和土、水、火、氣四大元素名稱的人體畫像。這是為了表現(xiàn)人與宇宙的親密關系。
◇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著名畫家拉斐爾的畫作《創(chuàng)造動物界》,表達了前蘇格拉底哲學關注物質世界而不是精神世界的主題。
奴斯
阿那克薩戈拉用“奴斯”概念來解釋宇宙演化成世界萬物的原動力。他認為宇宙本身是一個原始的混合體,正是由于事物外在的“奴斯”的作用才使它發(fā)生漩渦運動,在漩渦運動中逐漸分化出星辰、太陽、月亮、空氣和清氣等世界萬物。奴斯有支配一切有生命的力量,它是無限的,并且是自己支配自己的,不與任何事物混合?!芭埂庇^點還只是處于理論發(fā)展的原始的萌芽階段,還不很成熟,所以亞里士多德評判說,阿那克薩戈拉只是在無可奈何的時候才搬出了奴斯來解釋事物,而在別的場合,他總是用其他原因而不用奴斯來解釋事物。
后期自然哲學家認為萬物的基礎不變,可是又不否認變,這就產(chǎn)生了變的原動力從何而來的問題。他們中間有的人認為原動力來自不變者之外,如阿那克薩戈拉認為這種原動力是“奴斯”。這種思想使早期自然哲學家的“物活論”思想開始遭到破壞,在一定意義下,有分離思維與存在的因素。
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哲學的興趣由研究自然轉移到研究人,智者的主要代表普羅泰戈拉、高爾吉亞就是這樣。在他們看來,自然哲學時期的各派學說都失之于獨斷。他們一般不相信有真正的存在和客觀真理。普羅泰戈拉認為一切都同樣的真,是非善惡都是相對于人的感覺而言的,他們的思想是相對主義的。高爾吉亞認為一切都同樣的假,他的思想屬于懷疑論。
客觀真理
又稱真理的客觀性。真理之所以有客觀性是因為它是人的認識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及其規(guī)律的正確反映,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對人的主觀意志的夸大就會背離真理的客觀性。如普羅泰戈拉認為人的感覺就是事物的真相,同是刮風,有的人覺得冷,就是冷的,有的人覺得不冷就是不冷的。這里人的感覺成為評判事物的標準,即感覺就是真理,這就從根本上背離了真理的客觀性。
相對主義
它的特征是否認客觀真理的存在,認為人的認識是相對的,否定絕對性的存在。如普羅泰戈拉就把一切道德和法律都看做是相對有效的,沒有絕對的宗教、絕對的道德以及絕對的正義。這就從根本上取消了真理和謬誤的客觀標準。因此,相對主義往往是和詭辯論相關聯(lián)的,為顛倒黑白、混淆是非大開方便之門,成為進行詭辯的最應手的工具。
懷疑論
對客觀世界和客觀真理是否存在、能否認識表示懷疑的學說,即對人能否發(fā)現(xiàn)真理既不加以肯定,也不加以否定。如高爾吉亞曾經(jīng)質問:“我怎么能用語言把關于顏色的知識告訴你呢?因為耳朵聽到的只能是聲音而不是顏色?!薄拔摇蓖ㄟ^語言向別人傳授知識,然而語言不等于存在的東西,所以“我”沒法把我的知識傳授給別人。高爾吉亞實質上是把真理僅限于感覺,感覺之外的東西是不存在的,我的語言傳授的只是我的感覺,而非真理,這就從根本上否認了客觀真理的存在,顯然是懷疑論的表現(xiàn)。
智者派代表人物
智者和智者派
智者派是公元前5世紀時古希臘的一個哲學派別,智者派的成員被稱為智者。智者是當時的一批有共同思想傾向的職業(yè)教師,他們周游于以雅典為中心的希臘城邦之間,教育公民并索取報酬。智者派關注人和社會,認為知識就要服務于社會和人生,要有實際用處,因此他們向學生傳授修辭學、演說術以及政治法律等知識就是為了教他們?nèi)绾文苎陨妻q,如何在政治活動中出人頭地。柏拉圖曾經(jīng)譏諷智者是“批發(fā)或者零售靈魂的糧食的人”,罵智者派是販賣知識的商人。
普羅泰戈拉
公元前5世紀希臘哲學家,智者派的代表人物。他周游希臘各地,并到過雅典,積極擁護民主制度,參與民主派的政治活動。據(jù)說他曾被伯里克利將軍派去希臘殖民地——圖里城制定法律,但因為他在其著作《論神》中對宗教抱有懷疑態(tài)度而被指控為不敬神靈之最,被放逐西西里,途中船沉遇難。他的那句名言為人們所熟知:“人是萬物的尺度?!睒O力贊揚了人的主觀能動性。這就是哲學史上有名的普羅泰戈拉命題。
高爾吉亞
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哲學家和修辭學家,智者派的代表人物。出生于西西里島雷昂底恩城。公元前427年,他以萊昂提利使節(jié)的身份來到雅典,要求雅典幫助他的城邦對抗敘拉古扎。在雅典,他每到一處,身邊就會聚集一群弟子,他利用這樣的機會傳播希臘主義的精神。
蘇格拉底和智者一樣,也是集中研究人的哲學家,他同樣輕視對自然的研究,反對未經(jīng)批評的獨斷,但他與智者相反,主張有客觀真理、認識事物是可能的。他認為真正的知識就是從具體的道德行為中尋求各種道德的普遍定義,而尋求定義的方法就是論辯詰難。他的論辯詰難的方法是辯證法的最早來源。
由于智者和蘇格拉底著重于人的研究,古希臘哲學關于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有了新的內(nèi)容,關于認識的辯證法也得到了發(fā)展。
◇沉思的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約公元前469~前399)
古希臘的唯心主義哲學家。他非常喜歡思考政治和哲學問題,據(jù)說有一次他居然站在雅典廣場上出神了一夜,直到第二天天亮,他才向太陽做了禱告后離開。他自稱是神派來的一只牛虻,來叮雅典這只動作遲緩的大牛,以刺激它活躍起來。雅典民主派曾控告蘇格拉底以神靈自居,用邪惡的思想腐蝕青年并逮捕了他。他的學生柏拉圖本想把自己的老師贖出來,但是蘇格拉底堅信自己的信念,并且在法庭上痛斥別人的控告,結果在獄中飲鴆而死。
辯證法
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發(fā)展的最一般規(guī)律的科學?!稗q證法”一詞起源于古希臘哲學,意謂是進行談話的藝術,與雄辯術相似,原意是指在辯論中揭露對方議論中的矛盾并克服這些矛盾的方法。蘇格拉底通過接連的反問,一步步地迫使對方不斷推翻自己的論點,最后說出蘇格拉底要說的話。蘇格拉底把他討論問題時所慣用的方法稱為“助產(chǎn)術”。這種論辯方法在當時很流行,人們稱之為“蘇格拉底方法”,或“辯證法”。
◇《蘇格拉底的審判》。蘇格拉底在申辯中爭論說:“最高的美德是智慧。”這一刻遂成為哲學史上的關鍵時刻。
道德
泛指以善惡評價的方式調(diào)整人與人、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標準、原則和規(guī)范的總和,也指那些與此相應的行為、活動。在蘇格拉底那里,道德就是“善”?!吧啤笔菍θ擞杏玫摹⒂幸娴氖挛?,如健康、有力、有財富、有地位、有榮譽,還包括節(jié)制、正義、勇敢、敏悟、豪爽等“靈魂的善”。
道德行為
指人們按照一定道德原則和規(guī)范,在個人利益和社會整體利益關系上,從本人意志出發(fā)自主選擇并承擔道德責任的舉動或行為。這里的“道德原則和規(guī)范”在不同的哲學家那里含義不同。如蘇格拉底就認為一個人是否具有知識是評判道德行為的根本標準。一個人沒有了知識,就不可能是善的;而一個人有了知識,就絕不會為惡。善出于知,惡則出于無知。這就是蘇格拉底的著名命題“美德即知識”的內(nèi)涵。
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哲學進入系統(tǒng)化時期,代表人物是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他們總結了以前各派的哲學思想,創(chuàng)立了自己的哲學體系。
柏拉圖的“理念論”是典型的客觀唯心主義。他的“理念”主要來源于愛利亞學派的不變的本質、蘇格拉底的普遍性定義以及畢達哥拉派的數(shù)的概念;他關于感官事物是運動變化的以及感官事物的真理只是相對的思想,主要來源于赫拉克利特和普羅泰戈拉。柏拉圖綜合了這兩方面的思想,又賦予它們以新的意義。柏拉圖認為理念在感官事物之外,普遍在個別之外,這就在本體論上分裂了思維與存在、普遍與個別的關系。
◇柏拉圖《對話篇》手抄本中的一頁
柏拉圖(公元前427~前347)
古希臘唯心主義哲學家,蘇格拉底的學生。出生于雅典一個貴族家庭。他曾外出游歷,并到處推銷他的政治主張,但卻處處碰壁。40歲時來到了意大利的西西里島,成為島上的敘拉古國王的客人,但他所推行的“哲學王”的政治主張觸犯了國王的權威,因此受到了處罰,被貶為奴隸,并押送到奴隸市場上出賣。幸運的是,他被一個學生贖了回來。此后柏拉圖便專心回到雅典從事哲學研究,并在雅典紀念英雄阿加德穆德圣殿附近的園林創(chuàng)建了一所學園,講授哲學、數(shù)學、天文學、物理學等學科,歷史上稱為“柏拉圖學園”。
理念
柏拉圖理念論的核心概念。他曾用這樣一個故事來解釋理念論。在一個很深的洞穴里住著一個從來沒有出去過的人,他一直臉朝墻壁,背朝洞口。他的背后燒著一堆火,在火與人之間有一些類似木偶戲的表演,他看到的是火光映在墻壁上的影子,然而他卻把它當做真實的。一天,當他轉過頭來時才看到了真正的木偶。而當他爬出洞口時看到了太陽,看到了外面的真實世界,這才知道以前所看到的卻都只是幻影。這個著名的洞穴比喻表明存在著兩個世界:理念世界和感官世界。感官世界是憑我們的感官直接能夠接觸的世界,這個世界是虛幻的、不真實的世界;而理念世界是由我們的才智把握的,它才是真實的世界。因此,哲學的任務就是教導人們努力尋求真實的理念世界。
◇柏拉圖像
柏拉圖的理想國
柏拉圖曾提出這樣一個理想國設想:一個國家分為三個等級,即普通人、士兵、為國者。其中為國者是社會的最高等級,必須是極少數(shù)受過哲學訓練的人,其天賦職能就是管理國家,指揮他人。在一個理想的國家中,三個等級的人應各守其位、各盡其職,這樣的國家才是和諧一致的“正義”的國家。而普通人、士兵這兩個等級的人也可以通過詩歌、音樂、體育、數(shù)學、辯證法的教育成為哲學王。
◇柏拉圖學園
本體論
關于存在及其本質和規(guī)律的學說。本體論討論的基本問題包括:什么是存在、存在的特性是什么、物體及物體的屬性又是什么等。德國經(jīng)院學者郭克蘭紐(1547~1628)在其著作中第一次使用了“本體論”一詞,將其解釋為形而上學的同義語。古希臘哲學對世界本原的探討是本體論的最初形態(tài)。如柏拉圖把世界統(tǒng)一于“理念”這一本體,而各種理念的幻化又形成各種具體的事物,世界的本體是精神性存在而非物質性的。
◇10世紀羊皮書,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第一頁。
亞里士多德的思想,主要來源于柏拉圖的客觀唯心主義,他既重視理念,又注重經(jīng)驗事實。亞里士多德把這兩方面結合為一,創(chuàng)立了龐大的哲學體系。他批評柏拉圖將理念看成是和個別事物分離的、獨立存在的實體,認為理念或他所說的“形式”不能離開感官事物而存在,普遍不能離開個別而存在。亞里士多德要在理念和感官事物、普遍與個別之間建立起聯(lián)系,認為這種聯(lián)系的關鍵就是有目的的發(fā)展,發(fā)展是由潛能到現(xiàn)實的轉化。亞里士多德的這個思想使辯證法特別是一與多的辯證關系在西方哲學史上第一次得到了系統(tǒng)化。但他關于“純形式”與“純質料”的學說,卻使他陷入了形而上學。
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
古希臘哲學家。出生于希臘北部馬其頓王國的斯塔吉拉城。17歲時來到雅典進柏拉圖學園學習達20年之久。公元前343年,他受邀任馬其頓王太子亞歷山大的教師。由于他對亞歷山大的擴張戰(zhàn)爭表示不滿,便離開而回到雅典,并在阿波羅呂克昂神廟附近辦了一所學校,從事講學和科學研究活動。由于他喜歡在林蔭道上邊散步邊和學生討論學術問題,因此人們稱亞里士多德的哲學學派為“逍遙學派”。亞里士多德的一句名言“我愛我?guī)?,但我更愛真理”為人們所熟知?/p>
客觀唯心主義
唯心主義哲學的一種基本形式,認為某種客觀的精神或原則是先于物質世界并獨立于物質世界而存在的本體,而物質世界(或現(xiàn)象世界)則不過是這種客觀精神或原則的外化或表現(xiàn),前者是本原的、第一性的,后者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如柏拉圖把一種客觀的精神,即理念當做世界的本原,現(xiàn)實的物質世界都是客觀精神的產(chǎn)物。
純形式和純質料
源自亞里士多德的“四因說”。即世界萬物是由四個原因構成并發(fā)展變化的。其中兩個原因就是形式和質料。形式指事物的基本結構,質料指構成事物的具體材料。不管是人造物還是自然物都包含形式和質料。人造物以房屋為例,建筑材料如磚、瓦、木材、大理石就是質料,設計圖紙或者模型就是形式。自然物以葵花為例,種下去的葵花子就是質料,葵花與菊花、蒲公英不同,它有自己的本質,這就是形式。
形而上學
此詞來自亞里士多德的學生安德羅尼柯給老師的著作起的名字,原意為“物理學之后”。安德尼柯在編纂完老師物理學部分的著作后,把其余以經(jīng)驗以外事物為研究對象的著作安排在了物理學之后,這部分著作因此而得名。我們稱其為“形而上學”,是因為中國《周易·系辭》中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彼^“道”正是經(jīng)驗之外不可感知的事物,和亞里士多德“物理學之后”的研究對象相似,因此中國清末的嚴復就把“物理學之后”譯為“形而上學”。
◇《雅典學派》是拉斐爾為教皇尤利烏斯二世的書齋所作的一幅壁畫,畫面正中二人是希臘古典哲學家柏拉圖(左)和亞里士多德(右)。
◇古羅馬角斗場。這座橢圓形的建筑物是由維斯帕西安皇帝于公元72年開始修建,據(jù)說是為了紀念羅馬帝國征服耶路撒冷的勝利,強迫8萬名猶太俘虜服了10年苦役建成的。3世紀和5世紀重加修葺。角斗場是斗獸、賽馬、競技、閱兵、歌舞等的場所,用淡黃色巨石壘砌,外觀為橢圓形。占地2萬平方米,外部高48.5米,周長527米,橢圓長徑188米,短徑155米,四周可容觀眾5萬人。
羅馬
文中所指的羅馬是繼古希臘及希臘化時代之后的古羅馬時期,這一時期在文化哲學方面的突出特點是希臘和羅馬之間的科學、哲學思想交流頻繁,希臘教師前往羅馬,羅馬青年前往雅典的哲學學校中的人數(shù)不斷增加。這時的哲學漸漸蒙上了宗教色彩,如新畢達哥拉派認為上帝居于一切存在之上,決不與凡俗接觸。人不能將任何物質的祭品供給神,因為一切物質的東西都是不純潔的。這些宗教色彩的哲學話語和思想對后來的中世紀哲學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從公元前322年亞里士多德死后約800年期間,希臘文化逐漸與羅馬文化相結合。純粹的希臘哲學漸成過去。
這800年的前期,主要哲學流派有伊壁鳩魯學派、斯多阿學派和以皮浪為代表的懷疑論。除伊壁鳩魯繼承和發(fā)展了德謨克利特的原子唯物論外,他們都集中于倫理問題的討論。這個時期對于某些具體科學的興趣也出自倫理行為的需要。伊壁鳩魯學派和斯多阿學派的倫理思想以小蘇格拉底學派為其前驅,懷疑論則源于智者的思想。三派關于倫理問題的爭論導致M.T.西塞羅的折中主義。大約從公元前100年起,羅馬哲學由對倫理的興趣轉向了宗教,新畢達哥拉派和新柏拉圖學派都是帶有濃厚宗教色彩的哲學,而以A.奧古斯丁為代表的“教父哲學”則更是一種十足的宗教哲學。在這個時期,最值得注意的是,羅馬唯物主義者盧克萊修繼承和發(fā)展了德謨克利特和伊壁鳩魯?shù)脑游ㄎ镎?;新柏拉圖派的波菲利和普羅提諾概括了普遍與個別、一與多的關系問題。
◇意大利羅馬參議院壁畫。描繪了西塞羅在元老院叫住卡提利那的情形。
M.T.西塞羅(公元前106~前43)
古羅馬政治家、哲學家,折中主義學派的代表人物。出生于羅馬阿爾皮努姆富裕的騎士家庭。是羅馬元老院議員,曾被選為羅馬執(zhí)政官。西塞羅支持舊的元老院制度,反對新的獨裁制,于前43年被殺害。他接受了斯多阿派的主張,又把懷疑主義揉合進來,還接受了懷疑論。他的折中主義就表現(xiàn)為他選取了很多自己需要的已有的哲學觀點并把它們?nèi)诤显谝黄?。他還是有名的拉丁作家,曾第一次把希臘哲學的專門術語譯成拉丁文。
伊壁鳩魯(公元前341~前270)
古希臘唯物主義哲學家和無神論者。出生于薩摩斯島一個普通的鄉(xiāng)村教師家庭,成年后在小亞細亞地區(qū)講授哲學。前306年在雅典買了一所花園,建立了自己的學校,歷史上稱其為“伊壁鳩魯花園”,并形成伊壁鳩魯學派,也稱花園學派。伊壁鳩魯?shù)乃枷牒荛_放,還主張男女平等,他的學生有婦女也有奴隸,這在古希臘時期可算是個創(chuàng)舉。他一直在學校里講授自己的學說直到去世。后來這所學校成了宣傳唯物論和無神論的中心。主要著作有《論自然》、《準則學》、《論生活》等。
伊壁鳩魯學派
伊壁鳩魯學派是伊壁鳩魯所創(chuàng)立的哲學學派,它延續(xù)了4個世紀之久。他們認為哲學的任務就在于告訴人們?nèi)绾芜_到幸福,而研究自然及其規(guī)律乃是達到幸福的前提。其快樂論很有特色:每個人都應自由去尋求和享受人間的幸福和快樂。不同的人對快樂的理解不同。有的人認為肉體享受是快樂,有人認為放蕩行為是快樂,這些都不是真正的快樂?!拔覀兯^的快樂,是指身體的無痛苦和靈魂的無紛擾?!币粋€人身體健康、靈魂寧靜才是最大的快樂。除此之外,此學派還發(fā)展了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提出過國家起源說,主張無神論等。
斯多阿學派
古希臘和羅馬時期的一個哲學學派。約前300年由芝諾在雅典創(chuàng)立。因為他講學的地方是一個用繪畫裝飾起來的一側為墻一側為柱的有屋頂?shù)闹?,而希臘人稱這種建筑為“斯多阿”,所以他的學派就被稱為斯多阿學派。他們曾把哲學比作一個動物,把邏輯學比作骨骼與腱,自然哲學比作有肉的部分,倫理學比為蛋白,自然哲學為蛋黃;也把哲學比作肥沃的田地,邏輯學是圍繞田地的籬笆,倫理學是果實,自然哲學則是土壤或果樹。他們以是倫理學為自己研究的核心,學派后期更是把哲學演變成帶有濃厚宗教色彩的倫理學說。
皮浪的懷疑主義
皮浪(約公元前365~前275)是懷疑論的主要代表,懷疑主義也被稱為“皮浪主義”。傳說他曾經(jīng)參加過亞歷山大的遠征,并與波斯僧侶和印度的婆羅門都有過交往。他一生沒有寫下什么著作,其學說大部分是由自己的學生整理記錄的。他曾主張人無法真正認識世界萬物,如我們只能說一樣東西呈現(xiàn)為白的或黑的,而不能說它是白的或黑的,對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判斷。正因為此,皮浪主張對一切事物都采取淡漠無情、無動于衷的態(tài)度。
折中主義
折中主義是古羅馬時期的普遍的哲學形式。希臘主義和羅馬精神的相互影響使得當時的哲學呈現(xiàn)出折中主義的趨勢。它的特點是沒有自己獨立的觀點,只是把各種不同的哲學觀點拼湊在一起。它的典型代表就是西塞羅。如在世界的本原問題上,他既主張水是萬物的本原,又認為是神用水創(chuàng)造了萬物的精神。因此,從他的哲學當中很難看出明顯學術傾向。
新柏拉圖學派
新柏拉圖學派是古希臘羅馬哲學史上最后一個比較有影響的學派。著名代表是普羅提諾及波菲利。它不是簡單地復活柏拉圖的學說,而是將柏拉圖的理念論和神秘主義思想結合起來,并吸收了亞里士多德、斯多阿派等希臘哲學的內(nèi)容,再加上東方宗教哲學所形成的神秘主義哲學。他們?nèi)A注于神學世界的研究,努力地把宗教信仰和迷信納入自己的哲學體系。他們一邊表現(xiàn)出“回到柏拉圖去”的忠實,一邊卻欣喜若狂地與上帝相結合。
古希臘是西方哲學史的誕生地,西方哲學史上各式各樣的思想學說都可以在古希臘哲學中找到自己的起源。隨著西方哲學史的發(fā)展,古希臘哲學所闡發(fā)的各種思想又都有了新的發(fā)展和新的特點。
普羅提諾(約204~270)
古羅馬唯心主義哲學家,新柏拉圖學派最有影響的代表人物。出生于埃及。243年他來到了羅馬,并建立了一所學校。他深得羅馬皇帝的寵愛和信任,成為當時很有名望的哲學家。他提出“太一說”、“流溢說”和靈魂解脫說,認為“太一”即神,是宇宙之本原,從中產(chǎn)生出靈魂,再由靈魂產(chǎn)生物質世界。人生目的是要返回“太一”,為此人的靈魂須從肉體中超脫,在“忘我”、“出神”狀態(tài)中與“太一”,與神合為一體。主要著作有《九章集》。
◇意大利羅馬廣場。在公元前7世紀,最初這里只有稀稀落落的原始小屋,后來逐漸形成羅馬城內(nèi)最早的一個市場,到最后才成為羅馬帝國的政治中心——羅馬廣場。
波菲利(233~約305)
古羅馬唯心主義哲學家,普羅提諾的學生。敘利亞人。普羅提諾死后,波菲利將普羅提諾的54篇著作編纂成6卷,題名為《九章集》,并附有普羅提諾傳記。他在羅馬廣泛傳播新柏拉圖主義學說,并成為新柏拉圖主義的奠基人之一。他所著《亞里士多德〈范疇篇〉導論》對西歐中世紀哲學和形式邏輯的研究影響很大。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