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未婚夫交往了八個月,之前由于他的工作在國外,所以我們聚少離多,原本打算今年他回來工作后,我們要結(jié)婚。但等他回來,我們見面頻率變高后,我開始覺得不對勁。
他時常有機會跟別的女人單獨相處,不論是去談合約、出差、吃飯、開會……這些女人可能是他的事業(yè)伙伴、不能得罪的客戶,或是他的好朋友。
有一次,他說他要跟他的好朋友吃飯,結(jié)果吃到了三更半夜都沒回家。于是我受不了,我跟他說,我沒辦法接受他與許多女人互動甚密的生活。如果我們要結(jié)婚,我會希望他能夠有所調(diào)整。
沒想到,聽到我這么說,他居然情緒大爆發(fā)!
他說,他原本以為我是個聰明、懂事、獨立,不是那種會亂吃飛醋的幼稚女人,沒想到我跟那些女人沒什么兩樣,而且還不停地懷疑他,這讓他覺得非常受傷。
「愛情最重要的就是信任,你對我根本就不信任,還想要干涉我的人身自由。我覺得你好自私,根本只是想要控制我跟占有我,一點都不愛我!」他還說,如果我這個樣子,他覺得結(jié)婚的事情應該要暫停,否則結(jié)婚之后,他的生活會更不自由,因為,他沒有辦法活在一個「一天到晚被老婆懷疑查勤」的婚姻里。
聽他這么說,我覺得好難過,我根本不是這個意思,并沒有真的不信任他,只是他太常與其他女人單獨會面,這點真的會讓我覺得不安……我并沒有想要掌控他的生活,但聽他這么說,我覺得我好像真的很幼稚、很自私,都沒有好好替他著想……」
有些情緒勒索者,他的「同理心」是低的,的確是「在乎自己的需求」大于他人的需求。對他而言,他可能很少注意到別人的需求是什么,而時常覺得「自己的需求」才是最重要的。
即使有時候他們可能會從對方的反應,被提醒:自己忽略了他人的需求。但他們會合理化自己的忽略,并且認為自己的需求與判斷「才是最正確的」。
而當他們被對方提醒:「你只在乎自己的需求,卻忽略我的需求,甚至為了你自己的需求而犧牲我的感受」時,面對因而升起的罪惡感,他們采取的策略不是自問「我是否傷害了別人?」反而,他們常會使用一種方式來面對他們的罪惡感:「推卸責任」。
這類情緒勒索者,因為「只想到自己」,且很難接受「自己可能做得不夠好」。那種「覺得可能是自己做不好」的感受,會讓這類情緒勒索者感覺很差,于是他們選擇把錯怪在對方身上;他們會更快、更大聲地說出自己對他人的指責:「都是你的錯、是你忽略我、是你先……」他們用推卸責任的方式,放大自己的傷害,希望達到讓對方因而產(chǎn)生罪惡感的目的,他們才有機會遂行其是,讓對方因為罪惡感,而愿意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
這類情緒勒索者的盲區(qū),在于:他們從沒有學過,互動關(guān)系是需要,也可以討論與協(xié)調(diào)的;而考慮對方的需求,修改自己的行為,并不代表自己就是「錯了」,是「很糟糕的人」。
或許在過往的經(jīng)驗中,這類情緒勒索者承受著「失敗/錯誤就是很糟糕」的價值觀,使得他們在面對自己可能「被指責/被要求」的情境時,會特別覺得焦慮;為了安撫自己的焦慮,他們會將錯誤丟到對方的身上,這也是一種「自我防衛(wèi)」的方法。
從過程中感受自己的重要性
「我媽是個很偉大的女人,她窮盡一生之力,養(yǎng)大了我們家三個小孩……對,我從不否認這點。但是有的時候,我真的覺得跟我媽相處,會讓我壓力很大。我媽總是會跟我們絮絮叨叨地說誰對她怎樣怎樣不好,比如說她小時候怎么被爸媽虧待,長大怎么被朋友虧待,結(jié)婚后,又怎么被后來離開我們的爸爸虧待。
她常說,要不是因為我們,她現(xiàn)在一定是個女強人。她是為了我們才不再嫁,也沒有好好發(fā)展自己的工作,所以要我們一定要好好孝順她。
其實包含我的弟弟妹妹,我們都不是不孝順的壞孩子,但是有時候,我們會覺得媽媽的要求真的很難滿足。
比如說,如果她有需要,她打電話給我們,我們都要隨時接電話,不論我們是否在上班,或是正在忙其他的事。
她對我們念的科系、工作、交往的朋友,甚至結(jié)婚的對象,都有她自己的一套標準與要求。如果我們不按照她的想法去做,她要不就聲淚俱下的罵我們不孝,要不就說是為我們好,我們都不會想。
每次遇到我們不順從她,媽媽最常罵我們的,就是說她一生過得多苦,好不容易拉拔我們長大,別人都以為她可以享福了,沒想到三個小孩對她如此不孝,不懂得感恩,還忤逆她,不懂媽媽的心情……
每次一聽到媽媽這么說,我和弟弟、妹妹就一起沒轍了。我們真的不知道,為什么每次我們只是想要表達自己的想法,就代表我們不孝?好像我們沒有按照媽媽想要的去做,我們就對不起媽媽。做自己,好難……」
有些情緒勒索者,他們重視自己的需求與感受大于別人的,是因為他們一直以來,都覺得自己「被虧待」。
可能從小到大,他們時常感覺到委屈、不滿足,所以一旦有機會,他們就希望別人能夠「非常」重視他的需求。為了要讓別人重視他們的需求,他們不惜使用情緒勒索的手段,讓自己在這段互動關(guān)系中,能夠占上風。
對他們而言,他們的需求能夠被注意、被滿足,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即使對方可能是勉為其難地答應,但對這些情緒勒索者而言,對方「為了他們」,因而勉為其難答應了一件困難的事情,正代表這些情緒勒索者的「重要性」。
也就是說,有的時候,這些情緒勒索者,并非不知道對方是勉強的。對他們而言,在這種人際互動過程中,感覺到對方的「勉強答應」,反而可以讓這些情緒勒索者,感覺到自己是重要的;而這個感受,也成為情緒勒索者的「安全感」,用以安撫他們感覺自己長期被虧待、被忽略的不安與焦慮。
就如同這個例子中的媽媽,媽媽藉由讓子女有罪惡感,因此讓子女能夠為自己做一些妥協(xié)與迎合,會讓媽媽感覺到子女「孝順」,重視媽媽的需求;如此,才能弭平媽媽感覺自己長期被虧待的委屈。
但這類的情緒勒索者,卻可能因為太過聚焦在自己的委屈上,反而合理、淡化了他人委屈的情緒。認為被勒索者為自己做這些,迎合自己的需求,都是「應該的」,根本就「不應該有委屈」,否則就是「不孝」。
或許,你也發(fā)現(xiàn)了,大多數(shù)的情緒勒索者,他們內(nèi)心的不安與焦慮,其實并不比我們少,只是,或許他們過去學到的,是必須用「情緒勒索」這樣的方法,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才能給自己安全感、安撫自己的焦慮。
但很多時候,他們卻忘記了:有時,讓他們真正焦慮與不安的,是這段關(guān)系的好壞;而情緒勒索的手段,可能只讓他們暫時獲得了表相的滿足,但卻讓他們失去了真正害怕失去的「重要事物」:親密關(guān)系,以及對方的愛。
因為在這過程中,被情緒勒索者答應了情緒勒索者,是因為焦慮與害怕,而非對情緒勒索者的愛。
讀到這里,如果你發(fā)現(xiàn):「原來,我是個情緒勒索者」時,請你不要認為,這本書是在指責「情緒勒索者有多可惡」。
事實上,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情緒勒索者或被情緒勒索者,而藉由探討情緒勒索者/被情緒勒索者的內(nèi)心世界,并且提醒我們:促使我們成為這兩個角色其中之一的「焦慮與害怕」是如何運作的,才有機會讓我們跳出這個循環(huán),真實表達自我,也才有機會使我們獲得真正想要的東西:對方的尊敬與愛,以及深入、平等并真實的關(guān)系。
需要了解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識,關(guān)注我們的微信:GSK6807
聯(lián)系客服